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郑成功抗清复台运动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郑成功是三百年前中国反侵略的民族英雄,是十七世纪东方反殖民主义的先锋和当时中国海军的创建者。他领导下的东南人民抗清、复台运动,是一个坚强英勇百折不挠的伟大斗争,是我国和东方反侵历史的不朽业绩和光荣传统。当我们在今天开展世界规模反对美帝国主义、反殖民主义运动的时候,来纪念他领导收复国土台湾的三百年,具有重大政治意义。本文用以表示对他一生业绩的纪念。 一、清兵入关和东南形势 一六四四年旧历三月李自成率领经历十七年斗争的二百万农民起义军攻入北京,推翻了明末腐朽的封建王朝,这是中国史上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运动。但不久这次农民起义却被汉族叛将吴三桂为首的军阀地主阶级勾结清室的入侵军联合的进攻所击败。这是一次推翻王朝的阶级战争、急剧地转化成非常残酷的民族迫害的历史悲剧。清皇室以其远比汉族落后的经济、文化思想和残暴的统治入侵全国,它不但重新恢复了势已崩溃的封建地主官僚的原有统治,使这一次历史上规模宏大的农民起义,失掉它起义中在自发程度上瓦解地主土地集中的成果,同时,反而加上这一取代的占领政权底非常残暴的民族迫害。在这急剧的历史悲剧中,真是沦致中国各族“人民的血泪为之潜流了二百六十余年。”① 亦即由于历史使命已从尖锐阶级斗争急转为严酷的民族斗争的这一事实,当时整个反明的农民武装,都立即一齐掉转矛头指向反侵的战场。所以李自成死后,转战湘鄂的三十多万余部,坚决拒绝清皇室的诱降,而由自成侄李锦(即李过)与部将郝摇旗的率领,归并于湖广总督何腾蛟所组织的联合抗清的队伍;而另一支农民起义军,也于领袖张献忠死后,由他的部将李定国率领转战南下,据守云、贵,同样走上抗清的战线,继续保卫西南的人民和国土。应该指出,清室的入侵既加深了国内的阶级矛盾,同时又增添了民族统治的迫害(阶级社会的民族战争关系就是这样),遂造成中国史上元代以来第二次的各族人民的灾难,这一历史的具体事实,也就是郑成功之所以能有力地组织抗清斗争的客观根据。 一六四四年旧历四月,清兵入关的兵力不过十余万。一六四五年旧历三月,清兵已南下强渡淮河,那时明朝地主官僚凤阳总督马士英等建立于南京的福王政权,依靠兵部尚书史可法的四镇,那四镇是第一道防线镇守淮阴、海州和山东的刘泽清;第二道防线镇守徐州、泗州兼理开封、归德(商邱)的高杰;第三道防线是镇守凤阳、寿县兼理陈州(淮阳)、杞县的刘良佐;第四道防线是镇守滁县、和县兼理光州(潢川)、固始的黄得功,这就是以山东、河南、安徽和苏北为外卫的江北四道防线,以四镇保卫着南都前哨江北中心的扬州。又以左良镇守长江上游,以郑鸿达和郑芝豹的儿子郑彩联兵守京口(镇江)作第五道防线,以固江防,那时郑芝龙以总兵官镇守福建。 清兵一入关,就集中主力和西北李自成的农民军作战,在湘鄂打败自成之后,遂分兵南下,开始进攻江北外围各省。由于明末官僚留恋于地主阶级的利益,无耻叛国,第二线高杰为总兵许定国诱杀投敌,第三线的刘良佐也先后叛降,于是清兵遂得在一六二九年(弘光元年)旧历三月强渡淮河。史可法时正督师前线,一面坚持滁、和外围,一面告急到南京,由于南都政权都在马士英、阮大铖等辈的把持下,正在忙于分赃和削饷,无心抗战,造成了上游左良玉的愤恨和内争。可法看到二线的泗州已破,乃从前线遄回,分兵固守扬州,在清兵围攻之下,扬州城拒战七个昼夜之久,可法城陷身殉,因为军民坚决保卫扬州,清兵遂大屠扬州十日,并直下瓜洲。清兵夜以灯筏虚攻,从坎坛桥狭江偷渡,负责江防的鸿逵、郑彩遂仓皇弃城,率水军入海,退守杭州。弘光走芜湖,为叛将田雄(总兵)所献降。于是腐败的南都政权所依靠的、以史可法为首组成的江北战役,也不可能挽回这一残败的局面。事实上这个南都政权也是腐朽的明王朝的延续。后来这伙官僚继续为害于浙海的抗战。清兵强渡长江继续屠城,浙东人民集中山寨,组织英勇的抗战。 一六四五年旧历闰六月,唐王聿键由鸿逵、郑彩送他入闽,与张肯堂(福建巡抚)、吴春枝(巡抚御史)和黄道周胁福建总兵郑芝龙议建隆武王朝于福州,郑芝龙既拥海上水师,又据闽中重镇,操东西洋贸易,“田园遍于闽粤,增置庄仓五百余所。”②隆武政权依靠这个集大商人、大地主和大军阀于一身的郑芝龙,他一心谋保全他盘据在闽粤的利益。因此在建政初期的第一行动是借口在仙霞关外设守一百七十处,忙着筹措闽、浙两粤之饷。第二个行动是在众议压迫下,虚出浙东(鸿逵为大元帅)江西(郑彩为副元帅)两路之军。这时江西(杨廷麟)大战,另一路清兵正渡钱塘。而郑芝龙的第三行动却在通款清师,自己退居安平,尽撤闽隘水陆防兵以等投降。他采取“先撤关兵,以为两广素属部下,若以投效,两广总督必可得。”因此,他的“遇官兵撤官兵,遇水师撤水师”的地方投降主义并不是偶然的。而侵略者也正以这个“闽粤总督”的印绶为饵来对他利诱。正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候,出现了郑成功的坚决反对,郑成功自日本回国读书安平,并在南都受业,思想上接受了“尊夏”的儒宗,继在福州赐姓,接受了忠君的意识,他眼看南朝的弱点和人民的遭戮,又洞烛军阀的叛国或动摇,他力劝芝龙说:“闽粤之地,不比北方,得任意驰驱。若凭险设伏,收人心以固其本,兴贩各港以足其饷,选将练兵,号召不难。夫虎不可离山,鱼不可脱渊;离山不威,脱渊则困。”芝龙不听,竟亲到福州降敌,而被挟北俘。面对敌人不能轻离根据地,不能一刻放弃武器。这就一方面说明成功对敌分析的正确,另一方面却以事实揭示地主投降主义叛国者的初步下场。 二、坚决抗清和创基金厦 一六四六年旧历九月,当芝龙被俘北去,成功、鸿逵和郑彩各率所部入海,暂泊金门,芝龙还要召他同行,成功复书坚决痛斥父亲说:“从来父教子以忠,未闻教子以贰,今父不听儿言,倘有不测,儿只有缟素而已。”清兵变悖无常,清将军博洛以马步兵突然袭击安平,实行屠辱。郑芝豹等竟召自己的亲兵,携资财带子女登上巨舰,弃举城百姓于不顾,成功的母亲不忍行,遂受辱死于非命。成功闻讯,复兵安平,敌已远遁,成功痛母惨死,因更愤恨父亲的降敌,遂携青衣恸哭焚于文庙前,泣谢孔子说:“昔为孺子,今为孤臣,向背去留,各有所用,谨谢儒服,惟先师昭鉴!”读史到这里,人们尝觉郑氏的这段沉痛事迹是多么流动,但是成功不仅是由于个人的家恨,其实当时清室侵略者所过,到处无不肆行这种疯狂的暴行,扬州、嘉定不过是见诸记述而已。在清兵铁蹄下,不分是谁,必然系同一命,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成功遂与当时的人民共命运同呼吸,因此,在不旋踵间,闽、粤、苏、浙、长江下游人民,遂靠拢在成功的旗帜下,前仆后继组成东南人民规模浩大的与清军奋勇搏战。 最初,成功仅以两舰入海起义,和他同行的只有他父亲旧部陈辉、张进等九十余人。在海上树起“杀父报国”的旗帜,这九十几人到了南澳,遂招募到闽、粤沿海数千名义兵,又回舟泊于鼓浪屿,和明朝旧臣定盟抗敌,于是先后入盟的有路振飞、曾缨(大学士)、沈佺期(在籍御史)、林桥升(光禄寺卿)、郭符甲(主事)、诸葛斌(推官)、卢若腾(浙江巡抚)、叶翼云(进士)、陈鼎(举人)、林察(辅明侯)等。从一六四七年旧历八月到一六五○年旧历五月期间,有海澄人甘辉、漳浦人蓝登、诏安人万礼、海澄人陈斌、清云霄中军姚国泰、清漳州守将王起俸等先后带群众领部队前来投效,如诏安万礼率队数千人起义。于是抗敌的队伍从九十几人而数千人而数万人地日益壮大起来。 随着队伍的扩大,军需粮饷日渐频繁,一六四八年闽中大饥,斗米千钱,粮饷缺乏,义师所用多来自沿海人民的支持,而郑彩营将章云飞等,滋扰民间,为虐尤甚。成功虽组军诸岛,还是往来海上,当时鲁王、张名振等守自舟山至沙埕,鸿逵守安平的白沙,他的部将陈豹守南澳,郑彩、郑联守金、厦,而成功独修船练兵于铜山(即东山),自一六四七到一六五○他虽接连攻打过泉州、同安、潮州三地,但均不得手,海上又没有建立一个较巩固的立足地,特别是一六五○年因围潮州失利,参军柯宸枢等全军战殁于盘陀岭,作为铜山外围的云、诏遂告失守,更感根基暴露和义师的飘泊。 郑彩、郑联兄弟本于抗清不力,彩于江南一役即系逃将,江西护闽之举心存观望,而郑联嗜酒寡断,这些人本属残明军阀,而金厦海湾,两岛雄踞,实东南一隅的犄角,更为八闽海上的长城,若一朝有失,对东南抗清大计,有举足轻重的关系。而彩、联仅恃为托足而已。于是为利大局计,诸将献策于成功,遂驾舟过联,夺其兵柄而合其军,人心所寄可看联、彩诸将尽归的态度就可知道,郑彩最后亦以全军解附。成功既奠金、厦,即遣洪政以铜山、南澳、闽安诸岛为南北两翼,同时整沿海队伍为五军,以张名振(舟山)为前军,林察为左军,周瑞为右军,周鹤芝为后军而自为中军。以冯澄世、潘庚鍾、纪举国、林俞卿、林奇昌、诸葛悼、蔡雷鸣为参谋,遂以金、厦两岛为东南海上抗清运动的中心。 三、布政经财和水陆建军 自一六四六年旧历九月成功入海起义,到一六五五年将近十年间,他在福建建立了强大的反侵根据地,并且成立正式的政权机构,自己担任军政负责者。 一六五一年旧历五月起至一六五五年一月,计有陆战五役:第一役取漳浦,连败清漳州总兵王邦俊和清提督杨名高(此役计六个月);第二役取长泰,连败王邦俊和清总督陈锦(此役计二个月);第三役围漳州,困清金、衡总兵马逢知并战清将军固山金砺(此役计七个月);第四役守海澄,大破固山金砺(此役计一个月);第五役以地雷破仙游。此外而郝文兴以海澄,林世用、刘国轩以漳州归附为最快人心。其间还有水师进攻平海援西南,水师复厦门,水师助名振北上京口、崇明,水师攻崇明和吴淞之四举。这五年间,闽海除泉州一城外,漳、泉、兴三属凡二十邑归成功,于是金厦的基地巩固,而在这些战役中锻炼起来的郑成功水陆师,遂动摇八闽和震慑东南海上。就在这样基础上,成功遂着手建立政权以图更有利于抗清军政的领导,这个政权在庶政方面设立六官:以潘庚鍾兼任吏、户官,陈宝钥为礼官,张光启为兵官,程应璠为刑官,冯澄世为工官。谘政选才方面立储贤馆、储才馆、察言司和宾客司,礼待王忠孝、卢若腾、沈佺期、辜朝笃、徐孚远、纪许国等,谘谋军国大事,取士劝学。军事方面水师分统于五军提督,以所部为七十二镇,设立军器局。设治改中左所为思明州,以邓会知州事,于是政权体系遂告建立。 成功凭藉东南海岛既建立了政权,在经济方面他做了很大的努力,首先他就泉、漳、福、兴沿海徵饷,一种是人民普遍分担的“正供”,一种是大户劝徵的“乐输”,如一六五三旧历闰八月至十一月四次闽浙徵饷计得七十万两,米五万石。一六五四旧历十一、二月漳、泉两属计征饷银一百八十三万余两。第二、依靠东西洋贸易,他以芝龙旧有经营的基础,有力发展海洋贸易,正如说:“郑氏养兵数十万,全恃沿海粮饷及东西洋商业,成功用借芝龙余业,所谓海有十寨,飞黄富逾十主,辇金还家,置苏、杭、两京细软宝玩,兴贩琉球外国等物”。③成功且扩而充之,成功令稽筭东西二洋本利息。第三、经营五行,即设于苏、杭、两京等地的仁、义、礼、智、信、金、木、水、火、土各行出入银两。第四、来自国外的帮助,如于一六五一年由参军冯澄世的建议“通于日本,借其地产,兴贩吕宋、暹罗、交阯诸国”,遂获日本铅铜之助,兴贩于琉球及南洋诸外国。成为十七世纪中国在东西洋发展交通贸易的促进者,乃至控制了西方诸殖民主义国家在中国海上的交通贸易。 当一六五五年初,成功根据地扩大建立政权前后,清室惧怕他的燎原之势,知道不能光以武力克复,先后对他发动四次“和议”攻势,即所谓“四府安插,拜爵分封”。成功深知敌人难于用武的时候,虚伪的“和议”手段,可是他却利用虚作“和议”的机会加强抗战的实力,一六五三旧历闰八月,“成功以虚作和议故,分遣各勋镇就漳、泉派征乐助兵饷,遣督饷都督黄恺追晋南地方饷二十万”。一六五四年旧历七月“分遣各提督、总镇,就漳、泉、福、兴等地方征派助饷,以利‘和议’未定,虏兵无敢阻挠,追遣益力”。他灵活地运用军事与敌人的假“和议”的双手,为更好地打击清兵做好各项的准备。 当敌人急于“和议”时,成功提出这样几个条件来虚与敌人作周旋,第一是:要求益地三省相畀以息民。第二是:必须在这些土地上安插数十万兵将,使清朝无南顾之忧。而自谓要效尤巢、由、严光的优游山林。他明知敌人是不会接受的,敌人情急计穷时对之屡招屡斥,清室实在居于异常尴尬和无可奈何的地步。以此,当叛徒黄梧投靠敌人时,才为敌人想出五项对策:即一屯沿海以堵登陆,二造小舟以图中左,三清“叛产”以裕招徕,四锄“奸商”以绝接济,五划“伪墳”以泄“众愤”。足见敌人处于抗战军政的如何威胁,而五策中就有两项是属于对抗他的财政。 一六五三年成功击败金砺后,筑海澄城以和金、厦为犄角,又于一六五五年初成立政府后的旧历四月筑浯州城以为金、厦海湾的外卫,旧历五月大规模习演陆师,六月大演水师,樯橹连云,戈甲耀日。水师的五军,分任左军提督郝文兴,右军提督王秀奇,前军提督黄廷,后军提督万礼,中军提督甘辉。他的陆军有步兵营、铁人营、火器营、藤牌营、骑兵师、滚被和弓箭手等(以后又有黑人营,是从荷兰殖民军解放过来的,专司火器)。水师有中军的司令舰队,前后左右军指挥舰只,火铳甲板舰队,火攻船队,作战快哨船队,巡逻快艇,赶缯船队(军、渔并用),后勤策应粮运船队等,他的战舰“甲板”,即“楼高三层,不可仰攻,坚若铁山,矢石不能贯,炬火不可燃”④的著名的“福舟”(即福建舟师),于是号称水陆大军有步师、骑师、水师二十万以上,他雄踞东南是建筑在拥有这样完整的水陆兵种,和以金、厦为中心的水陆军训练基地的基础上的难怪清室不能不认为是自己侵略占领军的最大劲敌。 四、进军江南和厦海复敌 郑成功东南海上的辛苦经营,是有他的雄心壮志的,他力图驱逐入侵的清军,重新建立有为的政府(如他后来见诸台湾积极的经济设施等),这在一六五二年他延见周全斌时,就曾聆取来自群众的献策,第一连师粤东出东西直取江南,第二固守各岛,上踞舟山下守南澳,以分南北之势,第三兴贩洋道以足粮饷,取漳、泉为基业等。自一六四六起义以来经过十几年的亲历战斗和辛苦经营(一六四六到一六五八),他已经完成大举讨伐的一切准备,他认为入据长江、破金陵,则闽、粤、黔、蜀响应,就可以据南中国以克服敌人,于是决计空国而出进军江南。 一六五八年旧历七月,成功以前提督黄廷、兵官洪旭、户官郑泰率部留守金、厦,自己统率水师五万、骑师五万、步兵五万和后勤策应部队万余人,以甘辉领大军前部,马信、万礼相继,自统大军殿后,并以侍郎张煌言任监军扬帆北上。那时甘辉曾请示是否会西南大军然后前进,他说“会师”不过起“牵制”作用而已,并认为“兵马云集,日费万金、不可自老其师”,足见他是以此一大战独任,而且以为大军利在急进,因为他在未进军前亦只备取七个月的贮粮。 一六五九年旧历五月,和张煌言会师入长江,三军誓师于焦山,接着断滚江龙破木城攻下瓜洲,又破清骑师降了镇江,有哨卒八人取了江浦,足见一路水陆大顺,而煌言分兵沂江上游,传檄郡邑,于是苏、皖的大江南北四府三州二十二县相继响应,致使清皇室要准备大规模的亲征,全国为之震动,而大局只待金陵一役,全国抗清的形势就可以改观。 成功在他每次的军略大事中,都能很好地发挥他军事参谋本部的作用,而且都是通过幕僚的充分研究和他的果断执行获得胜利的,然而在这一次巨大的作战计划中,他却以为一路披靡,累胜骄兵,先不克取崇明以弭敌锋,又不听甘辉、潘庚鍾的进言,取断南北而镇瓜洲之议,继又拒谏轻敌,受欺于“宽限俟降”的诡谋,致规模宏大的江南进军功败垂成。当诸将议坐瓜、镇时,甘辉主张“瓜镇为南北咽喉,但坐镇此,断瓜州则山东之师不镇下,据北固则两浙之路不通,南部可不劳而定”。参军潘庚鍾说:“当暂住瓜镇分据淮扬诸郡,扼其咽喉收拾人心,观衅而动。北都满汉兵民不下数百万,断其粮道两月之间必生内变”。他却以为:“我朝历年三百,德泽已久,不幸国变,百姓遭殃,大兵一至自然瓦解,恢复旧京,呼召天下豪杰,千载一时,若自老其师,援兵四集首尾受敌,我势岂不自孤,昔太祖得廖永忠、俞通海水师,夺采石取金陵,破竹摧枯,正贵神速”。他的想法首先是他图复心急,而更重要的是他局限于统治阶段的主观,不了解明王朝三百年到此,阶级矛盾尖锐,如果仅靠所谓受到“德泽”的统治阶级的“忠君”号召是不可能的,而其实以他为首的抗清队伍,也已经是离开了原有军阀的所谓“勤王恢复”,而完全是在重新的基础组织起来的人民群众的力量,何况他这支队伍又是经过十几年踏波涛连海岛的艰辛经营才组织成功的,所谓一声呼召自然瓦解的想法是不现实的。至于他把这个明室末朝的形势比之于朱元璋初日的抗元起义更加是两回事了。他既不坐瓜、镇,主张“兵贵神速”,转又听信南京城内敌虏的:“我朝有例,守城过三十日,罪不及妻孥,乞宽三十日之限”的诡词,而拒听庚鍾、甘辉“卑词乃诈,兵贵先声”的苦谏,而自拥水陆大军于深沟高垒之下,贻敌人逞其突袭锋镝挫乱战局的狡谋,初既自反其“不得自老其师”的主张,继又以包围线长,无异受敌以柄,使其操谋主动,而自己遂致于大败。总之成功江南之役,一在冒进、二在轻敌、三失于骄兵不防,要在于急、慢、骄的结果,江南一役,只撤十万之军,折兵将近七万,兵马辎饷而外,大将甘辉、万礼、潘庚鍾、张英、林胜、蓝衍、陈魁、副将魏标、林世用、洪复等均告阵亡,造成这一次战役的错误,并不单纯是由于他战术上的缺点,而更主要的是由于他对这次战役的指导思想局限于统治阶级的主观和片面的观点,因此对战争的性质和形势估计不足,这是历史的教训,值得我们分析和批判。 江南新败后,清室侵略者认为可以乘势倾巢,作扫穴犁庭的一战,想一举拨除人民抗侵的根据地。一六六○旧历五月,清室遂命将军达素、总督李率泰组织苏、浙、闽、粤水师,企图一鼓攻取金、厦。搜集大船二百余号出泉州湾进犯围头,大船一百号由李率泰、黄梧出海澄,收集小船由达素、施琅率领,出同安港横渡高崎,并传令粤师一路碣石、南洋、饶平总兵苏利、许龙、吴六奇等大军会师于金厦。 成功以右虎卫诸部守高崎以御同安,郑泰出浯州以待广东之师,亲统水师诸部主力于金厦海湾。一六六○旧历五月初十,漳州清船乘风出海澄,成功集中全力候风破敌,命陈尧策传令水师各舰泊碇于中流,候号炮迎敌,令未毕而清船猝至,周瑞、陈尧策战死,陈辉跳水,以火焚入船清兵,混战至日晌午,成功执旗剑俟流平潮转风顺,遂下令开炮,水师舰队一齐起碇,成功手自搴旗,乘东风大盛引巨舰横击敌船,这时郑泰也自浯屿引水师回击,风吼涛立,一海震动,军士效死踏浪奔敌,清师呕逆溃乱,尸横满海,敌人遂告惨败。袭高崎敌,重铠尽陷海淖,十死六七。是役清兵死一千六百余人,生俘首领哈喇土星,粤敌闻败引退,达素遂自杀于福州。从此于成功在世时清室没有人敢再进窥金、厦两岛。在这一役,郑成功当机独任,战阵森严,气象潮时都俱成竹,因此胜算在握,指挥若定,才能再破侵略者一举复巢的阴谋。 五、驱逐荷兰和开辟台湾 台湾自古是中国的领土,有史历历在目。而郑成功的驱荷垦辟,是在国防、经济和文化的全面意义上作更进一步的规划。郑成功是十七世纪中国海军的开山、和东南太平洋反抗早期殖民主义的先锋者。他在东南太平洋有力地阻遏十七世纪世界海军国西班牙、荷兰的侵略,使他们的势力停止在菲律宾群岛和婆罗洲,而不敢再向中国的海域和日本发展。 早在一六四六郑成功起义抗清的那一年,荷兰东印度公司就接到自日本方面来的警告,如长崎分公司十一月的决议书中所述:“中国不愿投降清朝的人,要到台湾设立根据地。”⑤当一六五○年,成功创立金、厦根据地时,占据爪哇的荷兰当局便觉得他在台湾地位的危险,认为应屯驻一千二百名守兵。一六五二年,占据“巴达维亚荷兰当局随即预料情势危险,将有更严重的祸患,因此训令台湾长官要提防国姓爷,因为他似乎有煽动台湾中国人民作战的嫌疑。”⑥同年,台湾的荷兰传教士报告东印度公司,说郑成功不时在注视台湾,说他将策动台湾人民起事。就是在这一年发生芝龙旧部郭怀一的起义。一六五五年正是成功建政厦门,扩充贸易,大规模演习水陆的时候,因此频繁有船只到台湾,占据台湾的荷兰侵略者遂“对郑成功派来商船,每多留难。”成功遂“传令各港澳,并照会东西洋各国州府,不准到台湾通商。”于是台湾船只不通,货物涌贵,夷多病疫。成功把台湾的荷兰侵略者封锁了两年。一六五七年,荷兰侵略军总督揆一遂遣通译何廷斌到厦门,请示解除他的封锁,准予通商,并愿每年输饷五千两,箭坯十万枝,硫磺一千担,成功当时因急于筹划江南大举,才暂时允许荷人通行商船的请求。一六五九年底,江南归兵时,何廷斌又第二次使厦,何廷斌是一个爱国志士,荷兰通事只是做他掩蔽的工作,他就是在这一行向成功进献他策划绘制的台湾地图,他向郑成功说:“公何不取台湾,台湾公家之故土,有台湾不患无饷,台湾沃野千里,鸡笼、淡水,硝磺有焉,其地又横绝大海,肆通外国,耕种可以足食,兴贩铜铁可以足用,十年生聚,十年教养,真霸王之区也。”成功遂于这年(一六五九)的旧历十二月令监督李长调各汛守官兵回固厦门,并议遣前提督黄廷、户官郑泰督率援剿前镇、仁武镇出师收复台湾。但收复台湾系与当时海军国荷兰侵略者作战,东征船舰必须一番经营。 一六六一年旧历一月,郑成功遂决志亲征,收复台湾,传令大修船舰,听令待发。集诸将密议说:“天未厌乱,伪朝犹在,使我南都之势顿成瓦解之形,去年虽胜哒虏一阵,伪朝未必遽肯悔战,……前年何廷斌所进台湾地图,田园万顷,沃野千里,饷税数十万,造船制器,吾民麟集所优为者,近为红夷占据,城中夷伙不过千人,攻之唾之可得,我欲重克台湾,以为根本之地,……然后东征西讨,无内顾之忧,并可生聚教训也。”足见他收复台湾的意义是非常积极的。他的复台诗说:“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田横尚有三千士,茹苦间关不忍离。”就很痛切地说明他对收复台湾的艰苦经营和长期积虑。 当郑成功面临收复台湾这一任务的时候,是要克服很多困难的,首先他必须筹军备粮,横渡海洋全赖舰只,他为一时船只修葺未备,因此把东征水师全军五万人,分派做首、二两程出发。作为历史上一个远征海洋的海军,这是一个惊人的数字,而古代海程进军有时风候稽延,或至战役不下,在军粮方面更是一个严重的问题。似这样的大军渡洋,事实只许战胜不许失败,是一个非常坚决的破釜沉舟的计划。 一六六一年旧历三月二十三日,他亲率首程大军二万五千人,战舰数百艘,从金门料罗湾出发,舰只齐抵澎湖后,果因候风稽延到三十日,在这一星期中军粮紧张,虽然海岛不产米谷,粮食缺乏,但人民却尽所有自动捐献薯麦一百多石。三十日晚,他坚决冒海洋风暴前进,竟于翌晨安然到临台湾的海岸,遂于台南的北方登陆,当时有这样记述:“无数中国人云集以迎之。郑氏之来,全岛人民归向,高山族人民亦相助杀敌。”⑦当时二万五千大军和繁重的辎重在滩头阵地,是人民制造一种牛拉的车子,驶到海滨来运输,且一时有一、二万台湾人民把二万多部队在几点钟中运送完毕,因此,荷兰侵略军竟骤然惊为天兵降临。 大军在作战过程中一再缺粮,四月二十二日,他遣派户官配合何廷斌并人民群众查获荷军囤积的粟麦六千石,糖三千余担。八月二十八日,又令户官向人民买粟,又支援了十日的军食。台湾高山族人民尤因他亲临民间慰问,而男妇塞道壶浆迎接。在困敌期中积极解决军食,立即采取长期屯垦的政策,他于旧历五月十八日在围城未下前,遂颁行八条屯田谕令,六月就遣发文武镇营各六个月饷归汛屯垦。在八条谕令中除最后一条是令百姓及各官登记申报田数外,两条系严禁破坏生产资源保护林、渔,竟有五条切切告诫官兵再三申令保护各族人民的土地。在此八条屯田令外,还对高山族人民发给耕牛农具及传授当时先进的生产技术,动员全军全民共同发展全面的农副生产,这样既可减轻金、厦军食负担的压力,又开辟海上草莱,更支持了宏伟的事业。 台湾之役,计有陆战三次海战二次,第一次陆战,于登陆后第三日歼灭进迫的二百四十名荷兵的半数,接着击溃原驻港内和不久来援的吧城舰队,结果击沉一艘,另一艘黑克托号(HACTOR)被焚毁,马利亚号(MARIA)逃回吧城,其余两艘逃入港内。接着是包围台湾城(热兰遮)的炮战。八月初是第二次海战,击溃港内及重新来自吧城的援舰,结果夺获甲板两艘、小艇数艘。最后一次是激烈的夺城战。成功在海战中发挥铳船、火攻船和快哨的配合,利夜火攻、以小胜大,以多临寡、灵活机动在黑夜中战胜了体大难掉的洋舰甲板,取得了辉煌战果。因此连揆一也自己承认“就使再次向吧城求援,也是无济于事了,”终于在一六六一年二月一日(旧历十一月三十日)订约投降。 当一六六○年十月荷酋揆一向吧城乞援,荷东印度公司舰长来安(LAAN)向郑成功询问对台湾的态度时,成功就复信说:“数年前先父一官(即芝龙)时代,荷兰人曾移居大湾附近之地,先父许其互市”⑧,就明表示台湾是中国领土,当他兵临城下时谕示荷兰侵略者说:“台湾者,中国之故土,久为贵国所据,今我既来索,则地当归我。”又一再谕说:“若执事不听,可揭红旗请战,余当立马以观,游移而不决,生死之权,在余掌中,见机而作,不俟终日。”又说:“余之此举,本无须告你公司,但亦不必有隐,为与清朝继续作战,余今必领台湾,台湾前隶中国领土。”他再而三地谕示台湾是中国的领土,坚决表示收复国土不可动摇的意志。 总之,这个十七世纪以郑成功为首的抗清、复台运动,代表中国各族人民的利益,他既保卫当代的人民和国土,又有力地鼓舞于今日反侵斗争,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特别是当全世界反对美帝国主义和新老殖民主义,支持我国解放台湾、和在纪念他收复台湾的三百周年,更是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 (原文载于1962年2月第五辑第1~14页) 【注】 ①郭沫若《甲申三百年祭》 ②《荷牐丛谈》 ③花村《谈往》 ④宋徵舆《林屋文稿》 ⑤⑥荷兰,揆一《被遗误的福摩萨》 ⑦东嘉生《台湾经济史概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