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也谈泉州西医药史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去年底,我写了一篇题为《晋江西医史话》的文章,脱稿后,即拜读蔡序恩和陈朝卿二位老先生的《西医在泉州的传播与发展》一文(《泉州文史资料》第十三辑)。蔡老先生长期在惠世医院工作;而陈老先生曾任惠世医院院董,又历任培英女子中学教师及培英小学校长多年,与基督教会泉州西医界的接触密切。因而二位的见闻广博,内容丰富。对于有关清末民初的惠世医院以及泉州西医界老前辈的情况,我是知而不详。现因编辑同志选为补充材料,我不揣浅陋,将雷同部份删去,补上“应运而生的西药业”一节,并改了篇名,作为附骥,以供地方文史资料之参考,遗漏自必难免,希同道老前辈,及关心西医药史同志,给予补充指正。 一、清末西医的传入与辛亥革命后西医的发展 西医何时传入泉州,过去未见有较准确的材料。清代泉州只有中医,都是私人开业医生,没有公立的卫生医疗机构。在《晋江县志》中,医生被列入艺术门。有名的中医,明代有余廷瑞、郭钟、蔡际酉、李赐、连希谷、林钟,清代有何天伯、朱天贤、黄秉衡等。他们的生平事迹,曾记入县志,但未有西医的记载。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被迫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帝国主义大举入侵。英法等国为了实现其利用宗教来进行侵略的野心,纷纷来我国传教。英国据南方沿海岸向内陆发展,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派传教士来泉州设立礼拜堂,宣传基督教。为了扩大影响,树立势力,他们创办医院、学校,先后设立培元中、小学,培英女子中学等。 清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英国长老会在连理巷创立惠世医院,诊治患者,并附设医生班,招收教会青年入院学习。这些学生毕业后,有的留院工作,有的到社会上开业行医,首先有黄中流等人,接着有叶启元、吴祝三等。由于西医疗法,服药打针,较中医简便,药片、药水量少,容易入口,不像中药要熬煎,每次服药要一大碗,手续又麻烦。而打针对急性病疗效较快,外科手术疗效亦好。因此,西医逐渐取得群众信仰,就医的人日多。当时清政府腐败无能,丧权辱国,侵略者又带来了西方物质文明,和先进科学技术,使有些群众产生了盲目崇洋思想。加以群众大都不懂英文,对西药名称及其价格亦不了解,在药费上听任西医随意收取。例如接种牛痘,规定每人种四颗,收费大洋二元。按当时物价,一元银元可买大米三十斤。所以清末民初,开业西医,大都能赚钱致富,过着优裕的生活,在社会上也就有一定的地位,不少西医住的是高楼大厦,出门有自备的华丽黄包车,如陈伯清、陈振辰、陈国珍、黄廷辉等。因而西医是一种使人羡慕的职业,所以学西医的也日多。上述情况说明西医传入泉州与基督教及惠世医院,是有密切关系的。 辛亥革命以后,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社会风气日开,英国长老会又相继在惠安、永春设立医院。这一阶段的西医,除《西医在泉州的传播与发展》所举的诸人外。市区知名的,尚有陈国珍、刘永福、陈凤仪、叶燕臣、王元培。浮桥有杨柏山、黄垂裕。其他在今晋江县属的石狮有许元凯、陈元生,安海郑时雨,中山街吴永贵,青阳黄廷芳、张鸣谦,磁灶陈养谦,永宁周美锦等,都为群众所信仰。此外邻县永春的庄志烈等,亦颇有声望。至抗战前后,西医已遍布城乡各角落,特别是晋南侨乡,更如雨后春笋,诊所林立。这阶段知名的,有石狮杨洛育、伍远儒、林俊德,衙口张聪惠,蚶江龚锡钦,深沪骆碧,檀林杜安仁,张林张镇西、张承章,磁灶吴秀锦等。值得注意的是晋北山区的罗溪、马甲、河市竞无一西医开业。这些西医,除陈凤仪系山东齐鲁医学院毕业外,绝大部份与惠世医院及基督教会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而且多系基督教徒,不少人且兼为传道、长老、执事等职。如黄中流系长老,柳凤鸣系传道,吴祝三、苏天赐系执事。有的既是培元、培英学生,也是惠世学生,或在惠世工作过的。也有的是惠世医生班毕业生所带的学徒。在三、四十年代,还有一批从大专院校毕业的西医师,这些人除在公立医疗卫生机构服务外,在社会上开业的有市区林丕钰,芸洲黄永和以及永宁王庆祥,石狮蔡友全,安海吕俊烈等。至解放前夕,仅市区就有个体开业诊所三十多家。这些医生,除上述诸人外,尚有何碧江、柳懋烈、柳开明、黄美玉、柯乔木、王淑慎、万永泉、张天赐、郑约拿、杨振昌,牙医黄逢元,眼科杨宝忠等。并有医师公会的组织。在这些西医中,由于时代影响,家庭陶冶,性格有所不同,技术有差异,而且社会地位也不同。因此,也各有千秋。如黄中流、柳凤鸣等,曾参加同盟会,在辛亥革命时作出贡献。有的则参与国民党的政治活动,如陈振辰被聘为县监狱医生,还任过福建省咨议;陈国珍被选为温陵镇民代表会主席,周美锦任永宁镇长。但大多数人都是专心治病,不问政治,如吴祝三、李九遗、黄廷辉、陈凤仪等。因此,能药到病除,名噪一时,为群众所称赞。在诊病上,也各显神通。如陈振辰几乎囊括全市初生儿的接种牛痘业务,每当春秋季节,诊所门外,坐满接种的婴儿和母亲。而永惠是专门接生,并设立产院让孕妇留产。吴祝三内科较有名,黄廷辉精于小儿科。这些西医中,医德可嘉,医术高明,能方便群众,且收费低廉,对贫苦患者能给予免费治疗的,有柳凤鸣、黄廷辉等,至今还有人怀念不忘。 二、抗战前后的公私立卫生医疗机构 以西医组成的晋江公私立医疗卫生机构,除惠世男、女医院外,尚有永惠产科医院,系何大年、苏德安于二十年代末所创办。公立方面,有一九三二年十九路军61师毛维寿部驻泉时在城区和石狮创办的二所医院,城区平民医院设于镇抚司巷原高义住宅,院长由军医王丹庵担任。石狮民众医院设于新华路,院长林建华,亦系军医。平民医院曾因护士黄彬彬被县长吴石仙迫婚不遂自杀,而闹得满城风雨。十九路军发动“福建事变”失败后,平民医院停办。石狮民众医院则名存实亡,如同私人诊所。一九三六年底,晋江县政府设立晋江卫生院,首任院长陈介文,这是一所揉合医疗、防疫、保健为一体的机构。一九三八年闽南防疫所迁泉,所长柯主光兼晋江卫生院长,并附设县立医院于院内,有病床50张,但不久即停办。翌年,闽南防疫所因避日机空袭,内迁永春。抗战胜利后,省立医院由龙岩迁来东街县学(现地区一院一部份),首任院长庄静宗,继任院长王文琴。省防疫大队第十六巡回医疗队(队长陈雪峰),东南鼠疫防治处闽南办事处(主任陆建华),亦迁来泉州,在体育场内合署办公。省立医院、晋江卫生院等四单位,解放后由人民政府接收。 惠世医院当时设备较好,有检验室等设备,能做中型外科手术,病房较整洁,有一套严格的护理制度,因此在晋江及邻县颇为有名。从设立到一九五○年的七十年中,先后任院长的有颜大辟、叶启元、兰大辟、吴秀珍等九人,内七个为英国人。其中有罗励仁,系厦门英国领事馆派驻泉州的头目,他并非医务人员,在抗日战争期间,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罗励仁十分活跃,以“盟友”身份,在公开场合露面,与泉州社会上各界均有往来,经常在其住宅举办“星期日国语礼拜”,邀请国民党地方军政头目和各界知名人士参加,并常常以英国长老会名义,到晋江、南安、惠安、永春各地活动。据说兰大辟出生在台湾,能说闽南话,他大学毕业后,即来惠世医院当院长。一九四三年泉州城内霍乱流行时,他适在福州避暑,闻讯后即专程赶回泉州,他向人说,他在读书和实习时,未曾见过霍乱病例,这次特地回来观察实例。有一年鼠疫流行时,他忘了穿防疫衣及戴口罩,就到一肺鼠疫患者家中去诊病,返院后自己着急,自我注射鼠疫血清作预防。从这二件事,可以看出他的医学水平不高,临床经验并不丰富。英国医生每以中国患者作为实习对象,并不是抱治病救人的医生品德。在抗战胜利后,兰大辟曾以惠世医院的名义,到南洋群岛向华侨募捐了一大笔钱来扩建病房,这也说明英国人并不都是自己掏腰包来办医院的。 三、应运而生的西药业 泉州的西药业,是随着西医的开业应运而生的。开始时是有些西医诊所兼零售药品,卖的是补药和成药,医生直接售给病人,也供应其他开业医生一些治疗药品。这种形式较早的有陈浴波的辟仁堂。以后由于开业的西医日多,西药需要量日增,因而促使西药业的发展。为了适应社会的需要,就有些医生,既开诊所治病,又兼营药房售药。从辛亥革命以后到抗战前,资金较雄厚有名的,为苏年福的流生药房,地址在新桥头,他有三间店面,左右为中药房和西药房,中间为医院(实系诊所,因仿惠世而称医院,下同),生意兴隆。稍后有陈振辰的南生药房,址在马坂巷口;陈国珍的泰明药房,址在水门巷口;叶燕臣的启元药房,址在洲顶。这几家也都是医院兼药房,治病兼售药。由于苏年福、陈振辰、陈国珍都善于交际,故能诊所与药房齐名。这阶段有一些起初也是诊所兼药房的,后来由于营业兴旺,而放弃医生业务专营药房的。如泉州药房的陈清源,址在打锡巷口;泉永药房的张骥崖,址在南街头;大众药房的杨逢图,址在指挥巷口;纯仁药房的苏天赐,址在承天巷口。以上几家西药房,要供应泉属五县,及永春、德化的顾客,故生意都很发达,获利甚厚,那时候可以说是西药业的黄金时代。及至抗战前夕,用西药者日多,,生意亦略有竞争,因此获利就稍逊于初期了。 西药的来源,资金较雄厚的药房,针剂、酊剂丸类、原药等都直接向上海采购,其他欧美药品,则购自厦门或香港。而资金较薄的,多向厦门采购。在八年抗战中(1937-1945年),海外交通阻塞,国内公路破坏,西药来源几乎断绝,泉州西药业处于低潮阶段。抗战中期,沿海的莆田、涵江,晋江的塘东、永宁等地,偶而有几艘半公开的走私船出入,东石至厦门有华侨交通船的往来,以及内陆公路的逐渐通车,药品的来源,就靠此维持。故抗战期间,西药房仅增设一家,店号东南,址在庄府巷内,由黄锡福等人合资经营,经理为连恩义。在日机疯狂轰炸泉州时,泉永药房疏散在公园边张宅营业,以避空袭。而泉州药房主人陈清源,则被第三战区闽南行动组特工张振仪、周凯,以私藏黄金罪,拘禁在在旧馆驿水陆寺敲诈勒索,后由泉州基督教会出面,向南京政府控告,张振仪、周凯被处死刑,而陈清源于获释后,因怕周凯的爪牙报复,避往厦门,泉州药房也因此停业。 抗战胜利后,交通逐渐恢复,美国药品洪水般地涌入倾销,加以泉州是侨乡,许多由海外回国的华侨,都带来西药馈赠亲友,因为当时一般群众,对于“索把太素”(外文读音,即磺胺噻唑,下同)、“地呵净”(磺胺嘧啶)、“巧甚”(礼来葡萄糖钙)、“盘尼西林”(青霉素)、“肺痨针”(链霉素),以及肝膏、维他命丸(针)、D.D.T等西药的应用,都很普遍。所以抗战后泉州的西药业,为适应群众的需要,又如雨后春笋般地纷纷开设。从抗战胜利到泉州解放(1945-1949年),由于教育的逐渐普及,以及西医西药常识的普及,一般人对于西药已有相当知识。例如染上疟疾,他们懂得服奎宁丸,生了梅毒,买了一支606针,自己到公立卫生医疗单位去要求注射。此时市上药房林立,群众既懂得西药,当然可以到处查价,不像以往凡看到外文字,便茫然无所知地听任药商漫天要价了。因此这阶段的西药业,便渐入于竞争时期,经营利润亦渐逊往昔。 西药业至解放后重估财产时(1950年),共有药房17家,并成立新药公会,主任委员为洪明哲。这些药房,从新桥头向北的顺序是:仁祝、利民、新生、仁术、德信、泰安、天赐、大华、健生、天记、寿人、裕华、东南、新亚、惠民、神农、泉永。可以分为五种类型:(1)资本较大,无设医生,有职工六、七人,属于批发性质的,如大华药房,店东是菲律宾华侨纪扶西,苏添火为经理,资金达数万元,对私改造时,资金转为建造浮桥大华戏院,纪扶西的妻子吴秀安被安排任戏院经理。有医生但以经营西药为主的,如大众药房杨逢图,泉永药房张骥崖。(2)资本一般或合资经营,聘一医生兼任经理,给予空股份以分红的。如新生药房叶文添聘黄道生为经理,惠民药房聘刘振兴为经理。合资经营但无医生的如泰安药房郭景然、谢金凤。(3)有医生的兄弟店,如东南药房洪明哲,神农药房黄翠竹、黄柏华,裕华药房陈修新,新亚药房黄逢年。(4)医生夫妻店,如利民、仁术、健生、寿人、天赐、仁祝等药房。(5)独资经营无医生,如德信,天记药房。总的看来,这几十家药房绝大部份是西医诊所兼零售药品,除大华、大众、泉永外,资金多是千元至五千元的,一般是雇用一两个职工或学徒。一九七○年,市政府在原工商业者中,进行区分“三小”(小商、小贩、小手工业)时,不少药房的负责人都划入“三小”范畴,属于独立生产劳动者,如新生、寿人、仁术药房等。诊所兼药房的医生,解放后,有的被吸收在公立卫生医疗单位任医师;有的参加联合诊所,大跃进中又转入公社卫生院。其药房部份,有的按政策分别转业。我于一九五六年社会主义改造高潮时,参加到公私合营的市医药公司。 泉州的西医,在解放前的近一世纪中,也是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低水平到高水平。解放以后,泉州的西医队伍,已有较快的发展。今天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仅泉州就有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二所,驻军医院一所,地区医院一所,地区卫生防疫站、精神病院、麻风病防治站、疗养院各一所。市属有人民医院、中医院、卫生防疫站、妇幼保健站各一所。各公社都有卫生院,大队有医疗室,形成一个完整的医疗网,拥有卫生人员数千人,及一支人数数众多的赤脚医生。展望未来,在第六个五年计划内,泉州的医疗卫生事业,和医务工作者的队伍,将会有进一步发展。 (一九八三年一月十四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