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侨乡·侨贤·侨校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永春第六中学座落在永春县名闻遐迩的“侨乡”——岵山镇的和林、茂霞两村交界处——石城寨南麓,四周群山拥峙,校园花树掩映,楼宇错落有致,风光秀丽,环境怡人。据统计,永春六中建校以来爱国侨亲、港澳台同胞捐建校舍、添置设备、设立基金总金额达1000多万元,真是巍巍高楼、赫赫丰功,赤子情怀、石城增辉! 一、艰辛创业,情钟教育 永春古称桃林场,境内“峰峦特秀,林壑茂美”、“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样样靠肩挑”,山峰耸峙、峻岭交错,是个名副其实的山多地少的山区县;而且道路崎岖,交通不便,山深林密,野兽为害,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诸多的困难。在政治黑暗、民不聊生的时代,在这种艰难的情况下艰辛创业的永春人还要饱受严重的封建剥削和土地兼并之苦,使许多农民连最低限度的生活也无法维持,只好相率出国,涉沧溟,冒波涛,到南洋各地另谋生路。据史载,在五代后周期间(951~960),就有永春商人到交趾(今越南)经商,明宣德五年(公元1430)有人旅居南洋群岛;康熙23年(1684)稍开海禁,永春人开始成批到海外谋生,足迹遍及世界五大洲50多个国家和地区。 永春人离别家乡亲人,远渡重洋,披荆斩棘,历尽艰辛,深感发展文化、提高自身文化水平的重要性,许多华侨大力兴办教育事业、送子女到西方国家留学。随着华侨在旅居国政治、经济和教育上的变化,逐渐意识到“经济要发展,教育要先行”的客观规律,他们在提高自身文化素养的同时,本着“关怀桑梓、奖励学子、为国育才、造福家乡”宗旨,为“让子孙赢在起跑点上”、为让家乡的教育事业进一步的发展、普及,遂慷慨捐资、兴学育才,为家乡的教育事业默默无闻地贡献着一分分的力、挥洒着一滴滴的汗! 位于永春县西南、著名的“侨乡”——岵山镇,旅外侨亲遍及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菲律宾、越南等东南亚各地,据《南山陈氏族谱》记载:“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岵山陈氏有族人往吕宋谋生。”岵山的爱国侨贤们身居海外,发扬重教兴学的优良传统,在1909年就着手兴建了岵山第一所小学——即塘溪的培英小学,1921年又兴建了和林的启明小学(今岵山中心小学)、1925年兴建南石的明新小学、1931年兴建磻溪小学、1950年兴建群力小学……几十年来的捐资办学,小学遍及岵山平原地区,大大促进了岵山基础教育的发展。 岵山的爱国侨贤们把浓浓爱心、拳拳赤诚洒播在家乡的教育园圃里,象春风雨露,滋润着一棵棵幼苗。永春六中正是在侨乡这种兴学育才的优良传统中、在爱国侨贤们的关爱奉献中孕育和成长的。 二、情萦桑梓,新星崛起 20世纪30年代初,岵山群众萌发了要兴办一所中学的念头,但由于当时正处在风雨如磐的艰难岁月里,虽有许多热心人士四处奔波筹办中学,终未能如愿以偿。岵山学子只好手提肩挑,一边行李、一边米菜,远到永春中学甚至蓬壶私立毓斌中学(今永春三中)求学。由于路途遥远,交通不便,经济困难,造成不少学子半途辍学。1947年,又有一些海外热心人士继续奔走策划,为兴办中学而募集资金,尽管有人奔走于前,也有人解囊捐资于后,终因当时国内社会黑暗、政治腐败、民不聊生,宏图夙愿终成泡影。 1949年8月23日,永春全县获得解放。历经磨难的岵山人民翻身作了主人,渴求文化上得到提高,更迫切希望家乡能有一所中学。印尼归侨陈云推、陈诵略等被家乡人民的爱乡爱学热情所感染,不辞劳苦、四处奔波,在岵山区政府的支持下,于1950年组织了20余人的校董会,四处宣传,积极鼓动,得到印尼华侨陈甘杞先生的大力支持,立即汇款11000元,在和林、茂霞两村交界处——“石城寨”南麓建造了5间平房,于1951年落成。陈甘杞亲自定名为“振华院”,既是纪念其先祖,也取振兴中华之意。聘请陈克抟为首任校长,又聘请了教职工6人,筹划开学前的准备工作,于1951年3月30日经省文教厅核准命名为“永春私立新星中学”,当年秋季招收初中一年级两个班,计107人。 岁月峥嵘新星耀,侨乡黉园迎曙光。永春六中的前身——“永春私立新星中学”几经磨难曲折,饱含着海外赤子和岵山人民的殷切期望,终于在乱石累累、荒草遍地的“石城寨”南麓草创起来了!这个岵山地区最高学府的诞生,凝聚了爱国侨贤们慷慨捐资、赤诚奉献的拳拳赤子心,实现了众多家乡黎庶四处奔走策划、费尽心思的美好夙愿,为岵山人民培养出不少知书达礼的知识分子,为祖国各条战线输送了不少人才,成为侨区的知识摇篮。“新星”名副其实是一颗冉冉升起在岵山人民心头的明星!而爱国侨贤们急岵山人民之所急,情萦桑梓、慷慨捐资的义举为日后学校的迅速发展、兴盛奠定了基础。 三、慷慨侨贤,壮大六中 1952年秋,创办一年的新星中学扩大招生。随着班级数的增加、规模的扩大,校舍不足的困难日益突出。这时,印尼侨亲陈金汤邀请陈甘杞等16人筹备,当即雪中送炭,一起捐赠人民币9000元,扩建教室一座,命名为“群众院”,意思是众人捐资所建。可以说,是爱国侨贤们的赤诚奉献才帮助学校走出了困境,得以顺利发展下去,才使得昔日的“新星”璀璨了! 1954年2月,“新星中学”被省文教厅接收改为公办学校,正式命名为“福建省永春第六中学”,大大调动了学校教职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当年中考成绩显著,受到县教育局的表扬。此后,爱国侨贤们继续关心,慷慨解囊、捐建校舍,为六中增添光彩,使学校规模日趋完善。1955年秋,旅居椰城、茂物等地的侨亲陈大缔、陈新民、陈超群等27人捐人民币1.6万元建椰茂院(纪念旅居椰城、茂物等地的侨亲)教室一座及教师宿舍一座;第二年,印尼侨亲陈永镇、陈体研捐资1.34万元合建了办公厅一座,取名“永体院”。 1957年,学校决定进一步扩大规模,增设高中部。这个消息传到印尼,获得陈超群、陈永镇、陈体研、陈甘杞等的极力支持,他们慷慨解囊,集资2万元建成高中部教室两座——树人院、跃进院及教师宿舍一座,第二年又集资5.6万元建成大礼堂一座。这座大礼堂规模宏大,可容纳学生1000多人,主席台较宽敞,可容纳四、五十人就座。政务院华侨委员会副主任何香凝女士听说之后,十分高兴,翌年(1959)亲自题写“礼堂”两字赠与学校,还寄来她的一些书画作品,给学校留作永久的纪念。与此同时,旅居在新加坡、马来西亚的爱国侨亲陈承远等30余人也集资9000元为学校建了“星马院”教室一座;恒源公司爱国侨亲陈新民慷慨捐资5万元,于1963年兴建了一座二层的科学楼,为此,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同志于1963年为学校亲自题写“科学楼”三字,以纪念华侨对教育事业的支持。 爱国侨贤们的慷慨捐献,使昔日的“新星”璀璨了,“石城”发生巨变了,岵山人民寄予热切期望的永春六中茁壮成长了。 四、解囊增辉,黉园壮丽。 1976年粉碎了“四人帮”,落实了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和侨务政策,爱国侨贤们一如既往,爱乡兴学之心不变,再次掀起捐资办学的热潮。只见石城寨南麓、东麓一座座侨建工程拔地而起;1985年印尼侨亲陈秀明、陈锡石、新加坡侨亲郑秀月、香港同胞陈吴爱惜、陈宝瑾等人合捐6400元兴建了教师宿舍楼,1989年马来西亚侨亲梁祖辉、陈玉碧捐14.5万元兴建了陈熏相夫妇纪念大楼,1991年香港校友黄择权捐4.38万元兴建了南校门,1992年香港同胞陈吴爱惜捐45万元兴建了新民科学楼、又捐29万元建成了东、西、北校门及长1100米的围墙,同年香港校友陈少煌捐100万元兴建了体美音馆,1997年印尼侨亲陈秀明、陈锡石捐280万元兴建了明石教学楼,1999年香港校友陈荣助捐250万元兴建了图书馆等等。这一座座高楼大厦,是侨贤们爱国爱乡心血的结晶,它们巍峨地屹立在大礼堂的四周,犹如颗颗明珠,光彩照人,成为永春南大门的一大人文景观,将美丽的校园装点得更加青春焕发、生机勃勃! 新版《永春县志》教育志把侨亲的功迹载入史册:永春六中,自建校以来,侨胞捐建礼堂、科学楼、教室、宿舍、厨房等,总建筑面积20332平方米,其中80%以上是侨亲捐建的。永春六中自建校以来,爱国华侨捐资兴建校舍、添置设备、设立奖教奖学基金已达1000多万元。巍巍丰碑,千秋传颂!爱国侨贤们心连故土,笃志办学的崇高品德将永远矗立在人们的心中,激励人们去创造美好的明天! 五、硕果盈园,笑慰侨亲 在永春六中50多年辉煌的奋斗史、创业史中,逐渐形成了艰苦创业、老师勤教、学生乐学、奋发图强的优良传统和“团结、严谨、求实、进取”的校风,学校先后获得了“福建省学雷锋、学刘志珊活动先进集体”、“泉州市文明学校”、“泉州市现代教育技术实验校”、“泉州市网络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先进集体”、“泉州市全民健身先进单位”、“泉州市先进教工之家”、“泉州市先进基层工会”等多项市级、县级荣誉。2004年5月永春六中顺利通过“省三级达标学校”的资格认定,实现了学校办学史上的新跨越。 沧海桑田五十秋,英才辈出展新秀。50多年来,一批又一批的人才走出了六中的校门,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骨干力量,在各条战线上默默无闻地做着无私的奉献。如:原国家女排主力队员、新华社香港分社文体部副部长陈亚琼,福建省农业大学校长郑金贵,南京大学副校长郑小波,空军报社社长、空军少将陈志铭……还有更多的在各自岗位上默默奉献的各级人民公仆、白衣战士、辛勤园丁、厂长经理、工人农民、革命军人、科技人员、专业个体户等等,犹如花园锦簇、姹紫嫣红,桃李芳菲、争奇斗艳,也堪以告慰曾为此呕心沥血、无私奉献的领导、师长,尤其是广大的爱国侨亲! 喜掬丹心培后代,好研朱笔写春秋。爱国侨贤们的无私奉献,托起了永春六中的辉煌,激励了一代代新星人奋发前进。如今的永春六中全校师生正脚踏实地、同心同德、艰苦奋斗、不懈努力,在德育领域求善,在知识海洋求真,在艺术领域求美,以焕发的英姿、崭新的风貌,在为新星中学五十多年辉煌校史而自豪的同时,也为永春六中争创佳绩再谱新篇而不懈拼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