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百年女学——泉州幼儿师范学校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泉州幼儿师范学校(原名培英女校),是福建省仅有的两所幼儿师范学校之一。学校矗立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开元寺和国家级风景区清源山之间,具有得天独厚的人文环境。学校已具有115年的办学历史,与培元中学同为泉州的百年老校。其悠久的历史、独有的女学特色和办学实绩成了侨乡一道令人瞩目的亮丽风景。 一、历史悠久的女学先河 泉州幼儿师范学校(以下简称泉州幼师),前身系泉州培英女子中学(又称“培英女校”)。创办于1890年(清光绪16年),是泉州唯一的一所由英国教会妇女组织兴办的女子学校,既宣扬教会教义,又带有培养妇女儿童提高科学文化知识的目的。1895年直接负责校务的陈安理,对培英女中影响最大。设置有国文、历史、地理、美术、音乐、修身、尺牍等课程。1922年学校迁址到西街平水庙至今。1925年以后,学校的校务权从英国人手中移给中国人。王淑禧被聘为校长后,大力改革校务,将学校办成小学、初中、高中12年制的女校。1931年吴秀英接任校长,并聘请了许多名牌学校毕业生和知名人士来校任职、任教,至此,培英女校师资力量日臻充实。学校以培养教育、护理行业的毕业生为目标。海外侨胞子女争先来校就读,学校声名远扬。 培英女校自1938年脱离教会后,自谋生路,成为一所民办学校,有其光荣的历史,在二十年代,就有党员活动,抗战期间,师生踊跃参加爱国运动,有的为国捐躯。解放前夕,已有地下党组织。 培英女校几十年,为社会培养了三千多名巾帼英才,学生中成为社会活动家、教育家、实业家、名医的不乏其人,还有中国第一代的女飞行员、女跳伞员等。 二、坚忍不拔的创业时期 1952年,人民政府正式接办培英女校,易名为泉州女子师范学校。委派陈家蘩同志担任校长。基本上沿用原来的师资,上级教育部门又陆续从各地调来一批骨干教师充实了师资队伍。学校任务是为幼儿园和小学培养师资。 1955年,省人民政府将学校定名为泉州幼儿师范学校,为省属中等专业学校。学校面向本省的龙岩、龙溪、厦门等地、市招生,学制不一。毕业生大部分分配到幼儿园,也有一些到小学任教。同年组建了党支部。学校性质的改变给过渡时期的教学工作带来了新的困难,但大家迎刃而上,解决了难题。校舍占地也由原来的十多亩扩充到四十一亩,教学设备逐渐齐全。1958年学生还边学习边支援农业生产劳动,养成吃苦耐劳的精神。据不完全统计,先后有数百名沿海学生自愿报名奔赴闽北山区工作。 总之,从1952年到1966年,学校围绕“建设、发展”的主题加强了:党的建设、师资的建设、校园的建设、思想的建设、制度的建设等,经过十几年的艰难创业,泉州幼师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成长为一所具有一定规模和一定专业水平的中专学校。 1966年,“文革”开始,泉州幼师遭受严重的摧残,学校停办,校产丧失殆尽,校舍悉为占用。 三、锐意进取的复苏时期 1979年,省人民政府决定复办泉州幼师。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学校全体教职员工同心同德,艰苦创业,克服了一无校舍,二无师资,三无设备的重重困难,在半年内完成了复办的任务。 复办以后,学校招收高中毕业生,学制两年,1982年开始改招初中毕业生至今。学生主要来自福建南部和西南部各地,开设的课程有政治、语文、数学、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生物、美术、书法、音乐、舞蹈、体育、幼儿教育学、幼儿心理学、幼儿卫生学以及幼儿园语言、计算、常识、音乐、体育、美术等六门教学法。 学校积极探索改革开放以后幼师生的培养目标和方法,在思想教育、师资培训、科学管理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尝试,取得优异的成果。这期间,学校坚定不移地把思想政治工作放在首位,成立党章学习小组,组织学生下工厂、农村调查,开展文明礼貌体育,开展以“净化美化”校园为内容的劳动教育。同时,不断深化改革,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开辟了第二课堂,重视教育实习,开展电化教育,狠抓基本功训练,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改革旧有的教学模式,努力开创出学校工作的新局面。 为了解决校舍被占问题,学校几经周折,克服重重困难,促使被占校舍逐步还清,办学条件得以逐步改善。学校得到国家、省、市各级的表彰。 四、励精图治的时代新貌 近几年来,学校遵循“自强、进取、树己、树人的校训,紧握时代脉搏,以务实高效的作风,拼搏创新的精神,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当前,学校面向泉州、厦门、漳州、莆田、龙岩等地招生,学制为五年大专和高职三年大专。专业有学前教育、学前双语教育、小学英语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2002年开始招收男生。学校现有班级25个,学生1000多人,教职员工149人,其中特级教师2名,高级讲师27名,讲师44名,目前有16名教育硕士,72名教师硕士研究生课程班结业。已为社会输送了近两万名的幼教人才,学生就业率100%。 学校加大校园建设力度和注意发挥海外校友的积极性,吸引了许多侨胞校友慷慨解囊,捐资助学,几年来,建成了蔡吴淑贞观摩厅、逸夫教学楼、王柯银娘图书大楼、吕振万艺术楼、杨瑞机办公大楼、蔡建文礼堂综合大楼,学校又自筹资金改建了学生公寓楼,建成了200米塑胶大操场,7幢大楼环抱着菁菁校园,环境优美,富有女校的柔美和典雅,又不乏拼搏进取的刚健精神,加上网管中心、多媒体教室、数码钢琴室、语音实验室、心理实验室、学术报告大厅等,可以说是一所具有比较完备的现代化教学、科研及后勤保障设施的学校。 在校领导的运筹帷幄和全体师生员工励精图治之下,学校曾被评为全国师范系统先进单位、全国教育系统“巾帼建功”先进单位、福建省“三八红旗”先进单位、福建省“模范教工之家”,连续六次获得福建省文明学校称号。学校被国家、省、市各级表彰102次,五年来教职工在国家、省、市各级刊物发表论文510篇,论著、参与编写教材9部,2002年家教育部确定为“学前双语教育新师资培养”实验基地,承担国家级“学前双语研究课题”。国家级报刊《教育报》和《师范教育》曾对学校作过专题报道。学校舞蹈节目《彩球迎春》和《赶鲜》曾获过全国第六届群星奖“银奖”和“铜奖”;舞蹈节目《梅吟》入选中央电视台第三届校园春节联欢晚会,并荣获“特等奖”;舞蹈节目《海天青青》获福建中师文艺汇演“一等奖”,学校还多次和新加坡华族舞蹈团联合献演,为泉州的文化事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今天,泉州幼师正举全校之力,为转型升格为高等职业学院而拼搏奋斗。我们相信风雨云霞一世纪,百年的校史必将得以延续,百年的精神必将得以发扬。立足历史,继往开来,这所享誉海内外的百年女子学校一定会在新时代走出更开阔的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