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泉州五中史话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沿革概况 泉州五中的前身是“福建省泉州府官立中学堂”,又称“泉郡中学堂”,创办于1903年(清光绪29年),至今八十周年了。由于历史的演变,学校曾经十次易名,四度迁校。 泉州府中学于1902冬开始筹备,1903年秋正式开学。校舍利用新府口左侯祠及石栋府第的一部分;经费依靠晋江县署筹拨,主要来源是清源、崇正两书院的公款利息和县署的一些杂税罚款等项的收入。辛亥革命胜利的翌年(1912年)春学堂改组,改称“福建省泉州中学校”,校舍迁打锡巷旧考棚。1917年3月,学校改为省立,校名改为“福建省立第十一中学”,学制由“五年制”改为“四二制”(即中学四年,大学预科二年),学校只办四年中学。1923年秋实行“三三制”,即初高中各三年,学校只办初中。北伐胜利后,于1927年春改组,改校名为“福建省立晋江初级中学”。1928年开始实行一年两季招生制度,增收女生,开创男女同校的新风尚。 抗战期间,日寇飞机肆虐泉州,学校在1938年5月奉令迁移德化。1942年秋在德化增办高中,改校名为“福建省立晋江中学”。1946年春迁回泉州。 解放后,在党的领导下,学校经过整顿,发展很快。1952年秋校名改为“福建省晋江第一中学”,增办夜校,加强领导,充实设备,并取消以地区名为校名,在晋江、泉州市分开的体制下,校名改为“福建省泉州第五中学”。1957年秋专办高中,改校名为“福建省泉州高级中学”。1962秋,又再恢复完全中学的体制。1963年6月18日省批准为省重点中学,1969年与泉三中合并改校名为向阳中学,按连、排编班级。1979年拨乱反正复为省重点中学。目前全校有高初中32班,学生1682人,教职员工192人,校办工厂临时工180多人。 创办过程与创办人的贡献 戊戍维新运动后,“废科举、兴学堂”的呼声遍及全国,泉州为福建八府之一,文风丕盛,有“海滨邹鲁”之称,创办中学堂,势在必行。当时泉州巨绅翰林陈棨仁,进士黄谋烈、黄搏扶等人在全闽大学倡办人潘炳年、叶在琦、陈宝琛等的鼓励下,积极倡议在泉州筹办中学堂,1902年秋省府也指示泉州府着手筹办府中学,泉州知府金学献遂于1902年冬邀集泉州巨绅,商议筹办府中学事宜。 由于陈棨仁曾主掌泉州清源、晋江石井、同安、厦门、漳州,龙溪等地书院山长先后三十余年,在泉州士林中最孚众望;黄谋烈进士当时正在主掌清源书院山长;黄搏扶进士,任过刑部主事,在泉州也负有名望,泉州称为“二老”。三人之中,金知府最属意陈棨仁出任总办。当时陈虽在家养病表示谦辞,但他德高望重,诸绅恳请勉为其难,故事无大小,都获得陈授意裁决,筹办工作,得顺利进行。陈抱病参与筹办将近一年,对泉州府中学堂的创办是有其贡献的, 筹办诸绅,均系科举出身人物,不谙学堂事务,乃商聘祥芝人蔡凤矶为学堂坐办。蔡曾任过漳州教会学堂职务多年,堂务比较谙熟,出任坐办,自属称职。1902冬蔡应聘来泉后,商议租贷新府口左侯祠为校舍,并征用左邻石栋府第碧梧轩作为教师宿舍。经刷新布置,校舍颇具规模。有课堂、礼堂、膳厅、厕所、员生职工宿舍等,应有尽有。蔡凤矶即往漳州延聘学科教师、又推荐其业师张应铨担任学堂支应,文牍职务。学监一职,由蔡亲自兼任,蔡、张密切合作,筹办各项事务,起草各种规章条例,对学党的开办,作出积极的贡献。 1903年春,以泉州府名义发布通告,开展招生工作。不几天,就有约五百名童生前来报考,择优录取80名(正取40名,备取40名)。考试方式和内容,同考秀才相类似。按照当时章程学制定为五年,毕业考试后集中福州复习,经省提学使复试,成绩分为最优、优及中等三级,并分别授以“拔贡”、“优贡”及“岁贡”等功名加以奖励。因过去童生要考进秀才已非易事,欲获贡生称号更属困难,是以屡考不第的士子(包括年已达三、四十岁者)为了走此功名的捷径,亦踊跃报名应考。所以这次招生具有考生众多,轰动遐迩的特色。1903年学堂即将开学时,陈棨仁不幸病逝,由府署决定延请黄谋烈为正总办,黄搏扶为副总办,学堂开办诸事都能及时商研主裁。并推荐举人施芙为正监督,岁贡蔡谷仁为副监督,这两人德行端正又有才干,他们这些骨干,对学堂的开办贡献是较大的。 施芙、蔡谷仁就任之后,配合蔡凤矶、张应铨布置校舍,准备开学。学堂坐落在新府口、门面临街,大门前后,屋檐宽敞,门楣上端高悬“福建省泉州府官立中学堂”白底黑字的巨额,高墙粉白,描画巨龙,屹对前门。后进讲堂大厅,供一木牌,上刻“大成至圣先师孔子之位”,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这就是八闽开办最早的泉州府中学堂。 1903年9月正式开学,由知府金学献亲临主持,全体师生都参加开学仪式,这些布置及仪式都带有“忠君”与“尊孔”的标志。 开学第二学期,蔡凤矶离职,施芙自兼生管,规定作息规则,学堂秩序井然,学习风纪严肃。施芙在学堂任职六年期间,还首创夜间“巡房”的制度。规定每晚十时正,由司钟挑着大灯笼,引导他到各宿舍巡视,并向学生作勉励性的简短讲话,学生围住倾听,颇有好感。这个“巡房”制度,延续十年之久。 施芙、蔡谷仁在这十年中工作勤恳,奠定学堂的良好基础,贡献甚大。 成绩显著的几个办学阶段 解放前46年中,学校校长15任计14人,任期最长的14年,最短的半年。个别校长缺乏事业心,办学不力,少有成绩;也有些校长热衷于反动党团组织,镇压学生运动,迫害进步师生,受到师生唾弃、舆论斥责;更有校长,作风粗暴,对学生采取高压手段,酿成学潮而垮台;也有一些校长,在不同阶段,认真办学,做出显著成绩,受到师生怀念,社会赞扬。其中杨子纶、陈泗荪、林葭蕃、林宗熹、苏克惠等人在长校时期各有特色,都做出一定的贡献。 杨子纶(廷经),晋江石狮后杨村人,毕业于福州优级师范,任省谘议员。1912年春与优师同学陈铭(昌侯,泉州人)奉省教育司长黄展云之令,接办泉州府中学堂。杨任校长,陈任教务部长,改“学堂”为“学校”。从1912年春至1926年秋15年之中任校长达14年之久。杨氏为人平易近人,善于团结教师,诱导学生,深受师生爱戴。任职期间,曾兼任教务部长及化学教员,常有省里参政任务,校务工作得陈铭认真代理,多方筹措经费,在向县商会讨回一笔公款利息时,触怒县长董荣光被诬告撤职一年,陈铭也被撤教务长之职,另行创办私立泉州中校自任校长。1916年省厅改派进士林冲鹤接充校长,1917年省复任杨为校长,他增聘学有专长的优师同学来校任教,他们都是思想先进,教学认真,工作热情的新进之人,因此校务蒸蒸日上。在杨任内,实现由“学堂”改“学校”,由旧式中学五年制改为新式中学“四二”制及“三三”制。杨善于培养新秀,利用地方奖学金,保送毕业生张时英、庄长恭、林文杰等三人进北京大学及其他大学学习,为以后庄长恭留美深造,获得可喜成绩,作出了贡献。 陈泗荪,泉州人,厦门大学教育系首届毕业生。从1927年春到1934年春,连续任校长达七年之久。北伐胜利后。他以国民党晋江县党部秘书长身份,接替杨子纶出任校长。是省立十一中学最后一任校长,又是晋江初级中学第一任校长。陈到校后,采取措施,加强学校工作,聘请厦大毕业生来校担任教师,这些教师都受过“五四”“北伐”运动的影响,思想比较进步,并设立校务委员会,组成精干的领导班子;扩建校舍,扩充图书设备,重视体育,组成篮排校队,使其成为泉州劲旅:实行春秋两季招生,奖励女生入学;举行首届校庆,展览师生成绩。为学校的发展,奠定了初步基础,做出了贡献。 林葭蕃,闽侯人,毕业北京朝阳大学法学系,留学日本明治大学,获法学士学位。从1936年秋到1940年春任晋江初级中学校长达四年之久。在他任职前两年半内,校内学潮频繁发生,连续换掉三个校长,学校动荡,舆论尖锐。在此情况下,林以省谘议员身份,被派接任校长,他到任后迅速采取有效措施,改变混乱局面,取得巨大成绩。首先吸取前几任校长的教训,对学生不用高压手段,而用奖励学习的方法,并设置学校助学金和校长奖学金,鼓励学生勤奋学习,各班月考前三名均得奖励,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稳定学校秩序。他还亲自任课,深入领导教学,以自己教学作示范,推动教师提高教学质量。这种以身作则的教学实践,至今仍为校友所称赞。他兼任公民课,不是照本宣利而是教学生以法制学和经济学,授予有用的知识。他还亲自巡查各科教学进度,从早到晚,深入师生之间,严抓教学,不遗余力。他对教师素质也比较重视,及时增聘能者,辞退差者,始终保持一支高水平的教学队伍。他严格执行升留级制度,并注意因材施教。每天清晨必亲临操场,跟学生一起跑步,重视体育活动。由于他对待教学工作和其他工作都一丝不苟,校风、教风和学风都抓得格外谨严,校誉因之日隆。在他任职期间,晋中学生曾数度荣获全省中学生毕业会考第一名。他对晋中的贡献,至今广大校友仍然怀念不忘。 此外如校长林宗熹和苏克惠两人,也能继承林葭蕃办学的作风,坚持在山区德化办学,创办高中,开展各种抗日救亡宣传活动,也做出一定贡献,至今也为人们所赞扬。 解放后,党和人民政府对学校极为重视,先后选拔和提拔二十多位热心教育事业的干部来校担任党支部书记和校长。他们团结广大师生,坚持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设置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理论课,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新人,使这所在旧社会经过46年漫长岁月的旧学校,发生脱胎换骨面目全新的变化,成为一所人民的学校。解放以来学校所取得的成绩是以往任何阶段所不能比拟的。 由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德智体全面发展为指导思想,坚持学校以教学为中心,按照教育和教学规律办事,教育和教学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如1956年五个班245名毕业生投考大学,只有七个因其他条件限制没被录取外,其余238个全被录取,升学率达97%,成绩显著。六十年代初高考总成绩曾名列我省前茅。 良好的学习条件 从泉州府中学堂创办开始,学校各个阶段都把师资质量作为办学的首要条件对待。最早的国文、经史、修身、国语等学科,均由举人或进士出身的担任,如进士吴增,举人宋应祥、龚显鹤、曾道、汪照陆、王冠群、陈仲瑾等担任这些学科的教员。1908年增聘留日毕业的张翌担任理化教员,以后有留学日本明治大学的林葭蕃,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的林宗熹,曾任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陈德荣,现任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系副教授赵昭炳、现任晋江师专校长教学有方的黄乐德,均先后担任校长并兼授专长的学科,又如考古学家的吴文良,厦大历史系教授庄为矶,知名的国画家李硕卿,三十年代四百米快跑第一的丘子明,擅长启发的数学教师李祖彝,才华洋溢的语文教师萨兆琛,诲人不倦的化学教师陈念萱,工词善谱的音乐教师邹允衡,都先后来本校任教。以后各个时期都有许多质量高的教师来校担任教学。解放后,一批批高校毕业生陆续分配到校,新生力量不断增添,师资水平都比较高,教学力量雄厚,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 解放后,党和人民政府对教育事业,更是关怀备至,在1955年秋接收原工农速成中学教室六间及办公室两小座外,新建了教学大楼两座,三层办公楼一座,包括仪器室、实验室、阅览室等,还增建教师学生宿舍各一座,膳厅、大礼堂等渐次完善,设备也得到充实,可容纳三十多班的学生同时上课。 近几年来,省厅又拨巨款,新建四层教学大楼一座,五层实验大楼一座。充实、更新各科教学设备,学生可以分30组同时进行实验,目前正在建立电化教室和音乐室,增添各种新型电教仪器和新式乐器,增添大量体育设备,新辟球类场地,扩充图书三万二千多册,新建四层教师宿舍大楼二座,教学设备和教学条件更加充实。 如今整个校舍总面积共有57亩,建筑面积达六千平方米,结构完整,幽雅宽敞,是一代新人优美的学习环境。 勤奋谨严的优良学风 从泉州府中学堂创办开始,各个阶段对学生的素质都十分重视,这是形成优良学风的重要条件。历届招生,都强调择优录取。早在府学堂时代首届招生报名约有五百人,只录取80名,1938年晋江初级中学第25组,招生44人,报考的就有1200人,1954年初中招收新生,其中一个班来自21个学校的1-3名优秀生,这都是择优录取的体现。又如泉州府中学堂毕业生经省提学使举行复试,只毕业5人。以后不论是泉州中学校,省立十一中学或晋江中学时期都规定严格的升留级制度,严格控制毕业条件,促使学生勤奋学习。学生夜自修成为制度,林葭蕃任校长时代巡视自修时经常命题考查学生,白天用心阅读,夜间做笔记,写心得,培养学生阅读、思考、写心得的习惯,养成良好学风。林校长还自己掏钱设奖学金,奖励成绩好的1-3名。他不仅严抓教学工作,对体操集会等的纪律也不放松,认真纠正。甚至看到学生在信封上邮票贴歪,也必要求重新贴正。这种对形成严谨的学风产生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在他的奖励、督促和教育下,第22组学生毕业时,33人中就有27人成为优秀生,毕业会考时,成为全省中学生会考第一名。许多校友至今仍自豪地回顾说:“我们晋中学生多数是品学兼优者,他们的成就是与谨严的学风分不开的。” 解放后的学生,更是胸怀革命的理想,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而勤奋学习,1956年高考录取率达97%以上;1960年理科两班104个学生考入大学103个,录取率达99%,这都是勤奋学习所获得的优良效果。1964年教育部长叶圣陶亲临学校视察时与教师学校领导举行教学革命座谈会,总结教改成绩和经验,促使教师更加认真教学,学生更加勤奋学习。由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学生一面努力学习,一面投入丰富多采的文体活动,学校曾数度被评为省“体育先进单位”,为国家队输送优秀体育人材。国家体委主任荣高棠曾亲临学校视察,对学校体育工作者加以表扬,学校曾一度被评为“全国体育先部单位”先后为国家输送55名的优秀体育人材,对培养高一级体育进新秀作出了贡献。在文娱方面,学校成绩也较突出,近几年来,连续参加地、市音乐比赛,文艺会演,都取得第一名,获得一等奖,参加福建省首届音乐周,荣获五种奖励,学校被评为省“先进音乐学校”,音乐老师被评为先进音乐教师。勤奋学习的学风,勤学苦练的精神,在学校文娱园地上已开出灿烂的花朵。 光荣的革命传统 早在泉州府中学开办时,学生就自订《申报》、《民主报》、《国粹学报》等刊物,民主思想逐渐形成。1905年间,美国迫害华工,激起学生义愤,发起抵制美货的爱国行动。 1908年,教师江大疆(同盟会会员)联系学生吴堃、庄为哲、陈铭等,传播革命思想,以后吴堃等也参加了同盟会。1911年黄花岗七十二烈士殉难后,革命热潮也传入泉州府中学堂。府中学学生以杨仲儒为队长,组织泉州府中学生队,迨至辛亥泉州光复时,配合各地学生队成立“泉州学生军”,到附近各县进行宣传,深得人民赞扬。在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本校学生经常联系各校上街进行反封建,反日本侵略等宣传,并与泉中同学一道把南门某家商店的日货焚毁,爱国情绪十分高涨. 在1928年到1934年间,常在学生抽屉中有地下党的油印传单,这时的晋中第三组学生李子芳、朱汉膺等团结有正义感的同学,抨击时弊,组织学潮。李子芳于1932年四月加入共产党,五月参加工农红军,1934年参加二万五千里长征,1936任新四军政治部组织部长,不幸于1941年皖南事变被捕,在上饶集中营狱中,继续与国民党反动派斗争,最后忠贞不屈而牺牲,成为一位名垂千古的烈士。他的光辉革命事迹,永远激励青年一代继续前进。 1931年“九一八”事变,晋中学生组织“救国义勇军”,每二班组成一个中队,共三个中队。在十九路军入闽后,由于反对学校限制学生参加爱国救亡活动,从1934年至1936年春连续三位校长被学潮冲击下台。1937年抗战开始,学生积极组织宣传队前往泉州南门外石狮、东石……等地宣传抗日,并参加地下党领导下的救亡歌曲大合唱,演出话剧《放下你的鞭子》等,并在日机轰炸时,还组织“抢救队”救护伤员,深得群众欢迎。学生黄振华撰文在厦门《救亡日报》上揭露学校当局抑制学生爱国活动,学生提出“读书不忘救国”与学校提出“救国不忘读书”针锋相对,当时思想进步的老师陈磊时常介绍进步书刊给学生阅读,促使学生们的思想认识不断得到提高。 1938年厦门沦陷后,邓家梁同志来到泉州,以晋中作为地下活动的据点,写出许多评论文章,指导学生参加抗日《歌咏大巡行》,邓并亲自加入“文化青年战时服务团”开展抗日救亡活动。邓在晋中学校的活动,不仅影响泉州一带,对厦门地区也有作用,不幸的是,他与其爱人,在四十年代初期都为革命献出宝贵的生命,为晋中光荣的革命传统留下光辉的一页。 1938年学校内迁,晋中师生仍然在山区开展轰轰烈烈的抗日宣传活动,由萨兆琛老师自编多种抗日剧本,并亲自编歌配曲,组织演唱,同学马宝琴、吴奄顺、方天灶、高敏生……等参加演出,深受群众欢迎,既唤醒民众思想觉悟,又培养不少戏剧音乐人材。1946年地下党员学生会主席谢庭阶配合地下党进行一次劫狱斗争,救出被捕同志,当时有些高五组学生还组织“方生社”配合地下党同志宣传进步思想。1948年间学生会代表庄铭泉张章炉等组织学生参加“泉州市中等以上学校反美扶日示威大游行”,激发起各阶层人民反帝的爱国热潮。 一九四八年夏,国民党总崩溃的局面已经形成,五月间闽中泉州中心县委派许东汉同志来晋中发展组织,并成立晋中地下党小组,由柯友根任书记。1949年夏,在三十年代就参加共产党的地下党员陈家蘩担任中共泉州工委会委员分工担任妇女工作后,即组织大部分晋中女党员同志和培英中学赵澄碧、许玉燕、陈璧玉等参加支前和宣传工作。 1949年解放前,晋中革命学生庄为本、林尧星、蔡长寿、蔡渊泉等几十位同学下乡到晋南一带游击区开展“反三征”运动,配合解放军南下,为泉州人民迎来解放的曙光。 从1946-1949年间,由国民党先后派来郑开泰等四个校长,因在学校中进行经济剥削,政治高压,师生群起反抗,迫使当时政府,不得不在三年中四换校长。 一九四九年九月一日,泉州解放,陈家蘩任晋江中学第一任党支部书记,团结进步师生,接管学校。1950年春学校即成立团总支委员会和生指会,加强学校政治思想工作。接着全校师生积极参加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积极参加土改、镇反和抗美援朝的宣传活动,许多学生积极报名参军,参加军干校,形成一股革命热潮。以后全校师生还积极响应党的号召,为抗美援朝捐款,购买国家建设公债,参加和平签名,开展勤工俭学,宣传总路线、总任务等等,在社会上产生良好影响。许多学生胸怀革命大志,争取入团入党,毕业前夕,一颗红心,两种准备;毕业之后,或升学深造,或参加生产劳动,在各条战线上,为保卫祖国和建设祖国作出巨大贡献,在光荣革命传统的熏陶下,不少人成为先进分子和英雄人物。 在建设社会主义成长起来的新一代,更是心灵纯洁,新风竞树,“学雷锋、树新风、创三好”已获得丰硕成果,广大师生热情高涨,光荣的革命传统,正在发扬光大。 桃李芳菲 英才辈出 本校自开办以来,为祖国培养了大量人才。据不完全统计(缺1928-1933年六年的数字)解放前40年毕业生共1301人,而解放后34年,共毕业14,934人,年平均毕业生数,解放后是解放前的13.5倍,而毕业生总数解放后34年是解放前40年的11.3倍,可见解放后在党的领导下,学校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学校从创办以来,对培养人才特别重视。初期的毕业校友升学深造回校任教的有陈铭、龚念平、叶绍曾、叶步青、辛宗鑫、苏秀三、吴大玠等人,有的还担任教务主任。 从1912年到1925年14年间,毕业生有47人升入大专院校,多数成为当时文教、科技、实业、政界中的新进人物,还有112人毕业后当中小学校长或教师,占50.4%,他们成为二十年代泉州地区文化教育事业的先驱,也是我区新文化运动的开路人。如校友庄长恭,1913年毕业后,留学美国芝加哥大学,获化学博士学位,后又前往德国,研究有机化学。解放前曾任东北大学化学系主任、台湾大学校长;解放后任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所长,学部委员,在研究甾类化合物以及其天然产物的结构方面做出许多贡献,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是近代的一位杰出的科学家。被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二届代表。校友陈祖堃,1916年业生后,留学英国伦敦大学,学习电力工程。被留在英国大学任教,于抗战前回国,历任福建省建设厅总工程师,上海、江西水利局局长,也是一位成就较大的科学技术工作者。校友叶道渊留学德国,获林学博士学位,在林业科学技术上的贡献也是较大的。校友卢浩然,留学印度,获得黄麻博士学位,是我国著名的农业科学家,现任福建省农学院副院长,全国政协委员,省政协副主席,对黄麻良种“179”的选育与推广有深刻的研究,对我国粮食产量及我省农业现代化的基本理论等问题都有较深刻的研究和论述。三十年代校友烈士李子芳,参加过二万五千里长征,被擢升为新四军政治部组织部长,为人民解放事业披肝沥胆、忠贞不屈,壮烈牺牲时,年方三十二岁,是校友中一面革命的光辉旗帜。校友王炯是四十年代泉州进步音乐倡导者之一,以后被聘为菲律宾侨校音乐教员,几十年来孜孜不倦地致力于音乐工作,组织“黄河合唱团”对菲中音乐的交流起了积极的作用,他是菲律宾晋中校友会现任理事长,对母校十分关心,支持很大。校友蔡友敬,毕业后进入中医学院深造,医术高明,是众口称道的老中医,现任泉州中医院院长。 解放后,培养出来的新秀更多,校友蔡焕宗是国家体操队员,荣获世界体操全能冠军,翁康强曾创全国十项全能记录,林建成是国家羽毛球队员,曾任国家羽毛球女队教练。 其他如校友林家森任过我国外交部司长,驻联合国代表团成员。黄加玉为人民大会堂翻译组组长。黄美纯是厦大物理系副教授,现赴美国参加物理学年会,发表激光论文,受到国内外物理学家的重视。 校友林尧星曾任前线日报副总编,任过江西赣南师专校友,(现晋江军分区付政委)校长杨翔翔任华侨大学教务处处长:张光铁任西安中央地质队总工程师:洪忠钦任大连海运学院系党委书记;叶子铭任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陈世兴、曾任福建师大数学系副主任、现任晋江师专教务主任;黄百合现任广州远洋局万吨轮船长;校友陈京璇任复旦大学哲学系副教授;李平贤任复旦大学教学系副教授;庄钟庆任厦门大学中文系副教授;黄长流、柯友根任厦门大学历史系副教授;庄启星任厦门大学化学系副教授;王纯彗是华侨大学电子工程系副教授;陈志群任新疆建设兵团首长,师级干部。校友蔡长寿,49年入党后,不往南洋接受遗产,一直坚持在国内参加革命工作,在北平军干校学习,当过坦克兵,以后参加抗美援朝的战斗,回国后,分配在北大荒从事农业劳动,在艰巨劳动中,其兄因父亲痛危从南洋来电催他接受遗产,他把应得遗产给他哥哥,仍坚持在东北劳动,体现一个革命军人的本色,二年前蔡才由侨联调来厦门交通局工作。这些校友都在各自岗位上做出成绩,为母校增添光彩。 以上仅是从部分校友传来的信息所列举的校友工作中的情况,记述很不全面,但也表明历届师长所倾注的血汗,同学们努力学习的成果。 近几年来学生毕业成绩逐步提高,参加高考也获得良好成绩。现在我们全校师生正满怀革命豪情为学校取得更好成绩而努力奋斗。 (本文内容系根据“泉州五中八十周年史话”的史实压缩编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