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泉州南音,又称弦管、南管、南曲、南乐、御乐、郎君乐等,是保存于历史文化名城泉州的古老音乐。泉州南音的根源可上溯至唐代,它集萃唐以来中原雅乐之遗韵,后来又吸取昆腔、弋阳腔、青阳腔、潮调、佛曲、道情等精华,形成格调韵味自成一格的音乐体系,它和西安鼓乐、山西五台山音乐、北京智化寺音乐等被认为是中国最具代表性、最古老的传统音乐。泉州南音还是保存我国古代音乐文化最丰富、最完整的一大乐种,有着历史长河中多种典型因素的积淀,被誉为“中国传统音乐的活化石”。
泉州南音有着自成体系的工×谱,有别于全国通行的工尺谱,其五个基本音及其变化音,蕴含了历史悠久的古代乐学理论。泉州南音有着独特的润腔方式,演唱必须以泉州腔方言(历史上泉州腔为闽南话的代表)为准,唱词中含有大量的泉州方言和泉州梨园戏唱词。传统的南音清唱形式是“四管全”,演唱者自执拍板坐于内中,右为琵琶、三弦,弹奏骨干音(即工×谱),左为洞箫、二弦,润腔演奏,并同唱腔相和协,演奏形式十分独特。泉州南音还具有独特的乐器及演奏方法,南琵琶,横抱(《明刊闽南戏曲弦管选本三种》所载为斜抱),有别于北方琵琶(竖抱),南琶是保持唐代形制的曲项琵琶,弹奏时低音淳厚沉抑、中音明快柔和、高音坚实清脆、紧张尖锐;洞箫,古称“尺八”,十“目”九“节”,音孔前五后一,音色典雅浑厚、柔和优美,泉州洞箫与现今日本专门收集民间乐器的博物馆正仓院保存的唐制“尺八”形制一样,日本尺八是南北朝末年至唐朝初年由中国传过去的,1984由导演大岭俊、“尺八”演奏家木村智一带领的“寻访尺八的源流”日本代表团曾经到泉州寻根;二弦形制与古代乐器奚琴相同,音色柔和甜美,三弦中、低音浑厚坚实、高音响亮;拍板,由五块荔木片串成,演唱者双手执拍板,于乐曲强拍处撩拍。
泉州南音以洞箫、南琵琶、三弦、二弦及拍板的坐奏称“顶四管”,以南嗳(唢呐)、南琵琶、三弦、二弦及拍板的坐奏和响盏、小叫、木鱼、双铃、四宝及扁鼓等乐器的立奏合称“下四管”。
泉州南音的曲谱由《指》、《谱》、《曲》三部分组成。《指》系有词的套曲,南音各种旋律大都可以在这些套曲中找到,《指》共有48套,形成于不同时期;《谱》是纯器乐曲,音域宽广,技巧性较强,以《四时景》、《梅花操》、《走马》(《八骏马》)、《百鸟归巢》最为著名,称“四大名谱”,《谱》现有16套,以前还有一套《大阳关》现已失传;《曲》即是有词之散曲,共有2000多首,专门于演唱中使用,许多散曲的唱词和梨园戏曲目相同。泉州南音借用了不少唐大曲和其他乐曲的曲牌,如《摩诃兜勒》、《子夜歌》、《清平乐》、《后庭花》、《三台令》、《梁州曲》、《甘州曲》等,曲牌《长相思》、《鹧鸪天》、《醉蓬莱》等更与宋词的曲牌相同。
长期以来,泉州南音的传承均为设馆授徒、师承传授,以前南音馆社还有“祭郎君”、“祀先贤”等重要而独特的民俗活动。
泉州南音演奏(演唱)旋律缠绵深沉,格调清丽高雅,曲词古朴曼妙,曲风委婉清脆,节奏具有清、雅、淡、慢等特点,“具有广泛流传的传统文化及表现形式”,“从历史、艺术、人种学、社会学、人类学、语言学或文学角度看,具有突出价值”,被誉为“中国古典音乐的明珠”、“东方音乐奇葩”。
泉州南音在海外特别是泉州人主要迁移、聚居地——东南亚有着极其广泛的传播,在东南亚华侨华人社会中有着非常深厚的影响。
2002年泉州市启动了“泉州南音”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工作,从历史上泉州对东南亚地区移民的历史、东南亚华侨华人人口的发展及泉州人所占的比重、泉州与东南亚的经济、文化关系来考察泉州南音是如何传播到东南亚地区的;以及通过东南亚地区的南音流传、南音社团的创立及开展的活动、海外南音社团与泉州之间的南音交流与互动的研究,将有助于确认泉州南音具备“广泛流传的传统文化及其表现方式”、“起到确认相关民族及文化社区文化特性的作用,作为灵感及文化间交流的源泉,作为凝聚各民族和各社区的方式”的特性;有助于进一步补充、完善泉州南音申报“世遗”的文本;有助于促进泉州南音申报“世遗”取得成功。
(二)
海外华侨移民的历史和华侨华人人口的发展,最真确地反映了泉州南音在侨居地流传、根植的基础。
印度尼西亚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岛国家,其国土由一万三千多个岛屿组成,这些岛屿镶嵌在赤道南北,有65%的陆地被森林和各种植物覆盖,素有“赤道翡翠”之美誉。印尼与历史文化名城泉州相距不远,自古以来就与泉州保持密切的经济、文化关系,是泉州人移居历史最早、人数最多的国家之一。宋代,泉州人已经到阇婆(今爪哇岛东部)经商、居留,南宋时赵汝适著《诸蕃志》一书对此进行记载。元时忽必烈出兵攻打爪哇新柯沙国,一些病卒滞留勾栏山中,杜坂、巨港等地也有泉州华侨聚居区。明代,前往印尼群岛谋生的泉州人大量增加,杜板、锦石、泗水、巨港、万丹、三宝垄等地,都有华人聚居的村社,《明史》亦记载,顺塔,又名下港,在岛北海滨,流寓者多广东及漳泉人。清朝,泉州人移居印尼持续不断,形成高潮,至1900年(清光绪二十六)全印尼有华侨人口近54万人,主要分布在爪哇、马都拉和苏门答腊。1930年印尼华侨人数增加到将近120万人,其中福建籍为55.5万人,几占一半。
现在要考证出泉州南音是什么时候传播到印尼的已经很难了,可以肯定的是,南音必是随着早期华侨的足迹而踏上群岛的。
早期华侨因生计所迫,不得不背井离乡、浪迹海外时,虽然一身之外无长物,但一些南音爱好者往往将日夜相伴的洞箫、琵琶等南音乐器随身携带,回国返乡之日遥遥无期,这些心爱之物可以在闲暇之时吹拉弹唱,聊慰去国怀乡、思亲恋旧之情。
慢慢地,南音这一优美、熟悉的家乡曲调不断地将爱好者集中起来,一些虽然不会弹、唱的华侨也在乡音的感召之下聚集过来,形成具有一定组织形式的南音社团,他们通过闲暇之时或节庆聚会吟唱南音,抒发着对家乡、对亲人梦魂萦绕之情,同时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激励艰苦创业、不屈不挠的坚强意志。曲曲乡音,就好像是慈母对游子的呼唤,一些老华侨十分喜爱听《远望乡里》这一曲目,每每听到“远望乡里,举眼何处是;见许层峦叠嶂,层峦叠耸,盼我家山,隔在许白云边;心想,我寻思,魂魄驱驰……”,禁不住老泪纵横。
南音社团的存在和发展,进一步促进了泉州南音在海外的传承和流播,在社团组织推动下,南音吟唱有了固定的阵地,南音活动越来越活跃,南音成为许多海外华侨华人文化生活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与此同时,通过南音活动,增强了海外华人之间的了解和团结,南音社团不仅是南音爱好者的组织,同时也是关怀同胞、扶贫济困的力量集结。
印尼早期的南音组织主要有:先达“锦风阁”、三宝垄“云林阁”(1959年主要负责人董祝三),一些泉属同乡、宗教团体也有附设南音股,如泗水寄傲圣道社,1935年成立,为泉属综合团体,会员达1500人,主要负责人周文墨;1953年成立的雅加达蕉岭同乡会,有会员数百人,下设国乐组,聘请李端辉为教练,吴崇喜为组长,每逢春节经常应邀到各会员家中演奏,所得红包添补会所经费;20世纪50、60年代,印尼对华侨实行限制、排斥、同化政策,1965年之后,封闭华人社团,南音组织也被解散,但侨胞们仍于民间聚会弹唱南音,弦声不断;70年代,泉州罗溪人黄罗成发起创办锡江群星(南音)社,任主席,浮桥人吴安德创办泗水东爪哇南音社,任主席;万隆勃良安福利基金会(1976年创办)俱乐部备有各种乐器供人娱乐;1977年印尼曾有弦友以个人名义参加在新加坡举行的首届“亚细安(东南亚)南乐大会奏”,1981年又有印尼南乐研究社出席第三届东南亚南乐大会奏;80、90年代后,酷爱南音的南安诗山籍华侨林志良,组织印尼东方音乐社(后改称印尼东方音乐基金会),广泛联络东南亚和大陆弦友,多次率团回泉州参加国际南音大会唱活动;1996年84岁高龄的何诗握老先生创办印尼佳龄南音社。印尼有一定影响的南音组织还有印尼泉属会馆南音部、玛琅永安宫南音社、万亚罗华侨音乐社等。
为了能将南音艺术更好地传承下来,海外南音社团纷纷礼聘家乡泉州的著名南音艺师到侨居地设馆授徒、传授技艺。在晋江安海镇,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成立南音组织——雅颂轩,涌现出一批著名艺人,其中有乐师受聘南渡印尼南音社团授艺。
海外南音活动,还增进了华侨华人与侨居地人民之间的沟通和友谊,促进了中华文化与居住国文化的交流、对话与融合。泉州南音不但在海外华人社会中扎下根来,还扩展到当地社区中,并与原住民的音乐文化相互借鉴、相互融合。在印尼,从17世纪开始,巴达维亚(今雅加达)就出现了把各国、各民族的音乐融合为一的民间音乐,甘邦克罗蒙音乐就是受泉州南音、潮乐等中国音乐的影响而形成的,地道的甘邦克罗蒙音乐演奏几十首属于“唐山阿叔调”的器乐曲,并且还演唱华文抒情诗。印尼学者普拉姆迪亚·阿南达杜尔在《华侨在印度尼西亚》一书中曾指出:“在音乐领域,颇感中国音乐的长期影响,以致于人们认为再没有必要去追究他的本质。”
(三)
20世纪80年代,中国大陆实行开放改革国策,泉州南音劫后重生,海外南音界也和泉州恢复了密切往来。1981年元宵佳节,泉州市举行南音大会唱,印尼、菲律宾、新加坡等南洋地区南音代表团前来参加。之后,在1982、1984、1988、1996、2000年举办的多届国际南音大会唱,南洋各国的弦友都组团参加,在1984年举行的第三届国际南音大会唱期间,来自印尼、菲律宾、新加坡的南音代表团还和香港、泉州等地南音界举行学术讨论会,并发起成立中国南音研究会筹备委员会(最后正式定名为“中国南音学会”)。2002年举行第七届中国泉州国际南音大会唱暨中国古乐大会唱,印尼东方音乐基金会与到会的其他东南亚南音社团马来西亚晋江社团联合会、菲律宾长和郎君社总社、菲律宾金兰郎君社、菲律宾国风郎君社、菲律宾南乐崇德社、新加坡传统南音社、新加坡湘灵音乐社,来自香港、澳门、台湾、日本以及大陆陕西西安古乐团、山西五台山佛乐团、河南大调曲子团和泉州、厦门、漳州、三明等地南音团同台献艺。
1988年,印尼泉属会馆南音部及印尼寄傲圣道社派员多人来泉州南音乐团学习。
印尼南音界还曾和其他东南亚南音社团于1989年集中访泉参加海内外弦友大联欢及南音学术交流研讨会,海内外弦友400多人欢聚一堂、整弦游街、锦棚演唱、拜馆互访,洋溢着浓郁的文化艺术气息和乡音乡情,同时进行南音艺术学术交流研讨活动。
20世纪80年代开始,泉州南音界再次走出国门,应邀到南洋一带传授技艺及开展交流联谊活动。泉州南音乐团的马香缎曾赴印尼演出及教授技艺,其演唱、演奏技艺深受海外弦友赞誉。1990年,泉州的吴淑珍老师被印尼东方音乐社聘为常任南音教授,南渡印尼任教,在当地,由于客观原因,许多华人子女已不懂汉语和闽南话,学习南音首先遇到语言障碍,吴淑珍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就将南音唱词翻译为印尼方言,让这些初学者能领略这来自家乡的天籁之音;吴淑珍的女儿郑芳卉,自小学习南音,也曾到印尼、菲律宾、香港等地区演出。1997年,泉州南音乐团王大浩等6人应印尼雅加达、泗水的南音社团邀请访问该地。这些交谊活动都促进了泉州与印尼南音界的友好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