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札记二则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郑成功以一介书生,凛于民族大义,南澳招兵,烈屿定盟,振臂一呼,群雄听约,海内风从。前后十七年,转战闽粤,清军疲命;挥戈北上,江南震动;誓师东渡,荷兰请降:沦于异族三十七年之台湾故土重归版图。英雄史迹,彪炳日月,久而弥新,可以称述者甚多,值兹复台三百周年,缀述二事,以作纪念。 一、郑成功与张名振、李定国的关系① 郑成功南澳起义之后,虽然僻处东南海隅,但与全国各地义士,精神上是互相联系的,并且常常互通消息,互致鼓舞,互相支援。对那些忠贞爱国坚决抗清的人物,他是十分敬重而又勇于提出尖锐批评的。在厦门时,他一面用招讨大将军的名义,在将军府下设储贤馆、储才馆、宾客司三个机构,接待从四面八方来的明朝旧臣、爱国义士;一面通过信使往还,联络各地抗清将领。这里介绍他与张名振、李定国的关系,以见一斑。 张名振,明朝旧臣,鲁王以海监国绍兴时(1645),名振自石浦来归。封定西侯。永历五年(1651),舟山失陷,他带着残部保护鲁王航海到厦门。郑成功接见他的时候,毫不客气地问他:“你做定西侯多年,所作何事?”名振说:“中兴。”成功说:“成绩呢?”名振说:“事成,就会有成绩;不成,就在此一片赤心了。”成功说:“有何凭据?”名振不再言说,脱衣袒背相示,上刺“赤心报国”四字,字大小约一寸,深入肌肤。成功愕然,谢曰:“久仰老将军大名,无奈说您坏话的人太多了。”遂出历来所收书信,厚一尺余,说:“您看,写这些信的人,没有一个人赞成您啊!”名振接过,看也不看,随手扔入火中,叹道:“凡是说我坏话的人,都是希望我好的。”成功深受感动,待为上宾,行交拜礼。拜振为总制,带兵攻打漳州、泉州。永历七年春(1653),名振请兵北上,成功即拨给他水师二万、粮船三艘。名振号召旧部,破京口,截长江,驻营崇明。永历八年,复入长江,取京口,泊金山,遥祭孝陵。九年回厦,成功接见,谈至夜分。拜振为元帅,以陈辉等为副帅,带领廿四镇水师,再次北上,三进长江,驻防舟山。可惜这年冬天,名振病,不起。成功闻耗痛哭,对诸将说:“此大不幸事也,我为宗国哭斯人!”语动三军。 李定国,张献忠旧部,是起义农民队伍中锻炼出来的将领。永历六年(1652)与刘文秀等自黔滇分兵出征,先后攻取湘桂全部、川赣大部及粤西一部,封西宁王。前此二年(永历四年),曾倡议“联明抗清”,却未为明廷所接受。就当时的情况说,李定国是一个所谓“拔身群盗之中”的“流寇余孽”;而郑成功则是堂堂的“国姓爷”,社会地位是悬殊的。但在抗击清军、收复故土的同一目标下,双方信使间道往返,东南西南互相呼应,却建立了密切的友谊。这种精神,对东西两大战场的士气是一个极大的鼓舞,对内地各省的抗清武装,也是一个极大的支持。 起初在谋取双方联络的过程中,定国是一直居于主动地位的,成功则显得有些被动。这是有客观原因的。当时定国孤军远征,前有强敌,后无救兵,亟待友军援助;而成功则因清兵主力既陷在西南,一时尚无力兼顾海上,正想藉此机会攻取漳、泉、兴各郡邑,以巩固海上基地的外围,所以对西南友军的联系就稍失主动了。但是在新会战役(永历九年1655年五月)之后,成功的态度便改变了。他能从全局出发考虑问题,深知抗清战场虽分东西,实则整个战局还是一盘。新会战役失利,东西两大战场隔绝,今后双方都有陷于孤军作战的可能,下一步棋将如何走,是不能不严重考虑的。所以一闻新会失利之后,立即主动致书定国,一方面分析战役失败之因,自己作了检讨,他说接到定国相约会师的信之后,“恨不能征帆倏忽,直扫珠江,同契故土,以迎乘舆。讵意船师未到,而大师先已班回数日。有贵部官兵自粤来投者,细讯其故,盖以骄兵致挫。胜负兵家之常,不足深忧。但敞船逗留,既不能先期会师,又不能奋图后援,使丑虏长驱,实与有罪焉。已将水陆各将,审定功罪……”(夏琳《闽海纪略》,下同)。信中对定国“骄兵致挫”提出了一针见血的批评;对“敞船逗留”援师失期,也作了严肃的谴责,公开承罪。另一方面又分析当前局势,鼓舞定国卷土重来,对双方合作抗清提出新的要求。信中接着说:“尔时腥气,在在而然,所恃血性男子,坚乃心肠。……今援广之精税,已悉来闽,则粤东势必空虚,乘机袭取,正其时也。殿下迅师入粤,或取羊城,或取高雷廉,定有摧枯拉朽之势。从此长驱破竹,共抵金陵,固所愿也。” 虽然从此以后,会师合兵的机会是很少了,但双方书信往来之间,仍然互致鼓励之意。成功对于定国尽瘁国事的精神,尤其备致倾慕,对定国的期望之情亦甚殷切。永历十一年(1657年)二月,成功复书定国时,说“薰风盛发,指日北上”,约定国出兵,“扫清宫阙,会盟畿辅。”(杨英《从征实录》)情见乎词。虽然后来二人都是壮志未酬,一死台湾,一死滇南(二人同于1662年病逝,成功五月,定国六月),但他们这种一心为国,互相关怀,互相鼓舞,十年如一日,始终不渝的精神,是极为感人的。 二、“通洋裕国”与“屯田养兵”② 郑成功在抗清复台的斗争中,很重视开辟经济来源的工作,“通洋裕国”和“屯田养兵”等,就是其中的几项具体措施。 通洋裕国,就是对外实行平等互利的贸易以充裕国库。早在隆武二年(1646),他条陈恢复江山大计时,就有一条是“通洋裕国”;到了南澳起义驻军金厦之后,就坚决执行这条政策,特派其兄郑泰负责此事。当时海上的军费兵粮,除部分取给于郑家原有在北京等处的五大商业与在闽粤两省的田产(有时也向地方劝募一小部分)外,其余就都仰给于“通洋之利”了。 明初,官府对商船出海运航是禁止的。嘉靖间,倭寇猖獗,海禁更严,商船外航及国人出洋都在严禁之列。清初,也禁止海民通海。郑成功却很重视“通洋”。 当时从厦门出口的商船,称为“国姓爷船”。这些商船向藩府纳税,取得牌照以后,就可以从厦门出口到东西洋各地进行贸易,并可以得到抗清军在海上的保护。这些商船,航行日本各岛以及安南、暹罗、吕宋、爪哇、马来亚等地,并与荷英诸国在经济上进行一定的争衡。荷英诸国曾先后与郑成功订立商约,得到允许,来厦进行和平贸易。他们把商品在厦门起卸,然后转运内地销售。内地的货物也集中到厦门输运出国。当时我国主要出口商品有丝绸、布匹、瓷器、铁器等等。这样,厦门就成为中外通商的要港,而郑成功数十万海上抗清大军与藩府的军政费用,也就有了来源。郑成功这个贤明的政策,对促进华侨在海外的发展,对我国和东南亚各国人民建立和平友好关系,也起了很大作用。 再说屯田养兵。 郑成功收复台湾以后,就招集诸将商议屯田养兵事宜。他说,我们来到台湾,是为了收复中原,不是来避难,也不是来享福,所以一定要拿出吃苦耐劳的精神,想个富国强兵的办法。目前我们部队不下四万人,而台湾老百姓却不上十万,这就是说,吃饭的人多,种田的人少,我们的粮食一定不够吃。这将怎么办呢?诸将一时回答不来。于是成功就提出“寓兵于农”、“屯田养兵”的办法。他说这个办法早在汉武帝时赵充国就实行了,后来三国时代,诸葛亮在斜谷、姜维在汉中、杜预在襄阳,也都实行了。这个办法的好处是不用向老百姓筹军饷,军队自己生产粮食,不仅可以养活自己,而且可以把余粮供给国家。诸将听了一致赞成。于是成功就把勇卫和侍卫两个旅留在承天府和安平城作为警卫队,其余各镇,都各在自己的防地开荒种田。战士们一面种田,一面练兵,“有警则荷戈以战,无警则负耒而耕,野无旷土,军有余粮。”(《小腆纪年》)。 这叫军垦。此外还有一种民垦,附述如次。当成功进军台湾的时候,清朝为了切断沿海人民与郑成功的联系,采用汉奸黄梧的毒策迫令“迁海”,离海三十里,不许有人居住。这就造成沿海人民的空前灾难。郑成功闻讯之后,立即命令留守厦门的世子郑经,速速招致漳、泉、惠、潮等地失所流民,运送台湾。这些难民到了台湾,先在承天府住下来,每人领取一分口粮生活。但这并非长久之计。成功为他们安排了一条出路:在军垦区附近,选择一些土地肥美、环境安静的荒地,把难民送去,盖了房子,开荒种植。这样,就出现了许多新的村社,开辟了许多新的田园,难民重建了家庭,安定了生活,地方便也日就繁荣富庶。 除此而外,郑成功对于保护人民(包括汉族和高山族)的土地,发展经济贸易,也采取了许多有效措施。这一方面繁荣了地方经济,安定了人民生活,一方面也就巩固了政权。 (原文载于1962年2月第五辑第63~67页) 【注】 ①此节主要取材于徐鼐《小腆纪年附考》卷第十八;郭影秋《谈郑成功和李定国的关系》(1961.12《新建设》)等。 ②此节主要取材于某氏《思明州》(笔记),徐鼐《小腆纪年卷》卷第二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