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泉州侨助学校培元中学美丽的校园门口,并列着两座伟人题词纪念碑。一座镌刻着中国革命先行者孙中山1920年为培元学校题写的“共进大同”的题词;另一座镌刻着孙中山夫人宋庆龄1980年5月为该校题写的“为国树人”的题词。这两位国家伟人何以亲笔为祖国东南沿海泉州古城偏僻的一所学校题词?这里有着两段历史因缘。
一、孙中山先生题词的来龙去脉
根据《伦敦被难记》和英国外交部档案记载,1895年孙中山领导广州起义失败后,因遭清政府通缉,被迫流亡海外,先后到过日本、菲律宾、美国、英国,从华侨中寻找革命力量,向西方追求革命真理。1896年10月1日抵达英国伦敦。清驻英公使龚照瑗和参赞马格里雇侦探跟踪,密谋拘捕孙中山。11日上午,他在去教堂做礼拜的途中,清驻英公使馆译员邓廷铿等人跟随了他,并与之搭话,把他诱骗到使馆门口,挟持而入,并绑架囚禁在使馆三楼一间有铁栅护窗的密室里。公使立即致电清政府,邀功请赏。参赞马格里派人严加看管,重金租船欲将孙中山秘密解押回国杀害。这就是著名的“伦敦蒙难”事件。
当时,情况十分危急。孙中山与外界失去了一切联系,终日寝食难安。他想方设法请早年在香港西医书院读书时的恩师康德黎博士营救。他向使馆英籍工仆、临时看守柯尔说明自己因从事革命活动而被囚禁处于危难的情况,博得柯尔的同情。他多次劝说柯尔为其送信。使馆女工豪维也劝其援救孙中山,她要柯尔持孙中山的求援信去见康德黎先生。
18日,柯尔冒着失业的风险,把孙中山在两张名片上所写的求援信秘密送到康德黎手中,康德黎就住在伦敦波德兰区覃文省街。原来,孙中山来伦敦后,每天都去拜访恩师康德黎博士,阅览书籍。11日突然失踪,康德黎夫妇十分着急,得知孙被清使馆囚禁后,多方奔走呼吁,积极设法营救。一方面,他把孙中山被中国使馆非法囚禁的消息诉诸报馆,激起报界对清使馆的不满和抗议,后来,伦敦各报都报道这一消息,引起公众义愤,英国外交部态度也强硬起来,报界舆论促使外交部采取援救行动;另一方面,康德黎向苏格兰场警署报案,引起英政府的重视,英首相兼外相沙士勃雷侯爵向中国公使提出强烈照会,指出中国使馆拘留孙中山是非法的,违反外交特权,要求立即释放。否则,女王陛下政府将采取严重步骤,要中国政府立即召回公使。英政府也答应“香港不应成为反对[清]帝国安宁的运动的基地”。孙中山对英政府、警署和报界援救深表感谢。
当时,警局总监理查德·安礼逊做了积极的救援工作。苏格兰场警署派6位侦探日夜监视中国使馆,泰晤士河区警察对开往中国的船只也监视起来,防止使馆将孙中山偷运返华。在英政府及报界的救援下,清使馆被迫于10月23日把囚禁12天的孙中山释放出来。脱险之后,孙仍留在伦敦,继续在西方探求革命真理。
当时,理查德·安礼逊的儿子小安礼逊仰慕孙中山,他在伦敦剑桥大学毕业后,1904年(清光绪三十年),受英国长老会的聘请和派遣,来泉州办学,初名养正两等小学堂,不久改名培元。民国三年(1914)分设中小学,由安礼逊任培元中学校长。
1916年,安礼逊主动让位,聘请培元校友、燕京大学毕业生许锡安继任校长。1920年,身为同盟会会员的许锡安校长赴沪募捐学校基金,特地到上海晋谒孙中山。
孙中山对安礼逊创办培元学校倍加关注,遂即亲笔题写“共进大同”四个字赠勉学校,并在募捐册的扉页上题写“协兴教育”及“孙文乐捐大洋贰拾贺”的词句。这充分体现孙中山先生“大同”的崇高理想,表达了他对培元学校的亲切关注和殷切期望。
当时,培元学校把孙中山“共进大同”这刚健有力、气势雄伟的四个字放大,制成木质匾额,悬挂在安礼逊图书楼的会客厅正中,供全校师生、海内外校友和友人瞻仰。1967年,在“文化大革命”动乱中,学校停办,校产迁往西郊,校领导被“红卫兵”批斗,孙中山题词的匾额也流落泉州西郊。粉碎“四人帮”之后,1979年3月,培元中学复办,经学校领导千方百计寻找,这块匾额终于从一户农民家里找到。学校领导把它安放在办公楼校史展览室的大厅展桌上,特制玻璃罩加以保护,师生、校友倍加珍惜。
孙中山1920年“共进大同”的四字题词同他1912年4月12日在同盟会武昌湖南会馆演讲中的“五族大同”一语以及他在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前后所写的“人类进化,世界大同”的四言联是一脉相承的。
以上是孙中山“共进大同”题词的来龙去脉和前因后果。
二、宋庆龄副委员长题词的前因后果
那么,孙中山夫人宋庆龄“为国树人”的题词又是怎么来的呢?
粉碎“四人帮”之后,学校复办,孙中山“共进大同”的题词重新悬挂起来,师生校友缅怀这位革命先行者的同时,就很自然地联想到另一位国家伟人、孙中山的夫人宋庆龄,想到她对革命的贡献,对教育、对下一代的关怀,崇敬之心油然而生。学校领导想:孙夫人如果也能写个题词,把两个题词悬挂在一起,那该多好!于是,1980年4月25日,培元中学发出一封致《全国人大常委会呈宋庆龄副委员长》的信函。函中简要叙述了孙中山为培元学校题词的经过,呈上“共进大同”的题匾照片,并呈请她为学校题词。信函发出后,学校领导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期待着,猜想着:这封普通的信件能送到宋副委员手里吗?哪知才过十来天,学校就收到全国人大常委会宋副委员长办公室的回信。信中说:“共进大同”的照片,宋副委员长收阅,十分欣慰。她将“共进大同”的题词照片安放在卧室的床头柜的玻璃板下,以志纪念,还说宋副委员长答应你们的请求,亲笔书赠“为国树人”的题词一式三张,请选择后放大使用。当宋副委员长“为国树人”的秀雅字迹展现在大家面前时,大家争相观阅。消息传开,全校师生无不欢欣鼓舞。学校很快将题词制成匾额,同孙中山“共进大同”的匾额悬挂在一起。国家伟人对培元学校的亲切关怀与谆谆教诲,真是感人肺腑。1981年5月29日,国家名誉主席宋庆龄逝世后,她故居仍旧陈列着孙中山“共进大同”的题词,故居办公室还寄赠一套“宋庆龄故居”的彩色照片给培元中学。
20世纪九十年代,学校在校园门口又并排树立孙中山和宋庆龄的两座题词纪念碑。如今,海内外校友、贵宾莅临学校参观,都要伫立在这两座题词纪念碑前,瞻仰两位伟人的光辉题词,重温伟人的谆谆教晦,缅怀伟人的丰功伟绩。孙中山“协兴教育”,“共进大同”和宋庆龄夫人“为国树人”的题词,对我们现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方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仍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教育是基础,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关键,小康是目标,“大同”是理想。我们务必牢记“为国树人”的战略方针,一定要努力协兴教育,为国树人,实现小康,实现“共进大同”的伟大理想。
“培元”校名,意在培养人才。培元中学办学100年以来,有了很大发展,现有在校师生三千多人,培养了5万初、高中毕业生,毕业生遍布全国各地和世界五大洲,出类拔萃人才数以千计,许多成为著名学者、教授、诗人、艺术家、社会活动家和华侨实业家。其中有新四军政治部组织部部长、革命烈士李子芳校友,还有饮誉世界的科学家张文裕校友。有的校友又在台湾和马尼拉创办培元中学。培元校友服务社会,富有声誉,可谓“桃李满天下,芬芳飘五洲”。
许多同志来校参观,都要争相观看伟人墨宝,有的想借阅伟人题词原件。为了保护伟人手迹,让其代代相传,感到必须找个安全的地方珍藏起来。泉州市档案局、馆领导同人民大学校友、学校党支部书记黄奕钧和校长许碧茵等位同志商议后,将伟人题词原件珍藏在泉州市档案馆里。市档案馆确保了题词的安全和学校的利用。同时,还热情提供民国时期培元学校的档案资料,为校史展览和90周年校庆提供历史见证。后来,学校还把李岚清同志给培元中学校庆的“为振兴中华培养优秀人才作出更大贡献”的题词也一并归档,作为国家级珍贵档案珍藏保护起来,以流芳百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