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仙都巨子 侨亲楷模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黄仲咸先生是南安市码头镇仙都村人,改革开放以来,他在自己家乡、边远山区、南安市区及外县(市)投入大量资金,独资为全市三十多所中小学和幼儿园兴建新校舍,为十多所医院、卫生院和医疗室盖起崭新的医疗用房。据不完全统计,他捐建的以“仙都”命名的楼房40多幢,建筑面积达5.6万多平方米。他为培育英才,不分地域、不分姓氏,以资助山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特困特优生为重点,开展支教助学活动,先后资助18500多人(次)。他无私捐助总价值达数亿元人民币。每当看到“仙都楼”这名字,人们就想到其捐建者黄仲咸先生。他是仙都值得骄傲的巨子。他饱含着绿叶对根的情谊、赤子对祖国的爱,倾资扶持教育卫生事业,造福桑梓,振兴教育。使许多贫困学生得到了就学机会,为祖国造就了人才。 黄仲咸的高尚情怀,赢得了海内外人士的高度赞誉。党和政府对他的爱国义举多次给予表彰。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卢嘉锡、吴阶平、叶飞、王汉斌、彭冲,原全国政协副主席杨成武、原中央军委副主席李德生等分别为他题词。福建省人民政府表彰黄仲咸的突出贡献,多次授予他“乐育英才”荣誉证书、金质奖章、匾额。1995年10月1日,福建省人民政府在南安市为黄仲咸树碑嘉奖,褒扬他“旅居海外,情系桑梓,慷慨捐资,兴学育才”。同年,国家教育委员会授予黄仲咸“尊师重教、振兴中华”的奖牌。1959年和1999年黄仲咸先后两次应邀到北京参加国庆大典,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最近,福建省人民政府和厦门市人民政府分别颁发文件,授予仲咸先生为福建省荣誉公民和厦门市荣誉市民。 难忘童年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祖国外有列强侵略,内有军阀混战,匪贼扰乱,经济萧条,民不聊生。在那样的年代,黄仲咸出生于仙都村一户贫苦的农民家庭。他一家十余口,兄弟姐妹八人。尽管他父亲努力拼搏,母亲勤劳俭朴,但要支撑这个家是非常不容易的。他父亲辛辛苦苦耕耘几块田地,以务农为主,兼做点小生意来顾家糊口。仲咸六岁那年,父母把他送入学堂念书,白天上学,课间和晚上回家帮工。他的父亲经常说:“要做为种子的,一定要晒得干干的。”对儿子的成长寄予很大的希望,要求很严格。仲咸年纪虽小,却十分懂事,知道严父慈母训导的苦心。他常常天刚亮就起床,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而后认真温习功课,看书写字。他的学习成绩名列前茅。仲咸父母的言传身教及生活的磨炼,铸就了他刚毅、勤劳、进取的性格。如今,仲咸对严父慈母的教诲仍然记忆犹新。他在《回忆录》中写到:“家父对我之督促,虽然特别严厉,然而如今思之,于心全无怨忿之情,盖因我知家父爱我至诚,所期望至深且切,我一生受其影响亦至大且远。我今天之稍有建树者,饮水思源,全是先父之所赐。” 由于时世艰难,家境贫困,仲咸在小学堂里念到五年级时,就不得不辍学了。他多么留恋给了他无尽回忆的学校。1935年,他15岁那年,就飘洋过海去闯天下了。临走时,父亲千叮万嘱地告诫他:“一定要不怕吃苦,一定要诚实、勤奋。”从此仲咸离别双亲,离开了可爱的故乡。但故乡的山山水水、故乡的父老乡亲总是记挂在他心头。 博击商海 15岁的黄仲咸跟着乡亲飘洋过海到印度尼西亚。在人生地不熟的异国他乡,找到了先期到达的大哥,开始了他闯荡商场的历程。在印尼这个“千岛之国”的一个小岛上,跟随他大哥做小本生意。他努力适应当地的环境,一边学习当地语言,一边留意风土人情,一边熟悉生意的经营。他走街串户收购胡椒、木棉、金鸡纳霜、豆蔻、咖啡、棕榈油等当地土特产,兼开小杂货店,成了大哥的得力助手。由于兄弟俩刻苦经营,开始有了一点小积累。可是到了1936年,一场突发的大地震,使他一瞬间两手空空,一切又得从头再来。 黄仲咸重整旗鼓,迎难再上。他认为做生意不能只在家中“守株待兔”,而是要走出去。他自己摇着橹,划着船,让载货的小船在周围的小岛间来回穿梭,到各小岛小村贩卖日杂用品,收购土特产。二战中,仲咸不畏风险,购置了一只帆船,雇几名工人往返于四周岛屿村落,继续贩卖小杂货,收购土特产。生意刚有了一些起色,却因为日军海上封锁,形势紧张起来了。他不得不放下小店,转到山区办农场,开始了拓荒、养猪,发展种植业、畜牧业等项工作。 在经营农场期间,他实行产、供、销一体化,针对战乱时期粮食紧张的情况,把农场生产的粮食适时投放市场,满足当地群众的需要,进一步密切了与当地群众的关系。他依靠自己的养猪业,招商合办“厦门菜馆”,他兴办“建南公司”经营利润高、风险大的紧缺商品贸易,由于他抓住商机,诚实经营,生意十分成功。他的诚恳、勤奋得到村民的信赖以及商家的信任,并获得了经商初步成功的经验,为他的事业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战结束,百废待兴。商场有无限的商机,竞争也是激烈的。他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找准时机,成立南安公司,专门经营布匹生意。他以犀利的眼光把握时机,施展才能。“诚招天下客”是仲咸从商的准则,他和别人做生意从不欺诈,不弄虚作假,博得客商的信赖,因此生意越做越红火。然而,在印尼排华时期,华人的工厂、企业受到打击,黄仲咸的生意处于停顿状态。但他不消沉,不气馁。在生活十分困苦之时,他坚韧不拔;在经商艰难挫折之时,他不屈不挠,想方设法待机而动。在艰难的日子里,他抓住机会入主美华公司,当形势稍有缓和的时候,他不失时机地涉足金融界,先后创办“大众福利银行”、“金环银行”、“金库银行”,又使“耶佳特拉商业银行”转危为安,日益兴隆。 后来,他的生意越做越大,涉足的行业有农业、航运业、花布印染业、造纸业、尼龙化纤业、保险业、房地产业、银行业,他的超人的眼光和非凡的胆识,使商界同行佩服。到了八十年代,他的事业由小岛发展到大埠,由大埠发展到印尼首都雅加达,在印尼仅仅银行就先后办了4家,成为印尼一位富甲一方的银行家。当他敏感地觉察到华侨办银行有危险时,就果断地割卖了银行,变卖了不动产,退出印尼,到香港、台湾等地区及东南亚发展,到香港后,他发展房地产业,创办“必利达公司”等4个公司,瞄准香港房地产和股票,在进出之间赚了大钱。成为拥有亿万家资的实业家。 情系故土 一个人热爱家乡才能热爱国家,孝敬父母才能奉献社会。黄仲咸情系故土,心贴仙都,心贴南安,心贴祖国。仲咸爱国爱乡、奉献社会的思想,一是他父母教育的影响,二是他牢牢记住“我是一个中国人”,有一颗永远不变的爱国心。他铭记住父亲的一句话:“仲咸啊,你日后若有所成就,挣了钱,一定要尽量回报社会,造福家乡。” 1959年10月1日,黄仲咸应邀到北京参加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的大庆典,受到祖国人民的热烈欢迎。周总理出席爱国华侨国庆招待会,讲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新变化,殷切盼望海外赤子,用各种方式参加祖国建设。黄仲咸听后激动不已,觉得只有强大的祖国做后盾,华侨才可以扬眉吐气。他回到家乡,率先资助家乡兴建仙都小学。这是他奉献社会的一个重要开头。 1960年,国家遭受重大的自然灾害,在暂时困难时,黄仲咸尽一切可能,雪中送炭,从海外寄回一些物资给家乡的父老乡亲,支持乡亲共渡难关。他鼓励乡亲战胜困难,他的资助温暖了故乡亲人的心,至今,乡亲们还念念不忘他的情意。 黄仲咸返乡时,父母双亲均已不在人世。“子欲孝而亲不在”,黄先生对此深感内疚。但他没有花钱,大操大办去为父母超度亡灵,而是把自己对父母的孝心,转献给本村每一位老人,按月给村里60岁以上老人发放零用钱,逢年过节给老人们发红包。他为村里建造了南安市第一座“孝德堂”,无偿供给村人安放骨灰盒。黄仲咸是把孝心扩展了的人,他将要报答父母的孝心扩展成了奉献社会的动力,因而倍受人们的敬仰。 黄仲咸常对其孩子讲:“我可以给你们一些钱,你们想更有钱就要自己赚。我的钱要去帮助穷人的孩子,只有穷人的孩子都能上学读书了,中国才能发展得更快、更强大。”仲咸有五男一女,老三黄湘江现任黄仲咸基金会董事,帮助父亲做公益事业,湘江说:“我个人完全同意父亲的做法。钱是父亲辛辛苦苦赚的,任何人无权干涉。其实,父亲所做的事情,是我们家族的光荣。我现在经常帮着父亲到较贫苦的地方考察,寻找需要帮助的学生。” 高瞻远瞩 黄仲咸事业有成了,首先考虑的是回报让他牵肠挂肚的祖国。仲咸走过世界许多地方,所见所闻令人深思,看到中国人被歧视,令人痛心。他始终认为只有祖国富强了,人家才不敢欺侮我们。要振兴中华,必须振兴教育。中国人的文化素质提高了,科技发达了,才能国富民强。仲咸心里头总牵挂着那些没钱读书的穷孩子。他说,聪明好学的孩子由于贫困而失学实在令人惋惜。祖国开放改革了,但是教育这个话题一点也不轻松,不管人们怎么想,教育在现代已经比任何时候重要,教育成了人们不能不格外重视的大事了。黄仲咸决定:把捐资助教作为己任!他带着亿万巨资回到祖国,开始了他奉献祖国,回报社会的伟大历程。 南安是有140多万人口的县级大市,中小学师生就有30多万人,相当于一个山区县的人口数。黄仲咸深感教育是牵动千家万户的事,也是影响千年万代的事,从而加深了倾资助学的决心。他明确向亲友宣布:“把自己资产的绝大部分用来做公益,并把做公益的全过程,作为自己晚年要做的事业来办。” 黄仲咸提倡务实。他深入农村,深入到学校。当他看到一些乡村的校舍陈旧、教室不标准的时候,他很忧虑;当了解到个别贫困学生辍学,特别是有的女孩子不能上学的时候,他很着急;当他看到个别学龄儿童穿着破旧,因家庭贫困没有到学校上学的时候,他很同情。他选定了自己要资助的对象和项目。在繁忙中,他多次拨忙专程回乡,处理具体事务,大到总设计,小到打基础,现场进展。那年,他已经70多岁了,炎热的夏日,汗水湿透了衣服,他毫不在意;寒冷的冬季,北风刺骨,他不顾劳累。他爬山涉水到建筑工地视察工程进度,检查建筑质量。他一再吩咐施工者要为下一代负责,保质保量按时把学校建好。陪同的人员深受教益,学校的师生深受感动。他们说:“这位慈善的老人,不但出钱,而且出心思、出力量。我们如果没有好好工作,没有好好教书和读书,怎能对得起他的一片热心呢!”黄仲咸有时还深入教室,对教师关怀爱护,对学生勉励有加。孩子们亲切地称他“尊敬的黄爷爷”。 无私奉献 热爱祖国是华侨的传统美德。毛泽东赞扬著名侨领陈嘉庚是“华侨旗帜,民族光辉”。陈嘉庚的爱国思想和行动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华侨。三十多年来,黄仲咸助学扶贫,为教育事业和慈善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群众称颂他是“第二个陈嘉庚”。黄仲咸的“养金鸡、生金蛋”与陈嘉庚“卖大厦、建厦大”一样崇高,他的俭朴生活与陈嘉庚一样传为美谈。 一开始,黄仲咸就明确地向地方政府表明:“百分之百使用自己的钱来支持教育事业。唯一的要求是自己安排处理捐建项目。”自从资助家乡兴建仙都小学起,黄仲咸接二连三,从不间断地支持教育,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他对教育、卫生事业的捐助从没有停止过。黄仲咸的捐助是有目的的。对山区学校,重在扶贫,目的在改善贫困乡村的办学条件,让孩子们有一个学习的好环境。对市区学校,重在抓典型,以资助南安一中为重心,使重点中学发挥其示范作用,推动全面工作;他着力资助柳城中学,从基建开始就全心关注,加速其发展,以分担南安一中的压力,帮助它和一中比翼双飞。他为职业中专的建设出力谋策,独资先建“仙都楼”,然后带动不少华侨捐建项目,为职业中专的上档次增添设备,为推进南安的职业教育做出了努力。 从1979年起,黄仲咸捐建教学楼、门诊楼的工作没有停止。1979年捐建诗山中学仙都楼(教学楼);1981年捐建码头镇卫生院仙都楼;1983年捐建南安市医院仙都楼(病房楼)、南侨医院仙都楼(门诊楼)、南师二附小学(仙都村);1985年捐建诗山中学招贤楼(教师宿舍楼)、继志楼(教师宿舍楼)、南安一中仙都楼(科学楼),南师二附小学教学楼(仙都村),南安市医院印华楼(门诊楼);1986年捐建向阳中学仙都楼(教学楼),南安四中仙都楼(教学楼),向阳厝中心小学仙都楼(教学楼),眉山中心小学仙都楼(教学楼),翔云中心小学仙都楼(教学楼),洪梅镇三梅小学,助建诗山镇燕山小学教学楼,仙都村办公楼;1987年捐建诗山中学印华楼(会堂),助建南安市儿童乐园;1988年捐建南安一中招贤楼(教师宿舍楼),柳城中学仙都楼(教学楼),向阳中学招贤楼(教师宿舍楼),助建市侨联大厦;1989年捐建柳城中学继志楼(师生宿舍楼)。南安市中医院贤奕楼(门诊楼);1990年捐建南安一中继志楼(学生宿舍楼)、新侨中学仙都楼(教学楼)、码头镇码四小学仙都楼(教学楼);1991年捐建码头镇中心小学仙都楼(教学楼),南安市医院急诊楼(病房大楼),扩建新侨中学仙都楼;1992年捐建南安一中印华楼(教学楼),柳城中学膳厅,侨光中学仙都楼,向阳卓厝中心小学继志楼(教学楼),诗山镇美洋小学仙都楼(教学楼),南安市皮肤病防治医院仙都楼(门诊楼);1993年捐建南安职业中专学校仙都楼(教学楼),助建南安市妇幼保健院,助建安溪一中教学楼;1995年助建长汀县“希望小学”;1996年扩建南安四中仙都楼,南师二附小教学楼。这一幢幢大楼黄仲咸付出了金钱,也付出了心血。几十年来,他还为学校添置了大量教学仪器,完善学校的基础设施;为一些医院添置了先进的医疗设备。南安的11个公益性单位得到他的资助。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黄仲咸为家乡的诗山中学捐建过四座大楼。他还动员在印尼的诗山华侨为家乡教育的发展捐款,为诗山中学出力。他的宣传令人感动,大家捐建了不少的项目,使诗山中学的面貌焕然一新,成为一所建筑美丽、规格符合标准的学校。在捐建及宣传的过程中,黄仲咸与学校领导一起座谈、回顾诗山中学办学过程、分析办学的优势及存在问题,提出对策。他鼓励学校领导团结一致,再创诗山中学的辉煌;他鼓励学生们专心学好科学知识、学好本领、报效祖国。师生们说:“仲咸先生不仅帮助学校的硬件(物质文明)建设,也帮助软件(精神文明)建设。仲咸先生的帮助帮在点子上。” 黄仲咸的捐助是认认真真的。他捐建的每一项工程,都要亲自参加设计和审核,他要求设计既要先进又要实用。他捐建的40多栋楼房的建筑过程中,都留下他的足迹。他说:合同就是法,合同一签定,就要按合同办事。为了保证质量,他指派专人替他负责督察工作,定时向他汇报情况,听取他的意见。施工期间,他还特地从国外回来巡视工程,给予具体的指导。工程完工的时候,他必回国亲自验收,没有按合同要求办的,不能付款。工程检验合格了,才交给受资助单位使用。他所捐建的楼房,座座符合质量标准,安全实用,达到要求,完满地实现了他的目的。受资助的单位感激他,与他合作的承建商佩服他。 黄仲咸为了弘扬优秀文化,繁荣福建省的文学事业,于1991年创设了一年一届的福建省“黄仲咸文学奖”,以此来鼓励和奖励优秀的作者,这一奖励活动至今已颁奖12届。他还资助《南安县志》、《南安教育志》、《丰州集稿》等的编纂出版以及《荣武诗社》、《南安教育》等刊物的出版。2002年,黄仲咸的公益事业延伸到革命老区,他捐献20万元给福建省老区建设促进会,用于资助贫困的“五老”(老地下党员、老游击队员、老交通员、老接头户、老苏维埃乡干部)、革命烈士后代品学兼优的学生;2003年,捐资给省老促会的助困资金增加到75万元。2003年5月底,黄仲咸派他第三公子和厦门必利达房地产开发公司林副总经理,代表他到南靖、平和为老区贫困学生发放助学金。黄仲咸奉献社会、助困扶贫的范围越来越广了。 由于黄仲咸的影响,一大批侨亲和企业家和受捐助乡镇的群众和师生们都说:“仲咸先生有胸怀,不但关心自己的故乡,也关心其他乡镇教育和卫生事业。他不建宫庙,专建学校和医院。他对平民百姓的关爱是尽心尽责的。”有的说:“仲咸先生这么无私,把支持全民的教育卫生事业作为自己的责任。我们应该向他学习,尊师重教、热心公益。” 为了将其一生积攒的资金捐献给祖国的教育事业,广泛开展奖学奖教和助学活动,并且设立“坚持山区任教奖”扶持山区教育,1990年黄仲咸决定建立一个永久性的教育基金会。南安市黄仲咸教育基金会就是仲咸先生独资创办的,是经南安市人民政府批准的社会团体,具有法人资格。其基金主要用于:“1、奖励南安市优秀教育工作者和优秀学生;2、奖励坚持山区任教,为发展山区教育做出贡献的教师;3、资助特困教师和学生;4、扶持贫困地区的学校改善办学条件。” 许多受到“黄仲咸教育基金会”嘉奖、赞助的学生,对仲咸感激不尽,纷纷写信感谢。仲咸先生收到的感谢信有好几百封,每封信他都亲自阅看。他说:“我只读了5年书,我知道不能读书的滋味。我喜欢那些虽然家境贫寒但追求上进的孩子,我要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愿望。”从受助学生给“尊敬的黄爷爷”的信,我们看到了效益和希望!南安四中有个学生来信:“当我望着中学校门却步的时候,是您黄爷爷伸出援助的手,让我上了学……我已打算到社会流浪了,想不到您像一阵温暖的春风,给我希望,也给了我前途。”诗山中学有个学生来信:“因为黄爷爷给我们的资助,我们才得以又上高中,而且能够在您捐建的教学楼里学习。是您给了我们希望和信心,是您给了我们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北京师范大学有个学生来信:“我把得到您的奖学金、取得您的支持当成一种荣誉而倍感自豪。您为南安的教育事业作出的贡献,您大公无私的精神,鼓舞着我……”福州市受助过的学生来信:“我们能继续读书,应当感谢黄爷爷桑梓之心、捐助之情。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松溪二中受益学生来信:“我们这群山里的孩子,怀着美好的憧憬到二中求学,但由于家庭经济困难,面临失学。我们需要帮助,希望有人向我们伸出援助之手!就在这时,您来到我们身边,伸出无私的手,献出温暖的关爱,解了我们的燃眉之急,让我们得以继续学习,重新看到了希望和未来,这真是雪中送炭!我们难以用语言来表达对您的感谢之情,唯有更加努力地学习,以最优异的成绩回报您的关爱!”有位姓叶的学生在信中写道:“尊敬的黄爷爷,当我捧着您老人家千辛万苦挣来的血汗钱时,激动得泪流满面,因为你在我最困难的时候帮助了我,真好比雪中送炭,使我与家人及同学们受到了极大的鞭策与鼓舞。我虽然不能用华丽的语言表达此时的心情,但我深深懂得‘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道理。我会以实际行动加倍努力,勇于进取,以最优异的成绩向您老人家报喜……” 家乡仙都有一个神话传说,时常在黄先生的脑海出现:有个乐善好施的卖柴郎,一天在斩荆劈棘时,发现了一只浑身金光闪闪的山鸡,他欢天喜地地把山鸡抱回家,山鸡生下了一个又一个金蛋。卖柴郎用金蛋换钱买来米赈济穷乡亲,资助贫困子弟上学,乃至盖学堂、修路建桥等等。仲咸虽然少年时就离开了故乡,这传说却在他心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他逐步产生了饲养“金鸡母”的计划,就是为基金会置办产业,让它能够自己经营发展,基金会就会拥有长流不息的大批财源。他风趣地说,这像饲养金鸡母一样,能不断地下金蛋。黄仲咸有了美好的计划,并且把美好的计划付之实现。 现在,黄仲咸已经拥有两只“金鸡母”,并已经在生金蛋。这些金蛋蛋都用于资助公益事业,用于扶助大批穷孩子。一只“金鸡母”——1994年在南安市区中心兴建的一座12层高,建筑面积1.26万平方米的“必利达大厦”,作为“南安市黄仲咸教育基金会”的永久性产业。大厦出租后,年收益壹佰多万元,全部用于南安市的教育事业。大厦作为本基金会固定资产,任何时候、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无权出售、抵押、典让、转换和赠送。除基金会外,任何部门或个人都无权参与管理。他把这些内容写进基金会章程,作为永久性条款,任何时候不得更动。1993年,黄仲咸又投入1.5亿元人民币,在厦门市区江头商贸中心兴建另一座规模更大的必利达大厦,这是一幢35层(含地下室)的商住大厦,集购物、餐饮、娱乐、办公和住宅为一体的综合性建筑,建筑总面积4.38万平方米。这是“厦门黄仲咸科学教育基金会”的永久性产业,是另一只“金鸡母”。同样,为了使其有法律依据,基金会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经中国人民银行厦门分会审核和厦门市民政局进行注册登记,具有法人资格。“将该大厦及其收益作为面向全国的科学教育基金”。“奖励对科学技术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人才。奖励优秀教师、优秀学生和办学助学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兴办有利于教学和尊师重教的事业。”并明确规定:“厦门必利达大厦系基金会永久性产业,任何人不得出售、典当、抵押、转换或赠送。” 两座“必利达大厦”,就是两只“金鸡母”。把资金投到固定资产建设,用收益来办教育,就是黄仲咸的一项创举。他说,靠企业出资怕兴衰难卜,靠华侨掏钱怕代代难续,靠存款取息怕金融风波货币贬值。既能保持基金价值又能有固定产出,从而长期维持基金运转的最好方法,就是置业生利。他把这种做法形象地叫做“养鸡生蛋”。 2002年2月的一天,黄仲咸到厦门市公证处公证遗嘱。这份公证申明:厦门必利达大厦永不出售、不抵押、不典让或转换,产权永远归“厦门黄仲咸基金会”所有,常年出租所得的利润,全部用于扶持祖国科学教育福利事业,资助、奖励特困、特优学生。其家族合法继承人在他逝世后,不能有任何权益亦不得要求继承或分割。黄仲咸的发妻和儿子,也分别在公证书上签了字,赞同他的决定。黄仲咸所以提前立下这样的遗嘱,是不让“金鸡母”因人事更迭而飞了。这样,他捐助公益事业就能有永久的资金保证。这是何等高尚的思想境界啊! 节俭为本 黄仲咸在捐助公益事业时总是该出手时就出手,一掷几十万、几百万毫不吝惜。而他个人日常生活却俭朴无华,保持着勤俭节约的美德。建校的时候,每次他从国外返乡,从不住高级宾馆,而是住每日住宿费仅30元以下的教育招待所,一日三餐吃的是普通标准的工作餐。他从未涉足过“夜总会”,“KTV”。他说:“我不会去花那种钱。钱财应该用在社会最需要的地方,这样才有意义。”1986年7月的一天,黄仲咸到眉山视察捐建工程。中午11点了,当地领导想要请他吃饭。他说:“眉山还穷,要节约办教育。你们把工作做好了,我就很高兴了。”他回家简单地用了午餐。 南安必利达大厦建起来后,他每次回乡就以大厦顶层的基金会办公处为家,再没为住宿掏过钱,吃饭也是自己开伙。基金会全体工作人员不分上下,围坐一桌,像个大家庭,大伙儿吃什么,仲咸也吃什么,没有任何特殊。来了客人,也只在基金会餐厅用膳,决不到那些高消费场所讲排场。家乡的各级领导感谢他的慷慨捐资,每每要宴请他,他总是婉言谢绝。厦门必利达大厦还没有建成的时候,湖滨南路一座旧公寓楼是基金会的临时办公地点,多年来仲咸先生每到厦门,就住在其中一间又小又暗的卧室里。 几十年前黄仲咸打着赤脚离开家乡,几十年后他事业有成返回故里,他没大兴土木为自己的小家兴建豪宅,去过他家的人几乎无法相信,一个亿万富翁的老家依然是一座简陋的旧平屋。原副省长苏昌培同志到南安与仲咸先生交谈时,说:“黄先生你为国家、乡村,建造这么多漂亮的大楼,修这么好的路,可你自己家房子却这么矮小”,黄仲咸说:“为家乡铺好路,比盖好自己的房子更有价值。”如今,他的住所也很普通,甚至连卧室、会客厅都没有安装空调。据介绍,1999年1月16日,是老先生八十寿诞,公司上下原准备热闹一场,可硬是被他搁下了,只花80多元请几位亲朋好友聚了一下。最后还是公司员工给老人家煮了碗长寿面。 有的人对富翁的生活充满憧憬和神秘感。“养尊处优”常被用来形容这种生活状况。然而,黄仲咸生活平凡,远没有国内小康之家的讲究。如果说,以往黄仲咸在国内居所之简朴,只是其单身来往的临时状态的话,那么,如今正式回国定居,夫人儿女团聚生活,也应该有一个舒适豪华的“窝”了吧。看看仲咸的居屋吧:必利达顶楼整层分为四个单元,黄仲咸及其家人使用一个单元,其余用作客房和基金会的办公场所。无论住家、客房还是办公场所,装修一律同一标准;铝合金窗、油漆大门、白墙、普通耐磨地面砖。仲咸坚决不让搞高级装修,他认为没必要在这些方面花钱。他的卧室里有张新床铺,不算高档。秘书想,仲咸先生要在这里长住下来,该有一张像样的床,让他睡得舒适些,才买了这新床。可为了这一张床,秘书已经挨了他好几次批评,说是太讲究,浪费钱。 黄仲咸的衣橱里面衣物整理得井井有条,但多数显得陈旧,好几件已经洗得发白。秘书随手解开一双袜子,居然有破洞。他说袜子破了没人看见,不要紧。谈到物质生活,黄仲咸总是爽朗地挥着双手说道:“平平淡淡就可以了,我已经感到满足了!” 黄仲咸所捐建的大小项目,从来不搞奠基仪式、竣工典礼、迎来送往、大操大办那一套,这样既省钱又省事。他说:“我的目的,只在为平民百姓办点好事,我从不送‘红包’”。他对农村一些陈规陋俗很不以为然,比如他看到有人为已故先辈超度亡灵挥金如土,或一些人有了钱就建宫修庙,他认为是毫无意义的事,与其为死人做“功德”,不如多为后人做公益,积德行善就是报答父母养育之恩的最好行为。有人劝他捐建某寺庙,他说:“寺庙能出大学生吗?学校才能出大学生,我的钱要用在培养人才上面。”他不信命运,有相士断定他命中注定赚不到百万元,还说他过了六十岁就不会赚钱了。他全不当回事,照样执着追求,努力进取,成功地经营好再创办的第四家银行,进而办保险、开工厂等,后来他发达了。 慈善为怀 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黄仲咸的美德之一。仲咸是一位孝子,他遵循父亲的教训勤劳、诚信、艰辛奋斗,他听从母亲的教育帮助乡亲,为家乡公益办好事。他捐建的几十座楼宇,大部分是以家乡“仙都”为名,有几座是用“贤奕”(其父之名)“念慈”(纪念慈母)命名来纪念父母。父亲的严格教育、督促、促使他养成独立、勤奋的品格;母亲的仁慈、善良,以及对财富的理解,激励他热爱祖国、奉献社会。 黄仲咸有极深的平民情结,他总是不断谈及平民百姓的现实问题,贫困地区的发展,农村教育水平的提高,年轻人的就业,企业职工下岗等等,谈起这些问题时的忧郁之情,体现了一位慈善的老人的忧民之心。只要力所能及,他都想尽自己的一份力。 对朋友、对员工,黄仲咸既严格要求又有情有义地爱护。在南安黄仲咸教育基金会的会客室里,挂着一幅对联:“非亲有义当须敬,是友无情莫与交。”黄仲咸说,这是他五十年代在广州孙中山纪念馆看到的对联,他一直把它当作座右铭。他用人、与人打交道都遵循这个原则,若是人品不好,不值得信赖,或者才不堪用,再亲的人也不用;只要有诚信,立即可以引为知己,委以重用。这是他能够用人之长,提高管理效益的一个决窍。黄仲咸把身边工作的员工视为一家人,与他们同桌吃饭。这是一种难得的平民情结。对身边的炊事员、驾驶员等服务人员,在生活上认真安排考虑,甚至为他们安置套房,保证他们老有所归。 刘倩影女士是仲咸先生的助理,她感叹地说:“应该说,黄董事长是个对下属很严格的老板,但我们还是愿意长久地与他共事,不为别的,只因为他有品德高尚的人格魅力。现在他把所有的钱都拿到中国做公益事业。我从来没见过这样的人,别人也很难相信有这样的好人!他做公益从来就不为名、不为利。他帮过很多人,很多受他帮助的孩子很懂事,都写信来感谢他老人家。”有几天,仲咸先生因病住院,仍然关心着贫困学生的情况,把学生的来信天天阅看。刘助理动情地说:“都躺在病床上了,还是每天问我有没有孩子写信求助。希望好人早早康复,因为还有很多孩子等着去上学!他一心都在孩子们身上,自己的生活简朴得让人心疼。住院时医生说他营养不良。” 一位奉献给社会数几亿元的富翁,吃的是粗茶淡饭,穿的衣服是从地摊上买的20多元的衣服,喝的连矿泉水都舍不得买。他居然营养不良! 爱国情结 热爱祖国是一种美德,黄仲咸心中有一个爱国情结。他说,为了祖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全身心地投入,无怨无悔。祖国在我心中重千斤,无论什么情况也改变不了我的中国心。 黄仲咸在国外生活了几十年,目睹中国人被欺侮的情况,非常的痛心。他说:“旧中国的华侨到处任人欺压、宰割。现在新中国日益强盛,外国人要正眼看待了。”他为自己是中国人感到自豪。他说:“华侨没有祖国不行;祖国不强大也不行!”“祖国”两字已经注入他的血液,牵动他的灵魂。每当回忆往事、关注未来,他都会说:“祖国强大了,华侨再不会被人看轻了。”他讲了一段故事,说中国人和日本人、韩国人一样都是黑头发、黄皮肤。人家以为有钱的只会是日本人和韩国人。曾有一位外国人看到黄仲咸的生意做得红红火火,钱又赚得多,就问他是日本什么地方人。当时,黄仲咸严肃地回答:“我是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最让仲咸激动的是1999年10月,国务院侨务办公邀请他到北京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国庆观礼活动,接受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9月28日他与来自世界各地近800名华人华侨代表参加了外交部在钓鱼台国宾馆举行的招待会。他把上天安门参加国庆观礼视为最大的荣誉,是一生最难忘的事。从国庆10年观礼到国庆50年观礼,黄仲咸在不断地奉献过程中,他的爱国思想不断地升华,他的心与祖国紧紧相连。一谈起建国50大庆的首都阅兵,仲咸眼中就闪烁出特别的光彩! 建国50周年国庆阅兵及群众游行,给黄仲咸以深深的感动。他说,阅兵仪式阵容雄壮,规模宏大,看到这威武之师的气派,体会到祖国的日益强大,产生了一种自豪的民族感。特别在升旗仪式上,神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奏响,五星红旗冉冉升起,仲咸热泪盈眶。他更加感到作为一名中国人是多么的自豪!黄仲咸思绪万千,心里一直在想:要加倍努力为把祖国建设得更好而继续奉献。 他生性爽直,爱国心切。对祖国的未来充满信心。有人曾问他到过许多国家,认为哪个最好,他说:“在我心中,中国永远是最好的。” 黄仲咸的爱国情结由来已久,苦难岁月的磨炼铸就了他坚强的爱国心。仲咸小时候吃过苦,到印尼受到荷兰殖民统治的歧视,接着目睹日本鬼子在印尼的侵略罪行。他身处低层,深知人民和侨胞的苦难。他顽强拼博,才熬到二次大战胜利,荷兰退出统治,印尼独立。他善于学习而且不怕吃苦,以不懈的毅力,在金融界成就了大业。他周游欧美加,体验到各国科学文化的普及昌盛。不禁感叹百年来中华民族的命运!他懂得国家要强盛,必须从提高国民的文化素质着手。决心在有生之年,要为振兴中华竭尽所能。在大大小小的场合里,黄仲咸总是说:“最重要的是爱国,爱国!” 黄仲咸这位高盖山麓出生和长大的人,对自己的“窝篮血迹”有着深沉的爱,他的根永远扎在高高的大山里,他的名字和爱国爱乡连在一起。有首《高盖山上不老松》的南音唱道:“你将金子撒向原野,原野就有书声琅琅;你将金子撒向山头,山头就有成片栋梁。”“城镇乡村仙都处处是,多少莘莘学子立志创业报国,多少幸福家庭为你祝福健康!”“你有山的气派水的柔情大海的广阔心胸;……你为平民种德施惠,当称无畏公卿,你是高盖山上苍劲挺拔不老松!” 黄仲咸谱写的辉煌篇章将永载史册!黄仲咸的爱国精神将永远激励人们奋发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