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为惠安中学教育做出积极贡献的辛宗鑫校长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辛宗鑫,字叔铨,1900年7月18日出生于惠安县螺城联珠宅一书香人家。自幼得益家学熏陶,聪颖好学,勤攻苦读。1921年4月,他以优异成绩考入厦门大学师范部教育科数理系,1926年毕业,获教育学士学位。从此,他将毕生精力奉献给教育事业,先后在省内外十余所大中学校任教员、讲师、副教授、教务主任及校长等职。在其四十年教育生涯中,四度服务于惠安一中(包括其前身学校),尽心尽力,默默耕耘,殚精竭虑,极尽人师职责。1934年2月至1945年1月,辛宗鑫出任惠安县立初级中学、惠安县立简易师范校长,历经抗日战争8年烽火,艰难维持,图谋发展,在惠安一中发展过程中,筚路褴褛,继往开来,做出贡献,其精神,其业绩,备受社会各界称道,在惠安教育史上写下不寻常的一页。 辛宗鑫自厦门大学毕业后,即受聘于惠安县立中学任教务主任。不久,北伐军入闽,惠安县中停办,先生旋于翌年春受聘于私立螺阳中学,任校务委员会委员。1927年夏,原惠安县立中学与螺阳中学商议合并,其校名、校舍、经费及人事安排诸项,左右争议十分激烈,辛宗鑫摈弃私心,顾全大局,多方斡旋,尽心协调,为两校顺利合并,为推动县立初级中学早日复办发挥了积极作用,颇受时人青睐,声誉鹊起。 1928年春,辛宗鑫离开惠安,赴晋江安海,出任养正中学首任校长。 1934年2月,经惠安教育耆宿黄泰楠等人一致推举,由惠安相关当局公议,报请省厅批委,辛宗鑫重返故里,出任惠安县立初级中学校长。斯时,因兵灾,因人事,县中仅存桌椅60余套,学生成绩薄18本、杂志52本、仪器24件,3个教学班,在校学生49人……几于满目疮痍,几于崩溃瘫痪,但辛宗鑫义无返顾,于文庙慨然宣誓就职。他一边大刀阔斧整顿,一边慎思谨行视事,夜以继日整顿校务,亲自制定校训,广纳贤才,聘请了张德清、杜煌、陈倬相、李硕卿、杜唐、吴佩莹、庄志墀等一批课有专长,行止端庄的学人来校执教,尽快稳定教学秩序、开学上课,新旧学生110名,共4个教学班,渐获社会好评。 辛宗鑫是位慎于思、敏于行的知识分子,更是一位平易、务实、崇尚科学的校长。他主事县中十一年,历尽艰辛,始终把“授业、启智、立人”作为治校第一要务,力求将县中办成闽南一流中学。为此,一俟学校秩序稍有起色,他便全面进行教务建设,整肃风纪。 首先,辛宗鑫把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英语等现代学科的教学,放在与文、史并重的位置,一扫儒学遗风,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为惠安近代文明鼓之、噪之、疾呼呐喊,开惠安教育史一代新风,为程炳耀、黄金陵、刘裕沂、黄征帆等海内外一批知名学者的成长,打造坚实的科学基础。同时,他还与同仁一道,把音乐、美术、劳作、体育的教学,放在学校教育应有位置上,突破陈习,举办了惠安县历史上第一次田径运动会和第一次女子篮球赛,在购置了惠安第一架望远镜、显微镜等教学仪器的同时,购置了惠安历史上的第一架风琴;一大批学生在日后的美术大师李硕卿带领下,走出课堂,深入民间,创作了数量可观的美术、劳工作品,并一次次举行“文明戏”的演出晚会,引领惠邑时尚。接着,他克服种种困难,筹措款项,于1935年兴建学生宿舍4间,挖筑水井一口,添置了课椅桌及图书仪器,大力整肃风纪,编印出版了《概况与计划》、《惠师一览》等油印刊物,刊登有关学校现状,教学研讨、行为准则、规章制度、教学动态,远景目标等文章和信息……由是,县中社会声誉日隆,生源日增,赢得惠安县民众和海外华侨一片赞许之声,辛宗鑫“执教鞭,振兴惠安,报效桑梓”之志日益坚定,“图发展,服务县中,鞠躬尽瘁”之念与时俱增。 积十年教坛实践和阅历,辛宗鑫深感振兴教育,成败得失,关键在于乡村教育,亦深谙乡村教育新式师资匮乏。因此,在杜煌、陈倬相等同仁支持下,于1934年8月试招一简易师范班,不意盛况空前,社会反响十分强烈,由是,县中兼办师范班传统袭至1951年。为激励师生奋发进取,1935年春,辛宗鑫于校内始设“学生成绩展览室”,随时展示学生优秀作文、书法、美术、劳作成果,检阅教学成绩,相互促进交流,并组织学生家长、社会贤达来校座谈;1936年元旦,辛宗鑫在学生成绩展览室的基础上,举办学生成绩展览会,省教育厅长郑贞文莅校视察,称“惠安县中教育情况属佳,劳作成绩尤显”,指令县中选劳作10余件送省厅,以为闽省学校教学张本,一时来校参观者络绎不绝,交口赞誉。是时,学校经费窘迫,为解燃眉之急图谋发展,1936年2月,辛宗鑫不辞万里,携陈倬相梯航南渡槟城、仰光、新加坡,凭其师德风范,所到之处,备受欢迎,不日募得国币6万元之巨(注),1937年底,即先期汇来3000元,“槟城堂”隆重开工,经年完竣,蔚为一时大观,县中事业蒸蒸日上。 正当辛宗鑫踌躇满志,意欲一展抱负之际,“芦沟桥事变”炮声传来,古松蓊郁的苍埔校园,再也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辛宗鑫率全校师生走上街头,高呼口号,演出话报剧,作时事讲演鼓动,深入乡镇农村,带动全县抗日救亡宣传活动,并组织战时青年服务团和抗战剧社,举办抗战歌咏篝火晚会,极尽匹夫之责……1938年5月,厦门沦陷,省城内迁,随后日寇登陆崇武,烧杀掠夺,狂轰滥炸,时局十分严峻,闽省学校,多有被迫停办者,面此,以办学为已任的辛宗鑫毅然决定学校内迁蓝田,得到县城各界热烈响应、支持。于是,辛宗鑫身先士卒,携一家老少七口落户莲坑溪口,和县中师生一起共赴国难,在那里办学,他们肩扛手抬,翻山涉水,顺利完成迁校工作——惠安一中七十五周年校庆之前,校友组团重访故地,蓝田知情老人依然牢记当年辛夫人六甲在身,尚且偕女儿上山采摘野果、野菜聊以果腹之情景。蓝田地气苦寒,蚊虫肆虐,疟疾流行,辛宗鑫率领师生,开沟渠、挖水井、建厨房、拓展乡村道路、创办卫生所,努力改善山村办学条件,在那贫瘠的山乡,高树起县中的旗帜,高唱简师的歌声,度过抗日战争最艰难的一段岁月,直至时局逐渐平静,学校才搬回县城。之后,或白天师生分散至城郊山兜村大树下上课、晚上返校自修,或再度迁徙蓝田,或在城郊东张建立分校,辛宗鑫决意办好战时中学,真正做到“烽火连天,钟声不断”,即使在敌机炸去苍埔校舍一角的日子里,县中、简师莘莘学子依旧书声琅琅,并在全省毕业生会考中载誉来归,奠定了惠安县中跻身闽南名校的地位,倍添先生于抗战中图谋县中发展的决心。1943年,辛宗鑫凭借县中声誉及自身人格魅力,一举成功合并了侨光,复兴两所私立中学,并新建“学川室”一座共6间教室,建成东张,东园两所分校……绑腿草鞋布衣雨伞的县中校长,于奔波中惨淡经营,终于在国事维艰的年代,亲手翻开惠安县中欣欣向荣的一页。 但是,天下黄河十八湾。1944年4月,一件辛宗鑫始料不及的事情发生了—— 那年4月的一天,一向横行市井的县自卫队武装包围县中,冲进校园,殴打学生,捣毁学校设施,舆论惊骇;为保护学生计,为维护县中声誉计,辛宗鑫拍案而起,全力支持县中学生罢课、示威,一时震惊省府当局,由此结怨县长梁甫成。嗣后,梁不断制造事端,借故拖欠教工薪金,明令裁撤县中全部职员,其倒行逆施,一一遭辛宗鑫坚决抵制;辛宗鑫一反平日儒雅之风,据理力争,反复申明,诉诸舆论,以其坚忍不拔之精神,同梁甫成诋毁县中之丑行相抗争,历时近一年,直至梁甫成被免职离惠。从斗争风雨中走来的惠安县中,终于跨过前进路上又一道湍流,益发显出它的无限生机。 1945年2月,辛宗鑫谢绝省教育厅盛情挽留,欣然辞职,离开他视若生命的惠安县中,受聘海疆国立大学,开始他新的教学生涯。 据现有资料显示,1945年辛宗鑫离开县中时,占地20多亩的苍埔校舍建设已臻完整,全校学生逾千人,共20个教学班(包括1个特师班及两所私立学校并入的教学班),仅春季班注册的一年级新生,即达254人,为先生来校时全校学生总数的5倍;1942年至1945年1月,县中毕业生总计612人,逾辛宗鑫主事校政之前县中18年毕业生总数191人的3倍有余;1942年、1944年初中毕业生举行全省会考,县中毕业生成绩名列全省第2名,第5名;辛宗鑫开惠安县中兼办师范班先河,传统因袭至1951年春,仅师范本科毕业生就有352人(不包括简师毕业生及肄业生),教泽披于几代人,摸索出一条服务乡村,造福民生,别具特色的办学之路,为惠安乡村近代文明启蒙启智树人的千秋大业,作出不同寻常的贡献……今日惠安一中,已是一所闻名遐迩的福建名校,辛宗鑫主事惠安县中、简师11年,其名灼灼,其实灼灼,名实相归,灿灿然然。 1955年8月,经历一番岁月风雨的洗礼,辛宗鑫以无比欢愉和欣慰的心情重返惠安一中教坛;翌年,辛宗鑫以特邀代表身份当选惠安县第一届政协委员,兼任学习委员会副主任和县和平解放台湾工作组副组长。1967年8月22日,辛宗鑫病故,享年68岁。30年后的一个春日,昔日门生故旧30多人来到先生墓前祭奠,其悼辞诗云:“辛苦树人计不赊,老年犹见锦添花。宗承而业谦恭士,鑫溢杏林教育家。芳桂芬兰桃李艳,留勋立德誉名佳。学风尚朴文风盛,府县于今赞有加。”这首冠以“辛老宗鑫芳留学府”的悼诗,称得上是辛宗鑫先生一生的真实写照。 辛宗鑫身后,嗣人灿烂,有婿驰骋新闻媒体,有子主政国企、中外合资大中实业公司,有女破女子跳伞世界纪录,有孙留美学成执教新加坡国立大学,有孙任世界五百强大型国企(集团)财务总监,有孙媳执教清华大学,有孙婿执教哈尔滨工业工大学……一门之内,儿孙两辈,领高级编辑、教授、高工、副教授、博士衔者,达18之众,真所谓:仁者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