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泉州话剧活动记述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泉州话剧活动开始于1915年日本帝国主义提出“二十一条”,全国掀起反日高潮,厦门爱国人士组织爱国剧团由邱廑兢先生同全体团员来泉,在泉州元妙观演出《卖花女》等剧,接着于1916年,泉州教育界人士吴堃(藻汀)傅无闷(振箕)陈祖烈(绒稹)等人组织移风剧社,在泉州承天寺演出《皇帝梦》《血手印》等剧。《皇帝梦》的演出是为了反对袁世凯帝制,当时这些人都参加倒袁运动,不久五四运动开始了,新文化运动也随着在全国开展,泉州的剧人和一些知识分子如吴堃、谢德南、黄子铨等和本地及从南洋归国的许多青年组织了泉州“更俗剧社”,社址设在泉州镇雅宫,先后演出的戏有《终身大事》《英雄与美人》《好儿子》《悭吝人》《幽兰女士》《化子拾金》《谁之咎》以及很多独幕剧和多幕剧。当时还是用本地话演出,女角还是由男演员来扮。观众叫做文明戏,其实和文明戏完全不同,文明戏从来没有一编写完全的剧本,只将一张很简单的幕表贴在后台,有时连一张简单的幕表也不肯严格遵守。文明戏绝对不排练,不充分预备,有时演员上台,甚至连全剧的情节还不大清楚,而布景,道具,灯光,编剧等都不顾事实,不讲情理。而更俗剧社则完全不是这样,他们演的戏都是有剧本的,不但演中国剧作家,如陈大悲,欧阳予情等人编的戏,而且也演外国剧作家如莫里哀编的戏,同时也自己编剧上演。他们有专营布幕、道具的人、专营化装、服装的人,有导演,有排练。他们也从事体验生活,如在排练《终身大事》时,导演和算命先生的演员,就去观察一些算命的人的生活行动,这个剧社,以当时的条件来说,在表演和管理方面都是相当认真的,当时的演出都是卖票的,但看戏的人很多,特别是中学生和家庭妇女最喜欢看他们的戏,这些人来看戏,不但是为了看戏,并且喜欢知道一些新的事情,听一些新的议论,爱看的是一些反封建反压迫,描写社会腐败政治黑暗的话剧,特别是喜欢知道一些有关于婚姻自由的道理。 社中的演员多数能忠实于剧本。如对话、动作、表情等,通过排演的苦练,熟练,都能刻划剧中人物性格,博得观众的好评,演员如吴堃、吴礼陶、傅维翰、王友锵等人都被观众称为名角。 该社自1919年成立固定在寒暑假期间内演出,一年之中均有两台新剧,来满足当时群众的要求,间亦有非寒暑假期间特别演出的。这样持续有五六年之久。这剧社可说为泉州话剧活动起了很大的作用。后于更俗剧社开始的两三年,泉州树兜乡侨办的师范学校,该校的师生曾组织明新剧社,演过反鸦片及陈三五娘的戏剧。 接下来,即在1923年和1924年,泉中中学和佩实小学的师生也相继组织剧社,演出剧目有《刀痕》《好儿子》《泼妇》《幽兰女士》《咖啡店之一夜》等剧,这时候开始男女合演了。 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由于形势的需要,泉州剧人吴堃写了《申江血》一剧,并组织五卅剧社,在开元寺公演,筹款支援上海反帝的工人。 到了“五卅”济南惨案发生,泉州的教育界人士如黄倬云、杨献珍等人组织五卅剧社,演出《山河泪》。王岫松、叶谷机等人组织人间剧社,演出《抗争》和其他剧目。接下来又有施馥、张汉玉等人,组织泉州群化剧社,演出《打出幽灵塔》和《蟋蟀》。这时候晋江小学的教师黄景森、林淑英、林兢志等人,也是泉州戏剧界的青年,他们经常在该校的礼堂组织演出,曾演过《樱粟花》一剧。 应该特别提起的是,中国戏剧家邵唯曾在这时候来到福建集美,也到泉州,和泉州的剧人吴堃、尤国伟、黄卓云、黄景森等人,组织泉州戏剧研究会,演出《父归》和《孔雀东南飞》。邵唯导演《父归》,吴堃导演《孔雀东南飞》。巴金也在这时候来泉州黎明中学任教,又组织夜未央剧社,演出波兰廖抗夫的《夜未央》。 1931年,驻泉州的第十九路军的部分爱好戏剧的军官曾和吴堃,黄景森等人合作演出“少奶奶的扇子”。 同年,吴堃还帮助爱好戏剧的归侨吴昆元组织泉州新声剧社,并为该社编导泉州古典名剧《陈三五娘》,扮该剧中的女主角为王友照。 这时泉州晦鸣中学的师生刘淑娥,陈奕尚,刘黛云也在该校组织演出,演的戏有《苏州夜话》、《湖上悲剧》等。 1934年到1937年,中国的话剧活动向前发展,同样地泉州的话剧活动也更活跃起来。立成小学师生叶谷机、黄菲君等组织演出,演的戏有:《火之跳舞》《姊姊》《金宝》《学校重地》《怪花园》,还有黄菲君自编的《一念之差》,张一朋自编的《街头流浪》及《夜校》等剧,晦鸣中学的师生施鹏、张一朋等,也于1936年公演《少奶奶的扇子》,并于是年集合立成小学、振兴小学师生,组织泉州南鸣剧社,于1937年公演俄国果戈里的《巡按》,高尔基的《母亲》,郭沫若的《聂荣》和田汉的《杨子江暴风雨》等剧,这次演出有两事应该提起的,一是布景是立体的,二是《巡按》和《母亲》都是用俄国装演出。这两事,在泉州话剧活动史上算是首创。这一年,民生中学及卓然小学的师生组织泉州大众剧社,公演曹禹的《日出》(第三幕没有演)导演为黄挺之。 抗战期间,中国话剧界的活动进一步发展,在泉州剧社的组织有如风起云涌,各中学几乎都有抗战剧团的组织,各小学校和机关团体也不定期公演,演出的戏,不计其数,是泉州戏剧活动史上活跃时期。当时在泉州抗敌后援会领导下的就有十五个巡回剧团,清蒙小学教师杨意负责的第一巡回剧团和泉州南鸣剧社社员张一朋负责的第三巡回剧团,除了不断在当地组织演出,并到南安,晋江的村镇去巡回,演出的剧目有《张家店》《三江好》《放下你的鞭子》《未》《天津黑影》《亚比西利亚的母亲》《重逢》《回春之曲》以及泉州剧人自编的多幕和独幕剧。除了巡回剧团演出外,还有新峰小学成立剧团,演出自编自导的戏剧《小逃犯》《为了米的缘故》《小瘪三》等剧,泉中中学、晋江省立中学、培元中学、培英女中也经常演出,并经常组织联合演出。 这时候,泉州的剧人为了供应演出的需要,大胆努力地先后创作了不少剧本,除新峰小学经常出版戏剧小丛刊外,尚有吴堃写的《泰山鸿毛》,有留章杰写的《金门一家》,有萨兆琛写的《看中地下室》、《两只马鹿》、《中国儿童》及三幕剧《他家之事》,有王冬青写的《闸北孤军》、《为了米的缘故》、《叛逆的母亲》和《职业母性》,有叶扬光的《手榴弹》,黄菲君写的《东流》、《璞》(多幕剧),许可的《小逃犯》等,有林任生写的《高粱下的儿童》、《小瘪三》、《兄弟两》、《儿童万岁》、《两个男孩和一个女孩》和《一个小战士的成长》、《小俘虏》、《小号兵》、《打游击》、《西班牙的种子》等独幕剧,有张一朋写的多幕剧《抗战三部曲第一部》、《抗战三部曲第二部》、《抗战三部曲第三部》,《夫妇之间》、《东山之死》、《叙利亚》和《人鼠之间》。 不久,抗敌后援会撤销,它领导下的十五个巡回剧团也解散。晋江县党部即组织三个演剧队,但这时候泉州时局很紧张,各中学都内迁到南安,泉州大部剧人都是教育工作者,也就跟着学校到内地去,所以泉州话剧活动就暂时寂寞下来。 不久,随学校到内地去的剧人,又先后陆续回到泉州来,泉州的剧运又继续活跃起来。1940年春,张一朋,黄菲君,许炳基等人组织泉州昭昧戏剧学会,在那年夏初公演法国巴若来的《人之初》,与此同时,林荣、王清河、王汉津等人,组织泉州长虹剧社,林荣为该社社长,公演《生命之花》。同年秋天,张一朋、黄菲君、王冬青、林任生、许谷芬、王爱群、许炳基、詹晓窗、苏鸿琪、及许多其他泉州剧人组织泉州剧联社,张一朋为该社社长,公演《巡按》。接下来长虹剧社又公演《麒麟寨》及曹禹的《雷雨》。而黄挺之,黄侯侃,杨意等人,则把大众剧社改名为泉州刺桐剧社,公演曹禹的《蜕变》。 1941年夏初,当剧联社正在筹演易卜生的《娜拉》时,泉州三青团为控制话剧活动,即下令各剧团停止活动,集合泉州剧人组织泉州青年剧社,并于那年青年节公演《黑地狱》。同年春初,福建闽纵司令部也在泉州组织剧团,名为闽纵战地服务团,并讲授戏剧理论。该团先后演出的戏,独幕剧有《半斤八两》、《冒牌秘书》、《晚香玉》、《长子》、《人命贩子》等剧。多幕剧有《春回来了》、《古城烽火》、《烟草港》、《十万大山》、《国家至上》、《原野》等剧,那年七月间该团由泉州出发到闽中、闽南各县去巡回演出。 1942年,春福建省抗建剧团来泉州巡回演出,泉州的话剧界为了表示欢迎该团的到来,即由长虹剧社和剧联社在两三天之内筹备演出,并于同一个晚上分别在南星戏院和大光明戏院公演《雷雨》和《人之初》。当时的演出博得客人和观众的好评。 在这一年的夏天,福建省第三守备地区在泉州举行夏季联合公演,计演八晚,参加演出的单位有泉州社会服务处,演《面子问题》,安溪《抗敌剧社》演《大地回春》,泉州青年剧社演《东流》(该剧本是泉州剧人黄菲君创作的),泉州长虹剧社演《原野》,泉州刺桐剧社演《蜕变》,还有保安二团团党部服务团和闽纵战地服务团演的《晚香玉》《王大嫂》《求婚》《春回来了》《人命贩子》等剧。本来在泉州的习惯,每一个戏的演出总要演三天,而这次则只能演一天,所以每一个晚上,戏院都被观众塞得水泄不通。 在这个时期,泉州的剧团和一些挂起抗日招牌来欺骗人民军政团体,都川流不息地组织演出,保安二团团党部服务团先后演的戏有:《夜光杯》、《悭吝人》(外国装演出)、《塞上风云》、《金指环》、《军民进行曲》等剧。泉州青年剧社也继续演出,演的戏有:《这不过是春天》,俄国果戈里的《婚事》,法国米尔波的《银色》,俄国柴霍甫的《求婚》,英国梅斯斐尔德的《锁着的箱子》。长虹剧社也继续演出了《林友芬》和巴金的《家》。财政部税警第九团,也在这段期间组织战时服务团演出《断雁》、《湖上曲》和《北地狼烟》。晋江县国民兵团也演出《渔家女》、《为了米的缘故》和《战胶东》。晋江音乐教育推动委员会演出《军民进行曲》,晋江县动员委员会,演出《红樱枪》,晋江县教育会演出《水乡吟》,晋江抗建剧团二团演《北地狼烟》,晋江二区抗敌剧团也来泉演《红心草》。 学校的剧团,在这段期间也相继演出。晋江县立中学先后公演《反间谍》、《前夜》、《沉渊》、《十三年》、《叙利亚》、《桃李春风》及《河山春晓》,泉中中学先后演出独幕剧《战地鸳鸯》、《政府派来的》、《沙漠之歌》,多幕剧《桃花扇》和《桃李春风》。(《桃李春风》是1944年秋晋江县立中学和泉中中学举行友谊赛公演的)培元中学公演曹禹的《北京人》,晦鸣中学公演《裙带风》,建国中学公演《升官图》,培英中学演出《野玫瑰》,晋江省立中学演出《断雁》《反间谍》及一些独幕剧,如《晋中地下室》、《两只马鹿》、《中国的儿童》。海疆学校演出《皇帝与妓女》、《婚事》等剧,还有由义、居仁、立德三小学合演了五幕六场儿童剧《表》。 安海养正小学所组织的养小抗敌剧团,在抗战期间,在晋江的剧运中也出了不少力量,先后演出卅多次,到过甘多个地方巡回,演的戏,多幕剧有:《死角》、《海潮红》、《第二号汉奸》、《战》、《罗店秋月》、《凤凰城》、《麒麟寨》、《流寇队长》、《桃花源》、《无情女》还有很多独幕剧,如《马百计》、《东北一角》、《红色马》,还有养正小学的教师写的剧本,如《朱门曲》、《失踪》、《巧计》等剧。1944年七月,该团还来泉州公演《无情女》和《蓝蝴蝶》。 1944年春,泉州的剧人在春节期间,曾以泉州剧人的名义,演出果戈里的《巡按》和罗曼罗兰的《群狼》,并试行日场演出。 1945年春,晋江县政府集合泉州剧人组织晋江公仆剧社,在那年春节公演《日出》,担任这次演出的导演为苏忠泉、张一朋、林任生,演员大都是演技较好的人,如孙玛沙、张一朋、王爱群、王汉津、詹晓窗,又因为第三幕也演出,所以演出的成绩也较好。 在抗战期间,泉州包括晋江地区的剧团曾经到过安海、石狮、官桥、内坑、灵水、可慕、东石、石菌、塔头、巴厝、钱仓、英墩、社坛、葛州、白垵、林口、许西坑、大宅、萧下、曾棣、张坑、加塘、西边、溪尾、英都、汤井、洪濑、码头、金淘、永春、仙游、惠安、涵江、莆田、福清、福州、永泰去巡回演出,抗战结束后,省立晋江中学的剧团还到厦门去公演。 在抗战期间,外地来泉州演出的剧团,有仙游抗敌剧社演出《夜光杯》,安溪抗敌剧社演出《大地回春》,南安抗敌剧社演出《野玫瑰》,福建省抗战剧团演出《夜光杯》,还有在中国大陆组织的台湾儿童剧团也来泉州演出一些独幕剧,当时泉州的剧人演“金指环”欢迎这个剧团。 1945年四月间,晋江县立中学庆祝该校三周年校庆,举行展览会,泉州剧人(亦是该校的教师)吴堃、张一朋、詹晓窗,在泉州剧人的协助下,利用这个机会,在该校举行泉州卅年来话剧史料展览会。展览内容包括泉州卅年话剧活动史略一篇。泉州历来演出的剧本,泉州剧人自己创作的剧本,泉州剧人创作的世界剧作家的肖像及其简史,泉州剧人参加话剧运动简史,泉州历次演出的剧评、照片、入场券、广告、及主要剧目演出的立体舞台面,以及其他有关于剧运的文件等等。当时前往参观的有三千多人以上。这些话剧史料后来又由张一朋整理成册,在民教馆拿去展览,并参加三青团在南京举办的话剧展览。 1945年,福建省教育厅举办剧本创作比赛,泉州剧人张一朋曾把他根据中学语文课本中“少年笔耕”的故事写成两幕剧《叙利亚》寄去参加比赛,得了第三名。 泉州的剧人王冬青、林任生等人,曾于抗战期间在泉州社会服务处举办话剧讲习班,由泉州剧人自己讲授戏剧各方面的常识,培养一些青年剧人。 在出版方面,泉州剧人也做了一点工作,曾出版戏剧青年月刊,内容有:剧本评介,演出批评,剧运通讯,作家介绍,舞台技术,剧作和戏剧理论。新峰小学还出版独幕小剧丛,由王冬青主编。张一朋还编写一本戏剧讲义。 当时,每个主要的剧本演出后都有剧评,除泉州的观众和剧人写的外,还有外地来泉州观剧的人也写,特别是惠安的一些教师,听到泉州在公演名剧,就赶来看,并为之写剧评。 抗战胜利,不久蒋介石集团发动内战,并到处对青年进行迫害,泉州戏剧界的败类,苏忠泉等成为反动统治者的帮凶,对泉州一部分剧人进行迫害。泉州的剧人洪瑞星、许谷芬、王爱群等即无故被捕入狱,洪瑞星牺牲,其他一些剧人有的逃往外地,这时候泉州的剧运也就消沉了。 到了1947年四月,晋江县立中学举行五周年校庆,该校剧团才再连续公演两个三幕剧《婚事》、《东山之死》。 1948年,晋江凌霄中学举行周年校庆,该校的剧团也组织演出,演的戏有《婚事》、《新女性》、《纲》、《哑妻》等剧。 (原文载于1961年2月第一辑第32页~第4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