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永历15年3月23日(公元1661年4月21日),延平郡王郑成功,代表中国人民的意志,台湾同胞的愿望,领导将士二万五千人,战舰三百五十多艘,前往收复祖国的领土台湾。在台湾人民的积极支持下,经过九个月的战斗,把荷兰殖民者打得大败,不得不屈膝投降。12月13日(公元1662年2月1日),他们正式献城投降,狼狈地滚出台湾,结束了荷兰殖民者在这里三十八年(1624-1662年)的殖民统治,台湾回到祖国的怀抱,台湾同胞重新获得自由,台湾社会得到飞跃发展。
郑成功来到这里,领导汉族和高山族人民,大力开拓,规划宏远,继续抗清战斗。可惜不久便以病去世,到台湾只有一年(1661年4月-1662年5月)。长子郑经即了王位,继承父王的抗清事业,努力开拓,积极经营,台湾大大地开发起来。1681年(永历35年),他以病去世,在位十九年(1662-1681年)。庶长子克臧由监国即王位,继承了祖父、父亲的抗清遗业。这时郑氏政府起了内讧,大将冯锡范、刘国轩专权,克臧被谋杀,立郑经嫡长子克塽。
郑氏父子孙三代,在台湾的时间虽然不长,但是他们在这里领导人民开发经营,却有着伟大的成就,对台湾的社会发展有着很大的贡献,在台湾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现代历史家把它的社会历史分为三个时期:一为封建制以前时期(远古1661年以前),二为封建制度时期(1661-1840年),三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时期(1840 1945年)。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台湾归还了我们中国,可是美帝国主义和其走狗蒋介石集团,又代替了日本帝国主义的罪恶统治,台湾至今还没有获得解放,今日的台湾社会还是旧中国社会的一个残余部分。所以,从郑成功来到这个时期起,台湾社会从此进入了封建制的大门。
一、郑成功发展台湾经济文化的规模
这时,国内各地的抗清斗争逐渐被镇压下去,台湾成为全国人民抗清斗争的最后基地,郑成功军队也就成为一支孤军。他命令郑经驻守厦门,置大将守卫澎湖,三方面层层策应。
成功改台湾为“东都”,实施明朝政治制度,“开辟疆土,设立府县居之。”置有一镇一府二县一司:改热兰庶城为安平镇,为对外防卫;改赤嵌城为承天府,把全岛分为南北二路:北路设天兴县(今嘉义县),南路设万年县(今高雄县);澎湖设安抚司。施行新政,展开经营。
成功首先发展农业生产,施行屯田制度。他率领何廷斌、马信、杨祥和萧拱宸等文武官员,带统兵手三百、弓箭手三百、盾牌手三百,共一千余人,到新港、目加溜湾、青垅和麻豆等各社巡视,抚慰高山族兄弟民族,赠送他们布帛、烟叶和日用品,致以亲切问候。在巡视的时候,成功看到台湾土地肥沃,未开垦的荒地很多,想到足食而兵足的道理。回来之后,便召集文武官员会议,他说:“大凡治家治国,以食为先。苟家无食,虽亲如父子夫妇,亦难以和其家;苟国无食,虽有忠君爱国之志,亦难以治其国。今上托皇天垂庇,下赖诸君之力,得有此土,然计食之者众,作之者寡,倘饷一告匮,而师不宿饱,其欲兴邦固国,恐亦难矣!”因此便确定发展农业生产的方针:“通令全岛,奖励农业,所有各处田园,不宜无故荒废。”其中最为重要的措施,即为屯田制度:他命令除留下勇卫侍卫二旅军队驻守安平承天二地外,其余水陆各镇战士连同眷属三万多人,全部开往各地去开垦,发给他们六个月优俸役银为资金。他们到各个地方,就所驻防之地,插竹为社,斩茅为屋,按镇分地,教生牛以犁,努力垦植生产。自耕自给,开垦的田地归为己有。开垦的时间定为三年,在这三年之中,借其收获物的十分之三,以供正用;三年之后,则定其土地上中下,以征收赋税。他们在农隙之时训以武事,“郑氏初制,寓兵于农,暇即以战争角力为事,一呼并集。”有警则荷戈以战,无警则负耒以耕。这样,直接生产者即是士兵,把农事和作战合而为一了,做到野无旷土,军有余粮。
成功又帮助高山族人民改变他们经济和文化的落后面貌,在农业生产上,把他们和汉族人民同等看待,保护他们的利益,严申纪律:“不许混圈土民及百姓现耕田地”,如有违犯,“从重究处”。这时他们的生产方法还非常落后,不知道用牛耕田,也不知道用铁、犁、耙、锄、钩、镰、斧等类农具,开垦用铁刮凿地,一甲园要开一个月,收获逐穗采拔,一甲稻要拔几十天。成功依照户官杨英的建议,每一高山族村社发熟牛一头,铁犁、耙、锄等各一付,并派有经验的农师去传授使用方法和生产技术,“使教驾牛犁耙之法,播种五谷割获之方,聚教群习,彼见其用力少而取效速,耕种易而收获多,谓不欣然效尤!变其旧习之难且劳者,未之有也。”改进他们生产技术,增加农业生产。在文化方面,成功还拟筹办学校,以提高他们的文化水平。这不仅促使了高山族人民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并且增进了兄弟民族之间的友谊团结和深厚感情。
成功又召集大陆流民和遗臣志士来台湾,清廷于1661年10月,把郑芝龙及其家属十一人全杀了,又掘毁郑氏历代祖先坟墓,再又采纳方星华、方星焕兄弟的建议:“海舶所用铁钉麻油,枪炮所用焰硝,以及粟帛,皆海外所罕有,大都海滨之民,阑出贸易,为之接济耳。今宜尽迁其人,移之内地,距海若干里内,皆斥为瓯脱,画地为界,严申禁令,有敢越界者,论殊死无少贷。岛上穷寇,内援即断,来无所掠,如婴儿绝乳,立可毙矣!”实行迁海政策,勒令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和广东五省人民,一律后撤三十五十里以内,界外房屋烧毁,城墙和碉堡拆除,列为无人的禁区,进入界外者死,片板不许下海,粒米不许越疆。他们这样割断大陆人民和郑成功的关系,好把郑成功困死海外。因此东南沿海数千里成为墟丘,人民又遭受一次残暴的浩劫,弱者转死沟壑,少壮者流离四方,生离死别,惨绝人寰!成功常常悲痛叹息,因而决计:“今当驰令各处,收沿海之残民,移我东土,开辟草莱,相助耕种,养精蓄锐。俟有衅隙,整甲而西!恢复迎驾,未为晚也。”沿海流民,纷纷渡海而来,以漳、泉、潮、惠四府人最多,成功派人前往迎接。安顿垦荒生产,豁免租税三年;明室遗臣志士,也赴忠踏义,相率而来,成功为之筑池馆,厚聘礼,予以优待安置。
成功又再通令文武部属,“择地起盖房屋”,建立城镇,积极进行建设工作。
他本想有一番作为,可惜壮志未遂,雄图莫展,1662年5月初8日,这一代英雄便溘然病逝了!享年三十九岁。举兵十七年,收复台湾不过五个月。台湾人民追念他的忠义,感谢他的功劳,如同丧亡了自己的亲人一样的哀悼,为他立祠纪念,岁时享祀。
二、郑经继承父志发展
郑经从厦门到台湾,一方面继续坚持抗清斗争,另一方面进一步大规模开发。
在政制上,更为完善:改东都为东宁,把天兴、万年二县升为州,除澎湖外,又在南北两路增设安抚司。谘议参军陈永华总理国政,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官,分理庶务。永华治事勤勉,贤明能干,人民咸皆归望,“永华善政得民,台人称之,如蜀人之思武侯焉。”他竭尽心力,谋长治之策,规画经营,百事俱兴,勤政爱民,“劝农工,禁淫赌,订丁庸,严盗贼,而又训之以诗书,申之以礼义,范之以刑法,励之以忠敬,故民皆有勇知方,此则郑氏乡治之效也。”
在农业上奖励农业生产,扩大屯田制度。高山族人民接受了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在这肥沃的土地上,播种着改良的种子,使用着铁器农具,牵赶着牛耕田地;又广招流民前来参加,漳、泉、潮、惠四府之民越来越多,“及‘郑逆’拥众盘踞,兵即为农,农即为兵,兼沿海数省之地方人民,有为其‘所掠’而去者,有趋而附之者,非习于渔,则与为佃。”均以安插生产;再又勉励军队耕种,陈永华“不惜劳苦,亲历南北二路各社,劝诸镇开垦,栽种五谷,蓄积粮糗,插蔗煮糖”。因此,军民辛勤劳动,广辟土地,栽蔗植麻,开辟了以台南为中心的西部土地,北自鸡笼(今基隆市),南到琅(今恒春镇),一片荒原变成肥沃良田,农业生产不断增长,“其地肥饶,谷岁三熟,闽粤人争趋之,日富庶”。“土地初辟,厥田上上,播种之后,听其自生,不事耕种,而收获倍蓰,余粮棲亩,庶物蕃盈,民殷国富,故能以弹丸之岛,拮抗中原也。”“台湾为宇内区,土肥宜稻。初辟之时,一岁三熟,故民无饥患。郑氏养兵七十有二镇,谘议参军陈永华乃申屯田之制,以足兵食,又能以其有余,供给漳泉,以取其利,故国用无匮。”台湾从此成为祖国的谷仓。
在工业上,大力举办各种工业。冶铁,从祖国大陆传入冶铁的技术方法,改进和制造生产工具,使得农业和工业得以发展;制糖,1661年郑成功将荷人逐出,称雄于台湾以后,对于糖业,亦加以奖励;同时由福建输入优良蔗种,鼓励种植,所以在短期间中,台湾糖的产额,增加了三倍,每年可产三十万担。台湾从此成为祖国的糖盆;晒盐,“以前盐苦涩难堪,就濑口地方,修筑坵埕,拔海水为滷,暴晒作盐。上可裕课,下资民食。”“郑经时,陈永华创晒盐法,盐归官营。”盐业已成为台湾的主要经济物产之一;采金,“哆罗满产金,淘沙出之,与瓜子金相似。”“哆罗满地产金,郑氏季世,遣人采之,老番曰:‘昔日人采金,荷兰夺之;荷兰采金,郑氏夺之’。”已派人从事开采;造船,洪旭建议郑经修造船只,“经是立即檄南北路各镇,著屯兵入深山穷谷中,采办桅舵含檀,令匠补葺修造。旭又遣商船前往各港,多价购船料,载到台湾,兴造洋艘乌船。”郑氏海军强大,造船事业非常发达;其他各种手工业也很兴盛。
在商业上,积极开展贸易。国内,中国沿海北起山东,南到广东,都有“国姓爷”的商船往来,在金门厦门设有秘密交易所,与大陆人民通商贸易;国外,“辟步头商埠,与吕宋、琉球、安南、日本诸国通商。”还和英国签定一个“安平通商条约”,准许他们来这里贸易。因此商业非常繁荣,“台湾与大陆之间渐渐展开贸易的途径,大陆所产的物品在台湾岛上出现,与荷兰占领时代无异。凡是东洋方面已经失去与大陆的贸易关系者,今后只可能向台湾寻求这些大陆物产,因此,台湾变成了在极东海洋上大陆物产的唯一集散地。”“成功以海外弹丸地,养兵十余万,甲胄戈矢,罔不坚利,战舰以数千计;又交通内地,偏买人心;而财用不匮者,以有通洋之利也。我朝(清廷引者)严禁通洋,片板不得入海,而商贾垄断厚赂,守口官兵,潜通郑氏,以达厦门,然后贩运各国。凡中国各货,海外皆仰资郑氏,于是通洋之利,惟郑氏独操之,财用益饶。”
在文化教育上,大力发展。建立孔庙,兴办学校,“命各社设立学校,延中土通儒以教子弟,凡民八岁入小学,课以经史文章。”鼓励高山族人民读书,子弟能入学者免一部分赋税。又在天兴万、年二州每三年考试一次,州试优良者入府,府试优良者入院,院试优良者入太学。郑氏官员的一部分即从这里选拔。汉族封建文化知识在这里传播开来。
在招抚流民和遗臣志士上,来的很多。这时清廷迁海政策彻底实行,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和广东五省;滨海数千万里,白骨苍苍,荒无人烟。人民看到这里安乐富庶,络绎不绝地投奔到这里来,“廷平相宅,万众借来,闽粤之人,抚携而至。闽居近海,粤处山陬,守望相助,出入相友,而交通辟矣。”“招徕漳、惠、潮三郡之民,汗莱日辟,田少荒芜,闾阎日以充裕。”明朝的宗室、遗臣和志士也来不少,“明亡之后,宗室遗臣渡鹿耳门依郑氏者,凡八百余人。”
在建设上大为兴建。陈永华“教匠取土烧瓦,往山伐木斩竹,起盖庐舍,与民休息。”承天府成为一个大都会,“兴市肆,筑庙宇,新街横街,皆其首建也。”为全台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地。在西部平原上许多村镇,如琅(今恒春镇)、半线(今彰化县)、水沙连(今云林县)、竹堑(今新竹县)等都在这时形成起来,成为日后城市发展的胚胎。因此,“台湾日盛,田畴市肆,不让内地。”“城市庐室,颇近中土。”
郑克臧监国有成绩,但即位不久即被杀,没有什么大建树。郑克塽即位,年纪幼小,没有树建。
三、台湾社会进入了封建的大门
在这二十三年间,经过郑氏三代领导人民开拓经营,台湾开辟起来了。生产力飞跃发展,社会面貌焕然全新。“郑氏统治的时间不长,但在台湾历史发展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封建的生产关系在中国大陆上早已十分腐朽,起着生产力阻碍者的作用,但在台湾却是一种新的生产关系。郑氏政权正是这一新的生产关系的体现者。它的统治,很明显地是发挥了生产力推进者的主要作用。”因为这样,“郑成功进入台湾,是这个地区历史发展的一个新的起点。台湾的社会生活,从此进入了封建制的大门。”
这时这里,人烟稠密,出现史无前例的繁荣,呈现出一片中华景象,地以肥沃富庶,民以安乐丰康,成为一个世外桃源。人口有二三十万,“延平立法严,而爱民如子,劝之以忠,励之以勇,使之以义,绥之以和。闽粤之人民,闻风而至,拓地远及两鄙。台湾之人,是以大集。”“中国人民,多往归之,东宁之人,是以大和。”他们在这里建立起自己的家园,把一片荒原开辟为肥沃的良田,播种了三季水稻,栽种了各种果树和茶园,哺育自己的儿女,就在这个地方,“长子生于唐市,指窟穴于台湾。”经济繁荣发达,“郑氏以开拓为政,经之世,陈永华最为注意,富源遂冠于东南。”这里以前,“人民稀少,土尽荒芜。自大军安集,闽浙居民附舟师来归,烟火相接,开辟其土,尽为膏腴”“亲历其地,备见野沃土膏,物产利溥,耕桑并耦;海盐滋生,满山皆属茂树,遍处皆植修竹,硫磺水藤,糖蔗鹿皮,以及一切日用之需,无所不有,向之所少者布帛耳,兹则木棉盛出,经织不乏,且舟帆四达,丝缕踵至。”人民的生活也得到改善和提高,丰衣足食,民皆殷富,“道不拾遗,市物者不饰价。”“近者海内恒苦贫,斗米百钱,民多饥色,贾人责负声,日沸阛阓。台湾独似富庶,市中百物价倍,购者无吝色;贸易之肆,其约不愆;佣人计日百钱,趑趄不应召;屠几收坚,腰常数十金,每遇樗捕,浪弃一掷间,意不甚惜。余颇怪之,因留台久,始得其故:兹地自郑氏割据至今,民间积蓄有年矣!”这时高山族人民和汉族人民往来频繁,“番素村愚,不知戥等。今新港、萧垅、大武垅等社,多通漳泉言语,以钱贸易;余社则以其所有,易市,絮、烟、铁之类而已。”他们的物质生活也改善了;新港、目嘉溜湾、麻豆和欧王四大社,“嘉木阴森,屋宇完洁,不减内地村落”,他们“勤稼穑,务蓄积,比户殷富。”他们文化水平也提高了,读诗书习礼义,学习先进的汉族封建文化。其兵黄叔璥来到台湾,“在“番俗六考”中记有:“迨历其境,止其舍,目击其饮食动息,与中土人民无二。”“耕种,如牛车、犁、耙与汉人同。”“有读书认字之番,有能背诵毛诗者。”这都归之于郑氏首创文教之功。政治清明,赋税轻薄,民生安乐,奉公守法,“天南无云,海滨不波,花满昔时之垒,人习故国之俗,自此生养教训,以运于明永历之三十七年。”“而土地初辟,征赋甚轻,故民皆乐业,先公而后私。迹其所以治国治民者,有西周遗法。”“曩郑氏之治台,立法尚严,犯奸与盗,死不赦,有盗伐民间一竹者,立斩之。民承峻法后,犹有道不拾遗之风。市肆百货路积,数之门外,无敢窃者。”“‘伪’郑之时,事归于一,无人擅取一獐一麂,并不敢私役一番。”总之,台湾开发起来了,不仅如此,并为以后清廷经营台湾,如军事方针、郡县设置、政制规划、经济建设、文化教育等等方面,打下了基础,具备了规模,使得台湾日后发展成为经济上和文化上的先进地区。“郑氏惠政遗规,清廷不过壮其波澜,收其后果而已。”“驱逐狉獉,辟置郡县”则自郑氏始。清代因之,历二百数十年,画疆分治,几度增添,以至立为一省。“台湾文化之盛,与各行省相埒,皆郑氏先导之功也。”
所以,在17世纪后期明末清初,郑在台湾领导人民开拓经营,发展台湾的经济文化,在台湾的开发史上,起了一个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伟大作用,郑成功也就成为我国历史上开发台湾最有功劳的人!“台湾沉没巨浸,风涛所撼,蛟龙所窟,氛瘴晦冥,自成混沌……而郑氏两世盘据,为开创鼻祖。”“延平王郑成功,为开台第一伟人!明祚赖以维持者三十余年,其盛德大业,为中外所钦。”“伟哉!郑延平之启台湾也。以不毛之地,新造之国,而抗强胡百万三众。至于今,遂为海中奥区焉。”丰功伟绩,照耀史册!因此,他永远活在中国人民的心里,永远受到中国人民的热爱、怀念和崇敬。
本文参考:刘大年等“台湾历史概述”、“郑克塽”郑氏附葬祖父墓志、江日升“台湾外记”、许洁基“郑延平年谱”、丁绍仪“东瀛识略”、杨英“从征实录”、余培森“明延平王建国史”、连横“台湾通史”、施琅“靖海纪事”、赵翼“皇朝武功纪盛”、林履信“台湾产业界之发达”、李震明“台湾史”、郁永和“番境补遗”、东嘉生“台湾经济史研究”、虚白主人“台湾小志”、苏雪林“南明忠列传”、林谦光“台湾纪略”、六十七范咸“台湾府志”、丸山正彦“台湾开创郑成功”、黄淑敬“台湾使搓录”、李旭“郑成功”、周荫棠“台湾郡县建置志”、沈云“台湾郑氏始末”、薛志亮等“台湾县志”、王松“台阳诗话钞”、章太炎“‘台湾通史’题辞”等书。
(原载于1962年2月第五辑第35~4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