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海外乡亲对泉州教育事业的贡献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海外华侨素有爱国爱乡和兴学重教的优良传统。他们在家乡兴办各种公益事业中,以捐资举办教育事业为最多。直到现在,海外乡亲捐资教育事业的经费仍占各种公益事业经费总数的一半以上。 (一) 泉州的海外华侨在家乡兴办教育事业最早可追溯到清朝咸丰年间,到了光绪时,已蔚然成风。 清朝咸丰年间(1851-1861),南安县金淘莲坑村的菲律宾华侨杨肇基就在家乡兴办道南义塾;宣统元年(1909)由其孙儿杨仲清独资改建为道南学校。在此期间,南安县官桥的菲律宾华侨蔡启昌也捐资修建泉州文庙考棚和南安文庙、书院。 光绪二十七年(1901),石狮永宁旅菲林氏宗亲会林登概、林允柱、林登荣、林朝助等人发起在永宁西门外林氏宗祠创办行实私塾,由林登宾任校长。宣统三年(1911)改制为行实学校。 光绪三十一年(1905),印度尼西亚华侨蒋报企等人在其家乡树兜村(今属鲤城区)创办明新小学。同年,晋江县安海的日本和菲律宾华侨陈清机、高标勋、周起特与地方人士蔡德远等人在安海筹办养正小学,光绪三十三年(1907)正式开学。光绪三十一年(1905)晋江陈店村(今属鲤城区)的菲律宾华侨杨滋厚等人在陈店村创办紫兰学校。光绪年间,南安县的华侨兴办教育事业的人也很多,如华美的菲律宾华侨洪志荣,倡捐万金,改诗山书院为学堂,又在其家乡创办丹心学堂。山腰的印尼华侨李庭芬,倡捐千金,建丰州书院。金淘的菲律宾华侨李耀垣,创办金山学堂和金淘学堂,并对泉州的培元中学、佩实小学和厦门的同文、英华书院均有捐资赞助。 清宣统三年(1911),南安县的菲律宾华侨吴记霍独资在其家乡创办诗坂、诗鳌两所新学堂;接着又与乡侨陈宏基等人合办诗山进化小学。 华侨除自己创办的一些学校外,对基督教会创办的学校向他们募捐时,他们也乐意给予资助,如晋江金井的毓英学校、永春县的育贤学堂、泉州的培元中学等。 (二) 清朝的办学,除维新变法后有办几所新型学校外,基本上都是诵古文的私塾。 辛亥革命时期,是广大华侨的第一个爱国主义高潮。 辛亥革命后,推翻清帝,建立民国,倡办新式学校,广大华侨积极响应。他们在国外所受的西式教育,深感我们国内所办私塾,只读古文不行,需兼读数、理、化才全面,才能真正培养有用人才,因此纷纷捐资在家乡兴办新式学校,并形成高潮。 南安县梅山的菲律宾华侨陈光纯,在菲律宾曾支持过辛亥革命。民国七年(1918),他携眷回国,定居于泉州城内。他认为祖国要富强,必须走教育,科学救国的道路,因此送他的诸女儿到福州女子师范就读,并于民国十一年(1922)在泉州城区创办启明女学,将自己的大部分居屋作为女学的校舍,又负责女学的全部费用。启明女学是一所完全小学,后相继开办补习班、师范速成班、初中部和国学专修院等。随着学校的发展,女学原来校址已显得狭窄,陈光纯仍独资兴建一座当时在泉州最大、最高的钢筋水泥三层大楼,作启明女学和国学专修院的校舍。此外,他还担任西隅小学的校董。为维持这两所学校的经费,他经常奔走于泉州与菲律宾之间。陈光纯不幸于民国十四年(1925)病逝于泉州启明女学。终因经费困难,乃于民国二十年(1931)停办。 南安县金陶的印度尼西亚华侨富商黄奕住1920年在其家乡独资创办斗南小学,兼办师范班。1927年又在厦门鼓浪屿创办慈勤女子中学,兼办女子师范及附设小学,还捐助岭南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厦门大学等。 据统计,从1911年(清宣统三年)至1919年(民国八年),南安县的海外华侨已在家乡创办110多所学校。 菲律宾爱国侨领李清泉,民国二年(1913)就在其乡——晋江县金井石圳村倡办龙门学校;民国七年(1918)支持乡亲李连朝等人创办圳山阅书报社;民国九年(1920)支持创办石圳育德女校;民国十四年(1925)把龙门学校改办为成美学校,并独资兴建新校舍。 晋江县安海镇的海外侨胞创办养正小学后,又于民国十七年(1928)创办著名的养正中学。 据民国二十四年(1935)晋江县政府统计,当年全县的教育经费47.4万元,除政府拨给3万元外,其余基本上均系海外侨胞所捐赠。 据不完全统计,自民国元年至抗日战争前,泉州各地的侨办或侨助的小学530余所,其中南安县有370多所,晋江县101所,永春县33所,安溪、惠安、德化等县31所。 泉州市的海外侨胞绝大部分居住在东南亚的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亚、缅甸……等国。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日本出兵侵占东南亚各国。海外华侨与祖国和家乡的沟通中断,侨汇断绝,致使泉州侨乡的许多侨办学校在经济上遭受严重困难。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侨汇畅通,这些侨办学校枯木逢春,又再呈现勃勃生机。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晋江县的海外侨胞又在家乡新办了南侨、石光(今属石狮市)、凌霄(今属鲤城区)三所中学。南安县的海外侨胞也新办了南英初级中学、罗东罗英中学、蓬华华美中学,石井延平中学、金淘侨光中学和官桥南星中学分校等。惠安县的海外侨胞也于1947年在东园镇创办了惠南中学。 福建省档案馆保存一份南安县政府报送的卅七年上学期(1948年10月至1949年1月)侨办(助)国民学校的情况表,记载有这些学校的创办时间及平时经费收入(不包括基建)等情况,可供我们参考。现摘录制表如下: (三) 新中国成立后,海外侨胞欢欣鼓舞,再次掀起一个捐资办学的新高潮。 南安县梅山镇的新加坡华侨李光前,1939年就在其家乡芙蓉独资创办国专小学,1943年又独资创办国光中学。1950年他准备大规模扩建国光中学校舍,恭请其岳父、著名侨领陈嘉庚先生亲自到梅山帮其规划,然后捐献巨资建设国光中学新校舍。新校舍建在“大山宇”的小山坡上,依山而筑,在山坡之中建起一座红砖绿瓦、宏伟壮丽、富有民族特色的办公楼——新华楼,东西两侧分别建了延安、遵义、延平、公毅等宿舍楼和南侨、星湖、梅山、芙蓉等教学楼,还有科学馆、图书馆以及“师村”11组家属住宅,总建筑面积达50959.90M2。规模宏伟,设备完备,为全国著名的侨校之一。同时,李光前还扩建他原来创办的国专小学一、二、三、四校和幼儿园、国专医院、大礼堂……等等,逐步建成海内外闻名的“国专学村”(现名光前学村)。 马来亚槟榔屿的惠安县华侨刘玉水,1946年就在其故乡创办荷山小学。1950年又创办荷山中学。1952年还在荷山中学附近村落兴建了净峰、延寿、东岭、潘湖、西埔、湖坝头等6所小学。荷山中学从1950年开始基建至1965年,计完成各种教学及生活所需之建筑物近14000M2,并拥有三万余册之图书馆及数理化、生物等教学仪器、标本数千件,是福建省三大著名侨办中学之一。 1952年至1960年,晋江地区(现为泉州市)的海外侨胞先后在家乡新建的中学达28所。 据泉州市侨务办公室统计,1949年10月至1966年,泉州市(晋江地区)海外侨胞捐资兴办教育事业的经费达2105.21万元,年均捐资额123.8万多元。 “文化大革命”期间,侨务政策遭受破坏,许多侨办(助)学校受到冲击,有些著名侨校被迫改名,侨办(助)教育经费急剧下降,降到新中国成立后的最低点。 “文革”结束、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海外侨胞捐资兴办教育事业的金额迅速回升,并出现许多前所未有新气象和新特点。 “文革”前,泉州市海外侨胞主要是捐资在本村本里创办小学,最高到中学;“文革”后,已发展至中等专科学校和大专院校。如缅甸华侨、香港和昌集团董事会主席吴庆星从1985年起,先后投入数亿元在其家乡——洛江区马甲镇霞井村创办一所仰恩大学。马来亚归侨、澳门归侨总会主席梁披云等人也在泉州市区创办黎明职业大学。 改革开放后,泉州市的海外乡亲在家乡创办的中等专科学校有:石狮鹏山师范学校、安溪培文师范学校、安溪慈山财经学校、晋江农机学校、永春师范学校、惠安开诚职业学校等。 “文革”前,海外侨亲个人创办或支持的学校一般是一所,最多是几所;如今已有几十所甚至上万所的。 南安市金淘镇海外侨亲黄仲咸,1970年以来,已先后捐资1亿多元,捐建40多座教学楼和医科楼,并资助贫困学生2万多人。这些贫困学生不仅有本镇、本市的,也有外县、外地区的。仅2003年,他就拿出近百万元资助福建省1500名老区贫困学生,及厦门市342名贫困学生(每人每年500元),被福建省人民政府授予“福建省荣誉公民”称号,厦门市政府也授予“厦门市荣誉市民”的称号。 南安市水头镇吕振万早年曾往日本、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等地经商,后定居香港,任南益实业(集团)有限公司主席。改革开放后,他发了要帮助贫困地区建100所小学的宏愿,现在不但已经做到而且超过。他捐资办学的范围从本村、本镇、本市发展到外县、外省;项目从幼儿园、小学、中学直至大学。至1999年,已建各类学校的教学楼147幢,仅在南安市就有110多幢;教室1400多间,覆盖面达16个乡镇、100多个村落。 据不完全统计,1990年泉州有各类侨建、侨助学校(包括幼儿园)1560所,占全市各类学校总数的42.8%强,其中小学以上学校1195所,占全市小学以上学校总数的47.1%。具体情况如下表: 泉州市1990年侨建、侨助学校分类统计表 1.鲤城区包括现在的丰泽区和洛江区;惠安县包括现在的泉港区。 2.各类学校中接受捐资300万元上的有23所。 据泉州市侨办和侨联提供的数字,1979年至2002年,泉州市的海外侨亲捐资在家乡各种公益事业的款项合计51亿多元,比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增加40多倍,其中用于教育事业的占一半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