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南侨中学的产生
晋江县南门外的人口,约占全县人口的三分之二(县市未分开以前),侨居在海外的华侨将近十万人(主要侨居地是菲律宾),他们在海外建立了相当雄厚的经济基础,并办了许多文化教育事业,在国内外各方面都起着一定的作用。华侨长期在海外亲身受到帝国主义压迫,特别是抗日战争中遭受日本帝国主义者的迫害十分惨重,他们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怀念家乡的心情也更见强烈,希望祖国强盛,能从政治上各方面去支持他们,提高他们在海外的社会地位。当时在反动统治之下,祖国沦为半殖民地的地位,他们迫切地希望祖国强盛与繁荣,提高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因是热爱家乡关心桑梓教育和公益事业的心情特别迫切。另一方面华侨在国外辛勤经营唯期能有一日衣锦还乡,又能在家乡乐善好施,光宗耀祖,这种主观的愿望也成为他们要在家乡搞一些公益事业的动力。
1945年抗战胜利后,海外华侨纷纷回国省亲,他们感到侨乡文化落后,整个晋江县侨区只有安海一所养正中学,石狮以南的广大侨乡子弟要念中学必须跑到距乡几十里远的泉州城去。当时交通不便,家庭经济比较困难的子弟要念中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小学毕业后能够到泉州念中学的不上十分之一。一般子弟大部分小学毕业就停学,其中华侨子弟小学毕业就到南洋去谋生,所以在华侨中受过中等教育的人非常少,这是当时海外华侨文化程度低的主要原因之一,直接影响他们在海外从事经济竞争与他们在海外的社会地位。抗战胜利后,一些热心家乡教育的华侨回国观光时,都感到发展侨乡中学教育、提高侨乡文化是非常必要的。当时在衙口、石狮附近的归侨和当地人士共同倡议在衙口创办一所侨办中学,便利石狮以南的永宁、衙口、深沪、金井、英林等一带侨属子弟,使他们有机会念中学,这是南侨中学创办的缘起。
二、南侨中学筹备的经过
(一)国内成立南侨中学筹备处:1946年1月4日,首先由归国华侨和当地人士在衙口镇召集第一次筹备会,正式成立筹备处,选举施缉亭为筹备处主任,黄呈标、许经概为副主任,委员会下设总务、立案、募捐三股,由施伯箴、施光荣、施硕谋、施性利、蔡鼎常、谢杰英、李苍岩分别担任,聘请林荣为总干事。筹备处委员包括石狮、衙口一带的归侨和地方人士,计有施至楮、李圣尚、李德赐、吴世斗、施性格、蔡建文、吴再钵、许志泽、蔡文绥、吴起敦、吴修评、蔡家仰、洪元不、洪天送、洪振兴、柯体仁、曾焕荣、蔡衍吉、吴身河、吴永贵等。会中决定把学校命名为“晋江县私立南侨中学”。校址暂设于衙口镇,将衙口定光庵扩修为临时校舍。
(二)国外成立校董会筹备会:国内正式成立南侨中学筹备委员会以后,即将情况函达当地旅菲侨领施性水、施家罗等,要求以施氏旅菲临濮、钱江家族会为基础,联络旅菲的吴、许、蔡、李、洪等家族会,共同发起成立旅菲南侨中学筹备委员会,负责学校经费筹募工作。这个消息传到旅菲华侨中,马上得到各方面热烈支持。因当时抗战胜利不久,旅菲各家族会均未恢复组织,故未推选代表参加,暂先以施氏前后港家族会为基础,各派代表七人,于1946年3月间,先成立一个筹备会,推选施性水、施家罗为正副主任,施并铿、施性统为财务组长,施云行、施性仪为宣传组长,施祖怀、施深谋为文书组长;施玉霖、施性泰为总务组长,施桑梓、施学为募捐组长,施逸生、施议市、施性鑨为委员。筹备委员会成立后即着手募捐创办的基金,并成立“旅菲晋江南侨中学募捐基金委员会”。筹委会的委员许多是当时旅菲的华侨领袖,或为经济、文化界的知名人士,他们都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如施性水是中华商会会长、华侨善举公所董事长;施家罗是旅菲钱江联合会主席,马尼拉曙光学校、前港尊道小学董事长等。因此筹委会成立以后,募捐工作开展得很顺利,1946年5月间,筹委会即先汇寄菲币一万零五百元作为学校创办的设备费,7月间又寄来菲币二万二千七百五十元作为学校立案基金,学校正式开学后再寄菲币七千一百元,作为第一学期学校经常费,使学校创立得以顺利进行。
(三).办理学校立案,聘请校长,准备招生开学:国内筹委会成立,即先办理申请学校设立手续,1946年间,获得教育厅批准筹备设立。但反动统治者把华侨办学当作是勒索的机会,所以进一步申请校董会立案,遇到了很大的困难。教育厅坚持要有国币五千万元的银行基金存款,才准许立案,本来私立学校具有银行基金是需要的,但当时国币天天贬值,老百姓存了一笔款就等于反动统治者发了一笔财。然而为了学校的创办,又不得不设法搞到一张银行存款的凭据。在南洋校董的努力与国内各方面的帮助之下,校董会终于在1946年6月间获得批准立案。
校董会立案后即召开会议,决定聘请陈奕尚为校长。陈奕尚到任后即着手准备秋季开学事宜,一方面积极修建临时校舍(暂设衙口定光庵),开始购置校具、图书、仪器,一方面聘请教师和进行招生工作,1946年9月1日正式开学上课,招收初中一年上四班,初中一年下、初中二年上各一班,学生共三百二十人。
(四).国内外校董会正式成立:国内校董会获准立案以后,即准备成立正式校董会,校董名额以原有筹备委员为基础,扩增至一百余人,包括石狮、衙口、永宁、深沪、金井、英林、蚶江等镇的归侨和地方人士,又是各地宗族的代表人物,他们在地方上有一定社会地位,同时又是和海外华侨比较有联系的人物。1946-11-27日,学校举行开校典礼,校董会于同日正式成立,选举施性利、施伯箴为正副董事长,施健庵、施缉亭为名誉董事长,施硕谋、施光荣、施缉亭、陈奕尚、林荣、谢杰英、蔡鼎常、蔡衍吉、洪天送、许经概、李苍岩、吴再钵、黄呈标等十五人为常务董事,旅菲南侨中学校董会筹备会也于第二年正式改为董事会,由施性水、施家罗任正副董事长,增聘吴道盛为名誉董事长,施至德专职文书工作,除原有筹备委员改为常务董事外,再补充一些旅菲各族的侨领,至此学校规模初具,国内外校董会正式成立,奠定了巩固的基础。
三、学校的成长
(一)根据华侨办学的意图决定办学的方针:华侨创办学校的目的,主要是提高侨乡文化水平,培养一些有较高文化的华侨子弟,使他们将来到海外有谋生的能力,能在国际上和外国人进行经济上的竞争。所以在“南侨校刊”第一期中,学校即提出施教的方针:①在教学方面,特别重视应用学科,如语文、英语、珠算、商业常识和应用文等,以适应华侨出国谋生的需要;②道德教育方面,提出培养热爱祖国和家乡的思想,消灭封建意识,破除迷信,加强团结,反对宗派斗争的口号;③提倡侨乡社会教育,以提高侨乡人民文化水平和改变不良风习(学校开办后,即办了民众学校,分设成人班、妇女班、儿童班,学生书籍文具由学校经常费预算项下开支,一年中学生发展至三百余人,其次还出版民众壁报,开展清洁运动,举行群众文娱体育活动,如演剧、球赛等。详载南侨校刊第四期)。
上述三方面措施得到国内外校董的支持,旅菲董事长施性水、施家罗回国观光时,都曾特别交代要把应用学科教好,学校兼办社教的经费,校董会可以全力支持,认为加强破除迷信,培养爱国爱家乡的精神的教育非常重要,他们感到侨乡的封建械斗和国外华侨的宗派斗争,必须通过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来逐渐消灭。在当时,学校采取这样的施教方针,一方面是迎合华侨的心理,一方面是单纯的“为教育而教育”的思想为主。但在当时反动统治时期,连这种单纯为教育而教育的做法也是不可能的,侨办学校不但得不到反动政府的支持,甚至在创办的前后都受种种阻挠,因此对上述的施教方针虽然做了许多工作,但是效果不大。此外为了适应校董的要求,学校聘请的教师大多数是大专毕业的,三分之二是厦大的毕业生,他们都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学生的知识质量也逐年提高。解放前到南洋的校友一百多人,他们虽然只在南侨读了两、三年,但基本上能掌握应用学科的知识,在经济界和其他方面尚能应付各项工作。
(二)学校的远景计划:南侨创办以后,生数逐年增加,开办一年后,生数即增加至四百多人,为了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一方面扩建临时校舍,一方面准备添办高中。当时刚好旅菲校董会董事长施性水、施家罗和董事施逸生、施性统、施维雄等先后回国观光,他们积极支持学校发展计划,赞成立刻增加高中,董事长施性水并亲自偕同校长陈奕尚到福州办理高中立案手续。另一方面正式邀请国内校董施伯箴、施光荣出国协助新校舍建筑募捐工作。
当时华侨创办南侨的雄心很大,在学校规模方面,不但要把南侨中学扩展成为一所完全中学,而且要在成立完全中学之后,增办商业、水产、农艺和工程等职业学校(第一期校刊登载),收生的范围扩大至附近邻县,并接受回国求学的侨生来校深造。在校舍方面,决定另择新址并初步确定在衙口与前港村之间的盐场旧址建筑一所新校舍,预算第一期建筑工程费美金十五万元,总体设计图经过南洋校董会同意后,即于1946-10-27日与学校开学典礼合并举行新校舍奠基典礼,并由名誉董事长施健庵主持奠基典礼仪式。
(三)海外华侨为学校的办理和发展贡献了许多力量:海外华侨对学校捐助的形式和支持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1、旅菲校董会的经常募捐工作:这是学校经费的最主要的来源。学校开办后的第一年,旅菲校董就汇了菲币四万多元作为校董会立案基金,修建临时校舍,购置校具、图书、仪器和维持学校经常费,解放前每年都汇菲币一万多元作为学校经常费。在当时生数少、学校规模小的情况下,学校经费基本上是充裕的。解放后虽然侨汇困难,经常费的接济减少,但还是每学期按照学校编造的预算汇款补助,1952年秋季,因学校生数增加至一千二百余人,旧校舍不够容纳,旅菲校董会还曾先后汇款,修建了十间教室,添置课椅桌五百多付和扩大各项教学设备。
2、归国华侨以个人名义捐献充实学校设备和经常费:抗战胜利后,华侨纷纷回国,他们有的是回国观光、省视亲友,有的是为了办理婚丧喜庆。他们参观了学校,即以个人的名义捐献一笔款充实学校设备,如开办后归侨施玉霖捐献图书两千余本,施性利捐献初中理化仪器全套,其他有的捐了钢琴、铜乐和体育器具等,有的以婚丧喜庆的名义捐献一些钱作为纪念,单在1947年秋季,回国的校董吴起敦、施纯仰、施家罗、施纯智、施维雄、郭国昌等就捐了婚丧喜庆的节约金八千多万元国币,有的归侨参观学校后,答应将来建筑新校舍时独资捐建一座纪念室。
3、经常的劳师献礼:为鼓舞学校教师的工作热情和表示慰劳,旅菲校董会有时拨出一笔款或寄一些礼物来慰劳教师,归国的华侨也以个人的名义献礼劳师,如董事长施家罗送给每个教师一支派克钢笔,施维雄送给全校教师各种劳师礼物(钢笔、衣服、皮箱……等),此外,各种婚丧喜庆的宴会,都邀请学校老师参加。这样对学校老师的尊敬和慰劳,无形中激发了老师的工作热情,对办好学校起了一定的作用。
4、关心学校校舍的建筑:南侨中学的校舍设在衙口定光庵,本来只是一种短期的打算,但是因为学校发展的需要,在新校舍未建筑时,学校就只好把定光庵加以扩建。1952年前,即以定光庵为基础再修建了十六间临时教室,这些建筑费都是校董会汇款修建的。其次,对于新校舍的建筑也很关心,1946年秋季新校舍奠基以后,即计划着手进行募捐,第一期建筑工程预算美金十五万元,旅菲校董会决定邀请国内校董施伯箴、施光荣出国协助进行筹募工作,出国手续办好以后已临近解放,所以没有成行,因此新校舍没有建设成功。
5、收购泉围汽车公路的路权和全部股票,作为南侨中学附设企业,解决学校经常费问题:学校创立以后,除了解决校舍问题外,每学期的经常费开支数目不少,每年在校董中筹募一万多元菲币作为经常费,是一件麻烦的事情。为了长久解决这个问题,必须有固定的基金收入作为基础。因此,1948年,旅菲校董会决定把抗战中受破坏停业的泉围汽车公司的全部股票和路权都收购过来,重新组织泉围汽车公司,把它列为南侨中学附属企业,计划就公司盈余收入作为南侨中学经常费(另外计划进行淡水养殖,把龙湖收为校产,把生产收入作为学校经常费,嗣因某种关系没有成功)。1949年春,泉围路权转移手续办完后,正式成立企业机构,由旅菲董事长施性水、施家罗,董事施性统,名誉董事长吴道盛等分别兼任公司正副董事长,企业行政管理交由国内校董会直接领导,聘请林荣为该公司经理。1949年春开始修路工程,解放前已修通石狮、中山街一段路面。解放后在政府大力支持下将全路修通,正式全线通车。解放前后,单在公路修建的投资,就约近美金一万元(收购路权的股票除外),足见旅菲校董会热爱家乡、关心桑梓教育与维护学校长久的计划,是无微不至的。
(四)解放后学校的迅速发展:解放前学校初中部的生数虽然增加到五百多人,但高中部还没有设立,学校的设备尚不够完善。解放后,由于人民政府对教育事业的重视,大力支持侨办学校和国内外校董会继续努力支持,以及学校党、政与教师间的刻苦坚持教学,南侨中学在解放后就更加迅速地发展了起来。学校于一九四九年秋季正式增办高中,实现旅菲侨胞的愿望。以后生数历学期都有增加,到1952年,高初中生数增加至一千二百余人。在此新形势的发展下,对各方面都有很大的鼓舞。解放后旅菲校董会对学校经常费的接济虽然少一点,但还是照常的寄来,为了适应学校的需要,曾先后汇款为学校修建十间教室,添置课椅桌五百多付和扩大学校各项设施。国内校董会也配合学校在当地开展募捐工作,协助学校解决发展中的困难。由于学校的迅速发展,各项开支倍增,南洋侨汇远远满足不了形势发展的要求,在此情况下,学校得到了党和人民政府的关心与支持,予以经济上补助,使得这个侨办的教育事业,顺利而迅速地向前发展。
1954年,为了解决华侨子弟就学问题,衙口、中山街一带热心教育的归侨在衙口镇设立一个补习班(招收小学毕业生),1955年秋改为晋江第三华侨中等文化学校,相当初中程度,成为一个独立机构,上级委任张清海、施伯箴为正副校长,并由校董会选举施伯箴、施硕谋、吴新河、许经堆、施蚶等为正副董事长。校址暂设于衙口桥头村。校董会成立后即积极开展工作,加强国内外联系,得到了印尼归侨戴源杯、施勇健和苏坑村旅菲热心侨胞、旅菲阳溪校董会以及学生家长的热烈支持,在中山街附近的江坑坡建筑了一些新教室,1957年因感文化学校和南侨中学的校董都是重复的,为了统一领导,所以把文化学校改为南侨二中,学生达到五百多人,至此南侨中学的规模更加宏大,两校的学生共计两千人左右。这是解放后南侨中学继续发展的梗概。
(五)旅菲南侨中学校友会的成立,为母校增添了一支新的力量:南侨中学自一九四六年秋季创办至今已有十六年之久,历届高初中毕业生已达数千人,校友的足迹遍及海内外,在国内他们很多成为祖国工农业和文教战线上、国防战线上的新生力量;在南洋的校友,他们已开始继承先辈在海外的事业,成为工商业界的新生力量。1950年,旅菲校友为了联络感情,发挥互助友爱精神和加强对母校的联系与支持,他们于1950年1月间在旅菲南侨中学校董会的大厦,成立了“旅菲南侨中学校友会”,推选吴志惠、施其仁、施学杯、吴锡荣、吴秀鸾、柯天恩、许泽天等廿一人为理、监事(详见南侨校刊第六期),并借马尼拉新闽日报出版“南侨”半月刊,报道母校与校友的情况,发表他们的写作。这些校友大部分是解放前到南洋去的,他们大都是家庭在南洋,经济基础较好的华侨子弟,他们和一般华侨同样具有强烈的爱祖国爱家乡的思想感情,对于母校的发展前途很关怀,他们是华侨事业的继承者,也为母校的发展增添了一支新生的力量。
四、国内外校董会和学校三方面密切配合是办好侨校的重要关键
南侨中学国内外校董会充分发挥分工合作的精神,国内校董会主要负责学校的开办和经费管理的具体工作,国外校董会主要负责经费的筹募,学校方面则集中全力办好学校,三方面职责明确。但在总的工作上,三方面还是有机地配合的,有重要的问题大家互相协商,然后进行工作。
(一)在组织工作方面:国内校董会自动向反动政府立案和聘请校长以后,学校的人事即由校长具体掌握,校董会不干涉学校内部行政和教学工作。在学校办学方面,则尊重校董会的意见,如加强工具学科语文和英语的教学,增设珠算、应用文、商业常识等等。有时听取校董反映有关教师的教学意见,向校董会提出学校发展计划,通过校刊和征信录向国内外校董汇报每学期的工作情况和经费收支情况。旅菲校董会在国外是一个独立的华侨团体,他们与国内校董会和学校的联系很密切,他们寄给国内的信都同时写给校董会和学校双方面,有时汇款直接交给学校(特别是解放后),三方面互相通气、互相信任。
(二)在经济工作方面:旅菲校董会负责经费筹募,国内校董会负责经费管理,学校每学期编造预算,由国内校董会审查讨论,最后送国外校董会批准,然后按照预算寄款。每学期学校把经费收支各种帐册移交校董会会计审查保存,以昭大信,学校每学期并将收支情况印发征信录寄给国内外每个董事审阅,旅菲校董会也有征信录印发给每个募捐者和国内校董会和学校等方面传阅,使国内外经济收支情况互相监督、互相了解与信任。此外,为了使学校的发展更加顺利,为了加强国内校董的联系与提高旅外校董的积极性,国内校董会又配合学校在国内想尽办法进行募捐,如国内校董的常年捐献,归国华侨婚丧喜庆节约募捐,设立典礼券(把私人送礼的钱捐献给学校,由学校发给礼券,然后把礼券送给当事人留念),购献学校纪念品(充实设备),发动华侨劳师,设立清寒奖学金(以个人名义)等各种形式,使学校的发展更加顺利,也使学校与各方面的关系更加密切。
(三)在工作联系方面:校刊和征信录对国内外校董和学校三方面起着纽带作用。学校校刊报道了学校的情况和国内外校董会活动情况以及家乡的消息,同时把国内外华侨的各种捐献在校刊里登载表扬鸣谢以资鼓励。每个学期的学校征信录向国内外校董报告学校收支情况和捐献的收入。这样使国内外的校董和学校三方面互相沟通,了解情况,在经济上互相信任,在精神上互相鼓舞,所以校刊和征信录的宣传鼓动作用是很大的,海外校董对校刊特别感兴趣,他们关心学校和家乡情况的报道,对于学校捐献者的表扬和鸣谢感到满意。所以南侨中学的校刊和征信录,对于加强国内外校董和学校三方面的团结和密切合作与互相信任,起着纽带的作用。
(四)关于国内外校董会组织的特点:南侨中学国内校董会,虽然包括该地区各宗族的代表人物,其中难免还有个别有政治野心者。但主要的基础和力量是前港和后港的施姓宗族,旅菲校董会更加纯粹地是以前后港施氏华侨为主体。这个家族过去有两个派系,在国内闹对立,发生械斗,在国外各自成立家族自治会,闹不团结。抗战胜利后,他们都感到有团结合作的必要,特别是抗战期间,海外华侨遭受日本帝国主义者的迫害,胜利后又遭受当地政府的排斥,狭隘的民族意识超过了家族的观念,因此他们都有意识地把校董会作为团结合作的桥梁。大家感到有必要共同办好一个公益事业来联系彼此间的感情,使双方的关系更加密切。因此在经济上共同负担,各不后人,对他们共同创办起来的事业南侨中学特别有热情。所以校董会的基础也就比较稳固,不会因为某一个领导人物的变迁而使组织涣散。在学校方面也根据这个特点和国内外施氏各校董的志愿,从中做一些帮助工作,使他们更加团结和协调起来,也进一步使学校的经济基础更加稳固,有利于教育事业的顺利发展。
南侨中学是晋江县华侨热爱家乡关心桑梓教育的结晶。在十六年的成长中,是经过一定的曲折和艰苦的历程的,是晋江县的华侨费尽心血而创办起来的。近几年来,因华侨在海外的处境困难,侨汇一时中断,今后相信他们对自己过去费尽心血创办起来的教育事业,一定还会继续关怀而予以帮助。现在学校在党的正确领导下,以及在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不断地壮大起来,已成为侨乡一个规模较大的学府,继续成为培养华侨子弟的摇篮。我海外华侨对此必定会感到十分欣幸,相信他们仍能本着过去一颗热爱祖国、爱护桑梓教育的热忱,会为这个手创的事业贡献出更大的力量。
(原文载于1963年2月第八辑第59~6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