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郑成功复台的海战和船舰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一) 明永历十五年(公元1661年)三月二十二日,郑成功统领复台战船三百多条,从金门料罗湾出发,浩浩荡荡横渡台湾海峡,进入澎湖海面,冒着暴风雨,向台湾进军。四月一日舰队入鹿耳门港,潮水退了,船不得泊岸,得到住民支援,用牛车运载战士登陆,得在赤嵌地方建立据点。鹿耳门港里的炮船也控制了海上和台江的水上交通,军事上短短两天,取得到主动优势。 (二) 接着台江的海战开始了。 在内纳山溪、外吞大海的台江,一片汪洋里,郑成功令宣毅前镇陈泽、陈广等优秀水师将领,领着舰队,展开其威风堂堂的雄姿,开始向敌舰发炮,有几条荷兰侵略者的五桅、三桅战船,像一座一座的高城,也发炮应战。 敌舰靠着优势炮火,猛轰复台舰队,但敌舰高大,海水又深,回转不便,复台军战舰比敌舰小,轻快灵动,水兵矫捷,加上橹桨,飞也似地穿过敌人火线,分头包围,靠近了敌舰,掷上火器,或钉着小火船放火,更勇敢的就上船肉搏,一条五桅的“海克妥”敌舰,就这样被六条最勇敢的复台军舰包围起来,慌乱发炮,百不一中,敌舰火药着火爆炸沉没下去,一条着火,一条逃出大海去,复台军海战胜利。 (三) 郑成功是熟识海事的,他知道荷兰侵略者的战船长二十多丈,广五六丈,五桅,八面受风,像一座高城,这样大战舰,在海战时斗船力,卫犁取胜是不容易的,可是吃水深,笨重不灵活,是他的短处。渡海复台的战船,战略上采取“以小制大,以轻捷制笨重”,因此,复台的战船,大概有:一、赶绘船,船身长十丈,宽二丈(一说三丈)吃水一丈(一说七八尺),二、双帆艍船比赶绘船小些,这两种船的构造,船身阔,船底略尖,头狭尾张,可破深水大浪,配备桨橹,不管风潮顺逆,都可驶动。船的两旁叫做,有板墙保护,战兵就靠在里攻敌。三、炮船,专任炮击敌舰和摧毁岸上炮台、城寨等。此外,还有八桨快船,不任战斗,专供巡查和突击上岸,蜂拥夺取据点的。各种船舰,构造规制各有不同,功用也就不一样。为适应台江港道和对敌战略,郑成功往来金门,经过五个多月,领导修船舰数百条,一直到二程队伍出发才停止。 由于郑成功对敌战略上的正确,结合胜利基本条件:战士生活在海上,久经战斗,勇敢、机智,具有高度反侵略、复国土的决心,得到群众支持。郑成功领导的海战,都胜利了。 (四) 郑成功军中有:“晋同会造船,惠安多驶船”的谚语,是说晋江、同安的人,精通造船,但驶船的人,却多是惠安人,宋元以来,泉州是对外通商大港,造船技术早就很发达,郑成功的造船厂是在金门的后浦、料罗,制造远航商船和战舰,都很有名。 在泉州的东石蔡姓,安海龚胜,金门洪姓,营前的伍、洪等姓,都有受过郑成功委任经营造船的。 (原文载于1962年2月第五辑55~5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