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佛教传入泉州
佛教何时传入泉州?据泉州府志载:“南安丰州延福寺晋太康九年(288年)建。”可见晋朝佛教已传入泉州。稽之史乘,古泉州即以此寺为最早。遂后陈武帝永定二年(公元558年),印度僧人构那罗陀由南京至江西到福建泉州来,住在南安丰州九日山,翻译金光明经,现在九日山上尚有翻经石的古迹。同年,他由泉州搭船要到棱迦修国(今日马来半岛),中途因事停在南越。天嘉元年(公元560年),又搭小船到泉州,改乘大船到印度(见泉州海外交通史)。又北宋太宗雍熙时印度高僧罗护哪航海来泉州,并得到当时侨居的外国商人的资助,在南门城附近建立一座寺庙,叫宝林院(赵汝适《诸蕃志》天竺国条)。南宋时有一印度僧人天锡来泉州任开元寺住持(见泉州海外交通史)。五代时朝悟大师(西域人)来居开元寺,数有异徵,既去,寺僧刻木为像奉之。复有知亮师又名袒膊大师亦来自印度,唐时居开元东律院,亦住德化的戴云山,都有奇迹(见晋江县志),隋唐时海运大开,泉州海外交通在原有基础上有新的发展,特别是唐五代的农业手工业生产有一定提高,对外贸易兴盛,因之印度、阿拉伯、波斯、南洋群岛各国都与我国进行通商,跟着通商关系,中外佛教徒亦随之有了往来(据印尼历史记载,唐宋时代三佛齐与马六甲为佛教中心),此为必然趋势。考佛教传入泉州一方面是由陆路,一方面是由海路(已如上述)。从晋太康开始至于隋、唐、五代、佛教已相当兴盛,所以开元寺门口(现挂在戒坛门口)就挂了一副对联云“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该对联传为朱熹所撰,由此可见泉州佛教兴盛由来已久。更从文献考据南宋宁宗嘉定十年(公元1217年),日本高僧正庆上人到过泉州,住过高山寺。而日本德川幕府时代僧人法名、东岸、木庵、性瑫、喝浪、大鹏、正鲲、独文、雪堂等(其中大鹏、正鲲及独文是开元寺僧)应日本福济寺僧之邀,先后到过日本并久住日本(见吴文良先生所著“泉州开元寺发现日本的大铜镜”一文)。所以泉州寺院林立,僧侣众多,但其中以承天寺、开元寺、崇福寺规模最大,古迹最多,历史悠久足以记述者。
二、三大丛林的建立
(一)、开元寺——据志载:“开元寺一名紫云寺,在府治肃清门外,旧为州民黄守恭宅,唐垂拱二年,守恭梦僧欲化其宅为寺,辞曰:‘待桑树生莲花乃可耳。’不数日桑树尽生莲花,守恭即舍宅为寺,建大悲阁及正殿,赐额莲花寺”(八闽通志)。初名白莲瑞应道场,后名莲花寺,长寿中改名兴教,神龙中改名龙兴,开元二十六年敕天下佛寺皆名开元,遂改今额。历五代至宋,更创支院百廿区(八闽通志)。元至元二十二年武灵立,刘鉴又奏将支院合为一大寺院,赐额大开元万寿禅寺,至正间灾,明洪武永乐间渐次重建,万历间守恭裔孙文炳增修,崇祯间南安郑芝龙重建。寺山门外有紫云屏,殿后戒坛,后禅堂。乾隆二十年,禅堂毁。堂之左为黄氏檀樾祠,桑莲古迹至今千余年犹存,老树龙钟,枝叶茂盛,亦一奇观。殿之左右建有东西二石塔,巍然矗立,雄视西东。东塔号镇国,咸通六年僧文称以木为之,高九层,七年仓曹徐宗仁自上都来以佛舍利镇塔中。宋天禧中改作十三级,宋宝庆丁亥僧守淳易木为砖高七级。嘉熙二年(公元1238年)僧本洪易石,仅一层止,僧法权继造至四层,天竺讲僧造第五层及塔尖,凡十年至淳佑七年,工乃竣。西塔号仁寿塔,五代梁贞明二年建。初闽王王审知本欲于福州都督府造木塔七层,后梦僧人乞移之镇泉,乃将木材浮海移泉州建塔,号无量寿塔。宋政和中改号仁寿塔,绍圣中灾,乙亥,僧守淳改造砖塔。至绍定元年(公元1228年),僧自证始易砖为石,顶藏金银诸宝,规制一如东塔。
自唐宋至元明清代有兴衰。开元寺不但建筑雄伟壮丽,而且历代高僧辈出,蜚誉梵林。据志载:“若唐之开基释匡护师以及释令言师、释文称师、释文展师、释法超师、释道英师学行俱优。若五代之真觉禅师、朝悟大师、清豁禅师亦皆道行卓越。若宋之了悟禅师、守净法师,以及元之释大圭禅师对佛门多所建树,尤为佛教中之铮铮者。”自明而清亦有其人,开元寺无疑地是闽南佛教人文荟萃之场所。统观泉州佛教兴盛时期,印度、西域、锡兰、日本高僧俱来此讲经宏法,并且交流了文化科学技术,因之开元寺的建筑别具风格,如东西塔经幢及一切雕刻都混合了印度的色彩,而大雄宝殿柱头上和铺作间乐队与甘露戒坛梁椽飞天群,也是受了印度艺术的影响。
(二)、承天寺——据志载:“承天寺一名月台寺,在崇阳门外东南,五代节度使留从效南园故地也。”周显德中,南唐建为禅寺,置僧田九百石,益以招庆院废产。景德四年赐名承天,嘉佑间改名能仁,政和七年复名承天寺。元至正间建浮屠七级,悉毁。明洪武、永乐间僧原辅、道陵、智庄、得众、至昌先后修建,嘉靖间建檀樾祠,寻毁于兵。万历间僧宗彬、慈灼继建,康熙三十年郡人施世駷重修。寺有七佛石塔,宋景德中僧祖珍建。间植榕树,砌石拦之,至今榕根不出石栏,棲禽无灰污,苍蝇止塔者悉下向。宋郡守王梅溪有咏奇诗:①榕迳午阴;②偃松清风;③塔无禽棲;④瑶台明月;⑤卷帘朝日;⑥推篷夜雨;⑦方池梅影;⑧啸菴竹声;⑨鹦山暮云;⑩石如鹦鹉。承天寺之幽邃宏整,曲折显豁,诚为丛林冠。王梅溪所描写咏叹名胜古迹良非虚构。诗自宋传诵至明朝末,才由邑绅张瑞图书刊于石,笔法遒劲隽逸,更为增光不少。寺的雄伟可与开元寺比美齐观。
(三)、崇福寺——泉州三大丛林之一,据志载寺故在城外,清源郡节度使陈洪进有女为尼,以松湾地建寺(地有晋松四株故名),拓罗城包之,名千佛庵。太平兴国中赐名崇胜,至道中改名洪钟,元佑六年始名崇福,延子琦、照觉大师主之,法缘至盛。自后历元明盛衰代谢,兴废相乘,高僧禅德应时崛起,乐善好施代有其人,迄今千有余载,古刹犹巍然也。寺凡三殿:前为弥勒殿,佛像笑容可掬,旁列四天王像,高几二丈,威仪生动,艺术优美;中为大殿,供释迦、药师、弥陀三佛,俱丈六金相,名人题额,遗迹辉煌;后为千手眼观音大士殿,古有联曰:“未有此府先有此寺,寺与府相为终始,而殿建观音,合郡邑士民无遄不济;既有此寺即有此府,府与寺共垂悠久,而刹名崇福,极岗陵山阜以奠不增。”崇福寺有三宝:曰应庚塔,曰千人鼎,曰宏钟。应庚塔在藏经楼左,高四丈,广二丈,计七层作八角形,古人相传塔能欹斜,欹向某方,即兆该方稼稿丰登,牲畜繁殖。千人鼎可供千人饮食,盖寺最盛时,食指近千人也。鼎高约六尺,厚八分,阔五尺余,惜此物已损坏多年矣。宏钟高八尺余,广五尺有奇,为铜所制成,重一千六百余斤,周身铸心经全部,乃明洪武十九年时造也。声音宏亮,闻达洛阳桥,当明末寺废,钟为南安僧所得,清康熙间始复归寺。泉州诗人林骚有咏赞曰:“崇福寺钟大莫既,视诸蓝刹樽罄耳;朝夕一百又八敲,唤起顽凝背浇水。钟始有名万历年,架以梁木楼上悬;星霜兵燹寺兴废,历劫不劫钟铿然。”考寺自宋初肇建,三百多年,蒸蒸日上,至元至正五年毁,寻复建,明永乐景泰天顺间相继修缮,明末又废,清初参将孙龙为僧始重建,康熙间郡守蒋毓英,沙门希觉、实哲诸师,更事恢宏;提督蓝理复益修,乾隆间乡绅郭赓武提倡,住持法梁和尚募修。到了清末寺又衰颓不堪矣。
三、其他寺院的建立
除此三大寺外,尚有许多寺院遍布城之内外,佛教注重修持,因此寺院的建筑,都选择山林岩壑幽美的地方。泉州未设府治以前原属晋安郡所管辖,所以丰州九日山古迹特多,其中有延福寺与石佛岩为闽南最早寺岩。延福寺在山麓,建于晋太康九年,历代屡有修缮,现仅存一殿残缺石柱十余根。石佛岩在九日山高士峰上,石佛盘坐在莲花上,全用天然岩石雕成,据泉州府志载:五代陈洪进镌佛像于此,后盖一石室,名为石佛亭,用以保护石佛。据查泉州一带古代的石佛造像,大抵多造于宋代,九日山这座石佛算是闽南最古的石佛造像。其次清源山,昔有三十六洞岩,年久大多废坠,现仅存有弥陀岩、赐恩岩、瑞像岩、碧霄岩、千手岩等处的佛像为石雕,在泉州海都则以安平镇东石的大佛寺和卓望寺为最著。大佛寺原名石佛岩,清康熙更名南天禅寺;卓望寺今改名西资岩,距今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按志载:宋绍兴二十八年建,明天顺三年修,后废,乾隆二十八年里人陈起鸣、陈起彬以父遗命重修,民国二十一年复修。南天寺建约迟百年,两寺座像不同,一立一坐,南天寺的大石佛有三尊,相距达11公尺,中间一尊大佛弥陀高达6.25公尺,两旁的观音、势至高度相似,均结伽趺坐莲台,这些石佛都是宋代名匠就天然石壁凿成洞窟然后精雕细琢的艺术品,造型精美,气韵生动,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又晋江县志载:大石佛寺在安海城外东十里许,僧守净镌弥陀、观音、势至三像。高六丈余,旁有大石,刻“泉南佛国”四字,为王梅溪手笔。宋时晋南佛教之兴盛可以想见矣。泉州的石雕佛像除了石佛岩、瑞像岩、碧霄岩、千手岩、弥陀岩、赐恩岩、南天寺、西资岩等八个岩洞外,其它都是木雕或泥塑的,只有泉州城内的百源庵(一名铜佛寺)佛像非木雕泥塑,而是用青铜铸造的。寺开始建筑于何时,年代不可考,乾隆十七年里人施国宝等修(见晋江县志),民国又重修一次。寺里的佛像大小几十尊如观音、弥勒、地藏菩萨、护法、罗汉等,全部是用铜铸造的,极其精致优美,中以十八罗汉气韵神采更为生动。民初此寺无人主持,民国十二年平民小学创办时借为校舍,到一九三○年高为国窃据泉州,企图将寺里铜佛悉数运往福山腰铸造枪炮子弹,该校创办人黄倬云闻知,漏夜雇工把铜佛埋藏地下(十八罗汉未埋,据闻后被陈国辉部劫去)。迨平民学校迁入文庙,该寺重兴,黄倬云才报告寺僧发掘,铜佛完整如故,亦一幸事。泉州的佛寺较大的已如上所述,然尚有其他寺院如安海的龙山寺,相传隋朝建(尚无确证),佘店之草庵,法石之海印寺,新门外之宿燕寺、安福寺等亦均历史悠久,风景幽美,高僧大德卓锡其间,绍隆佛种代有其人,不能具述。
四、三大丛林的重兴
(一)、开元寺的重兴——开元寺为泉州最大丛林之一,历唐、五代、宋、元、明、清俱为兴盛,迨乎清末民初地方变乱,战争频仍,寺被占作军营,任意破坏,以致寺宇倾圮,僧众星散,抚今思昔,不无沧桑之感。迨一九二三年圆瑛法师(古田人,浙江宁波接待寺住持)出洋,在马六甲讲经,于新嘉坡会见转道师。转道师原籍南安文斗店村人,俗姓黄,早年出家,云游国内名山古刹参禅,民初卓锡南洋,当时任星洲普陀寺住持。师修持严谨,道行高超,尤擅长医术,出而济世,深得社会人士信仰。由于行医所得积资颇富,每念及开元寺及祖堂荒废已甚,应负责重修,适与圆瑛法师相遇,正是海外逢知己,遂相议论重兴开元寺。转物师在吉隆坡巴双观音寺闻知亦来会,三人同心发愿,重兴开元寺。转道师尽出其钵资,转物师竭力助之,圆瑛法师即行回国进行重建任务,修缮大殿、戒坛,增建库房、僧寮、斋堂、校舍等。并于一九三四年创办开元慈儿院,招收孤苦无依的孤儿入学,供给膳、宿、书籍等费,开办费、经常费初时全由转道师负责,聘叶青眼任代理院长。后规模扩大,经费开支浩繁,乃在新嘉坡、马来亚、仰光、菲律宾、上海各地进行募捐,充作基金,各地均有董事会之组织。继又劝募四檀樾:(一)黄弈住修东塔;(二)黄秀烺修西塔;(三)黄仲训修建法堂;(四)黄念忆修建山门。一九二九年复由居士叶青眼、周文格、高和祥、周伯遒、郑玉树、曾颖津等创办妇人养老院,收养一些孤寡无依的老妇人。院董二十余人,组织董事会,公推叶青眼任院长,同时推聘金粟寺主持陈德芳女居士为监院。经费由旅菲华侨吴记藿捐助泉安汽车公司之股息、南洋各埠热心公益事业的华侨与在地董事的捐助维护,办理二十余年。到一九三四年旅沪经商之伍泽民悯孤苦无依的老弱者,自愿捐资创办温陵养老院,先捐资贰千元为开办费,复捐万元为基金,逐年取息作为经常费,并延聘地方绅商十三人为董事,组织董事会,举吴增为董事长,办理颇有成绩。此为开元寺重兴以来所举办之慈善事业。一九三一年,转道师由星洲首次回国,作六十寿辰,开三大坛大戒,戒期五十天,男女戒徒千余人。一九三二年,转逢师来寺任住持,大力整顿寺规,宗风益振,僧众增近百人,是为开元寺重兴以来的全盛时期。计从一九二四年兴起,至解放前夕,开元寺历任方丈、住持、当家,如圆瑛、转道、转物、转逢、广义师等,均有建树,而地方绅商以及华侨赞助维护亦与有力焉。解放后人民政府贯彻宗教信仰自由与保护文物古迹的政策,大力修建,寺宇更加雄伟壮丽,蔚成巨观。
(二)、崇福寺的重兴——崇福寺建于五代,历宋、元、明、清,代有兴衰,至清末寺已衰颓,沧桑变易,风雨剥削,瓦碎栋折,寺宇破漏不堪。民初妙月师承该寺监院宗喜师、行理师聘为住持。妙月师为安海邵厝村人,俗姓邵,为人刚直尚义,勤俭朴素,来时见四壁萧然,荆棘满目,惄然忧之,乃发愿重兴崇福寺。师身体健壮,爱劳动,尝引百丈禅师语“一日不作,一日不食”来劝导僧众努力耕种,他在崇福寺任住持时,披荆斩棘,筚路蓝缕,几无旷地,粮食殆能自给,无须依靠做经谶或香资收入。师尤擅长拳术,精通正骨科,早年出家专心苦练,出而行医济世,救人无数,有铁罗汉之称。师既抱重兴崇福寺宏愿,着力整顿寺观,又感到寺院的破损,乃毅然到菲律宾各地行医,以其所得酬劳累积起来,并向华侨募缘,遂携资回国,先后修建大雄宝殿、观音殿、弥勒殿、僧寮、钟鼓楼、祖师堂、客厅、凉亭等。修建以后寺宇焕然一新。由于他的苦行善心,深得佛教界及社会人士的敬仰,太虚大师过泉游寺时,赠他一对联云:“双拳铁罗汉,十亩老农禅。”泉州名绅吴桂生亦赠他一首诗云:“铁坚罗汉握双拳,力辟诸畦种福田;放下金刚伏魔杵,甘心长作老农禅。”诗人林骚于妙月师六十寿辰赠寿诗一首云:“少林嫡派内工夫,苦行头陀世所无;力可拔山诗展卷,功能济世药开炉。经翻贝叶灯前课,帖舞簪花笔下摹;托钵沿门沧海远,不教古寺作荒芜。”此诗真能道出师之道行功业,言真意切,诚非过奖。师于一九四四年逝世,继承师志及医术者当推元镇、常凯、常秀、元论、福岩、常清、元果、常通等。而华侨中的蒋以艺、蒋报和亦得其拳术精奥的传授。崇福寺为三大丛林之一,比开元寺、承天寺小,但建筑却别具风格,有如杭州西湖的灵隐寺。
(三)、承天寺的重兴——承天寺始建于五代,历宋、元、明、清各代,均有兴修,到了清代,寺极衰替,颓垣碎瓦,凄凉满目,千年名刹几将废坠。云果师、转溥师、转眼师、瑞明师共同发愿重兴,中以云果师最力。师原籍惠安獭窟村人,俗姓林,早年出家,云游参禅,修苦行,擅长书法,追踪高僧大德,是为佛教中之佼佼者。师来寺初时,与诸师沿门托钵维持,茹苦含辛。后见寺宇倾圮,遂决心东渡台湾,南航星洲菲律宾等地,向华侨募捐,华侨敬慕其学行高超,无不乐予捐输,以襄盛举。师在外募得巨款,回寺将破损修聋。复增建楼房、僧舍、校舍等,丹青炫烁,焕然一新。师除出外募捐修建寺院,在寺注重修持,学习内典,经常为寺僧信徒讲经宏法,复发愿创办贫儿院,招收穷苦儿童入学,免收学费,并给予书籍纸笔(后会泉师改办鹦山义学)。云果师志愿宏大,不幸于民国初年逝世,享年仅三十六岁。关于承天寺兴建始末邑绅林骚曾为之记,其重修泉郡承天禅寺碑记载:“泉丛林三:开元、崇福、承天。承天古称月台,北枕鹦鹉山,面积方里许。宋王梅溪先生守泉日题诗纪胜,盖其幽邃闳整,曲折显豁,尤为诸丛林之冠焉。寺创于五代,代有葺治,最后为清同治间僧清果,今数十年矣。日月淹忽,风雨飘摇,卓锡者相率去,琳宫绀宇,有将为瓦砾场者。寺僧云果乃慨然曰:‘佛门倾坠,释子之责也。’即日辞其师莲鹫去,托钵螺山,遂东渡台湾,南航星洲,复至菲律宾,藉华侨力,鸠金钱二万有奇,先后建楼二、僧校一、方丈一,校即一尘寺,方丈奉文殊为新造者。余登斯楼览其风景,飘然有出世想,黄梁宝贵,俗子苦梦寐耳。其下为客厅,厅之外有禅室、有餐堂、有库房,合众以百计,暮钟磐声不绝。中有大雄殿,丹青炫烁,气象万千,抚今追昔,益叹云果之功不可没矣。在昔有清之初,郑氏奉朱明裔,间关百战,规复闽疆,际除夕,驻师兹寺,以元旦受群臣贺,今国体变更矣。寺适落成,俛仰兴废,凭吊何极,爰濡墨而为之记。太岁甲寅秋八月毂旦。”师逝世后,寺僧教徒咸为惋惜,其师莲鹫和尚与瑞明师等认为要承前启后应选贤能者继任,乃特聘会泉法师来寺住持。会泉法师原籍同安,精通内典,又善说法,在寺里经常为僧众佛徒讲楞严经、法华经、弥陀经,对在家男女居士则导之以修净土、念经,缁素咸为尊敬,归依者众。曾募缘修建楼房、僧舍、凿放生池,住寺主持七、八年,著有成绩,并延请国内佛学家宁达蕴、张宗载、杜万空居士来寺讲演宏法,设佛经流通处,宣扬佛法,不遗余力。但不久会泉法师即被厦门南普陀聘为住持,去后继任者为转尘师。师亦老成持重,勤俭笃实,颇能继承宗风,严持戒律。抗战时期课僧众从事生产,种植蔬菜,另一方面依靠做经谶收入维持。师对社会人士与教徒尚能联系,长期任晋江佛教会理事长。先后有弘一法师、性愿法师住寺讲经宏法,组织佛学研究会、念佛会,流通经书,创办养正院,培养僧徒。复向南洋寺院及教徒募捐(师曾任星洲顺天宫住持,经济亦一来源)接济斋粮及修建寺宇楼房,故承天寺虽屡受兵燹,几经挫折,得以保存者师亦与有力焉。而风景幽美,寺规尊严,诚可与开元、崇福两寺鼎足齐观。
五、佛化运动与佛教发展
五四运动前后,正是中国封建军阀混战、帝国主义者加深侵略、国家多难、民不聊生的时期,爱国志士惄然忧之。有的提倡“教育救国”,有的提倡“实业救国”,有的提倡“自治救国”,有的提倡“佛教救国”……思想分歧各行其是。当时旧知识分子竟有认为社会纷争,人心不古,乃由于道德沦亡所致,所谓革命先要革心。佛教是劝善、戒杀,如信佛教则可以弭战乱、息争端、正人心、避邪说,于是佛化运动便应运而生。首先倡导者有欧阳竞无与太虚法师。欧阳竞无精研唯识大乘佛理,设金陵佛经流通处,创办法相大学院于南京,阐扬佛法。而太虚法师则抱整理僧伽制度、宣扬佛法救世的宏愿。师原籍浙江,少而颖异,出家后不久即闭关静修,对佛教各宗派无不精深研究,且对于新的科学哲学亦能融会贯通,与国内学者章太炎、缪风林、张化声、印度诗人太戈尔、德国哲学家乐始尔相友善。师于民国十年后即大力提倡佛化运动,先后在各处创办佛教研究院、大学、中学、小学。并主办海潮音、佛化教育旬刊、现代僧伽、觉音等刊物,以宣传佛法。新佛化运动巨子张宗载、宁达蕴即为太虚大师高足弟子。张、宁原为北京平民大学、朝阳大学毕业,历次热烈参加爱国运动,后来思想转变,信仰佛教,从太虚大师研究大乘佛法,乃与北京新青年邵福宸、张明慈、杨蝶义、刘灵华、游绍斌等,发起组织佛化新青年会,创刊佛化新青年、觉华诗刊及组织佛化青年世界宣传队,积极宣传佛化。由于海潮音、佛化新青年刊物传播到闽南,因之闽南一些知识青年及老革命者如庄汉民、王拯邦、叶青眼等(庄、王、叶俱为同盟会会员,叶、王且为革命领导人)引起信仰,于是地方人士及佛教界即电请北京张、宁二居士来泉宏法,张、宁二居士果然于一九二四年一月翩然莅泉,假承天寺开欢迎会,开始宣传佛法。第一日张宗载居士所讲的题目为“世界肇祸之由与根本解决之法”,继而宁达蕴居士讲题为“佛法与人情完全无违说”;第二日宁达蕴讲题为“青年求学之正当目的”,张居士所讲为“世界大革命与佛化大运动”,听众近两千人;第三日在泉州华侨女子公学讲演,张居士讲题为“新妇女之新觉路”,宁居士讲题为“佛化运动与妇女解放”,听讲者为该校师生及东隅、培德女生与各界妇女。遂后复应安海各界人士的邀请,到安海宣讲。本佛学极其精深奥妙,但因张、宁二居士能推陈出新,深入浅出,加以口才流利,听众不仅无倦容,而心领意会大有所得,社会人士与知识青年如蔡吉堂、陈义通、黄谦六、苏慧纯、周伯遒、周子秀等都于此时信仰佛教。复得各寺院的大力支持,所以就在厦门鸿山寺组织佛化新青年会,发行佛音月刊,聘杜万空居士任主编。后庄汉民、蒋剑一、苏慧纯、宁达蕴诸居士复南渡继续宣传佛法,于是星洲便掀起了佛化运动,乃由星洲转道师、李俊承、黄葆光、蒋剑一、苏慧纯、庄汉民等发起组织“星洲讲经会”,于一九二六年秋敦请太虚大师莅星讲经宏法。师赴星讲经,备受侨界欢迎,信佛者益众。宁达蕴居士复在星洲创办觉华周刊宣传佛法,遍游马来亚、泰国、缅甸等地,与当地佛教联系交流,颇有成效。太虚大师由星返国途经厦门南普陀寺,受聘为该寺方丈,师即擘划创办闽南佛学院,延常惺法师任院长,大醒、芝峰、寄尘、会觉诸师为导师,聘虞愚、林林、陈定漠(厦大教授,太虚大师归依弟子)兼任社会科学、哲学、外文教师,注意培养僧伽人才。师在厦曾到过厦大、集美等校讲演佛法,于一九二九年来泉(弘一法师同来)讲经,缁素咸为敬慕,信佛者益众。一九三○年性愿法师创月台佛学研究社于承天寺,于是佛教更蒸蒸日上。从一九二四到一九三三年,国内佛教巨子如宁达蕴、张宗载、杜万空、尤惜阴诸居士,太虚、圆瑛、弘一诸师都到过泉州宏法传戒,对佛学昌明佛教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其中影响最深者为弘一法师。师原籍浙江,移居天津,俗名李叔同,擅长文学、美术、音乐、戏剧、金石、书法,多才多艺,为国内文艺界所推崇。中年出家,刻苦修持,究心律宗。溯律宗之人中国,始于曹魏嘉平二年昙摩诃罗始传,所谓十八受者,盛于唐宋,至元代犹能保持宗势不衰,到了明清,戒律腐败,至民国更不堪设想。弘一法师出家后认为要振兴佛教,首先要振兴律宗,学佛不能徒托空言,重在实践。时丁未季,戒律废弛,师乃以身作则,行头陀行,精研律宗,归心净土,誓振南山之绝学,成就西方之妙严。释迦牟尼将涅槃时诫诸弟子曰:“佛在世时以佛为师,佛灭后依波罗提木义(戒)为师。”弘一法师所以能成为一代律宗泰斗者,就是具有极大的决心与信心所至。师随同太虚大师联袂来泉,后去而复来,住过承天寺、开元寺。首先在承天寺讲普贤行愿品,在开元寺讲心经,也曾卓锡南安、晋江、惠安各寺院讲经宏法。师于淞沪抗战时,适在承天寺养正院讲经,讲座后写了一幅丹条挂在壁上:“念佛不忘救国,救国不忘念佛”,勉诸佛教徒。足见师并非消极不问世事,而是具有热爱祖国、热爱和平、济世救人的菩萨心肠。“七七”抗战发生后,每食之时常潸然谓其弟子曰:“吾人所吃的是中华之粟,所饮的是温陵之水,身为佛子,于此时不能纾国难于万一,为释迦如来张贴体面,自揣不如一只狗子,狗子尚能为主守门,吾人一无所用,又腼颜受食,能无愧于心乎?”(见法师生平行径语录)一九三八年厦门将沦陷,风云紧急,缁素多劝法师内迁,他拒绝内避,且以“殉教室”三字题所居,以示决心(后适于沦陷前受聘往漳宏法,始免于难),由此可见师之爱国卫教的精神。师潜心精研律宗,严修戒律,其编著甚多,计有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记、清凉歌集、华严集联,寒笳集、格言别录、四分律含注戒本略释、戒本羯摩义记、佛学丛刊、弥陀义疏撷录等。在闽南将近二十年,卓锡过泉州的承天寺、开元寺、百源庵、福林寺、草庵、水心亭,惠安的灵瑞、净峰,永春的桃源、蓬壶,漳州的南山、尊经,厦门的普照、万寿、万石、妙释、太平、日光,南安的雪峰、慧泉、树德、水云、灵应等寺。所到之处,法雨广被。师虽卓锡各处,而住泉最久,嘉言卓行,影响殊深,乃不幸于一九四二年逝世,享年六十三。泉州缁素为之建“舍利塔”于千手岩,后建“生西纪念塔”于过化亭。总而言之,泉州佛教自从云果、妙月、转道重兴三大丛林后,高僧大德如弘一法师、太虚法师、圆瑛法师及张、宁二居士相继来泉宏法,佛教即骎骎日上,先后有佛教会、月台佛学研究社之组织,佛音之出刊,贫儿院、慈儿院、鹦山义学、养老院、僧苑施诊所、养正院之创办,至新建或修葺的寺院为数亦不少,此可见泉州佛教之兴盛甲于全国,所谓“泉南佛国”诚非虚语。
六、泉州佛教的发达对南洋佛教的影响
泉州自三大丛林重兴后,加以高僧大德相继来泉州讲经宏法,于是佛教勃然兴起,尤其侨界信仰益笃。泉州华侨旅居外国,近五十年来以菲律宾最多,其次是印尼、新嘉坡、马来亚。菲律宾在西班牙及美国统治时期,本地土人是信仰回教、天主教、基督教,而华侨则信仰杂神为多,间亦有信仰天主教、基督教的,迄无佛寺建立。迨抗战前(一九三五年)乃有居士吴江流、郑广德、卢梅溪等捐资创建信愿寺,是为菲岛佛教寺院之始。一九三七年聘性愿法师往菲任该寺住持,宏扬佛法。师原籍南安,俗姓洪,早年出家云游四方参访,精研佛法,又擅长书法,曾任厦门南普陀、泉州百源庵住持,在承天寺、开元寺、厦门南普陀讲经宏法。自渡菲后,极受华侨欢迎,侨界如翁振文、陈宗泮、吴江流、蔡金枪、施性水、施性统、苏行三等均先后归依佛教;学界如龚念平、高文显、庄垣笙、吴宗穆等亦信仰佛教研究佛学。遂后复有如满师、觉定师、瑞今师、善契师、传贯师、文莲姑等相继渡菲宏法,于是菲律宾佛教益见发达。为建立佛教基地,性愿法师多方擘划,除原有建设之大乘信愿寺外,继增建华藏寺、宝藏寺,复有文莲姑创建之宿燕寺,如满师创建之普陀寺,僧人居士又组织佛学研究会。抗战胜利后,佛教更为兴盛,新创办了普贤学校。在家居士组织了佛教居士林,各寺院香火鼎盛,经常举行念佛会、讲经会,男女归依信徒,数以千计。且与国内寺院密切联系,对各慈善机关时有赞助。性愿法师并且在菲岛募缘,寄款回国,先后修建永春之普济寺、南安之石亭寺、石井之东庵宫、泉州之铜佛寺及设立僧苑施诊所、新建南安大慈林等。其次是新嘉坡、马来亚,新、马佛教起于清初,而盛于清末民初,新嘉坡的龙山寺、天福宫,槟榔屿极乐寺,早就兴建。转道师于民初到新嘉坡曾住持天福宫、普陀寺。师德行高超,尤能行医济世,缁素咸为钦敬。嗣后重兴开元寺,创办慈儿院,倡办闽南佛学院,信誉益著。加以太虚法师、宁达蕴居士南渡宏法,更奠定了佛教基础。泉州的僧侣于抗战前后到过新嘉坡、马来亚者为数颇众,计有会泉师、转岸师、转逢师、广洽师、妙灯师、广义师、常凯师、广余师、宏船师、广圆师、广净师、晴晖师等。其中影响最深者为转逢老和尚与会泉法师。转逢老和尚原籍南安四都,俗姓王,早年云游国内名山古刹参禅,戒律谨严,先后任过南安雪峰寺、泉州开元寺、厦门南普陀寺住持。七七抗战发生,厦门沦陷,避往云南鸡足山宏法传戒,又往印度、尼泊尔、缅甸、泰国诸佛教国参访,亦曾只身越过喜马拉雅山到西藏学密宗,备赏艰辛,坚苦卓绝。后转往新嘉坡,在新、马宏法传戒,各处归依教徒数以千计,新、马佛教益为兴盛。新建的有普济寺(妙灯师住持)、龙华寺(广圆师住持)、伽陀精舍(常凯师住持)、妙香林(广余、广义住持)、普陀寺(转岸师住持)、普觉寺(宏船法师住持)、并创办弥陀学校,规模颇大,为推进教务与团结教徒计,复有新、马佛教会之组织,宏船法师任主席(师安海人),与国内佛教互相联系。前年(1961年)世界佛教代表大会召开于锡兰,广义师曾代表新、马佛教出席,足见新、马佛教在东南亚是居有一定的地位。此外新马侨商及社会人士信仰日多,如庄丕唐、李俊承、陈长城、庄笃明、詹广南、翁金殿、蔡子舟等,均竭诚维护,组织了佛教居士林,附设佛经流通部,宣扬佛法,研究佛学,颇著成绩。泉州的三大丛林开元、承天、崇福,在经济困难中,时有接济,泉州的养老院、慈儿院、花桥善举公所以及救灾恤贫事亦蒙资助。总而言之,菲律宾与新、马佛教均在方兴未艾,然溯其本源,未始非泉州佛教发达之影响。今泉州佛教中高僧大德如转逢师、转道师、会泉师、圆瑛师、妙月师、性愿师、弘一法师均已相继圆寂,然遗范犹存,尚望后起佛教徒们绍隆佛神,丕振宗风,继续发扬先师的爱乡、爱国、卫教、救世的精神。
(原文载于1963年2月第八辑第99~1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