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蔡若水先生热心教育二三事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蔡若水先生热心人民教育事业具有成绩为鼓励发扬群众办学精神特给奖状予以奖励。 泉州市人民委员会(盖章) 一九五八年元月二十一日 这是1958年元月在原泉州市人民委员会召开的一次隆重的大会上,蔡若水先生从市人委领导手中接过的一张奖状。它记录了蔡先生的一段鲜为人知的热心助学的经历。 蔡若水先生,福建泉州人。1916年(民国五年)生,今年已是89岁高龄。15岁时因父母先后去世,家道中落而失学。1937年考入福建省汽车管理处为试用站务员,因工作努力,勤勉实干,由试用站务员而永安副总站长至抗战时福建重要交通枢纽朋口总站长。1943年出任“福建华侨兴业公司”运输部副经理,没有任何背景,升迁如此之快,在福建省汽车界仅此一例。1946年开始自营个体商车。1948年秋回泉州筹组泉厦汽车公司。这样的经历,使蔡若水确立了在福建汽车运输界的地位。临解放蔡先生应原中共地下党福建省委的要求留在大陆,迎接解放。 1950~1954年间,新中国百废待兴,教育事业也正经历着转型期的阵痛。许多学校暂时维持“以生养校”状态,经费窘迫,陷入困境。当时的市教育部门决定把一些学校交由基层街道居委会接管,并发动、联络各界热心教育人士支持办好学校。 蔡若水先生就是这样一位热心人,在这一非常时期同时被泉中中学、立成小学、光明小学(卓然小学)、振兴小学、平民、溪亭等小学,涂门、清正、临江多所中心民校聘为校董会常务董事、董事长。蔡先生会同其他校董努力筹措经费,支持这些学校的办校。除承担部分常年经费外,还尽其所能,有求必应,经常追加,以解燃眉之急。蔡若水先生的慷慨解囊,无私奉献,在当年的教育界被传为美谈。这里抄录的一份致敬信真实地表达了这一事实。原信抄录如下(附原信复印件)。 “若水董事长:在这1953年元旦,我们全校教师们特联合写这封签名信,向您贺年,祝您新年进步,身体健康! 由于您对人民教育事业的热心,对我校的关怀与照顾,三学期来,得到您很大的帮助,使摇摇欲坠的立成小学得到恢复与发展。这点热情,推动其他校董对我校的关心,鼓励教师们对教学质量的提高,激励同学们对学习的努力:您对我校的成绩是肯定的,永远值得纪念的! 这学期得到政府的补助,经费问题是获得解决了。但是,排在目前的,下学期我校还是在发展中,我们急须设备的:是中年级课桌椅60付和图书、运动器械等等,还有赖于热心的校董先生的赞助! 昨据苏校长说:课桌椅一项,您已答应想办法,这又使我们感奋,我们很希望由于您的努力,这些桌椅能实现,赶赴下学期应用,这也是永垂纪念的盛举。 我们希望您能常来学校指导我们的工作! 此致 敬礼! 立成小学教师 苏彦圣、何其仁、傅炳辉、傅金星、 林文谋、蔡雪娥、黄国材、吴清坝、吴海珊、李呈苑、曾淑英 1953年元月1日” 立成小学是一所私立老校,(至2004年已是百年老校),解放初交由涂门居委会管理,当年的街长周植彬先生请蔡若水先生参加新的校董会,并公推蔡若水先生为董事长。直至1953年底蔡若水先生调离泉州到福州协助组建福建省汽车运输公司,才辞去立成董事长。从1950年初至1954年1月的四年间,在立成小学最困难时期,蔡若水除负责学校日常办学经费不足部分之外,还帮助立成小学新建教室一排,修缮了大礼堂,添置课桌椅数百付,使立成小学度过转型期的难关,改善办学条件,焕发了新貌。二年多的时间内,学生数由200多人增至500多人,推动学校的师资情况有了很大的改变,延聘了几位日后在泉州教育界影响较大的有名望的老师如傅金星、黄晞、黄国材、何其仁、蔡雪娥等。使学校步入名校的行列,得到社会的认可。 从文革抄家退回的残缺不全的部分原始资料中,多少可以看到当年蔡若水捐资助学情况。1951年秋季(1951年9月4日~1952年2月15日止),立成小学经费情况,收入共五个来源:①校董及热心教育人士捐献847万元(旧币,下同),学费787.8万元,校产119.17万元,市政府补助237.5万元,本校合作社结存8.85万元,合计2000.32万元。支出:教员工资1588.74万元,及其他项目等共计1977.03万元。从收支表中可以看到校董等捐献款数几乎占了学校支出的近一半。仅这学期847万元的捐款中,蔡若水先生一人就占了近500万元。从仅有的资料中,还可看到随着学校的发展,学生数的增加,蔡若水先生每学期的捐赠数也随之增加。从1951年春季到1954年春季,蔡若水先生支持立成小学办学,仅现金就高达8000多万元,这还不包括建教室、修礼堂和添置课桌椅、校庆捐款,以及应急的借款(这些借款也都转为捐款)。 8000多万元按当年的币值,300斤大米计43万元,一栋500多平方米的“大厝”(两进、每进三房、连护厝)仅值350万元,一部汽车(美国产,7~8成新)在1953年入国营时也仅作价800万元(旧币)。以此货币比值,充分说明了蔡若水先生当年捐资助学之慷慨无私了。 在支持立成小学的同时,蔡若水先生还支持泉州市私立泉中中学、光明中学(卓然)、振兴、溪亭、平民……等小学及涂门、清正、临江等民校,还有幼儿园的办学,蔡若水也一样给予支持,可以说是捐资面遍及中小学、幼儿园。从“文革”抄家后侥幸保存下来的光明小学三张1951年6月24日、1951年8月18日、1951年11月2日的捐款收据,另有一张2月10日的借款20万元收据,其金额共计152万元(旧币)。这些捐款是临时应急提供给光明小学的,收款人有张骥崖、刘独峰、杨条义等。记得杨条义先生生前曾多次对人称道说:几次学校经费遇到困难时,都是他直接到蔡若水先生的办公室、家中求援,蔡二话没说,口袋里有多少钱,就毫无保留地悉数拿出,点也不点。“先拿去、先拿去、不够再说”。还有一张收据,是“泉州桐山区民校管理委员会收据”,编制字号桐管字第18号,日期1952-12-26日,记载着蔡若水先生独捐九、十、十一、十二月份中心民校经常费90万元,签收的是洪万敬、盛保罗等。 蔡若水先生倾资助学时,并没有想到要给自己留下一片一瓦。从1948年秋至1984年8月,30多年租住的涂门街林宅(即锡兰王子故居)。直到1984年初,在原福建省委书记项南同志的过问下,才从泉州汽车运输总公司分得一套68M2的住房。而早在1953年蔡若水先生就把属于自己的3部汽车,大量的汽车配件、轮胎、汽油连同停车场地皮及建筑、汽车修配厂、机修厂等一并移交给国营汽车运输公司,不拿定息。同时发动、带领220部汽车并入国营。更为可贵的,蔡若水先生还在并入国营汽车运输公司后,于1954年1月,拿出1000万元捐给立成小学作为学校经费。这张珍贵的收据几经抄家而丢失,文革后,幸被退还,失而复得,真是万幸。这张收据明白记载着这一史实。附收据原文如下:“兹收到蔡若水董事长捐助本校储备金人民币壹仟万元,除向人民银行开户储存外特给此收条为据。此据。立成小学校董会副董事长周植彬(印)泉州私立立成小学校长苏彦圣(印)。1954年元月5日”(收据同时盖有私立立成小学大印)。 蔡若水先生热心人民教育事业,不仅当年的人民政府给予较高的评价,而且牢牢地印刻在老百姓的脑海中。1952年5月,立成小学学生会签名信中向蔡若水先生敬礼:“由于你们对人民教育的热心,给我校带来了新生的力量。这几个月来,新建了两座教室,修建了礼堂,增置了课桌、课椅、教具、学具,解决我们许多困难,使我们能安心学习,追求进步。……依靠你们的支持和老师的努力,我们一定也要加紧学习,共同把我们学校搞得更好,共同为新中国建设贡献出力量。……”蔡若水先生热心人民教育事业,不仅帮助了当年许多适龄稚童得以接受教育,而且蔡先生的行动本身也深深教育、培养了五个子女,他们的小学教育都是在立成小学度过,良好的学习环境,为他们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他们日后人人成才。 蔡若水先生自云父辈文盲,自己受系统教育不多,但他刻苦自学,数十年如一日。在泉中中学就学时,因家境困难经常要扛米送米打短工以继持学业。蔡若水的勤奋刻苦,努力学习,积极向上,深得泉中张炳铭先生的赞誉,多次在全校师生大会上给予表扬,而张炳铭先生的爱国抗日、敬业、献身教育的精神,也深深植根于蔡若水心中,时时、处处自觉以张先生为榜样。这正是蔡若水先生日后乐于助人、克己助学,为教育无私奉献的思想基础。蔡若水夫人周吉卿女士出自永春名门,集美高商毕业,是蔡若水先生的贤内助,支持蔡先生的事业,尤其是支持蔡先生的捐资助学,决无半点犹疑。立成小学的一张收据足以说明了。原稿抄录如下:“蔡董事长若水先生暂借来人民币捌拾万元(为凑足批购课本、待发售后归还)。此据 立成小学 苏彦圣 一九五二年·九·三”收据上蔡若水先生批签文字。“吉卿:此款请先垫付,以免延误上课日期。九·三 蔡若水印。”周吉卿女士还默默料理家务,使丈夫子女无须分心。治家、教育,父严母慈相济,更能达到教育子女的目的。五个子女文革后个个完成高等教育,并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栋梁之材。称得上一代更比一代强。 蔡若水先生倾资资助教育时,岂曾想到要为自己的后代造福,但天道有常,蔡先生的造福教育得到应有的福果,真是为普天下热心教育的人鼓气。 蔡若水老先生和周吉卿女士现旅居美国新泽西洲,仍念念不忘国家之强盛,家乡之繁荣,经常告诫子女要努力工作,精诚服务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