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培元中学百年校史与现状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2004-10-30日,泉州培元中学迎来了她的百年华诞。 100年来,泉州培元中学正如她的校名一样,孕育了无数英才,遍及全国及世界许多国家。蔡镏生、张文裕、李亦园、陈火旺等4位著名院士都毕业于培元中学。此外,还有众多毕业生成为著名的专家、学者、实业家和社会活动家。 饮水思源,培元的校友素有爱国爱乡爱校的优良传统。100年中,他们捐资兴教,从安礼逊图书楼到骆忠信教学楼,座座凝结着海内外校友心血的标志性建筑拔地而起。而今,培元中学以崭新的风貌展现在我们面前:1983年,被确定为福建省首批办好的重点侨校之一;1996年,被确认为福建省普通中学一级达标学校;培元中学还先后被评为福建省“军民共建先进集体”、“福建省军民共建“三连钩”先进集体、“军民共建精神文明先进单位”;2003年,被评为福建省绿色学校,2004年通过国家级绿色学校验收;1991-2003年,连续5届被评为福建省文明学校。此外,培元中学以三个国家级重点课题为龙头,在全校推开课程改革,被确认为福建省课程改革实验基地学校;培元的《心理咨询》和《研究性学习》两个教研课题已经市级结题并双双获奖。 侨资办学 铸造百年 一部培元中学的百年史,是一部侨资办学史。许多热心的华侨,铺就了培元的百年路程。 泉州培元中学是1904年由英国基督教长老会募捐,聘请英国人、剑桥大学毕业生安礼逊(A.S.MOORE.ANDERSN)来泉州创办的。 安礼逊创办培元中学,任学校总理到1916年辞职,退任学校董事后,一直为办好培元中学而尽心尽力。办学初期,学校经费由英国长老会募捐得来,后来,安礼逊多次亲赴东南亚各国,广泛发动华侨为培元中学捐资办学,所以,实际上培元中学经费的来源,主要为华侨捐资,而安礼逊的创办和组织募捐则功不可没。 1920年1月,中国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带头向培元中学捐大洋20元,并亲自题“协兴教育”于捐册扉页,同年11月,孙中山先生亲笔为培元中学题词“共进大同”。 在孙中山先生的倡导和校方多方奔走下,海外华侨前后掀起三次的捐资高潮,使培元中学日见兴旺。第一次是廿世纪初年到20年代。1919年,菲律宾华侨蔡晋益、叶寿等捐资在花棚下(培元中学现校址)建“菲律宾楼”;1921年4月,学校购得泉州东门广平仓新校址(现泉州市委党校),印尼华侨蒋报企、蒋报擦等捐建“泗水楼”大校舍;1921年,华侨吴记霍在花棚下建“吴记霍堂”;1922年,中营下第二国民小学(培元附小)建“黄仲涵楼”大校舍;1923年,印尼华侨张氏兄弟捐资在花棚下建“张远记堂”;1926年,校友发起捐款为学校建图书楼,命名为“安礼逊图书楼”,以纪念安礼逊对培元中学的贡献。“安礼逊图书楼”楼高五层,造型独特,当时在泉州属罕见的建筑,至今已经历了七十多年的风风雨雨,仍在校园中巍然屹立。 1920年,培元中学毕业生许锡安从燕京大学毕业后,返回母校接任校长,是当时西人在中国创办的中学的第一位校长。 1929年,培元中学校友执委会倡议推举成立校董会,校董会由英国长老公会、闽南基督教会、培元校友会组成,推举谢玉铭、吕振中、黄嘉惠、潘清白、陈清源、吴祝三、许锡安7人为校董。 1940年,许锡安辞去校长职务,任校董会主席,由王庆元接任校长。1951年,培元中学改为公办中学,更名为“泉州第二中学”。1935年,许锡安的妹妹许逾雪女士在菲律宾马尼拉创办菲律宾培元中学,1956年,许锡安在台湾彰化创立“私立彰化培元中学”。 “文革”期间,培元中学曾一度更名为“泉州七二七中学”。海外校友与母校联系中断。 第二波是在“十年浩劫”后,培元中学在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下,开始焕发生机。1979年,泉州二中复称培元中学,翻开了侨资办学的新的一页。 1982年,吕振万、黄保欣、李引桐、陈碧枢、李尚大、周清河、庄清宣等校友,率先为母校建造教学大楼“香港楼”。1983年,校友王善榜先生发动菲律宾校友集资重建“菲律宾楼”;1989年,香港校友韦梓辉捐建福利楼“安琚英楼”,并于1994年扩建;1989年,菲律宾校友集资建造图书阅览厅;1989年,庄永谐先生和台湾校友杨伟南合资建造培元中学新大门;1991年,香港校友庄瑞杰捐建“庄瑞杰楼”,1993年又增建“慧菁园”;1992年,台湾校友杨伟南捐建福利楼“陈劝勉楼”;1993年,台湾校友刘炳凤捐建“维乙科技楼”。1995年,台湾曾燕贵校友捐资重修“安礼逊图书楼”;1996年,香港校友黄保欣捐建“黄润苍教学楼”。 培元中学复称后,第一届董事会于1980年成立,推举庄明理任董事长,张楚琨、张文裕、蔡镏生、王庆元、高明轩任副董事长。 1994年,第二届董事会成立,推举黄保欣为名誉董事长、吕振万为董事长。 2002年,第三届董事会成立,推举黄保欣、吕振万为永远名誉董事长,李引桐、梁灵光、庄瑞杰为名誉董事长,骆志鸿为董事长。 第三波的捐资高潮是新世纪初掀起的。 2002年,黄保欣校友捐资兴建的“保欣广场”;吕振万校友捐资兴建“吕振万综合楼”;韦梓辉校友捐资兴建“梓辉运动场”;骆志鸿校友捐资兴建“骆忠信教学楼”。2003年,菲律宾王金炳校友捐资重建“菲律宾楼”;校董李继祥、何杏翠俪债捐资兴建“东方楼”。2004年百年校庆前夕,陈守仁先生捐建的孙中山先生铜像,庄瑞杰、柳慧菁伉俪捐建的宋庆龄塑像,庄瑞杰、韦梓辉校友捐建的培元新区大门,薛志荣校友捐修的百年校史馆都已竣工。 改革开放以来,培元校友还设立各种奖教奖学基金,对帮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对推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发展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绿色学校 文明窗口 走进培元中学,你能感受到这是一所绿荫丛丛的“花园式学校”。学校精神文明建设成绩显著,多次被评为省级文明学校,成为市先进窗口单位。 学校采取各种措施发动群众,人人参与,全校师生员工认真学习环境知识、法规,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参与环境保护工作。其次,发挥学校教学教育的优势,结合课堂教学在学科中渗透环境教育内容。把课堂知识的传授和环境保护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时开设相应的环境教育专题。再次,通过专题讲座、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观看环境保护图片展、观看环保影视等形式引导学生欣赏和关爱自然;关注家庭、学校、社区、国家和全球环境问题,正确认识个人、社会和自然之间的相互关系,帮助学生获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所需的知识、方法和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引导学生选择有益环境保护的生活方式。 在创建“绿色学校”活动中,由于领导重视,舍得投入,并充分发动师生积极参与,同时建立健全制度,强化管理。因此,创建“绿色学校”成效显著。早在80年代,学校就被评为市“五讲四美”、“校园绿化”等先进单位。目前,学校基本达到“五无”、“五有”学校。(“五无”,即地上无痰迹、无纸屑、门窗无破损、卫生无死角、桌上无刻字。“五有”,即课堂有纪律、课间操有秩序、言行有礼貌、心中有他人、差生有进步。)的标准。 此外,学校还注意发挥侨资办学的优势。在校园建设中,征求并听取校友的建议,对校区建设进行合理规划,尽量体现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思路,在教学楼、实验楼的规划建设中,除了考虑教学需要外,还把绿化、美化要求及排污处理都考虑设计在内,能留出适当的空地和空间搞绿化、美化。 与此同时,学校充分利用校友返校之机,请知名校友为师生开展相关的环境保护讲座。如山东科学研究院的尤芳湖校友为师生作了《海洋环境变化对鱼类生存的影响》的专题讲座,台湾培元中学校友会理事陈清辉校友来校为师生作了《台湾自然生态特点》的专题讲座;台湾中央研究李亦园院士莅校为师生作了《温室效应与海岛变迁》的科普讲座等。在今年的百年庆典活动中,李亦园院士又专门做了一场主题为《生态环境、文化理念与人类永续发展》的学术报告会。这些都大大提高了全校师生创办绿色学校的积极性和自觉精神。 教学创新 与时俱进 培元中学至今已达百年,但是我们没有把办学时间长作为包袱,而是作为动力,力求旧校新办,时时有创新,跟上时代步伐,我们在如下三个领域取得显著的成果: 1、培元学子人人会说英语 培元中学在建校初期很长一段时间里,一直采用英语教学。从陈家箴老校友珍藏的30年代培源中学学生成绩册中,我们看到,当时学校课程设置中,有“英文温氏代数学”、“英文温氏几何学”、“英文应用物理学”等,可见当时对英文重视的程度。因而,从培元走出去的学生几乎都会说英语。 改革开放,国家急需大量对外交流的人才,英语作为一门重要的工具科,更为学校所重视。1989年,我们就引进了“张思中教学法”,全面开展英语教学教改实验,取得了显著的成就。负责实验班教学的英语老师说,通过“张思中教学法”,实验班的学生学英语的兴趣被充分调动起来,学生感到学英语不再是负担,把上英语课作为每天最快乐的事,听说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灵活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有了很大的进步,并能较为自如、大胆地与外教进行沟通、交流。在考试中,实验班的优秀率明显高于普通班。初中就开始在“张思中教学法”教改实验班学习的一名学生,2000年参加高考夺得了“全省英语状元”。2002年实验班参加市高中阅读演讲比赛获团体一等奖,高、初中个人一、二、三等奖20人次,2003年参加市高中时文阅读比赛,获奖总分在全市参赛学校前列。我们曾经两次与省外语学会、市中学外语教学研究会合作举办张思中外语教学法培训会,推广张法教改试验经验。学校《大面积提高中学外语教学质量实验研究》课题受到国家教委表彰,陈毓鹏老师荣获全国教育科研研究贡献一等奖,英语教师谢欣欣、许丽娜、赵竑受到教育部科教所表彰,评为“全国教育科研优秀教师”。 2、有的放矢,进行心理教育 由于社会的发展,国家对计划生育工作的重视,学生中独生子女增多,许多学生从小娇生惯养,不能吃苦,心理脆弱,难以应对充满激烈竞争的现实生活,于是,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话题。我们高度重视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并在这方面参与了国家及省级科研课题。自2000年12月成立心理咨询中心以来,不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制度建设,已经初步形成了硬件、软件一体化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系统,成为国家、省、市三级心理健康实验基地。学校主要采取心理教育与心理测量相结合,心理教育与心理咨询相结合,心理辅导与心理行为矫正相结合,心理教育与班主任管理工作相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健康工作,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使其具有正确处理好学习、生活、择业、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心理矛盾和问题的能力。还面对部分在学习上、心理及生活适应上有可能发生问题或问题刚出现苗头的学生,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其能掌握有关心理健康知识,培养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减少或避免心理疾患的产生,此外,及时纠正学生的心理疾患,排除其心理障碍,帮助他们作心理康复。 中学阶段,学生的心理常受到学习问题、人际关系问题、青春期问题、自我意象问题、择业问题的困扰,此外,还有来自家庭方面以及个人身体的疾患而引起的心理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确定了中学各年级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初一年级侧重入学心理适应教育等,初二年级侧重人际交往心理教育等,初三年级侧重“学习心理”知识教育和应试教育辅导、挫折教育等,高一年级侧重高中学习心理适应教育等,高二年级侧重异性交往心理教育等,高三年级侧重“学习心理”知识教育和择业心理教育等。 我们还通过学校广播电台、宣传栏、编辑心理教育校刊等形式加大宣传,通过讲座、团体咨询、组织测验、开展多元化的集体活动等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进行有效疏导。同时,还为一部分学生建立心理档案。通过这些举措,学生的心理得到有效疏导,促进了学习,有利于学校两个文明的建设。 3、引导学生科学利用网络进行研究性学习 网络的出现无疑改变了人们的学习和生活方式。学生可以通过上网学到更多的东西,这给传统教学造成了很大的冲击。而实践证明,通过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进行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很好的教改方式。 我们学校黄开连老师撰写的《网络条件下的英语研究性学习》曾于2003年12月在北京参加“网络条件下的研究性学习”总课题组优秀论文年度交流会,并获得总课题组全国三等奖。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开放式的学习方式,通过确定一些主题让学生从网络上寻找资料自己制作课件,可以逐渐地帮助学生摆脱无穷无尽的题海战术的阴影,拓宽思维,感受到素质教育所带来的成果,让他们能够彻底地实现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转变。当然,这需要老师和学生较好的配合。 网络的出现也打破了传统的教学理念。传统的教学理念认为,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就必须准备一桶水,即老师一定要比学生懂得更多的知识以备随时传授。实际上,教学是相长的。通过网络条件下的研究性学习,老师同样在教育教学中得到收获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