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元宵节,在受邀列席由中国侨联、福建省政府联合主办的“闽南文化论坛”会议期间,经我的老师、泉州市华侨历史学会副会长郑炳山先生引见,我认识了在侨史学界鼎鼎有名的周南京教授。年逾七旬的周先生虽然一头银发,却是精神饱满,满面红光,目光炯炯,他热情地与我握手、交谈,丝毫没有权威专家的架子。
对于周南京先生的名字,从事华侨华人研究的人都是如雷贯耳,我对他也是仰慕很久了,却没有想到他是如此的开朗健谈、平易近人。
周南京教授是印度尼西亚归侨,祖籍泉州市安溪县,在一百多年前其曾祖父周钟京从家乡出洋谋生,从此在印度尼西亚落地生根,到周南京先生时已经是当地土生华人的第四代了。1933年,周南京出生于印尼东爪哇省谏义里州古拉镇,幼年随父母移居东爪哇茂草沙里,其时他祖父开办两家碾米厂(一家在巴礼,一家在茂草沙里),生意红火,家境不错,他幼年时曾在茂草沙里、惹班、巴礼一带的学校就读,从小学习印尼语和荷兰语,完全本地化。二战期间,日本侵略者占领印度尼西亚后,当地荷华学校关闭,才转往中华学校学习中文。1948年5月,年仅15周岁的周南京只身回国就学于在东南亚闻名遐迩的厦门集美学校读初中,翌年10月,又返回印尼就读于泗水中华中学。1953年5月,他再次回国求学,开始时家里希望他继承祖父传下来的碾米厂,并不同意他再次回国,但他“一点也不喜欢这个营生”,是年10月,周南京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世界史专业,1958年毕业后留校任教,讲授亚非拉近代史、东南亚史等课程,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等职。1982年至1991年5月,任北京大学南亚东南亚研究所东南亚研究室主任。现任北京大学亚非研究所教授、北京大学华侨华人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华侨历史学会副会长、中国东南亚研究会理事、中国太平洋学会理事、中国国际友好联络会理事、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东南亚研究所顾问、马来亚大学马来研究学院《马来世界》编委会顾问、新加坡《南洋学报》编辑委员会顾问等职。
周南京教授是中国东南亚史、华侨华人史、中国与东南亚关系史专家,曾到泰国、新加坡、菲律宾、荷兰、美国、日本、马来西亚、台湾、香港等地进行学术访问和参加各种国际学术会议。著有《菲律宾与华人》(1993年,马尼拉)、《风雨同舟——东南亚与华人问题》(1995年)、《风云变幻看世界——海外华人问题及其他》(2001年)、《华侨华人问题概论》(2003年),主编或翻译著作有《外国历史常识》(近代部分)、《近代亚洲史料选辑》、《印度尼西亚历史》(译)、《黄仲涵财团》(译)、《东南亚历史词典》、《世界华侨华人词典》、《印度尼西亚华人同化问题资料汇编》、《印度尼西亚排华问题》、《萧玉灿传》、《巴人与印度尼西亚》、《黎萨尔与中国》、《华侨华人百科全书》、《苏加诺·中国·印度尼西亚华人》等,此外还撰写有关菲律宾历史、印度尼西亚历史、华侨历史、华人问题和中国——东南亚关系史的论文百余篇。
家乡安溪虽谈不上是周南京先生的“摇篮血迹”,但却是他魂牵梦萦的根之所在。1953年周南京先生第二次返国之时,其父亲就嘱咐他有机会要到安溪寻根问祖。40年后的1993年,周南京先生在出席汕头召开的“世界华侨华人经济国际学术研讨会”后,来到泉州,在郑炳山先生的热心安排下,专程去了一趟安溪,完成了长达40年的寻根的宿愿。
1987年,周南京先生应中国华侨历史学会邀请,主持编纂大型辞书《世界华侨华人词典》,在学会与他商讨此事之时,周南京先生提出了“约法三章”,第一,能真正负责;第二,自由组阁;第三,中国华侨历史学会的支持。周先生认为三者缺一不可,强调主编地位,并不是出于名誉上的考虑,而是一种责任感,他并不认同挂虚名的“主编”,而是要真正“主持编写,实实在在的干”,言必行,行必果,周先生说:“有了主编这个地位,我就能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而不受限制,从而就有了七、八成的把握”。“自由组阁”的想法也是源于“主编意识”,周先生十分清楚,编词典不同于行政事务,主编、副主编、撰稿人之间要有一种信任感,能合得来,信得过,愿意合作并且能够合作,大家一起用热情来完成这项工作,而不是敷衍或依赖。《词典》编委会和撰稿人员汇集了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所、暨南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吉林省社科院等全国各地华侨华人研究的专家学者,个个都在学术上有精湛造诣。经过五年的艰辛努力,1993年,收录有7093个辞条、总字数200余万字的《世界华侨华人词典》由北京大学出版社隆重出版。《词典》收录了1992年初以前世界华侨华人的重要条目,包括世界华人华埠概况、历史地理、文物遗迹和著名建筑、人物、社团、经济组织、学校、文化福利机构、政党和政治组织、历史事件与重大活动、法律条例与政策、条约协议、政府机构与官职、历史文件、报刊、著作与理论以及专有名词等17个部类,还附录了华侨华人大事记、地名译名表、世界华侨华人人口分布一览表等内容。《词典》一经出版就得到海内外的高度评价和赞誉,如中国学界泰斗季羡林先生、著名历史学家周一良教授、罗荣渠教授、著名海外华人问题专家、香港大学校长王庚武教授、美国华人问题专家麦礼谦先生等等,大家一致认为编纂和出版这部著作标志着中国的华侨华人学研究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是对世界华人研究的杰出贡献。
《世界华侨华人词典》出版之后,周南京先生并不以此为满足,相反,他觉得许多东西还没讲透,而且华侨华人情况不断变化,一些新资料不断发现,许多问题有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必要,因此他联系广大华侨华人研究的专家学者,于1993年11月成立《华侨华人百科全书》编辑委员会,准备编纂一部12卷本,每卷约100万字,总字数1000多万字的华侨华人大型百科全书。
与上一部书一样,这部百科全书是百分之百的“民办”,由民间组织、民间筹资、民间编撰,国家没有投入一分钱,完成这样浩繁的编纂工程,其间的艰辛非笔墨所能叙尽。周南京先生认为:作为归国华侨,有责任为华侨华人树碑立传,使全世界都能真正了解华人的真实情况、他们对祖国和侨居地的贡献,“我们完全是凭着一股义不容辞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凭着对华侨的深厚感情做事的。”周南京教授虽身患糖尿病、高血脂等疾病,但他不顾身体,全身心投入,“一人写书,全家动员”,书房里资料堆得到处都是,走路几乎没有下脚的地方,周夫人郑允飞在自己教学之余,帮忙整理资料和寄发信件,他的大女儿周清和二女儿周凌下班后就帮着打字、整理资料。俗话说,天下事就怕“认真”二字,周南京先生是一位严谨的学者,凡事极其认真,有时因资料相互矛盾,为考证一个问题或一个姓名要多方查询,反复求证。
十年磨一剑。2002年,由周南京教授担任主编、由全国华侨、华人研究的学术力量协力编纂的12卷《华侨华人百科全书》全部完成,由中国华侨出版社出版发行,包括《总论卷》、《人物卷》、《社团政党卷》、《经济卷》、《教育科技卷》、《新闻出版卷》、《法律条例政策卷》、《历史卷》、《著作学术卷》、《社区民俗卷》、《文学艺术卷》、《侨乡卷》等,总字数达到1800万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周南京教授说:编委会的骨干大都是年过花甲的归国华侨,对曾经抚育和培养他们的华人社会有着深厚的感情,希望有生之年通过这部书,忠实记录华侨、华人的苦难和血泪、创业与奋斗的历史,以及他们对祖(籍)国和所在国、对中外交流史的不可磨灭的贡献。这套书对他们来说,是自己事业的“黄昏之恋”,也是人生的“最后冲刺”。
现在,《华侨华人百科全书》编纂大功告成了,但是,周南京先生对华侨华人学的研究未有穷期,他还继续行进在华侨华人研究的新征程上。让周南京先生感到欣慰的是:国内华侨华人研究的条件越来越好了,从事华侨华人研究的后辈学人越来越多了,中国的华侨华人研究成果越来越受到国际学术界的重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