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沿明制,地方行政区域有府治,泉州府辖五县,晋江为首邑,清末科举未罢废之前,已有学堂之设。
一、官立中学堂
官立中学堂,原称为泉州府官立中学堂,开始筹办于清光绪二十八年,知府金学献奉省方总督咨令,在泉州筹办中学,同时由省方延请邑绅陈启仁(铁香),李清琦(石鹤)二翰林经始其事。陈未就职而病故,李亦因病不能赴事,旋由省督续聘黄谋烈(佑堂)、黄抟扶(祝堂)二进士膺任,同时委派蔡风玑(镜湖)任坐办,并由府延请张应铨(杏舟)为文案,进行筹备,地址择城东新府之左侯祠,于是年秋,由泉州知府金学献主持考试生徒,报名投考者晋江生徒为多,而南安、惠安、同安、安溪等县学子前来参加报考亦有相当之数,考生资格虽无明文规定,一般为科举时之童生及学力相当之青年,其中亦有一部分已经进过秀才的生员。越年春正式开学上课。以黄谋烈、黄抟扶为正副总办,蔡凤玑为监学,张应铨仍掌文案。当时学制规定,中学应设监督,掌理学堂行政,首任正监督为施菼(悦秋)副监督为蔡榖仁(延赓)。施任职近五年,因事辞职,以陈德薰(倚南)继任,后陈辞职,以宋应祥(尚宾)继之。而蔡毂仁任副监督则始终未曾间断。其时南皮张之洞提出“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作为教育方针,清廷颁布之教育宗旨尤以“忠君、尊孔、尚武、尚实”为施教目标,此等教育显然是王朝统治下的奴化教育,益以科举观念入人之深,故设斋分课,极注重经史,称教室曰课斋,教师曰教习。所延教习,除英文、算学、化学、物理、地理、图画、体操等科外,如宋应祥、吴增(桂生)、龚显鹤(仲怜)、曾遒(振仲)、王冠群(志超)、王焕文(伯楷)等,或任授经,或任编史,或任国文,皆为郡邑中知名之士,被称为宿儒者,所以以后招考生徒,各县闻风而至者日多。一般学生大都一面进入学堂,一面还留恋于科举,在学肄业者逢到学院考试每亦多数参加,另外有未参加县、府考,按例学院考不得进场,然学堂当局为鼓励学生猎取功名,亦予以保送赴考,但名额却有限制,只保送一二名而已。清光绪三十年一次学院岁试,保送及在学而经县府考以应学院试获录取进秀才者亦有数人,进秀才后仍来肄业至毕业者亦有之。未几科举罢废,学生数益形增加,当时学制规定中学为五年毕业,毕业再经省提学使复试,将毕业各科成绩合复试各科成绩平均列甲等者奖以拔贡,列乙等者奖以优贡,列丙等者奖以岁贡,既是学堂,又象科举,以虚荣为饵,有清末叶所谓作育人材者如此。
泉州府中学自清光绪末期开办,迄于宣统间,在学毕业经复试者仅有两届,首届复试及格者为张时英、吴堃、洪鼎冈、宋馨、庄为哲等五人,二届毕业复试及格者为陈国璋、黄绚文、汪炳垣、陈常、黄晓如、王孝翰、黄逢辰、吕春荣、吕钟、黄乾、梁斌、张鸿、吴捷科、王××(名忘记)等十四人。此为清末在泉州府治开办最早之中学堂之概况也。
二、公立中学堂
清末统治阶级为挽救国势衰弱,鼓励兴学培养为统治阶级服务的人材,学堂除官立外,并准由地方自筹设立,此项由地方人士呈请经批准举办者,曰公立学堂,泉州府治自从首邑晋江在城中创办官立中学堂以后,各地负笈就学者日多,学舍班次有所限制,重以科举旧染未除,“我自为学,人自为师”之习己深,郡邑士绅,各以其子弟前途关系,遂有联合倡办公立中学之举,当时所谓公立即私立之性质,而官立即公立之性质也。泉州公立中学呈请批准至备案成立时间,实后于官立三载,即光绪三十一年,倡始者为吴增、蔡思煦、陈家楣、李育材、李国助。潘翔墀、黄孙垣、王武英、黄鹤、曾遒、龚显禧、陈天球、谢俊英诸绅。开办之初,地址择在城内泮宫附近蔡文庄祠内,于光绪三十一年春甄试生徒,录取入学四十余人,公推吴增为监督,而以潘翔墀常川襄理之,其他发起诸人,则分别担任经史国文诸科,是年秋以蔡祠狭隘,生徒又有发展,学舍不敷用,乃移设于清源书院,翌年秋再事扩充,即就原地址添办公立小学,延聘林心存为堂长,迨光绪三十四春季终,中学以经费不继,生徒又有一部分赴省转学,遂告停办,小学则继续至宣统二年,始告停办。
三、晋江官立小学堂
晋江县官立小学设立较后于泉州府官立中学堂。创办人为黄谋烈、黄抟扶、蔡凤玑、宋应祥、施菼、蔡榖仁诸绅,成立年月为清末光绪三十年七月,开办经费由县署拨给一千二百五十元,地址设左侯祠旁右边之旧鱼配局,与府中学毗连。成立之初,延聘施菼、蔡榖仁二绅为正副堂长。光绪三十三年,施辞职,伍绅亮寅代之,三十四年蔡辞职,伍身故,乃聘洪里仁、魏萃荣二绅为正副堂长,洪魏连续任职至清终。其始生徒不过六七十人,嗣后陆续增加达百余人,外县如惠安、南安、安溪等属亦有来从学者,盖其时学科注重经史,所延教习又多知名之士,科举余习,影响于人,故不惮道远而翕然向风。首届肄业期间延至四年半之久始举行毕业。计于光绪三十四年十二月毕业者九人,宣统元年十二月毕业者十五人,宣统三年四月毕业者六人,毕业考试,评定次第,合平时成绩,分为甲、乙、丙三等,按等而奖以禀、增、附诸名目。此又寓科举于学堂,仍未尽去糟粕也。
四、城镇乡各公立小学之设立
清末既以科举名目,作为在学堂毕业之奖励,当时一般所谓优秀子弟者大抵无不借此为进身之阶,其在城区,除官立公立两小学外,在清光绪末就有陈文沛个人独资创办之文锦小学,至宣统间,如西隅、立成、佩实、育秀、小山等公立(即私立)性质之小学,俱在此时先后成立,其在乡镇,于光绪末宣统间,如青阳之青阳公立、壁立、石狮之石狮公立、安海之养正、西隅,河市之奎峰,暗林之丰山,罗溪之金溪,衙口之南浔,深沪之沪江、明七,永宁之行实,树兜之明新,亦皆经各当地人士之提倡,而经费仰给于南洋之侨胞,着手开办,盖其风尚所趋有如雨后春笋之怒芽焉。
以上仅就清末举办学堂略述梗概,其间有遗漏之处,容或不免,希望熟悉当时教育情况者予以补充指正。
(原文载于1961年6月第二辑第52页~5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