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经营茶叶,距今已有140多年的历史了。据传昔年卖茶,并不如现在开设店铺,固定地址,而是由挑贩卖于街市。卖茶者,有本地人、南安人、安溪人、同安人,一般都是从其家乡自产或贩购而来销售的。到1828年,本市才有张泉苑茶店设立(距今有133年了),他的祖先就是同安人。不久又有丁泉岩茶店出现(距今有110多年了),他的创始人就是本市横街人。继后复有周玉泉茶店,创业人是安溪竹园人(距今亦一百多年了)。自此本市经营茶业者,有如雨后春笋接踵而生,计有廖泉茂、北苑春、维林、周玉苑、茗圃、泉春、春苑、劳圃、仙苑、新春、甘泉、名苑、崇林春等号,构成七十年来泉州茶业兴盛局面。但当初各茶业商号都是各自经营的,在经营方法上都是抱着利润高、质量低的目的。个别渗什使假,粗工滥制,导致同业中互相嫉妒,互相保守各自神秘,各找销售出路,很少联系,甚至永不往来,这是经营茶业的一种落后现象。由于经营落后、管理不善、质量低劣、开支费用大、人事变迁多,前后便有维林、北苑春、廖泉茂、芳圃、崇林春、新春、春苑、甘泉等号相继倒闭。至1921年,存者只有张泉苑、丁泉岩、周玉苑、周玉泉、丁茗圃、仙苑、泉春等号,继而再兴起者有倪鸿记、李嵋峰、丁集春、颜芳岩、名峰、鳌旋、一枝春、福太和、祥安等号。另一部分自在家庭经营以茶为生活者,有黄胜泰、周玉芳、安奇苑等三家。但这一情况后又有变化,至1956年1月,泉州茶店能接受对私改造的有泉苑、泉岩、鸿记、玉苑、名峰、泉春、集峰(嵋峰、集春、茗圃、安奇苑、胜泰合并)、仙岩(仙苑、芳岩合并)、鳌旋等。
一、泉州茶业经营兴盛时代的两个特点
第一个特点是生产名牌货,即如泉苑水仙种和清源茶饼;第二个特点茶叶输往台湾和出口到南洋各岛,膺有信誉。
泉苑水仙种名牌的由来,最主要的一个原因是在50年前,本市南街发生一次大火灾,别人家的茶店都烧光了,独他的仓库仍保存200多箱武夷岩茶,估计60多担,收藏已久。同时又从汕头市茶店,购进一批久年武夷茶。他把两类茶併配成为水仙种茶。武夷茶长年累月吸收山岩泉水,质量高、气味特别浓郁芬香,带有甘味,藏之越久,越有发酵能力,饮之可以清除肺火,解热解毒,清醒头脑,有使精神兴奋之功。
当时政府腐败,只知吸收民膏民脂,卫生全不重视,疫疾流行无法救治。泉州过去不止一次发生疫疾,死亡很多,同时远如金门、厦门、晋江、同安亦有同样病害,而购饮水仙种都收疗效,有助于除病解热。故当时各乡村群众都珍视泉苑水仙种,当它为救命药物。华侨出国,亲人争相购泉苑水仙种作赠送礼品。华侨出国后又再收藏,在南洋热地饮之更有效力。因此获利很多,进一步再把武夷山著名产茶山岩如:慧苑、竹案、天井、弥陀累珠等十个大名山所产茶叶尽皆垄断收买,把每年生产茶叶逐年累积四、五年以后,始出应市,保持原来成功秘诀,所以泉苑水仙种到现在仍然在海内外享有相当信誉。
泉州矸仔茶畅销于台湾地区,台湾人民生活习惯与泉州完全相同,五十年前本市周玉泉茶店,采用武夷粗茶及建瓯茶并配,每矸装四两茶,每一竹篓装一百矸,25市斤。运台销售,售价8-12元,最高峰全年出口可5000篓,最低亦3000篓。平均每年金额达四万元。嗣后廖泉茂茶店亦装配矸仔茶甚多,台湾本地每家每户于逢年过节或婚、丧、喜庆,一定先购矸仔茶敬客,以表示诚意,台湾人饮之都成茶瘾。及后台湾为日本帝国主义所占据,不许中国茶进口,而在台湾开山种茶,销售台湾之茶,由此断路。
二、泉州茶叶的来源
泉州茶叶的来源有几方面:1、因武夷茶在泉州有一定地位,销售利润又大,因此每年春天各茶店都派员挟巨资往武夷山选购(时间三月去,八月回),泉州茶业最兴盛时代,每年采购之数达一千箱左右(每箱30市斤或25市斤),其中以泉苑号占一半以上。2、又一部分是从浙江温州购来(即今日出国浙江红茶),这是由泉州贩运鸦片、糖、桂元去温州换回茶叶。每年进口达500-600担。另一部分是大田华口茶(荣兰香),每年进口200-300担。3、再一部分是安溪茶(铁观音和乌龙茶),每年进口100担-200担。过去泉州全年吞吐茶叶达2000担左右,其中一部地销,一部改装转运同安、晋江、金门,及出国,这是四十年前后情况。
三、泉州市茶叶销路锐减原因
1、台湾被日本侵占断送出口;2、厦门市茶叶商兴起,市场被夺;3、经营者贪图厚利质量降低;4、个别茶店只知假冒泉苑水仙种,失去对茶叶钻研并配技术本领;5、资本短少,随买随卖,质量粗劣,影响购买饮用者信心。因此有的利不及费,中途倒闭者不少。在这么情况下,每年吞吐量降为600多担(其中泉苑仍占400担以上)。
四、安溪茶叶在泉州开花结果
安溪茶在七十多年前产量不多,有的自产以后带去南洋推销,有的贩售邻近各县市,其中以铁观音最著名,奇菊茶、梅占茶、乌龙茶,质量相当好。据查,今日武夷岩特产“奇种茶”,在盛产时期中有安溪人林奇苑号,将安溪奇兰茶苗,带去武夷试种,亦能成功。可见安溪茶本质具有其特点的。泉州市人因为长期饮用武夷及温州等红茶习惯(这类茶人口甘润有清珍、有珠红颜色),对安溪茶气味娇艳芬香,认为能伤脾胃,性较水冷,很少人采购。其次是经营茶店的人,自身对安溪茶认识不足无技术操作能力,无并配制焙工夫,甚至每一茶店如卖安溪茶,怕群众看轻,招牌外面亦写上武夷岩茶,以骗人。直至三十年前,乃有周玉苑(安溪人)带头将安溪盛产乌龙茶烤火制焙(俗称焙大火),去茶中原来苦涩青味,试售市上,反应良好,深得饮者赞美。华侨归国,大都沿向各茶店要选购安溪观音出国,以特产名茶赠送亲友,因此同业中都认为顾客既赞美又有饮用习惯,而且质量好、成本轻、产地近、选购自由、有利可图,乃群起取用,安溪茶在泉州每年开始可销100多担,有了基础。
1938年厦门被日本侵占,安溪茶叶本来取道厦门运销南洋群岛的门路断绝,一方面是茶商濒于绝境、茶园荒芜;另方面南洋群岛各埠茶商则电讯交驰,叫国内安溪茶商要尽量设法争取出口,以免国际市场被台湾茶(当时尚被日本霸占)及爪哇茶所掠夺。1939年,乃由泉州周玉苑茶庄负责人周修源与本市大通行蔡鼎常(现逃南洋)协商,由香港轮取道泉州港出海直透香港转运新加坡、泰国、缅甸、印尼等地。同年六月间,先试运六百多箱出口成功,甚得南洋各地赞美。于是安溪全部茶商相继将大批茶叶用内河木航船运来泉州候香港轮出口,计有八千多箱(每箱36斤)。
当此之时,福建省反动政府以徐学禹为首组织两个机构:一是中央贸易委员会福建省办事处,代表人陈德坤;一是福建省茶叶管理局,代表人庄晚芳,将全部茶叶冻结不许出口,如要出口:1、全部由贸易公司收购交贸易委员会办理出口;2、私人不准对外贸易,如要私人出口,必须估结外汇。外汇铁观音每箱要估结港币七十多元,梅占、奇兰每箱估结四十多元,乌龙茶每箱估结二十五元。如此办法,真欲制茶商于死命,反过来说,就是要假借手法,将茶商全部财产掠夺,变换外汇,投进自己腰包(当时伪币已在贬值)。安溪茶商开会拒绝收购,而对估结外汇,则请求减轻,以便在国外好与其他国家茶叶竞争。结果不肯。不料在此相持期间,反动政府为要加强控制,再在泉州成立二个机构:一是伪中央贸易委员会福建省泉州办事处,以李定中为首;一是福建省茶业管理局晋江办事处,以李述经为首(继任的是许奎成、陈震、王立礼)。另外再由福建省中茶公司在泉州设立办事处,以仇锦清为首。以上这些机构都是为要控制安溪茶叶出口及内销,并不是为促进生产或改进茶叶的手段,对茶叶不特要管外销,即内销亦要受管。这么一来,一个茶叶业同时要受四个反动机构齐头压迫,既不能出口,又不能运回安溪,这种阴险手段硬要把这全部资财吞没而后已。相持四个多月,以后由新加坡华侨总商会,累电南京反动政府福建省反动政府往返交涉。至同年十月,始用结售外汇的办法放行。至1940年一月,安溪茶叶取道泉州港出口转运南洋群岛达一万六千多箱(每箱净茶36市斤),结售外汇港币达26万元以上。但此时香港及南洋群岛不幸相继陷落,外航停驶、港口堵塞,茶叶无法南运,囤积在泉州市内的竟达六千多箱。如果不是当时反动政府之摧残,想掠夺财产,以此相持期间,必可再运出二万箱以上,吸收外汇估计可达港币30万元以上。回忆起来,使人更觉反动政府面目狰狞,误国害民。
当这六千多箱茶叶困死泉州仓库时,有一部分为要挽救生机,由泉州启运漳州欲行内销,不料运至中途海沧时,被中茶公司驻泉办事处加诬要偷运出口为名,没收二千多箱,运返永春内地分赃。茶商受此打击,无处申诉,破产者甚多。茶管局又限制各茶商内销都要申请运照,用以压制内销,要运照又要暗中行贿,安溪茶农在这重重叠叠摧残下,对茶树无心培植,任它枯萎。茶价惨跌,一斤特产的铁观音换不上一斤地瓜叶,整片美好茶园劳动人民不知流下多少血汗,完全成为漫草荒山,破产无遗。当时反动政府就是这样为要自己搜括民财,甘心不择任何阴险手段残酷对待茶业,尚有四千多箱就不敢再运他地。为了维持生产,茶商不得不另谋开辟市场,于是在泉州、惠安、晋江、同安分散销售,到处都卖安溪茶。群众饮用之后不上一年时间都染茶瘾,争相采购,一扫过去安溪茶伤胃之迷信。由是全市茶店所售之茶,十分之八是安溪茶,每年由100多担上升到每年一千多担。安溪茶遂成为市面珍品,其中如:
泉岩小种泡 玉苑乌龙种 特产铁观音 鸿记三印水仙 清源万应茶饼(出口名牌货)倦苑万应茶 嵋峰盒庄铁观音
(原文载于1962年1月第四辑第68~7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