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清末民初泉州报馆的创办及其他报刊输入
在清封建专制统治下,兴文字狱,箝制舆论,实行愚民政策,自然没有代表民意反映现实的报馆产生,有之,只是官报与政府公报而已。我国民办报馆起于清末光绪年间,康有为、梁启超、文廷式变法维新,为鼓吹君主立宪,始创办中外纪闻与强学报。孙中山组织同盟会,为宣传革命,亦于此时在上海、东京、香港、南洋各地创办报馆。那时本省福州、厦门也有报馆的创办,如厦门的鹭江报,福州的福报、新闻报。自从鸦片战争失败南京条约签订五口通商,福州、厦门早已成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泉州此时阅读的报纸都是从上海、福州、厦门、香港各地输入的。泉州报馆的创办,是在辛亥革命后民国初。革命党人许卓然、王泉笙、汤文河、傅振基(傅无闷)、陈祖烈等为宣传革命,开通民智,乃筹划创办新民周报,是泉州新闻事业的开端。草创之始,限于经济条件,没有自置印刷机器,由民营书局承印。傅振基任主编、陈祖烈任经理,当时民智未开,订阅者少,赠送者多,创办后未几,即值袁世凯阴谋帝制,推翻民国,全国各地凡属国民党与赞同国民党的报馆几乎全被封禁。泉州是袁世凯势力范围,革命党遭受杀害,新民周报为革命党机关报自然受摧残固不待言。那时候革命党人或避居厦鼓或逃往海外,然此志不懈,新民周报停办后,许卓然、叶青眼等积极筹募经费,复在厦门创办声应报、民钟报,延李硕果为经理,刘抱真等为编辑,继续宣传革命。该报自置印刷机器,设备较齐全。报纸除销售于厦鼓南洋外,复输入漳泉,泉州并设有代派处,由于声应报、民钟报的输入,对于革命思想的启发影响颇大。与此同时(一九一五年),新民周报创办后,尚有复报的产生,主办者为陈昌侯,以黄师竹任主笔,办理不久即行停刊。此为清末民初的泉州报馆的创办与外地报刊输入的情况。
二 大革命前后泉州报馆的创办与其他刊物输入
大革命以前,泉州是在北洋军阀黑暗统治下,然军阀的势力却限于城厢内外,外围乡村则为民军所占据,互相对峙,战祸频仍,匪患遍地,因此富豪土绅相率避居厦鼓或逃往南洋,泉州顿呈凄凉萧条的气象,文教事业也遭到摧残与破坏。到了一九二四年,乃有闽声日报出现,初为周刊旋改为日报。创办人陈昌侯,以谢德为社长兼经理,吴藻汀任总编辑,社址在玉犀巷镇雅宫与晋江通俗教育讲演所在一起,由泉州圣教书局印刷馆承印。泉州之有日报,实自该报开始,但发行仅将近一年,即告停刊。
一九二六年大革命,北伐军入闽,北洋军阀溃败,泉州才入于国民革命军之手。革命空气充满了泉州,开创了一个新局面,外地的报刊如北京晨报、上海申报、武汉日报、广州日报、厦门江声报等,杂志如响导、语丝、现代评论等相继输入,复有共产党人创办的晋江书店,一九二六年冬(国共合作时),推销国内外书刊,传播新思想,除发售三民主义书籍外,复有马列主义书籍如:共产党宣言、资本论、列宁著作,俄国翻译文艺作品,以及创造社出版作品,丁玲的散文诗、鲁迅的小说、蒋光慈的少年飘泊者等进步作品。这些对于泉州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起了很大的作用。可是革命正在迅速发展,一九二七年蒋介石叛变革命进行反共清党,屠杀无数的共产党员与进步人士,封禁进步书刊与报馆,泉州革命青年同样受到迫害,或逮捕或逃亡,晋江书店被封闭。新的军阀和土匪复再骚扰,泉州陷于混乱不安的状态,在此时期迄无报馆的创办。到了一九二八年冬,旅新加坡归侨庄汉民,乃征集地方人士创办民众报(半周刊),由庄汉民任社长,赵祖建任经理,苏秋涛、傅樵朋、王台晖分任编辑,草创之始,由同文斋承印,该报内容除转载国内外重要新闻外(自己无电讯),着重本地新闻报道,每期均有社论或短评(点点滴滴),对当时社会的黑暗与政治的腐败时有揭露,致为豪绅士劣捐蠹(包办捐税者)贪官污吏所仇视,时常有匿名信或散播毁谤谣言威吓,如驻军杨逢年旅侦探队长王意(著名匪类)欺压人民,该报加以揭露,致触王意之怒,手持短枪到报馆威胁,编辑人员幸早发觉逃避,始免于难。未几杨逢年旅他调,泉州由海军陆战队林寿国旅接防,林原为仙游民军受编的,与闽南的军阀土匪素有关系,民众对他印象不好,林为了巩固他的统治地位,所以施用威迫利诱的政治手段,探悉民众报经费困难,企图收买,暗中派人疏通,林寿国答应在盐捐、屠宰税项下拨款补助,不意竟为庄汉民所拒绝,林无计可施,乃乘西南事变(陈济棠与桂系军阀反蒋),根据中央新闻检查法与戒严令,规定报馆出刊须经公安机关检查,因此新闻和社论对他不利者,常被删剔,民众报受到了限制、压迫,言论不能自由,复因经费支绌,不得不暂告停刊。民众报停办未久,林寿国即利用无聊文人吴非放创办晋江周刊,接受津贴,作为林的御用工具,极力为林捧场,丑态百出,为社会所不齿,报纸殊少人订阅。随后林寿国旅调离泉,该报即随之停办。这段期间没有其他报馆产生。到了一九三零年春,晋江县党部才创办江涛周刊,由县党部委员李拱震主编,是国民党的机关报。内容主要是宣传党义,报道党务活动,间亦有时事述评,出版未久,因主编李拱震离泉亦即停刊。一九三零年冬,晋江县党部执监会议提议创办一日报,遂成立一筹备会,派员向海外华侨及地方绅商募捐,筹募成功,即创办泉州日报,自置印刷机,首由执委朱世渊任社长,吴善机任经理,后朱世渊因病辞职,吴善机他就,即由张赖愚继任社长,延潘柔仲、李又眉等任编辑,潘曜人、庄华任记者,该报初办篇幅较小,后逐渐扩展为日出一大张,并增加副刊以适应社会要求,报份销售日广,在福建新闻界颇有地位。自林寿国海军陆战队旅离泉后,继有高为国部、教导团、陈万泰旅先后进驻泉州。此时国内新军阀又在发生内战,陈万泰旅调到前方,因而闽南防务空虚,使省防军第一旅陈国辉部得以占驻泉州。陈为民军出身,与许卓然、秦望山素有矛盾。泉、永为秦、许势力范围,陈占驻后横征暴敛,民怨沸腾,海外侨报及厦门江声报(秦、许创办)时常揭发攻击陈部,陈知人言可畏,为掩饰他的罪恶,需要一言论机关为之狡辩吹嘘,乃由参谋陈昌侯、叶祖仪为之策划,创办双江日报(一九三一年),延黄悟生为主笔,万国顺为经理,自置印刷机、电讯机,形式与其他日报同。但因新闻报道失实,言论歪曲偏私,该报除陈国辉部统治下所属部队机关以及学校强派推销处,其他方面订阅者绝少。陈部在泉横行肆恣,海内外民众极为痛恨。迨十九路军淞沪停战协定后调入闽,十九路军因顺从民意和华侨的要求,枪决了陈国辉,双江日报即被没收,至此泉州仅有泉州日报一家而已。十九路军驻泉时大力整顿地方,经济日趋繁荣,人口骤增,因之有泉州日报通讯员郑俊英想别开生面,创办一小报海滨晚报(一九三二年),仿照上海小报形式着重本地社会新闻报道,剪裁京、沪、津、港各地的小报的趣闻、奇谈、笑林材料,以作茶余酒后的谈资,然限于物质条件,办理无何特色,订阅者少,经费困难,不久即停办。与此同时,复有王酌聊创办的大同报,王自任经理,黄何玄任编辑,约办五六个月之久,因揭发驻军谢参谋长包庇屠宰税事,致触其怒,因之藉无存案勒令停刊,大同、海滨两报停刊,至此泉州仍然只有泉州日报而已。
三 抗战前与抗战时期泉州报馆的创办及派系斗争
到了闽变十九路军失败,中央军入闽,陈仪任闽省主席,省党政机构改组,国民党的CC 派、复兴社、政学系都相继来闽活动,争夺党政领导权,培植党羽,树植势力,泉州为闽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派系必争的阵地。闽省CC派首要陈联芬,为发展其势力亦多方面拉拢,互相勾结,汪波、陈泗荪、万年芳即投靠于CC派之门。汪波、陈泗荪政治野心勃勃,想夺取泉州党的领导权,但晋江县党部为秦、许派势力范围,根深蒂固,汪波欲夺取,势必与县党部发生斗争,首当其冲者为泉州日报。晋江县党部派利用泉州日报时常有攻击他们的新闻,汪波、陈泗荪、万年芳、王酌聊等因之感觉在政治活动中言论机关的重要性,一九三四年,乃筹划创办国民日报,汪先自任社长,延吴春晴为编辑,王酌聊任经理,郭斐等为记者,然汪因任南华女中校长兼律师业,不便再任社长,想物色一人为社长,乃由吴芳藻、陈荣力荐庄汉民为社长,因庄是归侨,又是老革命(同盟会会员),曾任泉州民众报社长,负有虚名,汪想利用庄汉民作挡箭牌与傀儡,庄因归国失业,潦倒穷困,亦欲想一出路,利用社长地位争取权利。所以一说即合,互相利用,但庄与汪素无政治历史关系,虽共事合作,却是貌合神离,当其利益冲突,感情破裂,便愤而辞职而去,社长由吴春晴继任,经理易万年芳,编辑易黄何玄。汪因创办国民日报与泉州日报对抗,而蔡鼎常、黄叔梓、谢杰英、曾弈昌等人此时尚依附于泉州日报派,这两报的对抗,实质就是反映军统与CC派系的对立,矛盾日趋尖锐化。那时候驻军李延年适在剿匪,汪波的父亲汪英陆涉及窝匪与汉奸嫌疑,案发被捕,泉州日报就乘机大肆攻击,使汪波名誉扫地,舆论压力,汪被迫出走,国民日报亦即失去其依靠。而商会派蔡鼎常、谢杰英、曾弈昌等与万年芳等竞争商会有挟嫌,到处叫商家不要订阅国民日报,积极抵制,使国民日报报份销售顿减,后来又利用宪兵营长黄德模的势力,拘捕国民日报记者万绍森(万年芳堂亲),以敲诈罪缚在十字街头钟楼脚示众,予以沉重打击,加以经费困难,至此无法维持,国民日报不得不宣告停刊。国民日报停刊,泉州则仅有泉州日报孤门独市,业务发展,再增置印刷机、铸字机、电讯机,除自印外,复对外承印书刊、簿籍、名片、广告等,内容形式又大加改进,办理益见起色,报份销售更多,是为泉州日报全盛时期。迨“七七”抗战发生,举国上下敌忾同仇,泉州处于国防前线,受灾惨重,因而唤醒了群众觉悟,关心国事,阅报者骤增,几破历年纪录,每一出版,销售立罄。为适应当时形势,纪昆仑、叶非英、姜劲风等筹划创办大众报(半周刊),该报内容主要报道抗战形势综合时事述评,晚间临时另出号外,着重报道当日本省本地抗战消息,该报发行人叶景(叶非英),编辑纪昆仑、姜宇文、黄金燧等。草创之始,由泉州日报大道印刷所承印,然编辑形式与内容却不逊色,每期有社论,尚敢揭露社会黑暗,尤其是奸商的走私囤积居奇,曾有一次揭露南安县长颜德桂的黑幕,致被抵制,禁阻报纸人南安境;其次是西北镇长大恶霸吴友根敲剥压迫群众,该报予以抨击,吴友根怀恨在心,竟出以恶劣手段,用乌油、臭屎泼喷报馆。大众报主办和编辑者都是信仰安那其主义的,所以言论渗进了安那其色彩,也宣传了安那其主义。抗战初期,泉州除泉州日报、大众报外,尚有晋江抗敌会主办的抗敌周刊(一九三七年),由陈盛明主编,内容着重宣传抗战,综合国内外时事述评,报道抗敌动态。嗣后厦门沦陷,江声报未及内迁,遂落于敌人之手,该报不愿因厦门沦陷而停刊,因得各方面的支援,乃移泉复刊(一九三七年),叶清泉任社长,李铁民、王宣化先后任编辑,然因受到经济条件的限制,办理比前逊色。江声报与泉州日报同属秦、许派下,然因泉州日报以往独霸一方,现有两报,利益不免受其影响,所以内中便发生了矛盾。张赖愚、郑健魂想尽方法予以打击破坏,该报复刊未久,又适值福州沦陷,沿海紧张,报馆学校奉命疏散,泉州日报已将大道印刷所一部分印刷机先移永安。江声报至此亦不得不迁移,正拟迁移永春,而永春此时已自办永春日报了,延李铁民为总编辑。江声报进退维谷,复因经费困难,至此不得不宣告暂时停刊。江声报停刊后未久,时局转趋和缓,大众报与泉州日报仍在泉州出版。泉州日报与大众报素有关系(大众报派依附于泉州日报派)彼此联成一气。抗战期中,官僚资本家,依靠地方势力乘机走私、囤积居奇而发国难财,泉州日报派与商会派利益冲突,因此县党部派与商会派斗争尖锐,大众报、泉州日报派时有著文揭发抨击对方,商会派蔡鼎常、谢杰英等此时羽翼已丰,便想独树一帜,进而与县党部(泉州日报)派相抗衡,乃于一九三九年,创办福建日报,谢杰英任社长,刘国伟任经理,王鲁石、黄菲君任编辑,陈登良、黄奕川等任记者,编辑内容与各日报同,只是新闻栏内多辟一经济新闻,报道船期、金融、商情等是其特色。泉州日报、大众报与福建日报当时是采取对立态度,矛盾更趋尖锐化。与此同时,复有社会大报的创办(小型报),社长陈沙仑兼任编辑,与福建日报互相结连,初办尚有生气,无如陈的品行恶劣,生活腐化,竟利用报馆受贿敲诈,妄肆攻击,报格因之坠落,乏人订阅,经费困难,不久便停刊。抗战初期,除了以上各报外,一九三八年尚有泉州通讯社,是黄炯森创办的,黄任社长,吴芳灿、柯迪任编辑、黄去菲岛后,由吴芳灿、谢桂成、薛镜清等先后继任社长或编辑,该社采访新闻稿大多供应于省内外各大报,然其内部成员并非从事新闻专业者,大多属于军统特务,不过藉此掩护便于工作活动而已。抗战中期,复有闽侨通讯社的创办。因为国民日报停刊后,CC派即失去一宣传机关,此时汪波又有较大的政治背景为靠山,所以卷土重来,创办建国商校,开设商行,从事政治、经济活动,并于一九三九年与CC派林中民、林庶应、陈泗荪等创办闽侨通讯社,林庶应任社长,伍恬幼、王少法、黄克扬等先后任编辑,该报名为闽侨,其实与华侨并无若何关系,不过藉此招牌便于向外活动和募捐,林庶应虽挂名社长,实际上对经济方面支持不大,因之经费时常发生困难,办理迄无起色。一九三八年,泉州日报还附办福建导报与抗日旬刊,主张坚持抗战与加强团结,由朱少希主编,内容充实。抗战中期(一九四零年),复有抗建新报的创办,第三战区为其政治背景,由唐景崇任社长,高奇峰任经理,柯日成任编辑。到了太平洋战事发生,法西斯阵营军事逐渐崩溃,形势好转,国内民主运动日益高涨,蒋不得不伪装民主,各省县有参议会机构之设立,于是争夺议会政权,斗争更为剧烈。此时军统派(包括旧军官特务)林梦飞为首领,为欲抬黄克绳(黄过去为林的上司)为议长,为便于与各派进行斗争,需要一报馆作为宣传工具,适抗建新报不能维持,势将停刊,乃由柯日成、柯日康与林梦飞协商,利用抗建新报原有的基础,于一九四二年扩充改办为群力报,林梦飞任董事,负责筹措经费,柯日康任社长,柯日成任编辑,后柯日康辞职,继以黄石茨任社长,王冬青任编辑,黄滋泽任经理,该报经费充足,设备也较齐全,经营不亚于各报,至此泉州就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福建——泉州——群力三大报。此外,在抗战中期,三青团在泉州成立分团,为扩展组织,必须大力宣传,乃创办青年导报,由分团书记张祖荫任社长,陈盛明、陈祥耀任编辑,内容着重阐述三民主义,登载蒋介石的反动言论,报道团务活动。这是抗战前与抗战时期泉州报馆的创办与派系斗争的情况。
四 抗战胜利后报业勃兴与记者团体的组织
抗战胜利后,侨汇畅通,社会经济逐渐恢复繁荣,官僚、政客为了广树势力,争权夺利,充分利用报馆作为斗争工具,所以报馆如雨后春笋般的勃兴,除原有的泉州、福建、群力、大众等报外,复出现不少报刊,如春秋报(一九四七年党团合并后由青年导报改办的),发行人张祖荫,社长纪经邦,编辑陈兆祥。张创办该报的目的:在于维护固有政治地位与经济利益。其次是海洋通讯社,是万年芳主办的,社长万劲,该报是CC派作反动宣传的工具。尚有工商报(三日刊),发行人丁子意,社长兼编辑黄克扬。其他如大风报,发行人是王一平,编辑王冬青、苏彦圣。时代晚报,社长王赉,编辑蔡实挺。晨曦报,社长叶子铨(叶群),编辑许炳基、陈兆祥、郭慕良、沈继生等。晋江时报,社长张味纯,编辑吴捷秋,政治背景是县长吴德露,吴离职该报亦即停刊。侨音报,是张开溥主办的,出版数期即停办。尚有儿童导报,为杨玉书、车轴所创办的,是儿童的读物。另石狮方面则有民声报,该报在抗战后期由吴慕农、杨孙岱、吕尘心、何敬捷等创办,社长何敬捷,编辑裴迦、王榕、沈克秋等。抗战胜利后,侨区经济繁荣,民声报更加扩展,该报内容着重侨情报道与侨务问题的研讨,报纸除推销于石狮、永宁、深沪、安海侨乡一带外,复推销到南洋菲岛等地。该报与泉州日报同一派系,对外态度是一致的。抗战胜利后,泉州大小报不下十余家,记者人数激增,可谓泉州新闻事业全盛时期。国民党反动派伪装民主,实施宪政,提出出版自由、言论自由,允许组织新闻记者协会。泉州即于此时成立记者协会,选出理事李振扬、陈登良、黄奕川、潘瑶琨、许炳基、陈计之、陈荣祖等人,陈荣祖任理事主席,初成立时,亦曾组织记者团到厦门采访新闻等活动,后因会内派系争夺参议会席位,记者协会便无形瓦解。到了一九四八年才有记者联谊会的成立,会员百余人,可谓破历来泉州新闻记者的纪录。总而言之,泉州的新闻事业在抗战前后是相当发达的,比之全国各中小城市实无逊色。可是办报者大多利用报刊作为派系斗争或猎取个人名利的工具。无怪人家说,解放前泉州的报馆愈多社会愈复杂混乱。试问谁真正负起指导社会为民喉舌呢?诚可慨也!
(原文载于1962年5月第六辑第65~7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