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泉州道教的建立与发展
相传黄帝作九幽谶,是为道教之始。老庄学说奥妙玄秘,亦被巫者、方士神化为教义,形成宗教。汉朝治黄老之术益众,张道陵崇奉李老君为教主,创立道教,并且尊为天师,由是道教传播四方。泉州自晋朝逐渐开拓,中原宗教文化相继输进,其中以道教传入最早。据府志记载“元妙观在府治南晋太康中(公元280 289年)建,初为白云庙,唐神龙元年(公元705年)建观,初名中兴,开元间改龙兴观为隆兴,宋大中祥符改天庆观,元元贞元年改元妙观。”复据邑人苏廷玉(四川总督)撰重修元妙观碑记,亦载“吾泉有元妙祠吴天上帝,自晋太康中,奠于府治南之中华里,初名白云庙,唐神龙初改为中兴观,元元贞君始易今名,其右为紫极宫,康熙二十年郡守蒋公重修,今宫并入于观,道光癸巳秋正殿中梁遽折,山门旋亦倒坏,邑侯朱公首捐廉,协以募工资,先建正殿,重修山门及东西两庑,嗣复葺关圣殿社坛宫,购东偏地建康王宫,经始于丙申,八月始蒇其事。”据府志及碑记泉州道教首先在元妙建观,以后逐渐发展传播各处,除元妙观外,尚有东岳行宫亦为道教的重要场所。据府志记载“东岳行宫之建始于唐高宗乾封元年(666年),封太山,勒郡王建东岳行宫,以祠青帝”。另金粟洞崇真观在府城三十都,唐时建,洪武重建,今废。又“紫极宫在元妙观之右,旧在行春门外,唐天宝三年赐名紫极宫,五代时留从效改建于迎恩馆,东西庑即今所也。明永乐天顺成化间俱尝修建,后并入元妙观。”又清源山南台岩下有老君岩,早已焚毁,历史悠久,仅存老君石像而已。其它如清源山的纯阳洞(奉裴仙公),南台岩(奉三清),龟山岩(奉李仙公),双髻寺(奉何仙公),青阳的石鼓庙,深沪的大道宫,法石的上帝宫。至于城内道教宫庙,尚有龙头山的铁炉庙,北门的平水庙(奉三观大帝),花桥宫(奉保生大帝吴真人),花巷仙姑亭(奉鄞仙姑)以及进贤宫、桂坛宫、伍堡宫、奇仕宫、甲第宫、城隍庙等都属于道教的范畴。泉州道教自晋建立,历经唐、五代、宋、元、明、清俱极兴盛,所以宫、观、庙、院林立,道士众多。其间道行高超、学艺精深者,文献记载代有其人,最著名者如唐之蔡尊师(居紫极宫)、蔡名浚(居灵源山)、吴崇岳(居元妙观),五代时之谭峭(居紫极宫),宋之道者(居六柱峰)、斐道人(居清源洞)、王志(居石鼓庙)、苏绍成(居天庆观),赵永嘉(居金鞍山)、陈以文(居元妙观)、碧桃道人(居法石院),明之董伯华、林广济、李鼎等亦道教中之铮铮者。志载唐之大学士欧阳詹、宋之理学家朱文公,均与道士结交,论文讲道,历代官吏、士绅,亦极力维护,群众信仰尤深,此为道教发展的原因。
二、道教的崇奉与建筑雕塑艺术
泉州的道教宫观庙建筑为数虽多,但以元妙观、东岳行宫规模最大、道士最多,元妙观的建筑分为前后两殿,前殿名三清殿、崇奉元始天尊、灵保天尊、道德天尊。山门有天丁力士,两庑有二十八宿,殿大门口左右壁有四海龙王。后殿名紫微殿,内崇奉左救苦天尊、右普化天尊、中紫微星君及玉皇上帝,殿内两旁左天师,右上帝,殿前三官福禄寿星君,两侧有四直公曹,左右南北奉斗星君,紫微星君殿迥向祀灵宫,大帝后殿祀陈圣王、萧太傅。至东岳行宫,初建有五殿,今仅存四殿,首殿祀东岳大帝及四丞相胡将军,两廊二十四司神像,左魁星,右阴骘星君,第二殿崇祀五帝(东、西、南、北、中),第三殿祀十殿阎君,中奉地藏菩萨,最后殿祀陈、金、李三夫人,右有上帝宫。东岳行宫殿前有天坛,山门有石坊,书“万山第一”四字,康熙壬寅年(1662)造。复次,泉州自昔为文化古城与对外交通枢纽,因之道教早已兴盛,宫、观、庙建筑特别雄伟壮丽,其中以元妙观的雕塑,具有独特风格,如紫微星殿的六角柱,雕琢的石龙盘旋飞舞,姿态活跃,中有八仙,神情酷肖,栩栩如生,技术精巧。前殿(三清殿)的石陛,亦有石刻浮雕双龙抢珠,其活跃神态,亦为雕艺上乘。前殿两庑雕塑二十八宿神像,自昔著名,后年久破损,清道光二十二年元妙观修建,复延闽南名匠如德化的楼司、同安的栽司、泉州的走司重修。经过修造后,这二十八宿的神像,形态不一,神采奕奕,衣纹线条柔美流畅,国内史学家艺术家来此游览欣赏,俱极赞美。一九二八年泉州第二次破迷运动,悉被捣毁,殊为可惜。三清殿大门口左右两壁用砖塑造的浮雕四海龙王,冠冕黼黻饰以珍珠螺片,光艳夺目,海龙王的形态眼神威武尊严,精致生动,尤为难得。至于北门外的老君岩的老君像,是用天然岩石雕凿而成的,高4.7米,宽6米,不仅石像雄伟,最特色的是雕工细致,老君须眉毕肖,道貌岸然,宛然如真,具有宋代雕刻手法,亦雕艺上乘。
三、道教活动的形式与内部的矛盾
泉州为海滨邹鲁遗风,封建文化发达,道教为封建社会产物,适应于一般习俗的要求。故凡喜丧庆奠必须延道士做法事,道士亦以此为业。据老道士陈犁头说:“他们九世祖陈坚公学为道士,至十一世祖陈荆公来东岳行宫开基,由明而清,迄今已有四百多年,世世相传为道士。”各宫庙大多如是,其中以元妙观、东岳行宫香火特别隆盛。旧历正月初九日为玉皇上帝寿辰,元妙观后殿祀玉皇上帝,每届寿辰,各地崇奉者纷至沓来,烧香点烛,供奉五果六斋牲品外,并演京戏、傀儡戏或梨园,奏乐助兴。二月十五日为李老君降诞,届时道士必先在元妙观举庆,然后再到北门外老君像致敬,成为惯例。道士在宫观庙里可以为人消灾祈福做敬诵经谶,热闹异常。东岳庙且有常设傀儡戏为人雇演,清末民初泉州的傀儡戏、布袋戏有名于时的演手,如林执、蔡牡丹、蔡诸、苏诞、陈少春等技艺,都为东岳庙传授教练出来的(陈少春、苏诞、蔡牡丹、蔡诸俱东岳人)。道士除在宫庙里做敬,同时可以给人家请去做法事,如婚丧庆奠(包括上梁、庆土、奠安、谢天、做醮、收乌、做功果等)。道士给人家做法事的代价(资仪),是按其时间、大小坛、路程远近论价的。其仪式与佛教做佛事略同。在做法事时必先排坛,分大中小坛,悬挂各种神像,陈列香烛、斋果、牲品,助以鼓乐。道士身穿道服,有黄色、红色、大服(加绣龙凤)三种。红色用于喜事,黄色多用于凶事,凡是大场面,则黄红参半,大服则专用在喜事,如寿辰结婚做醮等,除穿道服外,尚应用各种道具如摇铃、牛角、法螺以及管弦锣鼓等。做法事主要内容是诵经拜谶,祈福消灾。吉事诵的是老君经、普化经、天尊经、玉枢经、消灾经;凶事诵的是天乙救苦经、渡人经、水谶、轩辕谶等。做功果时复有掷镣钹解愿等。掷镣钹的来由,据说是体现梁武帝虢后欲破至刚法师戒律,以狗肉包予食,至刚法师坚持戒律,不为所愚,将肉包掷掉,虢后知之深自悔悟。此系采取佛教教义,用意在劝善与超度。以后复有武演,是由道士向武戏演员有技术者学习,演出之节目有翻筋斗、大朝天、小朝天、缔绢、通鹤、过剑等,凡是场面较铺张之丧喜事,尚有打城戏,傀儡戏之演出,此为道士做法事活动的形式。元妙观原有前后两殿,前名三清殿,奉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后殿奉救苦天尊、紫微星君、玉皇上帝等;中以玉皇上帝为主。我国道教大概可分为龙门派、全真派、尹喜派、正乙派,北方属于龙门派、尹喜派、全真派,多注重修养,所以信徒都出家,名为道人,守戒律持长斋,讲玄理,云游四方。南方则以正乙派为多,拜张道陵为祖师,在家没有持斋,而且道士制是世袭的。泉州元妙观有前后两殿,前殿经常是由道人主管的,道人大多来自在北方(河南、河北),后殿则为本地道士主持,有二林一张三家。供奉的主要是玉皇上帝,所以俗叫做“天公观”,本地道士因能适应本地风俗语言习惯和敬天地神祇的迷信思想,所以后殿香火格外兴盛,做敬做法事特别多,经济收入堪称丰富。后来因外地道人来泉宏法,住于三清殿,逐渐扩展,企图把持全观,由于利益矛盾,遂产生了“外江派”与“本地派”之斗争,亦即道人与道士之斗争,斗争形势颇为剧烈。后经地方巨绅黄探花(黄贻楫)力为调处,结果前殿划归外地道人看管,后殿则归本地道士主持,分疆划界,各自为政。但三清殿是崇奉李老君为主,很少香火,做敬做法事亦寥寥无几,而且因言语不同,所以前殿经济殊少来源,逐渐冷落。清末民初亦只有少数道人常住,云游来此者,住歇不久即去。民初前殿即被驻军占作兵房,肆意破坏。一直到了一九二六年革命军入闽,当局乃把它利用作为机关场所,先后在该殿设立平民救济院、工艺场、军法处、卫生院等。因一九二八年泉州掀起第二次破迷运动,元妙观遭受严重破坏与打击,至此前殿迄无道人来住,而后殿业务亦将废坠。本地道士林少白有感于此,乃邀集地方士绅及道教中人联名呈请内政部以保护文物古迹为名,果然获准,前殿即改为老子祠,竖有匾额,时在一九二九年。自是而后,前殿即作为文物古迹,一直利用作公用场所,而后殿仍由本地道士主管,为实现利益均沾的要求,采用互相轮当的办法,从此解决了内部利益冲突和派别的斗争。
四、由盛而衰的泉州道教
道教因为是本着宗教敬天地神祇,适应于一般封建迷信思想,加以泉州为闽南经济中心,尤属侨区,较为富裕,喜丧庆奠极事铺张,必须延道士做法事,清末民初是为泉州华侨经济最繁荣亦即道教最兴盛的时期,那时城厢内外宫观庙院就有道士两三百人,香火鼎盛,道士出门做法事几无虚日,但从一九一八年军兴时期内战叠生,土匪蜂起,富商巨侨相率逃避,社会经济日趋衰落,喜丧庆奠去繁就简,道士做法事少,且宫观庙多为驻军占住,任意破坏,山林岩洞尤为盗匪渊薮,如南台岩本为道士修炼之所,该岩杨道士悟善(专炼气功的)一九一九年即为盗匪劫杀。“五四”运动以后民智渐开,革命思潮奔流澎湃,道教那种虚无玄妙消极厌世思想即不适应于时代的要求,泉州知识分子受了新的思潮影响,曾经掀起了三次破迷运动,第二次(一九二八年)及第三次(一九三二年)破迷运动,道教遭受打击最严重,抗战时期农村经济破产,太平洋战事发生,侨汇中断,喜丧庆奠益为简省,做法事进香火更少,道士因生活困迫改业者为数不少,其间亦有一些品德败坏的道士为社会所抛弃者有之。但主要原因,还是社会经济崩溃与道士世袭制度的限制(道教不同其它宗教可以受戒洗礼吸受教徒),以此造成道教日形衰落。解放前夕泉州宫观庙几于废坠,仅存的道士亦寥若晨星。
五、打城戏与道教的关系
泉州的剧种计有大梨园、小梨园、傀儡戏、木偶戏、打城戏各种,其中的打城戏,具有它的独特风格,剧情迥异,带有神话色彩与卓越技艺。有的认为是本地传统剧种,有的认为自印度传来的,莫衷一是,但是顾名思义并考查其历史,应以起源于道教为宜,据老道士说,道士做法事有一种形式,如做功果超度时,桌上放一纸城,有九个城(代表九个地狱),仿周文王画地为牢的意思,名叫桌头城。其寓意为城内(狱内)亡魂备受苦刑,迫切要求解脱出狱,救苦妙行道人发慈悲心为了拯救受苦难亡魂,急欲援引彼等出狱,无如狱吏坚执不肯,以此狱囚哀呼哭诉,救苦妙行道人激于义愤,乃破城(破狱)而入,使之出狱,因此而构成桌头城。桌头城初时尚未成为戏剧,只设一男(代表妙行道人)、一女(代表女魂),在灵前说唱,女唱的是“怨万”(曲牌名),诉苦求救,男的说白劝告,说说唱唱,男的仍穿道士服,女的稍为化妆,借用妇女头巾衣服(女的亦是道士饰)。桌头城演用为时颇久,后来才进一步发展而为涂脚城,在地上表演,没有搭戏台,演员多至一二十人,均由道士充任,角色有生、旦、丑,表演时已有化妆及简单布景。剧目增多有双挑、会缘桥、过梅山收七怪、三霄黄河阵、斩龙王、诉血湖等,并有管弦锣鼓,至此已成为独特的戏剧。因为泉州丧事极爱铺张,所以做功果时多雇演涂脚城。后来小开元和尚为了适应做佛事的要求与营利为目的,乃起而组织打城戏,即模仿涂脚城、桌头城演变而成,因为是和尚组织的,所以俗叫和尚戏,有大开元、小开元班,成立距今约七八十年,剧情除采取了道教外,还吸收了傀儡戏的剧目,并渗进佛教的内容,搬上舞台表演,有化妆,有布景,有音乐,形成完整戏剧。所演剧目较多,如目莲救母、李世民游地府、临水平妖、龙王贺寿、火焰山、梅山收七怪及西游记、封神榜里的剧情,这些剧情,大多适用于丧事,后来又增加了一些剧目,如打金枝、霸王别姬、子龙巡江等则为喜事演出的。大开元班,小开元班有一个时期业务很发达,几乎供不应求,获利颇丰。泉州南门外是为侨区,喜丧事很爱铺张,因此打城戏极为时行,虽然道士后来亦有组织戏班,然都是临时凑合,角色服装较为缺乏,时常来小开元雇请演员参加及租用服装,但小开元索价甚高,未能适应,所以南门外道士为了经济利益起见,便自己组织小兴元班。小兴元班曾经流行于石狮、安海、英林、衙口等地。因为班主是道士,所以叫做道士戏(俗名西公戏),一般称为打城戏。小兴元班成立之后,业务发达,获利亦厚,因此永宁道士复组织了小荣华班,青阳的道士组织了赛龙章班。互相竞争,兜揽生意,这种打城戏就成为职业化,从道教的桌头城演变而为涂脚城,以后更发展而为打城戏。打城戏的起源及发展有如是说。
(原文载于1962年9月第七辑第84~8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