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组织的扩张
随着全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全国形势有一定的转变,三青团的活动目标,就转向发展组织,扩张实力,更积极地来反共反人民。泉州这地方(当时属晋江县)的伪团组织,也按照这目标办事。首先是把有条件的学校的团组织极力扩展开来,独立起来。第一个成立分团筹备处筹备成立分团的是培元中学;接着是海疆学校团组织的扩张(该校团组织原由省支团直接领导,晋江分团有对它联系和协助的任务),准备再过一个短时期成立分团。由晋江分团管辖和领导的是晋江县属范围内的社会团队和几个中学的团组织。(这里所说的是泉州三青团,就指的当时的晋江分团。)
二、领导机构的调整
抗日胜利后,社会形势有了很大的变化,泉州三青团原有的领导机构干事会,也跟着新的形势而变化,几个干事中有的有他的新任务而离开泉州。负责主持分团事务的干事长陈重(保安纵队兴泉永指挥官),也随着兴泉永指挥部的迁移而到莆田去了,剩下一个兼书记的张祖荫包办一切。张想乘此机会攫取干事长一职,于是几番向三青团的省组织省支团部请示,要求改选干事会,特别是支团书记吴春晴来泉时张一再与之详谈才决定于1946年4月召开全县团的代表大会,进行选举新的干事,重新组织干事会,及调整会内和附属机构各部门的人事。干事会改选,在三青团内部并不是没有矛盾的。原因是泉州的团从来就掌握在吴春晴手里。人事的安排都由吴春晴一手包办(吴前几年是省团的干事兼组训组长,这时候(46年)是省团的干事兼书记),对泉州的团干选举,自然要首先得到他的同意才行。就当时泉州的情况说,吴春晴对张祖荫还不是十分信任,也认为张没有能力支持这个局面,要用其亲信吴鸣海来主持。但是一则丢掉了南安,对吴春晴自己的势力有损失,二则怕泉州人有意见,因就属意谢杰英;可是经过几番接头和吴直接对谢劝说,谢终是不肯,于是不得不用张祖荫。决定用张之后,又不够信任他,乃安排吴鸣韵、林克雄等来牵制他。选举当中,张祖荫、吴鸣韵各有一套:对干事人选,张祖荫极力要安排蔡樵生、朱秀三;吴春晴和鸣韵却硬要苏秀康、林克雄。而黄宗翔、庄垂纶、施性利三人是两方都同意的。吴鸣韵以为能在干事中多掌握一分力量,就可以把张祖荫放在一边,自己以兼书记的实权可以任意所欲;张祖荫也以为只有多掌握一两个干事,才可以巩固他的干事长的地位,又可以和吴鸣韵讨价还价。所以形式上是通过代表大会公开选举,而暗中是颇有争执的。选举结果;蔡樵生因春晴坚持不同意,而由吴鸣韵、林克雄设法分散他的选票,只获得个候补;而林克雄和当时身任教育科长的朱秀三比较起来要差一些,结果林克雄就落选了。
经过选举及调整后人事安排是:
(一)干事会:干事长 张祖荫
干事兼书记 吴鸣韵(半年后吴辞职出洋,书记改由苏秀康兼。)
干事 苏秀康、黄宗翔、朱秀三、庄垂纶、施性利等七人。
候补干事二人 蔡樵生、许新民。(在吴鸣韵辞职出洋、黄宗翔辞职往任
集美高中校长后,蔡、许二人均递补任正式干事)
第一股长(管理总务)林克雄。
第二股长(管理组织训练)吴鸣韵兼。
第三股长(管理宣传及社会服务)黄沧江。
(二)青年服务社总干事 吕其焕(伪325师师长吕醒吾的弟弟)。
(三)青年导报社社长、发行人 张祖荫兼(以其亲信纪经邦实际负责。)
(四)中正堂总干事 张祖荫兼。(以其亲信张一鸣实际负责)
三、团员总甄审
三青团成立以来由于本质是反动的腐朽的,干的都是麻醉青年、迫害人民的罪恶勾当。大多数团员又都贪污腐化,藉势欺人,无法无天,民愤很大,因而团的组织涣散,威信低落。团的中央为了挽救这个颓势,就在1946年夏季颁发了一套团员总甄审办法。命令各地方团队进行一番甄别审查,企图通过甄审之后能达到:①清除不良(指腐朽颓废的)和不纯(指左倾的)分子,健全团的队伍和组织;②核实团员人数(有些人自入团后从未参加过组织生活,有的因工作调动、转移地点,未按照规定办理团籍移转,久失联系,不知下落,都予以注明,列册上报,撤销团籍);③重新整编区分队,巩固团队组织。伪团以为经过这样一番整顿,组织的队伍就可以重又健全壮大,再进一步发展组织,实力就可以扩张了。但这只是一个幻想。泉州的团是在1946年下半年办理这件事的。当时做得很勉强,因为一部分团员都感到做个团员也没有什么意思,不送表参加甄审。于是干事会就决定由各区分队长附就当时所知道的团员代为填表、列册,收回旧发的临时团证汇缴分团,分团再通过干事会一番审查(曾除掉三、二个所谓生活散漫颓废者),再列册上报了事,上报的结果是一去不回,甄审的结果是:团员人数大大减少了。
四、反动党团合并
抗日胜利后,蒋介石鉴于各地党、团的斗争很尖锐(主要的指中统和军统,亦即伪党、团间的矛盾和权益冲突所起的明争暗斗。),为了加强团结,以便集中力量进行其所谓“勘乱”,对付共产党和对全国人民施行残暴的独裁统治,决定将国民党与三青团两个组织合并起来。上级须发到地方的合并办法主要是:
(一)县级领导机构进行合并。原有国民党的委员会留委员三人,三青团的干事会留干事二人,合并组织一个委员会。党的人员任正职,团的人员任副职。合组后晋江县的委员会成员是:
吴仰周(委员兼书记长)
张祖荫(委员兼副书记长)
陈荣祖(委员兼正秘书)
苏秀康(委员兼副秘书)
杨孙岱(委员)
(二)合并前团应对团员进行一番宣传教育,把一部分未及龄的团员劝令其退出组织,已及龄(按指25岁以上)的团员劝令其填送入党申请书,转入国民党,即为正式党员。
(三)团应将整理后的及龄团员(亦即党员)列具名册(按原有区分队)送合并后的委员会,受委员会的统一指挥领导。
(四)委员会得根据各地实际情况把合并过来的新党员(即原有团员)和各当地原有党的区分党部合并调整,设置新的基层机构。
伪团方面即根据上述③的规定,钻个空子,乘这合并前再在它的基层组织较有基础的地方如衙口(有施性利)、青阳(有陈正金)、池店(有李焕来)、法石(有车陵、车轴)、河市(有陈受封),大肆拉拢大批青年(已及龄的)入团,企图在合并后的当地党组织内获得较多的党员数,好通过调整组织,选举区分党部委员时,获得较多的选票,夺取区分党部的领导权。这一合并工作因双方各怀鬼胎,工作进行得拖拖拉拉。虽然县的组织是在47年秋、冬间双方协商后貌合神离地合并了,但县以下的基层组织还是各干各的一直拖下来,没并得来个统一的组织,直至全国解放,伪党整个垮台,才寿终正寝。
五、进行政治上和经济上的斗争
伪三青团是由反动特务组织复兴社蜕化来的,是一个反动透顶的法西斯特务组织,所干的尽是些反共反人民的反革命勾当。经常工作是迫害进步青年,搜集地下革命组织的活动情报,这些工作由伪团干事长及书记亲自主持。泉州伪团干事长张祖荫就每月亲自参加“专区特种会报”,向该组织禀报各种情报,并经常和泉州的军统特务负责人黄石茨(群力报社长)联系,干一些迫害人民的罪恶活动。
为了更残暴地迫害人民,伪团在泉州地区极力发展组织,把势力伸入各机关各阶层去,扩大它的罪恶活动范围,现在举出几项事实,来说明。
(一)极力占据小教地盘。
在46 47这两年里,伪团通过朱秀三(48 49上半年又通过苏秀康)在晋江伪县府担任教育科(局)长的权位,利用每学期进行小教人事调整的机会,极力提用三青团骨干分子去占据重要小学校长的位置,来便利伪团区、分队在各地的活动,助长伪团的声势。经过先后几番调查整顿安排,全县被占据的重要小学计有:
1、全县方面:
东北乡中心小学 苏鸿琪。
青阳乡中心小学 詹振宗。
石狮镇中心小学 陈泗滨。
永宁镇中心小学 李贤起、李贤平。
深沪镇中心小学 陈逢源、黄席珍。
霞坡(衙口)镇中心小学 黄荣枢、陈受封。
复兴(蚶江)乡中心小学 苏炳坤。
安海镇中心小学 吴志恭。
大猷乡(河市)中心小学 赖孙吟。
亲民(内坑)乡光山小学 陈渊鸿。
2、市内方面:
衡文保国民学校 曾鑫,
花桥保国民学校 曾连登,
双忠保国民学校 苏炳坤,
鲤东保国民学校 吴志恭,
这样安排的结果,伪团的声势扩大了,特别是在小学教育这一基层占有了比以前有利和优越的地位,对伪团的罪恶活动也起了一定的配合和影响作用。
(二)参加二项竞选活动。
泉州 当时属晋江县,46年冬至47年初有伪县参议员及教育会的选举,三青团也想在这方面插手一下,无如实力较差,和当时的三大派比较起来,参议员这方面要想在乡镇或所谓民众团体组织占到个把席位,是无能为力的。结果就由张祖荫想出一套计划,决定把三青团在各地可能掌握的一部分票数来和三大派之一的福建日报派交换,即在参议员选举方面三青团票都选福建日报派的候选人,而换取福建日报派在教育会的主席的选票。事情由张祖荫和王鲁石讲定了。三青团就提出蔡樵生、王庆元、黄宗翔、苏鸿琪、庄垂纶为教育会委员的候选人。满以为自己有了一些爪牙,再加上福建日报派的合作,是颇有把握的。委员人数多了,就决定以蔡樵生当教育会主席,蔡一方面是三青团的干事,一方面又和福建日报派有深厚的历史渊源(与蔡光华、蔡鼎常均属至亲),想来这狡计是可以成功的。哪知事情全看利害,不讲信义,到了临近选举时,王鲁石变卦了。王鲁石看看能够得到三青团帮他竞选参议员的票数不会很多,与其下一步要在教育会主席选举上为之出力,莫若转个方向,把这笔交换生意来和现任主席黄清辰(属中统CC派的)做个买卖,所得的利头还多。于是形势突然变化,CC派以教育会内及某些地区所掌握的参议员选票,选举王鲁石,而福建日报派以教育界所掌握的教育会主席选票选举黄清辰,张祖荫尽管还是叫他小偻大肆活动,拉拢,结果还是落空的。
(三)争夺财产的丑剧。
泉州三青团在1947年秋、冬合并入党组织后,对原有的几个附属机构,张祖荫坚持个人占有,不移交。
1、改组“青年导报”为“春秋报”。青年导报社经常出版一些充满法西斯毒素的反动言论,和歪曲报道一些地方新闻,制造派系纠纷,并利用捏造歪曲的地方新闻材料进行敲诈。
伪党、团合并后,张祖荫决定把青年导报改组为春秋报,以为这样做可以变团的机关报而为一般地方性的报社,一方面作为他私人占据的财产,也可以作他私人的喉舌。于是就拉拢原有团的几个干事,和几个地方人士如吴文楚、李焕来、王承基等组成董事会,并利用这些人来掩护他霸占一些地方财产,继续干他的反动勾当。这种无理地变公为私,是反动派不甘死亡的垂死挣扎。这个报断断续续地出版至49年5月,张祖荫眼看残局已临崩溃了,他再也无法挣扎下去了,乃召开个董事会制造个议案,叫大家承认他报社的几部印刷机已拍卖来维持职工的生活,这样变公为私,把人民的财产送到他的襟兄弟林清池家去藏起来,“春秋报”也就关门了。
2、“中正堂”口的火并。“中正堂”经常演映反动的、黄色的,尤其那极端诲淫诲盗、腐朽堕落的美国影片,进行反动、毒化宣传;有时也开过一、二次糜糜之音的音乐会,这一些,对张祖荫个人来说:不单是他办团的成绩,还是他个人财富的泉源。因为这个堂的全部经营收入,都归他个人所有。
1947年冬伪党团合并组织后,张祖荫不甘让经济活动泉源“中正堂”落入伪党方手里,就私自把它划为“春秋报”的基金产业,报请伪中央团部备案,以为这样一张报告就可以让他永久霸占下去,而取之不尽。可是伪党方面饿犬似的吴仰周看到几个月后,张真的不把“中正堂”移交,眼巴巴看着这日日见财的宝贝让张一人独享,真是垂涎三尺,就于48年4月间的某一天带了一群党羽把“中正堂”前后门用大锁锁住了。张祖荫则以吴春晴名义激着吴文楚这位董事长出来鼎力一下。吴文楚看到吴仰周就气冲冲地举起拐杖要教训他两下,即被吴仰周之牙爪黄纯序(特务)抽出手枪殴打,祖荫见势不佳立即溜走。于是跑南京、跑福州向他的主子哭诉,却找不出办法,双方僵持着,后来由其他反动头子从中折衷,双方均有利可图,此案也临时妥协了之。
(原文载于1961年10月第三辑第79~8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