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白沙城发掘记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故老相传,安海邻近的东石白沙,有个郑成功建造的国姓城,遗址尚可寻觅,根据杨英从征实录永历九年(公元1655年)九月条,有这样的记载:“藩令冯工官筑白沙城,成以援剿前镇镇守之,委监纪武大盛管理晋南地方,住白沙城,定国府委辖将黄昭、杨暄帮守白沙城并叶宽寨,”又据广阳杂记卷二云:“郑鸿逵家于白沙,白沙距石井十里,海滨之沙地,潮长不没,水落有路可通安平,距安平约三十里,鸿逵筑半月城其上,曰钓浦。”再据闽海纪要云:“鸿逵……辛卯(公元1651年)退泊白沙,筑寨以居,”从文献上、传说上,都说明白沙有郑成功城垒的遗址,为了探访其究竟,晋江专署文化局特组织白沙城遗址发掘工作组,前往调查发掘。 白沙在安海港的前面,是一条沙粒冲积成的狭长小半岛,东西长约四里,南北只有五六十公尺不等,东面连陆地,西南北三面环水,南面遥对着金门,西面隔水对岸便是石井,北面是东石安海,连陆地的东,有个村落叫白沙乡,城的遗址是在西面近海的地方,俗名沙头,距离白沙乡有三里半之遥。 在发掘之前,我们首先进行调查访问,得到白沙乡八十四岁的周祖英老先生详细介绍,据周老先生说:“白沙城叫做国姓城,系建于明末清初,分东西南北四门头,东门口有一港甚深,为泊战船之用,东门内为驻军所在地,西门通石井船头,南门通金门外海,北门通东石安海。”周老先生还说,这一些情况,是他幼年时候听他祖父讲述的。按白沙城建造距今为三百左右年,如此则周老先生讲述的情况,已是一百多年前的传说,也就是更接近于建筑年代,是值得参考的。 我们发掘工作在十二月九日开始,至十一日结束,城基的遗址,本来绝大部分淹没在沙中,二十余年前,由于海水和风的冲刷,便部分露出,到了前年围垦海埭,才更多的显露出来,它的结构是三合土建筑物,质地坚硬,建在沙基上,整个城的形态成椭圆形,东西长110公尺,南北长80公尺,周围约有四百多公尺,因城墙部分毁坏,所以未能获得精确的尺度,整个城的面积约有三百平方公尺,城墙厚为55公分,在东南偏东有横纵两条墙基并行着,与城墙成直角,相距为5.4公尺,这应该就是东门的遗址,西向偏西,面对石井的地方,也同样有横纵的墙基,可惜南面一边已被破坏,无法量出他的确实宽度,这遗址应该就是西门。 我们一共挖了六条探沟,第一探沟在城的西边,即面对石井的一方,开成南北长十公尺,东西宽三公尺,表土有一公尺多深,接下就是约50公分厚的赤土,底下便是原沙基,没有发现什么,同时也没有什么建筑物的遗迹,这可能是城内广场的一部分,在第一挖沟的偏东,开了一条东西长十公尺,南北阔三公尺的探沟,情况与第一探沟一样,只发现元丰通宝的宋钱一枚,可能也是广场的一部分,第三探沟在中央偏南的地方,在表土的下层,有少数的瓦砾碎片层,下面同样是五六十公分厚的赤土层,底下就是原沙基,第四探沟在北面,,开成东西长十公尺,南北阔六公尺的探沟,这儿发现有横于南北的房屋墙基,墙厚40公分,地面为赤土层,厚约五六十公分,底层便是原沙基,这儿应该是住居的地方,第五探沟在东南边,情况与第一二探沟一样,第六探沟在东北偏北,挖开了表土,便有不少的瓦砾碎片层,并发现有比第四探沟更完整用土椿成的住屋墙基,系建在赤土层上,墙厚40公分,墙的内外均涂有白灰,外墙基部,并有线条画成相互砌着三行的砖形,砖形每块长26公分,宽6.5公分。并髹以红色,已掘出的墙基,东西长七公尺多(尚未全部掘清),南北长四公尺,是西北偏北向东南偏南的房屋墙基,房内地面铺有红砖,但现在只剩靠近墙脚的地方有,其他的地面已被挖起,在瓦砾层发现有瓦虫,及扎灰的瓦虫,和蠔镜残片,可见这些房屋上盖是用瓦虫扎灰盖的,并开有蠔镜窑,建筑是相当考究的,同时还发现一小块武器残把,一块陶制灯火碟,一个“政和通宝”宋钱。 除此而外,我们还在城的周围拾到几个“元丰通宝”、“政和通宝”、“圣宋通宝”的宋钱和一个“崇祯通宝”的明钱,没有清制钱发现,一些铁器残余,其中有不少铁钉残块,系船钉的残余,一些残碎的瓷碗杯,内底写有“魁”、“品”、“忍”、“福”、“佳”、“信”等字,外底也有写着“大明戍化年制”和“大明戍化年魁”等字样,一些砖瓦碎片,其中也有完整的砖块,是砌墙用的,长27公分,阔16公分,厚4公分,还在城北拾到被风化的炮弹子一粒,重67公斤,周17.5公分,属生铁铸成。 从发掘的情况推测,这个城是军事城垒,没有居民,整个城建在原沙基上,城内地面铺有五六十公分的赤土,房屋就是建在这赤土层的上面,多建在北面,发掘当中没有发现木炭的残迹,砖瓦也没有被火焚的遗迹,可见当时的毁坏,并不是焚毁而是拆毁的,由于铺地的砖完整的都被挖起,同时也没木材残片遗留,就是瓦砾,也很少完整的,数量又不多,这可能破坏拆毁并不只一次,破坏后,后代的人,也许曾挖掘过,所以建筑材料会这样少,至于城是什么时候毁的呢?据杨英从征实录永历十二年(公元1658年)五月,有这样的记载:“时左军官兵分配水帅,冯工官已吊出征,故令林察为居守工官,其防守海门新城泉港等处,俱照原防守镇,而行拆白沙城,令援剿前镇戴捷官兵配船,仍防守白沙等处。”又据顺治十五年(公元1658年)六月初十日,清福建巡抚刘汉祚攻克“贼城”揭帖云:“‘海贼’连北上,窥伺沿海,其白沙老案,切附泉南,为肘腋之患所,当垂时进取……各领马步炮火,并九固山官兵,于初三日,漏夜驰至白沙,……其城垣现在拆毁一平,……即于六月初四日夜,攻破白沙……”根据这些记载,可见白沙城首先由郑成功因北上进军而自行拆毁,——这次系与张煌言会师北上,后至羊山遭风而返,同年又遭清军攻占拆毁,拆毁后有无重建与驻军,文献无微,不过从发现的铜钱来看,只有宋钱及崇祯钱,而没有清制钱,可见清代并没有人再居住过。 这儿应该一叙的,根据闽海纪要和广阳杂记的记载,白沙寨是郑鸿逵建的,而杨英从征实录则谓系郑成功所建,究竟是谁建的呢?闽海纪要系称建于辛卯年,并只称寨不称城,从征实录则称白沙城,建于永历九年,不但名称不同,时间又相距四年,且从征实录有“守白沙城并叶宽寨的记载,在距城东门外二百多公尺,有个地方叫‘衙顶’”,据说就是郑鸿逵府衙的所在地,这说明郑鸿逵并不是住在城内。再从“筑寨以居”,是郑鸿逵建的是寨不是城,他所建的寨,应该就是叶宽寨,民间传说也指白沙城为国姓城,所以白沙城应该是郑成功所建的。 但是由于这次发掘,只有三天,时间匆促,并未全面发掘,可能有些推断不一定符合,希望今后能够再作一次详细的全面发掘调查,相信可以得到更多的资料,有助于郑成功问题的研究,同时郑成功的营垒,现在比较完整可寻的,只有白沙城,这是值得我们重视的,建议上级应该把它列入为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原文载于1962年2月第五辑第59~6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