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基督教会在泉州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一、基督教的传入 一八六三年,基督教由厦门传入安海后不久,由英国长老公会派来传教士杜嘉德带领安海的传道蔡择聚及会友郑爽、陈强等来到泉州城传教。他们一行先到泉州南门外新桥尾,寓戏院为旅舍,在此向人传道,听讲的人虽多,而信奉者甚少,不久仍回安海。隔年,杜嘉德再会同蔡择聚、陈子路、郑爽、傅宽、陈喇、苏班、郑坦、吴江等人,偕同进城宣道。行至五陵时,郑坦被劫,故暂宿五堡街河沟墘旅舍,寻机进城,路上屡为人投石打击。后到开元寺布道,听者颇多,又被石击受阻,避入友家得免。以后接续在泉州西街布道,虽未再发生其他事端,而进展不易,因返安海。 杜嘉德等来泉州传教虽数次被阻,仍不甘心,于一八六六年再领蔡择聚等来泉,夜宿陈紫峰祠旅舍,托人租赁旧馆驿李坦之店屋为讲道所,但店屋狭小;再托陈港向吴鸣辉之子振隆租南街头新花山为教堂。新花山原系靖海侯施琅的书塾,因对面有旧花山,乃名日新花山。后施之子孙中落,卖给吴姓,吴氏以此为赌场。后蔡择聚向吴氏认租,因恐地方士绅反对,乃于十月十二日破晓前悄悄搬进。翌日,众人得知,群众然,即有人倡议将此教堂付之一炬,但未果行。 基督教教义,原与中国的儒、释、道传统思想信仰格格不入。鸦片战争后,藉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向中国内地传播。中国人痛恨帝国主义的侵略,对基督教传教士的活动反感很大,故多发生反对教会,阻设教堂的风潮。一八六六年十月英国传教士在泉州南街设教堂时,遂遭受绅士及群众的激烈反对,有绅士李孝然与弟孝治及李培世三位秀才到教堂诘辩,群众随往的二百多人,声言若不速去,即予焚毁。不数日又有大寺后金作励秀才等带领七十余人,拿住传道黄择善欲与理会,当拉他至施将军坊脚时,遇李孝然、孝治、培世等,李孝然即劝群众把黄释放,驱逐出境。黄获脱身后往安海。后郑国梁、郑爽及看顾教堂的伍爱各先后回安海,由于群众的愤怒,教堂内部也遭受损坏。十月甘一日,杜嘉德请驻厦英领事出面交涉,照会厦门道尹曾献德,并将黄等四人送道署,报告泉州教堂被毁经过。甘六日厦门道尹咨文泉州知府沈荣桂,沈即出示严禁骚拢教会之事。一八六七年晋江县王佩文又拨出四百零八元作为教会损失的补偿,于是一场反教风潮暂告平息。然而人民痛恨洋教的情绪并未消失,时遭辱骂诅咒,有些教徒也因不参加迎神赛会,常受到指责为难。 一八七二年市上传闻,洋人遍下毒药于井中,于是各处有防井、关井之举,地方惶然。并有人出揭帖云,须以某药方能解毒,揭帖中还载,版存三益斋书坊蔡贤处。适新门街李孝廉,见所派之药过多,向该书坊店东诘问,致被疑为是洋人所雇倩来的,有邻右鞋店尤某,眼镜店董某,出而与李计较,由口角而动武,孝廉被殴后说:“我自乡榜题名以来,未尝如此吃亏。”众方知其为一举人老爷,非常恐惧。李某知道书坊老板与两广总督黄宗汉家有戚属关系,欲执尤某往黄宅理会,尤不敢往,李孝廉乃鸣官拘捕尤、董两店东及参预殴打的人,严惩了事。此种由反洋而反教的事情,并不是可以一压而了事的,泉州爱国人民对帝国主义者的入侵,心怀愤恨,因反帝而反教的情绪也时起时伏。 一八七六年,基督教在泉州南街成立堂会,先是购置井亭陈板龙的大厦一座,以补新花山地域狭小的不足,遭到翰林龚显曾,举人王登瀛及黄棋辉、洪安澜、薛冠三等的反对,官方借口业主系盗卖公业而拘捕。这件事,直到一八七七年三月才解决,教会放弃井亭的大厦不买,而得在新花山扩建成为现址的南街礼拜堂。一八八六年,陈宣令就任南街堂会第一任牧师,这是泉州基督教会有了固定的地址而成为教会自传的开端。 二、基督教会的发展 继南街礼拜堂之后,又于一八九六年成立泉州西街堂会,以永春、洪濑、五斗、山头城、河市、彭内等属之。一八九八年永春自立堂会,一九○○年洪濑等也成立堂会,先后脱离西街堂会而自立了。而安溪、溪尾、英内、湖头、大宇、东田、长坑等支会则仍隶属于南街礼拜堂;以后安溪、溪尾等各自成立堂会,其他的则分属于安溪、溪尾堂会而不属于南街堂会了。一九三○年成立聚宝街堂会。这样,泉州市区已在中区、南区、西区都设堂会,分布也完整了。 (一)泉州市内三个堂会的简介: 1、中区:南街礼拜堂,是泉州教会的基础,发展的核心。初由陈宣令任牧师,继之是高兰庭、黄葆真,一九三八年许子逸任牧师,直至解放。教会会友有五百余人,长执先后有黄中流、陈马伯、史猫、吴祝三、许子杰、洪添恩等,他们与牧师共负堂会之责。一九○一年左右,由黄中流等倡办南街礼拜堂小学,约十余年之久,即告停办。同时创办盲人学校,名叫指明学校,主要学习工艺,使盲人得以谋生,也在十余年后停办。一九一七,由高兰庭牧师往南洋募捐,购置礼拜堂边大厦一所为华英女子师范兼女中校址,并附设求实小学及幼稚园,后因经费不继而停办。这些学校都是由牧师主持,一般重要事务,即由长执会通过才付之实施。学生不多,比较多数是教会子女。 2、西区:继南街礼拜堂之后,于一八九六年分设西街礼拜堂,由吴封波任牧师,退休后,改任丰州支会牧师之职,堂会牧师由吴炳耀继任。一九四三年左右吴转任闽南基督教大会干事,堂会事务,暂由传道何剑垣负责,一九四七年以后,选刘锡聪为牧师。该堂会长执先后有柳鸿明、颜金榜、陈清源、林祈炳、许锡安等,合丰州、浮桥两处支会有会友三百余人。一九三○年由柳鸿明倡议创办西街礼拜堂幼稚园,园址附在礼拜堂,以后迁在礼拜堂外,定名为培友幼稚园,一九三七年抗战发生后,因妇孺疏散而停办。 3、南区:聚宝街礼拜堂于一八八二年建成,于一九三○年左右正式成为南街堂会的支会。初任牧师黄宇宙,惠世医院院长颜大辟回英国时,很多教会会友送他告别的礼仪,均折为现款,送给聚宝教会作为建堂之用,继又积极向会友募捐建成堂屋,在初具规模时,黄宇宙去世,由陈宗美继任。一九四○年,改选陈思明为牧师,并成立堂会,进而发展法石、御史街支会,教徒有三百余人,以后又在南岳皇后巷设传道所,长执有朱彼得、朱少霖、黄惠生、黄天国等。在黄宇宙牧师任内即筹办求德小学,校址在聚宝礼拜堂边,以后增设幼稚园,学生百余人,由朱少霖担任校长。 除了市区三个堂会以外,其他属于泉州区会各堂会的,如安海、青阳、金井、石狮、永宁、深沪、磁灶、祥芝以及官桥、洪濑、河市等,统计起来,有教徒三千人左右。 (二)基督教会的附设机构 1、基督教协进会:这是全国性组织,泉州方面,以许锡安为主席,所有各堂会牧师及教会各机关负责人为委员,主要是联系各教会机构及处理教会中对外的事务等工作。会址不定处,一般设在中营下许宅,会议也不定期。曾办一刊物,名叫“协进”,不定期,主要是发表教会动态及其主张,对社会上活动要如何协助等内容。 2、惠世医院;初在一八八一年由英人颜大辟在南街传道所旁边附设诊所,负责医疗工作,以后购地于连理巷,兴建医舍,颇具规模;一九○一年增设女医院于裴巷内,为充实医务力量并附设护士学校,这对辅助教会工作起了很大的作用。 3、泉州圣经学校:它的前身是妇女习道院,一八九一年,英国长老会派礼河莲、林汝智二女传教士来泉驿内埕创设妇学,使一般妇女能阅读圣经,明白教义,担任传道、布道工作。先后毕业的有数十人。后将妇学改称妇女习道院,一九四六年妇女习道院隶属于泉州区会,成立董事会,教会按年定期为该院捐献。凡愿意研究教义服务教会工作的男女,均可入学,故改为圣经学校。 4、福音学校:在清末期间,由南街礼拜堂牧师陈宣令提倡,以英国长老公会名义设立,由三堂牧师担任教席,主要是培养传道人员。第一期毕业的学生不多,大部分担任牧师之职,如陈思明、邓天赐等,以后闽南圣道学院及金井圣经学校开办,妇女习道院也改为圣经学校,这所圣道学校才停办。 5、培英女校:清末时,由英国长老公会派陈安理创办培英女校,以后由王淑僖担任校长,吴秀英继之,校址设在本市平水庙,初办时也辅助于宣传宗教,以后立案办成为高中、初中、小学三部的学校,为泉州唯一的完全女校。 6、培元学校:清末民初由英国教会文高能牧师,继由安礼逊创办的培元学校,以后由许锡安担任校长。立案后,才完全脱离教会。一九四二年左右校长由王庆元接替,设高中部于花棚下,初中部于广平仓,小学部于中营下,是泉州颇具规模的学校,建有图书楼一座,也有一定的藏书。 总之,一般有条件的教会都设立学校,辅助教会的开展。学校、医院、教会三者是教会宣传宗教的直接间接机构,教会就藉此发展起来,教会学校毕业的学生,直接担任传道之职的颇多,有一个时期在新马等地比较完整的教会,都有国内教会学校毕业的学生担任工作,目前有不少教会学校毕业生分布在海内外,可见这些学校,对宗教的宣扬协助颇大。 至于学校中的青年会、团契会的宗教组织,都是一种自由结合的宗教活动,青年会每年还定期联合各教会学校进行活动,如春令会、夏令会等都是。活动内容以适合青年特点为主,如歌咏、体育比赛等,并附此而宣传宗教。至于团契会即完全是青年的宗教活动,这种活动收效也很大。 三、基督教会的特点 (一)对圣礼主张洗礼(滴礼),圣飡以不发酵的饼及杯分给,信徒分为会友及慕道友,进教洁名的有参加圣飡的权利,教徒违犯教规及有不正当行为的(即触犯十“条诫”),经长执会决议,可以公布停止享受圣飡或除名(开除),如悔过后,可再接纳。 对圣经的看法各抒已见,大概可分为原道派(指“属灵”的);新神学派(不信耶苏是道成肉身);社会福音派(指“属世”的),这派以社会服务工作为主,以“建造天国在地上”为目标而宣传教义,各派都以十诫为遵行不悖而作为信徒行为的准则。在教会中规定圣诞节、复活节两个教会节日。 (二)经济来源:最早几乎全部由英国公会负责,各处成立堂会以后,属于中华基督教会范畴的即由该堂会友负责大部,甚至全部,以四季奉献、主日盘捐、新春感恩奉献等。泉州三堂教会会友众多,几乎全部经费由会友捐献,这就是完全自立的了。泉州市以外的堂会也大都自立,英公会的代表除了对医院及部分学校尚有一些资助外,在教会中只是作为一个会友参加而已,并无任何的特殊。 (三)活动方式:有定期礼拜,每星期日举行,由牧师主讲。家庭礼拜,在教徒家庭中,每日的早晚间都有举行,特别是晚间。救亲会,即到教徒或慕道友家探视,有时也争取邻居参加听道。布道团,由教会派人到各街巷村落宣传。奋兴会,由道识较深的讲授教理,增强教徒的信心。培灵会,以经典为名进行宣传。祈祷会,集体作各种祈祷。勉励会,主要是加深信徒或慕道友的信仰。青年团契会即联合教会中的青年进行灵性培养,为教会接班人的准备。儿童主日学对教会中的儿童在星期日进行宗教教育等等的活动方式。这就从另一面起了联系会友,扩大宣传教义的作用。 上面所陈述的只限于泉州中华基督教会的简史,至于从泉州扩充到各地去的宗教活动,因绝大多数都在抗日战争前不隶属于泉州市各堂会而独立活动了。 四、中华基督教会以外的其他教派 (一)泉州基督复临安息日会 这个教会是以星期六作为圣日,与其他教会守星期日为圣日作礼拜不同;再是不信有天堂地狱之分,认为人死是安息,但有审判,也有复活、永生,这与其他教会宣传死后入天堂、地狱之分不同。而其信奉圣经与其他教会一样,而着重旧约圣经;会友仍遵行浸礼并洗脚仪式;吃的方面,凡没有鳞的鱼,不分蹄不反胃的动物属于不清洁的,都不吃。这些也是与其他教会不同之处。 该会于一九○五年由郭尔康传入泉州,继之,主持会务的有陈清德、苏昆池、任世光、郭俊杰等,最后由廖景德接充,直至解放。会址最早租泉州新路埕民房一座作为讲道所,后再迁移到新门街,会友众多,乃于一九三一年由区会津贴,会友捐助,购置承天巷85号地皮一段,于是建会堂筑校舍,并创办端品小学(已停办)。全部建筑,于一九三九年遭日军飞机炸毁。抗战时,安息日会闽南区会美国牧师安理纯曾要他们悬挂美国旗,表明他们教会是属于美国的,可避轰炸,这种求人庇护的行径,也难免遭殃。一九四七年至一九四八年,又在原址新修重建,颇具规模。先后共有信徒二百多人。 该会是世界性组织的宗教团体,在上海有教会自办刊物《时兆月报》,总会设于美国,经费依靠会友捐献,不敷的由上海中华总会拨助,与美国总会有间接的经济关系,直到一九五一年春,才成为自传、自理、自养的教会,现在每逢星期六,参加崇拜的会友还有一些。 该会组织系统:有先知、会长、牧师、传道士等职务,除了会长负责教会行政外,其他即负责宣传教义的工作。 (二)泉州基督教会聚会所(以后改为“聚会处”) 该会是在一九三三至一九三四年间,由蔡志崇、蓝进阳、王灯明等由厦门、同安、莆田等地来泉传道开始的。初期信徒只有泉州代理美孚汽油公司的民生行老板杨世潮、培元中学教务主任吴仁杰和泉州南门胜发布店老板黄鼎章三家参加而已,聚会地点在泉州西衔孝感巷吴仁杰宅。一九三五年倪柝声召开全国聚会所代表会也在此处举行。到一九三六年,泉州基督教聚会所(处)已有四十多人了。一九三八年,才由会友杨世潮献出自己购置的金刚巷房子一所为会址。由于开始时,人数少,信徒都从较大的教会吸收进来,而被称为“拉羊”派,也称为“小群”,常与“大群”(中华基督教会)发生矛盾,时有争辩。他们强调教徒应追求属灵,不参预任何社会组织活动,应爱主爱神,这样必然与社会现实格格不入,与人们造成鸿沟。 聚会所(处)虽没有像其他教会有总会、大会、区会的系统组织,而在教会内部的信众都称兄弟,没有圣品设牧师,只有负责兄弟,但实际强调“权柄”,利用“神权”控制信徒而进行统治。 在一九四九至一九五三年这一段,传教比较活跃,信徒发展猛增,达四百余人,到了一九五六年以后,只有一百七十左右人,而经常聚会的,不过三十人,最多只有七十左右人而已。 解放后,泉州基督教会在党提出爱国爱教的号召下,全体信徒工作目标更加明确,活动也更有方向,也更有信心地为教会服务于社会而进行工作。这是党对教会的关心、支持、教育所取得的巨大的成果。 本文系根据《中华基督教八十年简史》、陈宣令《泉南堂会简史》、刘锡聪《各教派情况》、廖景德《基督教复临安息日会泉州创办经过》和魏守仁《忆泉州基督教聚会处》等书面材料而综合整理,并得许子逸、刘锡聪两位牧师加以指正。 (一九八三年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