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泉永民军兴亡的始末(1914~1920年)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袁世凯死后,督军团作乱,段祺瑞当权,全国形成军阀割据局面。中山先生南下倡议护法,福建党人许卓然首先响应,以凤巢(一名王巢)山为根据地,组织闽南靖国军。初仅编一队,由海军军校学生、泉州人黄孙坚率领,随后,南安王振南、同安洪英民、惠安汪春辉(汪连之族兄弟),相继率众来归,队伍增至七百余人。从凤巢迤西至英都一带,接连同安的梧峰,东至南安官桥,文斗店,接连同安的古宅,新墟,环凤巢山数十里内的乡民一致拥护,北洋军阀不敢轻易进犯。这一支新兴革命武力,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革命党人得以募健儿、储军备,筹饷粮,安然无外扰之患。 另一部武力起于南安八都山,原系党人吴瑞玉的旧部,吴瑞玉于1914年(民国三年)在八都山集结众士组织革命武装,1916年声讨袁世凯,因与泉城党人约会进攻泉州至霞井,泉州计划失败,吴在霞井战阵殉难,余众遂归陈崇仪率领,与德化苏亿部联络,出没于南永德一带,同时宋渊源党徒王恩(又名荣光)崛起于永春西部山区,翁奉崛起于安溪内地,树起靖国军旗帜,翁死后,部众由杨汉烈率领,拥早期民钟日报总编辑杨持平为司令。杨莆田人,虽属文人,性坚毅,遇事能以身作则,尝以“干革命要勤勤做、俭俭吃”勉励部属,甚得安溪军民爱戴。与许卓然为亲密同志,安溪财政困难,多半依靠许由安海筹措接济。此为泉永民军初期兴起的概况。 一、陈炯明攻下漳州及靖国军进驻安海 陈炯明在粤被桂系军阀压迫,为图生存另谋出路,乃以装备简陋的所部廿营进攻福建,称为援闽粤军。许卓然、杨持平认陈为国民党的基本武力,深恐他敌不过李厚基装备齐全的部队,极力响应援闽粤军,于是杨率所部进攻漳平,许率所部进攻同安。这两座城池俱为李军后方重要据点,两处都经过几次鏖战,相持四十多天,用全力牵制李军后方,使陈军得以顺利攻下漳州,可是陈炯明不但不以许、杨的声援而感激,反而忌许、杨树起靖国军的旗帜,将来力量会压过它,漳城甫下遂派赵光(系七十二烈士赵声之弟)深入内地,大招泉永民军,滥委司令达十余人,地方无赖争相组织队伍扩充个人势力,遂使南安、永春、德化地方大乱,掳人、勒款、焚屋、勒枪这样扰害人民事件,被视为寻常举动,泉永地方人民这一年为着避乱,逃往南洋的为数达十万余人。民军遂分为靖国军与粤军互相嫉视,彼此积不相能。党人秦望山贝大局日趋恶化,乃在晋江内坑发动组织乡团自卫,得当地乡长如姚贻研、陈泮宫、张金锁、张家锥、蔡光选等十余人支持,领导大小一百卅余乡参加,议设熊山、龙山、灵源三个据点。乡团组织还未就绪,唐国漠全旅由前线败退安海,洗劫全市之后,凶锋直指内坑,乡团遂以解体,秦奔官桥。这时许卓然赴汕头未返,黄孙坚由官桥退守凤巢,奉乃与林国宙合作,在官桥虚张声势,宣言将进攻安海,唐国漠新败之余,饱掠后军无斗志,全部窜入泉城。石狮警察所长刘霖拥有好枪八十余杆,派人接洽受编,秦与国宙抓住机会,立即进驻石狮,收编刘部,而安海即为粤旗民军江汗民进驻。未几,又有同挂粤旗民军颜国爵也开到安海,两部发生火拼。此时许卓然已同张贞自汕头回来,驻兵文斗店,安海人士热烈欢迎许进驻安海,维持治安,江、颜两部相率退去。既而江汗民得急病而死,部众由其妻舅李捷三率领投归秦望山。许、秦正协商地方南下统一支配办法,适宋渊源在陈炯明宇下不能得志,游说张贞提出统一民军的方案。张贞入保定军校,原系宋所保送,对宋的主张,极为赞同。许卓然则以宋素好虚荣贪功利己,认为不能和他合作。无如张坚持同意宋议,许恐引起内部分歧,劝张小心留意,果能真正统一井编,伸地方得以安守,决予以资助,但自己却不参加统编会议。 二、民军整编会议破裂,靖国护法各树一帜 宋渊源献计既得张贞赞同,遂借靖国拥护统一民军的计划为号召,先往永春策动王荣光出面驱逐赵光,并在南安洪濑邀集各部民军代表举行整编会议,张贞亲往出席,许卓然不出席,秦望山则代表驻石狮各部队前往与会。关于人事安排方面,大家同意推宋渊源为福建护法军总司令,张贞为参谋长,王荣光为第一军军长,叶采真为秘书长,黄品梅为副官长。正讨论将王荣光所部抽调一部整编以为基干,并举林邦燕为新编统领(林为永春人,亦宋保送之军官学生,与张贞同期毕业),王荣光听到要先整编他的部队,暴跳如雷,抽起卜壳枪要打死张贞,说这是张贞的野心阴谋,要削弱他的力量先向他开刀,宋无可奈何号啕大哭,跪下求情,会议破裂,代表星散,张、秦立回安海。张贞因统一民军的计划不成,颇表消极,许则极抱乐观,主张将现有靖国军改编整顿徐图发展,愿辞闽南靖国军司令名义,负责整理财政,让张贞专心训练军队。一面约秦深谈关于地方设施问题,把他的全部计划提出共同协商。秦见许的推诚,极为感动,表示决予全力支持,两人自此志同道合,始终如一,成为革命战友,那时晋南地方存在两个集团,安海完全为靖国军所控制,而石狮则集结数部,名义上仍挂粤军旗帜,实际上早已脱离赵光,而以与秦私人关系联合在一块,部队五、六百人,这种局面如不解决,或许秦不能互相信任,地方前途实很危险。这些部队其中以李宏美与秦有深切关系,李捷三绝对听秦的话,唯林国宙鸦片烟瘾甚深,与秦貌合神离,刘霖系官僚出身,垂涎石狮地方富庶,投机而受编,专图扩大自己势力。由刘所收的郭源兴原为石狮一带著名的劫匪,刘听到秦赞成军财统一,极力反对,但秦为谋地方安宁,已下决心促其实现,毅然请许卓然派黄孙坚协助将刘郭缴械遣散。林国宙原已赞成将部队予陈佩玉,自己往安海任参谋,后又变卦,将部队带去依附杨安邦。至于李宏美则与李捷三合并编一独立营,归张贞管辖,晋南统一告成。南永德各部民军改称护法军,拥宋渊源为总司令。总司令部设永春,叶采真带黄则举,谢传后部驻洪濑,改任护法军驻洪濑留守司令,护法军虽然别树一帜,实际军财不统一,自相雄长,自由派饷,掳人勒赎,纷乱比前更甚。宋渊源徒拥虚名,鲜有实际措施。不久,招致陈炯明的声罪致讨,实是咎由自取。 三、福建靖国军的军政组织及对地方的兴革事项 晋南地方实现统一后,靖国军的基础已臻稳固,遂即进行大整编,安溪部队整编为第三旅,杨持平任旅长,杨所领导的莆仙部队如邹痴虎、梁富予暂仍其旧。晋南部队改编为第四旅,张贞任旅长,杨、张两旅俱直属方声涛节制,派林知渊兼任第四旅参谋长,李介人任参谋处长。林学增任军法处长,另设政务处,林翰仙任处长。林为南安诗山人,法政学堂毕业,同盟会会员,早期民钟报的编辑,与许卓然、杨持平、吴瑞玉皆为亲密的同志(靖国军失败后,在九溪为方声涛所带来之东北响马靳营变兵所杀死)。许卓然为财政处长,秦望山挂名第四旅军需,实际系协助许办理财政及地方兴革事宜。军政治安已上轨道,唯宗法社会积年械斗仍未解除。在靖国军辖属地区,晋南一带就分成四、五个强弱帮,俨如敌国,对地方治安及农业生产的破坏甚大。乃由第四旅派出黄克绳、王振南、李宏美三营归秦望山指挥,积极清理斗案,费时两个多月,方告完全解决。许卓然认为范围内的大局既定,财政收支绰有余裕,应悉力谋地方建设,当即先派黄莪生往厦筹办江声日报以广宣传,复电邀安海旅日华侨陈清机回国筹办建设公路。当时大家有一个理想,认为交通教育要合一,以交通事业的所得作为教育经费的来源。那时闽南普遍种植鸦片,各地征收的烟苗捐俱为驻军收用,靖国军则以此项捐款充为公路的投资股份,以为教育基金。泉安汽车公路的建设,遂由陈清机招募投资,筹划进行。不意陈炯明以宋渊源逼走赵光扰乱地方为名,兴兵讨伐,派许崇智由永安、大田进兵德化,邓本殷由漳平进兵安溪,宋渊源到安海求援,而杨持平也赶来安海,主张应战。大家认为陈炯明野心勃勃,唇亡齿寒,援宋之举,不容踌躇。此时,靖国军已拥有三千受过训练之兵,决定出兵安溪、德化迎击粤军。是役两路均获胜利,击退粤军。但战事一开,不但三、四两旅增加特别开支,护法军也伸手要钱,全部烟苗捐花费殆尽,一切建设计划均被打乱,泉安筑路受极大打击。 四、靖国护法在永春经过的事件 靖国护法联军打退粤军之后,张贞与王荣光旧怨仍未消除,彼此互相戒备,时常发生摩擦。永春县长一缺,原经张贞委陈世哲充任,宋渊源又要改委陈梅生,结果陈世哲自动不干,让宋改委张佛意,拟全部撤回安海,宋又虑粤军卷土重来,提议留些部队设置联军军法处,以湖南老前辈潭人凤之侄潭某为处长(潭老为全国哥老会龙首,革命元勋),另一湖南人彭某及秦望山为军法官,靖国方面留汤铭磐工兵营及李宏美独立营归军法处指挥,张贞率其所部回安海。因王荣光所部紊乱如故,潭不就职,宋即借口为镇慑王的部属起见,应由王荣光兼军法处长,未得靖国同意,即发表王荣光兼军法处长,张贞遂将工兵营调回(工兵营前任营长即张贞,因张来安,由汤继任,此营系张由汕带来的基本部队),表示无声的反对。这时留驻永春的只有李宏美及秦望山。自王兼军法处长之后,其部属更跋扈,营长王澄清因派响与乡民冲突,焚烧民屋八座,军法官彭、秦两人提出究办,王推三托四,终不肯将澄清送交军法处,彭即消极不到处办公,嗣后连续发生杨安邦的独立营营长李廷万不知如何与王抵触,被王缚在电杆上枪毙,复有颜国爵营的司务长同样未交军法处讯问被枪毙。这一系列非法举动已经使秦无法执行其军法任务了,不幸竟又发生一起与秦直接冲突的巨波,原因是李营兵士大部为晋江沿海的乡民,有一兵士因患恶性疟疾,雇船要送其回乡调治。那个病兵已下船了,忽有英国牧师罗励仁、苏查礼和苏的老婆三个英国人,硬说船是他们雇的,将病兵推倒溪边,行李也被丢在溪边。护送兵回连报告这件事,激动公愤,由排长带一班人前去理会。英国人坚不退让,引起冲突,英国牧师被打奔向王荣光喊救(王荣光前清时犯案被捕要杀头,由英国人马医生援救得免),王不分皂白,带一连军队将李营一个排长及一个司务长拿去要枪毙。此时秦认王无可理喻,要救此两人生命必须采用非常手段,立刻派兵将宋渊源总司令部包围,宋及其卫兵均受监视,同时占领云翠亭(永春城的唯一战术高地)及各城门以防王军冲击。护法军独立团陈荣亮,与秦、李交情很好,表示中立。荣光遇此突变,慌得手足无措,授意罗、苏两英人来见秦,自称愿作调解人,秦表示须立即将两人释放回营,否则,恐会对宋不佳,不出一个时辰,罗、苏就带两人来交,一场风波始告平息。秦恐宋、王另谋报复,留一启事交自己所办的民言小报主笔许佶博,候待隔日登出声明离职理由,遂于当日下午离永,越日李营亦撤驻诗山。秦回安海报告经过,张、许皆认安全撤离永春正合机宜。因情报有宋已反颜事仇,复与粤军勾结之说。不出一月,王荣光果出兵诗山,遂与靖国军接触开火,王所带永德部队大败退入德化,南安部队多数九都人,不跟他去,先后接受靖国军改编。宋渊源和王荣光退入德化,联军名义自然消灭。粤军始终坐视不动,盖陈炯明深知欲用宋渊源非挨到他走投无路不可,面对付靖国军非有全盘计划亦不敢轻易行动。因此靖国军占领永德之后,闽南一带暂时初安无事。 五、地盘扩大引至外强中干 宋渊源、王荣光败退德化后,永春复由靖国军进驻,德化民军林玉、林青龙归张贞改编,德化城亦由靖国军占领,而南安民军则由陈荣亮领头归靖国军合编一独立团,荣亮任团长(陈荣亮系陈国辉族兄,陈国辉在其下任营长),王荣光所剩无几,退入德化之赤水格,宋渊源走依许崇智,仙游吴威等亦受编易帜,至此护法军已归消灭。靖国军方面虽则扩大地盘,元气却大受损伤。防线自晋江、南安、仙游、德化、安溪、同安绕一大圈,一面要防备粤军,一面要防备北军,势非扩充军队不足以布防。新收编的第八旅刘汉臣,独立团陈荣亮又都是奸滑之徒,难靠得住,所得南永德地方又为各部民军蹂躏之余,民穷财尽的破烂地方,如不顾民情竭泽而渔,则惹民怨,欲恤新占地区的民力,势必加重自己根据地人民的负担,摇动根本,地盘扩大,财政反感困难,在入不敷出的情况下,不得不把前此计划建筑规模较大的几所学校暂行停止。最重要的泉安汽车路亦陷于半停顿状态。不幸,又来了一次风台海啸,东石海堤冲决,逐月最可靠的盐款收入约近四万元完全冻结,许卓然急从永春调秦望山前来主持修堤,恢复盐场。修堤工作虽在短时间内完成,盐的生产迅即恢复,然总的收入,亦仅保持原有的标准,地盘、军事扩展以后,支出突告增加,仍然无法弥补,财政竭蹶,遂使强盛一时的靖国军转为外强中干。 六、陈李联合击败靖国军 1920年,中山先生拟调粤军回粤驱逐桂系军阀,陈以前此安溪德化战败之耻,可乘这回粤机会来个报复,即派人与李厚基接洽约合兵消灭靖国军,然后率师回粤,将所有防地交与李厚基。提出的条件:要李拨子弹三百万发,现款五十万元,出兵一旅,协助回粤并联合夹击靖国军,李接受陈的条件后,双方积极准备行动。靖国军得讯,急将方声涛在汕所部滇军一、二两旅完全调运安永协防,但为时已迟,溃败形势已定,匆惶应战,前线屡告失利。许卓然为挽回危局,同意秦望山、陈清机、李硕果意见,由他们三人以地方代表资格往漳州见陈炯明,提出和解办法,许自己则拟往见中山先生请示。秦等到漳,通过梁冰弦的介绍,会晤了陈,陈则趾高气扬,对和解毫无磋商余地,他说为免顾虑后方,如要停火,靖国军须先将枪械缴交安海地方人士负责保管,侯他回粤之后,那时要不要归还靖国军,由地方人士主决,他不过问。三代表接洽不得要领,相率回泉,回抵安海时,靖军已放弃永德,退守诗山了。张复派秦往双坑、前店督率陈荣亮,加强防御泉城北兵的出击。越两日,陈荣亮忽接王荣光专人来信,称他已到溪尾,即将亲来和他会面。始知溪尾已失,大局无望,陈自计如王亲来,他也无法抵抗,要求秦即速离开,以谋安全,秦步至张林,得知安海也于是日弃守,张贞等的情况不明,东面的石狮等地已被蔡持所占。秦化装乘轿入泉城即转船赴厦。张贞则因溪尾已失,不撤入安海,退由官桥入九溪。 七、靖浙联军最后败亡 张退九溪后,局势又起变化,原来在闽起义归陈炯明节制的浙军陈肇英,见陈炯明奸雄险狠,不愿跟他回粤,秘密与张贞通款,张贞已无同安后顾之忧,残部千余人又大多数为昔日跟许卓然起义的部队,人地既称熟悉,九溪、官桥一带乡民又素来拥护靖国军,可以与浙军配合作战,遂决心反攻,结果在黄山、官桥打一大胜仗,进驻安海的粤军军长许崇智意在回粤,不愿在此消耗实力,将安海交与陈肇英接防,自己率粤军回漳。张贞即与陈肇英组织靖浙联军,陈任正司令,张任副司令,复回安海。出城的北兵亦被击退,恢复了靖国军在晋南的旧防地。靖浙联军组织后,陈肇英用浙人徐桴办财政,敲脂吸髓,苛捐什税名目繁多,又以补收烟苗捐引起民怨沸腾。秦在厦知这情况,曾偕华侨老同志叶独醒到安慰问,复往石狮,从乡老故旧中,得知乡人对陈的横征暴敛积愤已极,一到衙口又闻乡人正酝酿组织乡团预备抵抗。秦、叶回安海曾劝其取消苛什,停止补收烟苗捐,惹起陈的怨怒,几使叶独醒受到留难,秦、叶回厦,秦渡菲。未几,乡团与浙军开火,民屋被焚三百余座,浙军被乡民处处截击,死者七百余人,伤者不知其数。陈肇英所部约四千左右人转战数省,素称善战,至此竟溃不成军。北兵乘机出击,靖浙联军退走岩、永,复被李厚基的马步云旅追击,道往潮州,占领潮州城,即被粤军包围缴械,遣散,张贞肩部受伤,赴沪就医,杨持平则被王荣光骗往诗山开会捕送北军(禁在泉州七、八个月,杨不屈在泉州被枪毙)。靖国军至此完全灭亡。至于宋渊源、王荣光再度被陈炯明利用,后被抛弃投降李厚基编为一师,不久被缴械,宋遁鼓浪屿作寓公,王仍遁往德化深山里,全省复受直系军阀闽督李厚基统治。 (原文载于1962年1月第四辑第22页~第2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