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提线木偶戏,古称“嘉礼”,在近代现代发展史中,成为全国保留和发展较为完整的珍稀剧种,驰誉国内外,成绩裴然,这同各代艺人相继辛勤劳动创造,继承和革新是分不开的,仅就三位已故名艺人介绍如下,作为引子,共同探索。
连焕彩: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戏剧家福建分会理事。出生于公元1892年,其祖父连廷瑞,父亲连天章都是当时著名艺人。连天章是当时名闻闽南和国内外华侨的提线木偶戏“虎班”的台柱演员,也是八十年来最负盛誉的“泉州二班傀儡戏”的创始人。
连焕彩十一岁始,在他父亲附设的科班里学习木偶戏。由于他出身于世代演木偶戏的家庭,从小每日都有机会与木偶形象和艺人接触,目睹父辈的艺术创造,从看戏爱戏而至学戏演戏,一生过着线戏舞台生活。据其当年自叙,从童年起就为那一尺多高的木偶人精致表演的,无数传奇式的神话戏和说古谈今的历史剧所吸引,加以得到父亲连天章尽心教传的得天独厚条件,奠下了牢固的基本功底,这是他的重要的成就起点。当他一进入科班时就非常用功,专心致志学艺,勤学苦练线功,曲牌唱腔、道白,比绰,全神贯注,刻意强记戏文说白、口形、发声、发音,人勤手巧,遵守科班规约,博得师长的喜爱。
他科班毕业后,即在他父亲戏班里继续深造。由于他基础牢固,接受能力强,加上他父亲精心传授,很快继承他父亲许多技术。艺不负人,在二十岁时,他就名闻闽南一带。
连焕彩对自己的艺术成就,从未满足现状。他认为艺术的东西是无止境的,特别是提线木偶戏,就是同一宗支,出师后各人的舞台实践又将开出新花,各有千秋,还须继续努力,提高艺术水平。在廿二岁时,他就参加“庆元班”任生角演员。曾先后两次参加该班南渡菲律宾为华侨演出,开辟闽南戏剧向南洋侨胞及当地人民演出的通道,在侨居国传播我国提线木偶戏演出艺术,为增进中菲人民友谊作出杰出的贡献。当时漂洋过海困难重重,精神可嘉。
连焕彩老先生一生为木偶戏剧艺术事业而奋斗,矢志忠贞,贡献卓越,是闽南戏剧界的老前辈。他的业绩永为后代所崇尚。
一九二○年,他转到名艺人张炳七的大班任生角演员。
一九四一年,他又与提线木偶戏世家——名艺人谢祯祥合作,创办“和平班”和创立的“时新”木偶戏班。解放后,泉州市木偶艺人组织木偶工作组,时连焕彩先生已是六十高龄了,但他并不认老,带头参加。晚年在共产党的教育培养下,他不但努力参加演出,还为培养下一代,贡献力量。在七十高龄时,他还担任泉州木偶剧院演员训练班教师,认真负责,深受学员爱戴。
他从十一岁开始学艺到七十一岁,六十年的舞台生活中,对演出工作极为认真。每出戏演出前后,他都要认真检查道具及木偶的线条,所以演出很少发生事故,线规严整,比绰逼真,神态妙肖,舞台净化。
他擅长生角和老外,如《十朋猪》的王十朋,《汉江寨》的申包胥,《别徐庶》的徐庶、《试雷》中的罗卜……都是他的拿手好戏。由于他的舞台生活经验丰富,而且善于塑造人物性格,寓教于戏,在演出上又长期地保持严肃的创作态度,认真创造角色,因此极为当时艺人所钦佩。他保留的传统剧目最多,泉州傀儡戏42本落笼簿,和40本新簿的七百多出戏中他保留较多,而且较完整。因此,木演戏的艺人们都称他为木偶戏的“二酉宝藏”。
可是,在旧社会他也和其他艺人一样,过着辛酸的苦日子。他曾经为“戏捐”和非法禁演,先后被国民党的地方政府捕去坐牢三、四次。在参加“庆元班”南渡菲律宾时,也无故被美帝国主义的海关拘禁三天(当时菲律宾尚未独立)。至于受到反动政府,特务、流氓、土匪各种压迫,剥削,敲诈,勒索更是不胜枚举。
张秀寅:泉州提线木偶戏名艺人,曾任泉州木偶剧院院长。生于1914年6月,先辈旦角名艺人张炳七是他的父亲,生角名艺人张秀津是他的长兄。十三岁时,他开始进入科班,拜小班木偶戏艺人谢有土为师。因为他聪明好学,文字基础又好,而且生长于木偶戏班艺人的家庭,所以他在科班学习成绩之优良为同科同学之冠。他小班毕业后就达到中班演员的艺术水平,因此,他没有经过中班的学习,就进入他父亲主持的大班木偶戏深造。
张秀寅在他父兄悉心教导和同戏班老艺人的启发帮助下,经学好基本功后,艺术突飞猛进。他的父亲在清末民初为木偶事业做出卓越贡献,名闻闽南一带,是号称“嘉礼才子”林承池的女婿,他也是林承池表演艺术流派的继承者。这个班子里的一般演员,都是当时的名老艺人,这对张秀寅艺术成就的全面发展,也就具有一定的影响。张秀寅在这个负有盛誉的“艺术堂殿”经过三、四年的实践、锻炼,不但继承他父亲的全部旦角表演艺术,而且从同戏班的名老艺人英旷司,林廷荣等的生、北(净)、杂(丑)行当的表演艺术继承下来,因此,在他初露头角的时候,就得到观众很高的评价。
廿一岁时,张秀寅的长兄不幸亡故,父亲又年迈,使他不得不担负起长兄所表演的角色,而且戏班里里外外的事务,都落在他身上。正由于在这样困难中的磨厉,艰苦的锻炼,使他的艺术水平获得不断的提高,因此,在演出上不仅保留他外祖父林承池遗下的艺术流派,而且别具一格,有所创造。
不久,他父亲去世,戏班里的老艺人亦相继亡故。当时正值抗战军兴,烽火漫天,血腥遍野,中华民族遭受着空前的浩劫,到处抓丁派粮,捐税重重,木偶艺人受到层层压迫,艺术受到严重摧残,以致后继乏人,演出困难。因此,张秀寅即与“泉州二班”名艺人何绽合作。后因人事变迁、继又先后与谢祯祥,王金波等艺人合作办共和班制的“和平班”,成为解放前泉州提线木偶戏班演员阵容比较充实的队伍,对泉州线戏的发展,起着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
张秀寅同志的理解和记忆能力都很强,对每出戏的人物性格造型刻划细致,这使他在演出艺术上有全面发展的因素。更为可宝的是他的噪音响亮,咬字准确,唱腔优美,且善于变换噪音,通晓戏文戏理。因此,生、旦、北(净)、各个行当都有拿手好戏,如《哭人彘》的刘盈,《白蛇传》的白娘娘,《过昭关》的伍圆,《鲤鱼记》的包拯,《哭太庙》的刘谌,《李陵碑》的杨延昭,《目莲救母》的罗卜……都表演得非常出色逼真。
由于他有一定的文化水平,解放后参加剧院工作,致力于剧目创作,整理和改编许多剧目,如《水漫金山》、《鲤鱼记》、《火云洞》……都是他创作或与其他同志合作的。正因为他是个能编、能导,能演的多面手艺术家,所以,闽南戏剧界都称他是闽南提线木偶戏不可多得的名手。
洪清廉:台湾同胞家属,洪老泉州市东街万厝埕人,八岁丧父,寡母陈香娘含辛茹苦,精心抚育。他十二岁那年,为糊口而拜师学艺,从名老艺人谢有土学了五年八个月。后又拜苏知继续深造。由于勤奋的结果,使他通晓行当,成为一名多面手演员。擅长旦行,走线尤佳,说唱清晰,强记大量戏白和曲牌。三十岁时,转攻打击乐司鼓技艺,掌握了戏班的前后台指挥。他继承和创新提线木偶戏的锣鼓经,别具一格。其特点是:鼓点清脆,明快,一鼓能奏出数十音,脑动手勤,随机应变,无论节奏上的轻、重、缓、急,还是人物情绪的喜、怒、哀、乐,他都能灵活变幻,鼓不虚点,闻名于闽南一带,曾被誉为戏台的“万军主帅”,但他始终虚怀若谷,活到老,学到老,善于学人所长。对登门求教者,总是热情,诚恳地共同切磋,从不自以为是,而常探讨自己的不足,征求他人意见加以改进,认为艺无止境,懈怠不得。
洪老饱尝旧社会的辛酸,更懂得热爱解放后的幸福生活。解放初,他即踊跃参加市人民政府文化部门组织的木偶戏剧团,积极投入提线木偶戏的发掘、抢救传统剧目和改革活动,成绩显著。一九五二年,他先后参加我省首届戏曲会演和华东区的观摩演出,都获得好评,尔后即参加电影《闽南傀儡戏》的演出拍摄工作,与同仁们共同把我省提线木偶戏首次搬上银幕。一九五六年和一九五八年,他参加剧团巡回演出,先后到过浙江,安徽,河北,湖北,山东,辽宁,吉林,北京等省市,与全团同心协力把泉州提线木偶戏的艺术,呈献给兄弟省市的广大观众。
洪老很重视培养接班人,他一生从艺六十八年,收徒传艺五十周年。解放后的三十年,先后为泉州提线木偶戏培养了三代演员,两代司鼓。同时也为陕西,广东等兄弟省培养了一批提线木偶戏演员。一九七八年,年逾古稀,退休在家的洪老,一听说福建省艺术学校泉州提线木偶班在本市开办,他欣然应聘为专业艺术课教师,依然认真负责地培养年轻一代。一九七九年,这一批木偶班少年学员参加省艺校教育汇报演出受到好评,洪老也荣获省文化局的奖赏。一九八三年元月十六日是他的八秩寿庆,泉州木偶剧团、省艺校泉州木偶班,特地为泉州木偶艺术界这代宗师,举办了隆重的祝寿会。泉州市副市长、市政协副主席廖博厚,以及中共泉州市委宣传部,地区文化局、市文教办、文化局、对台办等有关单位领导人,代表,前往洪老家中祝寿,赠送礼品,颁发奖状。洪清廉老艺师还接受了他的高徒、名艺人——泉州木偶剧团副团长黄奕缺,青年优秀演员林文荣,三好学生夏荣锋等的敬贺。老中青少四代同堂,福建艺校泉州木偶班领导人代表师生向他祝寿,发给教学奖金,并在祝寿会上以洪老的大名写两副联语:“清歌漫舞一线牵、帘内四美各逞贤”,还有“清白为人桃李芬芳,廉洁处世弦歌嘹亮。”这正是洪老先生一生从事提线木偶戏剧艺术生涯的写照。在祝寿会上,洪老夫妇喜笑颜开,一再感谢党和政府,学校对他俩的关怀,勉励学生们要在艺术上精益求精,很好地为人民服务,为国争光,同时表示对居住在台湾的儿媳的想念,希望台湾早日回归祖国,实现祖国统一大业,好让儿孙早日归来团聚,共享天伦之乐。
洪清廉老艺师因病医治无效,于一九八三年二月廿八日下午8时5分逝世,享年八十有余;三月一日上午举行葬礼和追悼会。在洪老先生患病和治丧期间,福建省艺术学校泉州木偶班师生日夜守护在侧。在追悼会上市委宣传、文教部门,地市文化局及各剧团,文艺团体送了花圈,领导机关同志号召师生学习洪老艺师献身木偶戏剧事业,终生为人民作出贡献的崇高精神,省外,区外剧团纷致唁电,高度评价洪老一生的业绩。
洪清廉名老艺师不仅技艺精湛,更为可贵的是戏德高尚,一生为繁荣线戏艺术劳动创造而辛劳,晚年仍坚持教学,忠诚党的教育事业,为从民间传艺走向正规办学作出贡献,廉洁自爱,与人为善,艺术课程教学因才施教,精雕细琢,耐心传教,诲人不厌,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好演员,名闻泉属的好司鼓,优秀的人民教师,这颗艺坛老寿星,虽然殒落,余辉犹照,堪为后辈楷模。
以上是笔者在省艺校泉州木偶班和泉州木偶剧团工作时搜集记录的,难免挂一漏万,属初探文字有待文史界,木偶戏剧界人士共同探讨,广泛征求意见修改补充,不妥之处尚盼予以指正。
1983-10-22日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