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郑成功抗清、复台的时候,泉州原辖有七个县。由于设治于晋江县城内(即现在泉州市内),因此民间往往狭隘地把晋江县称为泉州。本文所指的泉州亦即以此范围,地域上即仅限于今日泉州市和晋江县所管的地区。
一、泉州是郑成功抗清首义之地
郑成功原籍南安石井。石井和泉州的东石、安海,仅隔一水,明代时候这两地区很热闹。成功的父亲郑芝龙受明朝招抚后,即在这两地广置第宅。东石所建之宅,“纵横数里”(赐姓始末)置第安平(安海)则“开遍海道直至其内,可通洋船,亭榭楼台工巧雕琢”(台湾外纪)。郑姓族人太师郑香亦营第宅于安平。成功七岁时从日本返国,据传说居住于安平。少时读书处,即在现在的星塔村,现第宅已倒塌无遗,旁尚存一塔。成功十五岁进秀才,廿一岁入南京太学。从七至至廿岁这段时间,主要生活于安海与石井。
明末的安平不仅是郑成功的第二故乡,而且也是芝龙的海军根据地。隆武二年(公元1645年)九月,清兵入福建,芝龙约降,事前把前线的兵力撤回“退屯安平,楼船尚五六百艘”(赐姓始末)。时成功从福州回安平谏父拒降,不纳。一度暂离安平,表示与其父亲,各走不同的政治道路。芝龙投降后被挟北去,郑成功义愤焚青衣入海。但他的焚青衣处在于何处?对郑成功历史有研究的人士有着不同的看法。据福建通志的福建传略卷十五郑成功传称:“……携衣巾焚于奎星阁前,为文祭孔子欷歔再拜而去”。据南安县志卷二十五称:“福州破芝龙约降,成功与芝豹恸哭谏不听乃走金门,旋归里,携青衣儒巾焚于奎星阁前,为文祭孔子欷歔再拜而去”,现在泉州市西郊外(即旧南安孔庙前)有郑成功焚青衣处,不过有人认为郑成功焚青衣处可能在安海,因为安海亦有奎星阁。但是亦有人认为成功走“金门、旋归里”,既归里,当系返南安故里,那么焚青衣极可能在南安了,奎星阁在孔庙前焚青衣处当在是处,因此前代的人便把它说在那里了。到底郑成功的焚青衣在安平或泉州西郊(旧南安孔庙现属于泉州)的焚青衣处?这个问题尚待研究确定。但以上两地都属泉州范围,总可以说郑成功的焚青衣处是在泉州而无疑吧。
从历史文献记载,郑成功抗清首义亦在泉州。
顺治三年(公元1646年),郑芝龙被挟北去后,据台湾外记称,当时郑成功从浯州(金门)回安平,会阁部路振飞、曾樱、万年英等择日起兵,誓师有“本藩乃明朝臣子,缟素应然,实中兴将佐,被肝无地,冀诸英杰伸天义”,可见郑成功的誓师起义原始于安平,且以此为最初根据地。往后亦经常驻军于此。如永历元年(公元1647年),郑成功措筹兵饷,亦首取于平安,“委黄恺于平安措饷,识者知其可与有为”(海上见闻录)。永历七年(公元1653年),清统治者妄图以“海澄公”的爵位为饵,诱取郑成功投降。八月,派内院学士叶成格,理事官阿山和成功弟郑渡入闽,郑成功即把这几个清使安置于安平的报恩寺。
从以上历史事迹看,郑成功在泉州的时间相当长,不仅为他青少年时的生活之地,亦为他抗清首义之区,很可说泉州是郑成功第二故乡。
二、郑成功在泉州的军事活动
郑成功起义后,以安平弹丸之地,无险可守,而于顺治三年(公元1646年)七月,和其叔郑鸿逵合兵围攻泉州。在桃花山败泉州清提督赵国祚,破溜石水寨(有的说是炮城),斩参将解应龙,当时乡绅沈佺期、林侨升、郭符甲、诸葛斌都起兵响应。同时,城中守将杨义,乡绅郭必昌之子郭显皆作内应,惜事败未成,后又因漳州清军来援而退兵。但这战役,至少有如下两点值得注意:
(一)泉州为闽南重镇,向驻重兵,成功起义之初即围攻泉州,并斩将败敌取得一定胜利,不只是给予泉州的清统治相当重大的打击,使闽南震动,更主要是对于振奋闽南的人心,对鼓舞人民的反清斗争也起一定作用;
(二)从乡绅的纷纷起兵响应和杨义、郭显的谋作内应,也很有力地反映当时民心未死,大家都能慕义而举,郑成功虽初揭义旗,但大义所在,已得人心归附。
成功起义后,活跃海上,泉州沿海的白沙、围头、蚶江,都是当时郑成功水师重要的据点。特别是白沙,与东石、安海相连,和南安石井相对,为郑成功水师根据地之一。永历九年,郑成功令“冯工官筑白沙城,成。以援剿前镇守之,委监纪武大盛管理晋南地方,住白沙城”(从征实录)。现在白沙城虽已废,但在几年前我们还可以在那里的海边看到排列成行的“大贡”、看到一块块的城墙夯土。今年十一月晋江专署文化局组织一批人发掘这一废城块迹,还掘出一些极可能是当时“铁人”的铁甲残片,废兵器残片,捡到了炮子,也揭露了当时一部营房的建筑遗址。这一切都可以帮助我们对白沙城当日情况的进一步了解,和提供了研究资料。
围头在泉州沿海的最南端,为郑成功水师重要据点之一。在那里经常驻扎重兵,它和白沙正成犄角,和金门遥遥相望。历史告诉我们,郑成功在金厦海上的抗清活动,驻师围头即为堵截清军从泉州海面直扑金厦的要枢。好比永历十年(公元1656年),郑成功的水师就在这里大破清军,当时,清军分两路来犯,一路水师由韩尚亮带领,想攻思明州(厦门);一路陆军屯扎石井寇攻白沙城。四月十六日,清水师齐出泉州湾欲攻金厦,郑成功的水师左右军和援剿右镇黄昌信,武营陈泽等船出围头外截击,在海上大破清师,取得很大胜利,使得带领清军的满州世子,不得不叹服“渡海之难”(从征实录),而收拾败兵残船,仍龟缩到泉州城去。
蚶江位于泉州湾内,为泉州湾出入必经之地。郑成功在此驻有水师,并在前垵和后垵之间的烟楼山建筑营寨,现山上尚有残迹可寻。在后垵沃内垵底尚留有当时水师的“铁锚”。
还必须指出的,郑成功在抗清斗争中,虽没有拿下泉州城,但泉州的沿海除白沙、围头、蚶江,比较长期为他所占领外,其他若干港湾,甚至可以说几乎整个海面,都为他的水师所控制。距离泉州城最近,为泉州城咽喉之地的泉州湾,它的外围为崇武、濑窟、石湖……等地,也经常为郑成功水军进驻,使得在泉州的清军,难能出海活动。
又据泉州沿海的民间传统,郑成功进兵台湾的时候,许多水师的船舰,是从晋江沿海的梅林、祥芝、深沪……等港出发的。当时沿海的渔民舵公,因为熟悉航往台湾航路,有许多人是接受邀请而为郑成功水师掌舵的。据一般文献记载,咸以为郑成功进军收复台湾是从金门料罗湾出发的。其实通过深入泉属和漳属地区调查之后,就觉得郑成功并不仅从料罗湾一地出军,而是在泉漳所属沿海地区若干港湾的海面上众船齐发的。而揆之现实,也完全有这样的可能性。
另方面,郑成功在泉州海面的活动并不仅是抗清的军事斗争方面。如众周知的,郑成功军队的军饷,主要是依靠海上贸易和海外东西洋贸易来取给的。他用于贸易的船,民间称它为“国姓爷船”。据传说,当时主要的出口商品为丝绸、布匹、瓷器、铁器等物,这些输出品都非出于金厦,而是来自内地。泉州是这些东西来源之一,沿海的安平是主要出口地,因此在郑成功与清朝的经济斗争战线上,泉州也是这一战线上的一个前哨。
三、郑成功和泉州人民群众的关系
泉州民间称郑成功为“郑国姓”或“国姓爷”,一般群众对他很崇敬。这并非偶然,除了他一生抗清复台反侵略复故土光辉的英雄事迹感动人心外,他和人民群众关系的密切,也是主要原因之一。
郑成功在泉州揭起抗清大旗后,泉州人民慕义参加他的起义军的不少。在民间传说即有招贤桥和蚶江人民踊跃投军的故事。而从沿海流传下来的“相招去当兵,跟着郑国姓”和“石井郑国姓,安海来招兵,西桥放柴草,共同去抗清”的民谣,特别是“乞丐不做,国姓当兵”这两句民谣就可以看出当时泉州沿海人民绝不甘在满州贵族统治压迫下,忍辱偷生地做乞丐以求活命,而愿相招到郑成功的义军那里当兵。这一些都很可说明郑成功的起义,是泉州人民所拥护的,但是,泉州人民的拥护郑成功,参加起义队伍,可不止抗清一面,而跟他东渡收复台湾、开发台湾的人也很不少。
郑成功以金厦为根据地抗清,绝大部分物资,如“粮食衣甲器械船料俱一一取给于内地”(安溪县志,李日煜“谨奏为密陈平海机宜”),换言之,都仰给于内地人民接济。据郑成功叛将黄梧向清廷讨好提出的平海五策,即明白指出当时泉州的福前所的人民(在永宁刘澳附近),即以油、麻、钉、铁等物接济郑成功。泉州海岸线很长,当时,人民支援郑成功的物资当不仅仅于福前所一地,和油麻、铁、钉等品。好比从泉州湾的蚶江,和与石井对峙的东石、白沙,及其附近的海里所发现为数不少的“国姓瓶”,据传这种东西即为郑成功的火药战器,它一方面是为统枪兵装火药的瓶子,另方面也是在战地上用以投掷敌人的爆炸品。以这种瓶子的瓷质来鉴定,有的人认为和当时泉州磁灶窑场所产的器物有许多相似之处,很可能是这里出品的。再说,对于国姓瓶除上述两种用途的说法外,还有人传说,这是当时泉州方面的人民私用火药接济郑成功,为了避开清军的耳目,把它装入“国姓瓶”,密封后瓶口扎了细绳数十个为一结,沉下海里,结首钉在船底,这样船在水面行驶,船底下却拖着一堆装满火药的“国姓瓶”到海中交给郑成功的军队。不管从上面那一种传说看来,总可以相信,国姓瓶这项东西也是泉州人民接济郑成功的物资之一。
但反过来说,郑成功对泉州的人民群众也是关心爱护的。特别每当清兵来犯,大战即将爆发的前夕,郑成功总很关心人民群众的安全。如永历九年(公元1655年),清朝合贝勒世子罗托,统满汉官兵来闽“平海”,清军到达之前,郑成功眼看敌人来势凶猛,为了军事上的需要,他先将安平家资尽移过金门安顿,毁其居第、坠其镇城,又下令坠惠安、同安诸城为平地。同时“令杜辉传谕泉属士民,有愿相从者悉渡金厦两岛居住,令黄昭拨船接应;如不愿者,速避山中。”(台湾外纪)。隔年(公元1656年)四月,清军犯白沙,成功也是下令把“兵、民、家眷,搬移过海”(从征实录),使人民群众得以避免清军的屠杀蹂躏。成功收复台湾的时候,清朝在沿海五省“迁界”,绝内地人民和郑成功的关系,成功听到这一消息说:“沿海居民,以吾之故,备受异族凌虐,流离失所,今日而极矣”!遂招致漳、泉、惠、潮失所流民渡海安置。当时泉州被迁界迫得无家可归的人民,冒险越界渡台的为数也很不少。清初台湾有许多泉州人在那里居住成村成族。据作者在东石调查,乡人说在台南的布袋庄布袋尾有“东石寮”,这地方,就是当时泉州人民跟郑成功到台湾聚居而命名的。根据上面这些历史事实,那么郑成功与泉州人民关系的良好是用不着多说了。
总的说,泉州和郑成功的关系是很密切的,双方的感情是深厚的。郑成功生平的英雄史迹,留给泉州人民深刻的印象,而泉州这个郑成功的第二故乡,抗清首义之地,也长期为郑成功所念念不忘。所以收复台湾之后,即宣布改热兰遮城为“安平镇”,这一点不就很好地表现他对泉州的眷念吗!
(原文载于1962年2月第五辑第44~4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