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泉州刺绣行业话古今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泉州的刺绣行业,亦为历史文化名城的传统工艺美术品之一,历史悠久,品种丰富,绣工精湛,兹分别介绍如下: 一、刺绣鼻祖冬丝娘 在封建社会中,行行业业都有其所供奉的祖师爷,惟独剌绣行业所奉的却是祖师娘——冬丝娘。传说中的冬丝娘,又名姑,这大概和他们行业的性质——女红,和她们参加生产的从事人员,绝大多数是女性有关, 冬丝娘到底哪里人?在哪一朝代出生的?她的姓氏都不详细,家庭情况更不用说了。冬丝娘之所以为民间妇女念念不忘,是因为她有一对天赋的,能感受艺术形象的慧眼,加以心灵手巧,画什么像什么,绣什么像什么。她的画与绣,被姑娘们誉为巧夺天工。冬丝娘死后,民间妇女们将她短短的一生所创作的画稿,集成一本《绣华簿》付印,作为姑娘们平时描摹的范本。旧社会“女子无才便是德”,故除了极为个别的千金小姐,父亲又是非常开明,家中设有家塾,其他都是不读书,不识字,整天跟在母亲身边学女红,进而挑花刺绣。到了“及”、“于”,那绣花用的《绣花簿》和剪刀、尺与织筐,不论贫富,同为嫁女准备的嫁庄。在那时,刺绣都是妇女们业余的,群众性的,而所绣的东西不外乎手帕、肚兜、花鞋、烟荷包、枕套、帐眉、绣、服用的裙袄、霞帔、镜套之类的手工艺品而已。至于有关冬丝娘的详细传说,泉州沈继生同志在八四年《海峡民风》第三期第二版中,曾经做过介绍,可以藉阅。 二、刺绣的发展过程 随着社会的进化,人类分工的缜密和天性的爱美,刺绣行业亦逐渐由业余向专业化发展,有主持人,设计师和画手,亦逐渐由男子们所代替;可是绣工绝大部分仍旧是妇女。至于泉州刺绣何时传入,志书没有明文记载,未敢妄议。唯泉州的技精艺巧的高浮绣,艺人们应用棉絮作垫料,然后绣上金线,唐代称为蹙金绣,《唐诗故事》第一集七十八页载有:“蹙金是唐代一种刺绣工艺,用金线在丝绸上绣出凸起的花样”,正是泉州的高浮绣,说明唐代时期,泉州的刺绣技艺已达相当高的水平。到了两宋时代,泉州因为海外交通发达,刺桐缎名闻中外,地方富庶,人文荟萃,百工技巧甚为兴盛,各种宗教遍及城乡,凡此种种,都为泉州刺绣走向专业化创造条件。传说中泉州城内东边有个“衮绣铺”,是因刺绣业集中在此而得名。所谓衮绣,就是绣制朝服的缩称。这也许和南宋时南外宗正司迁泉,皇亲集中在泉州居住有关系吧!? 泉州的刺绣品,大体上可以分为金线绣和绒线绣两大类。属于金线绣方面,有金碧辉煌的朝服,包括后来的戏服、佛服、龙蟒桌裙、道场绣品、凉伞、大纛旗、喜庆绣幛、彩、幢幡等,尤以龙蟒桌裙的绣刺是最为地道的拿手工艺。泉州民间艺人在处理龙蟒桌裙的画面时很大胆,敢于将捲曲粗大的龙须,根据需要,突出伸展于绣品之外达七寸余长,还有“加冠”的胡须亦是如此,为其他的刺绣品所没有。属于绒线绣方面,有秀丽典雅的戏服宫装女披、木偶戏服、被面、帐眉、手帕、妇女的衣裙等,这在前面已稍加提及。此外尚有高贵的艺术欣赏品为发绣、乱针绣等,惜早已中断失传。 三、近百年刺绣行业一瞥 近百年来,泉州刺绣行业,最早的首推“得春堂绣铺”,开设于清道光二十九年,岁次己酉,即公元一八四九年,租用承天巷林厝祠堂,内为工场,外面街道二开间为营业场所,主要的产品为道场绣品,神像绣服以及迎神赛会时用的各种绣件,兼营戏服,经营至一九四九年解放时恰为一百周年。得春堂店面原有一块金字匾额,为清光绪己亥年,即公元一八七三年邑绅张大徵所书,解放前原物已失窃,现尚存有竖牌“得春堂綇绣铺”一方,系清季举人廖捷甫所书。得春堂的创始人林的司,传婿王宝善(燕司),宝善再传其子祖芳(扩司)、松茂兄弟四人。解放前,王家为逃避国民党抽壮丁,故祖芳易姓为陈。祖芳再传其女陈红绢,陈红凤及男学徒许玉芳等,计四世百余年。 稍后则有王阿招在承天巷开设的“日春堂绣铺”、因为业务不如“得春堂”,乃迁往晋江石狮继续营业。之后又有柳查某,原在打锡巷的西序巷口开设的“柳彩章绣铺”。距今亦有六十余年。在六十年前,柳家向秦魁铺(今改名为涂门支路)留姓购地建楼房后,即迁往新址营业,传至其媳苏进治。早期还有福州人打锡巷开设的“怡发绣庄”及开设于东街的“福记绣铺”,但规模业务和牌号均都不如得春堂。 清末民初,泉州南门外仙石乡(现属晋江县陈埭公社)的皮师,专门经营戏服,都是到泉州城内雇请女绣工绣制的,也有部分往上海销卖的。因为他有雄厚的资金,可以使戏班主人半购赊,从中获取厚利。还有专门为人雇请裁制戏服的工匠和画师,为西门城脚的林戆山、林汉江父子和敷仁巷的双司,都是闻名的裁手。画师则有敷仁巷的徐成、羊公巷的陈霖司等。那时全市的刺绣工约有数百人之多。 四、泉州刺绣工艺的特点 泉州刺绣工艺历史悠久,而且刺绣品的设计图案,富有民族传统风格,用料讲究,配色浓烈,有独特的地方色彩。兹归纳如下: 1.所有的刺绣用料,较早都是选用地产的上等刺桐缎,后来刺桐缎失传,未再生产,即选用江,浙产的丝缎,以红色为主,次为素色,需用其他少数颜色则到染房染制。至于金线来源,都从江、浙及广州购买,丝绒线则采自苏、杭二州,市有丝线店代理。 2、绘画的内容异常丰富,有龙凤呈祥。福禄寿星、八仙、三十六官将、加冠、八宝、竹鹿松鹤、钟鼎、交枝、博古以及虫鱼、飞禽走兽;花卉则有牡丹、月季、梅、兰、菊、竹、莲花等。他们的画笔构图,图案风格十分浓烈,为民间喜庆时所乐于采用,或作为隆重馈赠礼品。 3、绣工精致,针法变化无穷。因为绘画的内容不同,针法亦各异其趣。当一件刺绣品图案设计出来后,如属金绣,艺人即按线绣品的内容层次进行操作,交错使用着种种传统针法。如属绒线绣,艺人则在绣品的画面上,使用直、缠、套、抢、扎、网、打子、刻麟等,用传统的飞针走线的方法,来表现各种不同的物象以及所赋予的不同性格,做到色彩浓淡,层次变化生动自然,针脚疏密有致,丝毫不露痕迹。故历来有“绣七绘三”之称,那就是说一件刺绣品的评定,它的艺术性高下,针法是占主要地位的。 五、解放后的新生 泉州是著名的侨乡,泉州的刺绣行业,抗战前因华侨的关系,产品不仅行销到闽南,台湾、香港等地,而且运销至南洋的菲律宾、印尼、新加坡、马来西亚等。解放后,有许多老华侨对泉州出品的浮金高绣龙蟒桌裙,饶有感情,他们不能亲自回到家乡选购时,就央托亲友代劳,作为厅堂的摆设之用。抗战期间,尤其是太平洋事变、侨汇中断,侨乡一时陷于凄风若雨之中,泉州的剌绣行业,亦和其他工艺美术行业一样,受到致命的打击,至解放时,已是奄奄一息的了。 一九五四年春节,晋江专署文教科陈石同志,通过举办“晋江地区首届民间工艺美术展览会”,贯彻党中央的“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文艺方针,配合泉州市文化馆,在后城林建平家中,成立泉州市美术工场,推刻纸艺人李尧宝为场长,具体业务由新美术工作者林建平负责。当时,适接省文化局艺术处转来中央文化局的订货,要定一批泉州提线、掌中木偶的形象,要赠送友好邻邦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作为国家礼品之用,遂以陈祖芳的艺徒许玉芳同志为首,配合场外老艺人赖金狮,并吸收陈祖芳的女儿陈红绢、柳查某的媳妇苏进治等为绣工,成立剌绣组从事制作。在制作过程中,许玉芳同志大量采用李尧宝同志的优秀刻纸图案,所以这批木偶服装质量很高,受到各方面很好的评价。后工场因业务发展,移至承天巷口。省文化局十分重视与省手工业联社联系,将泉州美术工场移交泉州市手工业联社领导,由于联社派黄纯娥同志来工场组织艺人学习,引导他们走合作化的道路,这是一九五五年之事,社址亦移至花桥亭对面。五六年又移至济东巷内。市联社那时除派专职干部黄秀英来社领导外,同年八月又通过晋江地区专署调泉州市文化馆副馆长周海宇同志来社担任主任,李硕卿同志为艺术指导,工场並正式改名为泉州市工艺美术社,刺绣组亦升为刺绣车间,许玉芳同志任车间主任。因为方向对头,联社领导积极扶植,业务逐步打开,绣工不断增加。不久,黄秀英同志调回市联社,乃改派胡天助同志为社支部书记,准备在艺人中发展党员。五八年工艺美术社被批准为地方国营工艺美术厂,周海宇同志蝉联厂长,厂支部书记改委林鸿章同志,同时在福建省手工业联社拨款资助下,在本市花巷内许厝埕天主堂西边建筑新厂房,刺绣是其中的一个车间,许玉芳同志仍任车间主任。 一九六一年底,周海宇同志因工作的需要,调泉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任秘书。一九六二年机构改革,变各车间为生产合作社,独立核算,队伍继续扩大。不久各生产合作社又改为厂,此时许玉芳同志改任刺绣厂副厂长,专职领导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