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人民日报》报道:第89届国际世界语大会于2004年7月25日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开幕,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大会最高监护人吴邦国向大会发来贺辞,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出席开幕式并发表讲话。来自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约2000名世界语专家、学者和爱好者出席这次为期7天的国际世界语大会。
泉州世界语学会成立20周年纪念活动于8月15日在黎明学园举行。知悉这些信息后,我回想起上世纪80年代初担任泉州地区E语联络员的经历,谘嗟不已,往事历历在目,仿佛才在昨天发生。
世界语是犹太籍波兰人柴门霍夫(ZAMENHOF)创造,于1887年向全世界公布的一种国际性人造辅助语。现任国际世界语协会主席雷纳托·科乐塞蒂说:“世界语的核心意义在于追求世界文化的多元化和人类的和平。”只要有点英语基础就非常容易学好。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我国进步人士如鲁迅、巴金等人就积极支持和推广世界语。作为一个世界语爱好者,1980年我报名参加新华世界语函授学校(贵阳设总务处、北京设教务处、校本部在武汉)的学习,1981年函校选我担任泉州地区(含惠安、南安、晋江、安永德)函授学员的义务联络员。在这段期间里,我以年青的精力和无私的热忱,为泉州E语函授联络工作尽了心力。
一、不计报酬的联络工作
参加新华世界语函授学校学习的泉州学员并不多,过于分散,没有相对集中的学习环境,没有互帮互学的互动,不利于提高E语教学的整体水平,也不利于E语需要扩大宣传和发展的方向。大概是基于这些原因,函校便在一些省(市)设立辅导总站或联络点。1981年4月28日,学校总务处叶海潮先生来信要求我担任泉州地区E语联络员,“召集本地区全体学员召开一个座谈会”,“将分散的学员组成若干学习小组,组长一定要落实”,并指示,“只要和各组长联系”,集中组长搜集的“要求和建议”,再“汇总反映”,等等。他随信寄来1980年泉州地区E函校13名学员名单。他们是,陈纪明(泉州师专大专班)、喻新华(泉州梅山32515部队73分队)、陈小真(泉州北峰中学)、杨耀晶(泉州第四中心小学)、陈吉林(市果品食杂公司食杂批发部青龙仓库)、庄培山(泉州机床厂)、吴铁生(泉州实验小学)、刘金亮(泉州四都32436部队52分队)、蔡俊奇(市教师进修学校)、卢伟祥(市政工程处、市地名办公室、梁(180医院内科)、甘品生(市轴承厂)及笔者。
接受任务之后,我于当年5月初开始进入角色。是月10日(星期天),与来泉的福建辅导总站(张豫闽)同志会面;随后按叶海潮要求,向地、市科委、团市委、糖厂、饼干厂、麻纺厂、市工校、罐头厂、市棉塑厂、市搬运公司、工校、市电子仪器厂和粮油加工厂寄发“征订启事”的函件;拟写泉州学员首次座谈会时间、地点和内容的草案。5月14日,就此方案向学员寄发来泉集中学习的通知。泉州的弯街僻巷多,故在信上为梅山、四都部队的两位学员画了“路线示意图”。5月17日座谈会在借用的泉州紫江小学举行,来了9名学员,梅山、四都部队两位解放军战士不辞辛苦特地赶来参加。座谈会从上午8时45分开到10时45分,内容很丰富,超过预定计划。大家对E语的前途和实用价值谈得最多,也最激烈,大家希望学E语能得到官方的支持,希望北京教务处、福建辅导总站(设在福州)能派教师来面授讲课。大家也各自畅谈了学习进度和方法,商定下次学习内容,同时组成一个学习小组,选出泉州大专班英语教师陈纪明为组长,吴铁生老师自告奋勇,提供他所在学校泉州实小为学习地点,每两星期的星期天下午3时学习1次。这样,新华E语函授泉州学员小组建立起来了,并有学习时间、地点和内容。
在给校本部及福州总站汇报此事时,我就暂设1个学员组的原因作了解释:以后如有必要,则再增设若干个学习小组。这次座谈会既是新华世界语函授学校泉州地区学员首次学习会,也是新时期年轻的E语爱好者在泉州的首次会面。由于笔者经验不足,水平不够,所以E语学习小组成立后,学员集中学习的做法并未能长久坚持下来。
5月31日,我藉在福州参加省艺校编剧大专班复试机会,在榕城杨桥路62号会见了辅导总站负责人陈春康先生(现居住美国纽约从事华人社区民俗活动)。之后。我一方面自学,一方面参加小组活动,尽量地做好联络工作。如,召集碰头会,策划座谈会,写汇报材料和通讯报道,寄发通讯录、《学习园地》等刊物,代发E语老前辈、华侨大学教授杨章熹寄来的资料,组织接待校本部、福州来宾等。经过举荐,还向新结识的泉州E语老前辈们,如华大教授杨章熹,地区科委主任何绍先、黎明学园园长盛子诒,以及吴清南,苏钧泽等先生投寄资料,以示联络,直到1984年泉州世界语(筹)学会发函给我为止。
那时所寄的信件、刊物、资料等等邮资,市内4分,跨县8分,全由我个人承担,学校虽也言之可以集中发票再予报销,但我没有那样做。为使个别学员能参加集中的学习活动,我至少几次专门向180医院的梁同志发信,请他务必参加小组学习。过了许久,梁同志才来信告知他已因病休学。在逼仄的东街老房子里,我也接待过E友们。记得32436部队刘金亮同志曾在一个星期天中午来家找我谈E语:福州总站等均有人来泉来家联系工作。当年12月18日,骑着插上绿星小旗自行车、环行全国宣传E语的贵阳体育学院教师郑群力、俞建军特地绕道到东海某厂找我。我们学习小组组织茶话会、座谈会,热忱地欢迎他们,款待他们。工资很低的我还捐给他们每人20元,学友们也都赠送物品,王家缙送毛巾给这两位E语使者。
二、难忘的1981年三次座谈会
在做E语联络工作中,最难忘的是1981年举行的3次座谈会。第一次座谈会于7月26日在市实验小学举行的。其目的应该是为巩固和发展E语学习,鼓动和振奋学习热情,进一步明确学E意义。在座谈会亲笔签名的有吴清南(金井大专班)、何绍先(晋江地区科委)、杨章熹(季庄,华侨大学)、盛子诒(晋江农村)、苏钧泽(泉州市满堂红中学),秦长江(晋江地区教育局仪器站)。
座谈会开始后,杨老首先念了一封信件,讲授了世界语的发音。他希望我们多发动人员,参加学习E语,发展E语队伍。E语老前辈、地区科委何绍先主任发表讲话。他说,30年代,世界语在淮南(新四军驻地)推广过,党内很重视。现在泉州也有不少人士关心E语的前景,如杨老、盛老和吴清南老师。吴老师还用E语翻译过毛主席诗词和文选,水平很不错。泉州应把E运(世界语运动简称)搞起来,考虑(在泉)成立世界语学会。他语重心长地对大家说,学好E语要有决心,要正视困难,自学成才,珍惜时光,要象雷锋那样“钉、挤”时间,在一辈E语学者、专家帮助下学好E语。
E语专家吴清南则从学E意义和学E方法畅谈经验。他认为,学习世界语,除了要有领导支持外,自己也应从长远观点来看问题,树立为四化建设而学好E语的信心。事实证明,学E语不仅有用,而且用处不少。如,在外交方面,与外国人往来,都可以派上场。当然,E语是一种国际性辅助语言,既容易学也不容易学,因为,要讲究科学性和逻辑性。他还谈到学E语要多掌握语词汇和发音送气或不送气的具体学习问题等。
1964年就开始学世界语的苏钧泽老师鼓励初学的我们说,学好世界语是有用的,至少可以向外国朋友介绍中国古老文化,象天津的苏阿芒老师就是榜样。只要学会E语的基本语法,抓住重点,我记单词,运用“循环记忆”,今天50个,明天再50个,会解释课文,那么在完全可以学好E语。他赞成何主任的提议,在泉州市成立世界语学会,公开办起业余的世界语教学班。
第二次座谈会是在10月25日晚8时左右,藉市实验小学举行的。主持人是盛子诒先生(鲤城区五届政协副主席盛和宇的父亲),主讲人是吴清南老师。来参加座谈会除了我们在市内的学员外,还有某中学初一年级学生,老同志也来了不少。
吴老师在学习座谈会上讲授的大概有6个方面的内容。1、什么是E语。即从E语诞生时间、创始人波兰医生柴门霍夫、世界语DOKTORO ESPERANTO)的含意(即“希望者博士”)等基本知识作了简介。2、为什么世界需要一种人造国际辅助语言(共同语)。即由于有民族原因,法语、英语、斯拉夫语系,挪威语,包括拉丁文,在这些语种中任何一种语言,欧洲人和东方人都无法共同接受,要么欧人感到头痛,要么东方人感到不好学,而E语却明显有优于这些语言的长处。3、人造国际语的尝试。即从17世纪起,人造语言(共同语)方案不断问世,德国、法国的不少语言学专家付出不少心血。在E语出现后还有人研究出“人造共同语”,可是它们敌不过E语。4、E语的产生和特点规律。即从E语结构角度举例说明,怎样学好语音、词法、语法等。5、E运和国际性组织。谈讲爱因斯坦、老托尔斯泰和高尔基等世界名人都支持E运;历数历届E语世界大会盛况,特别提到1965年在日本东京召开的第50届E语大会,这次大会有52个国家参加,却不要翻译。因为大家都用E语交流、沟通。1978年,我国派出在外语出版社工作的叶君健出席在保加利亚瓦尔纳召开的第63届世界E语大会。6、我国E语发展情况。我国于1908年就成立E语学会;20年代初,北京大学将E语列入正式课程;1925年又成立北京E语专门学校;1928年胡愈之代表中国出席了E语世界大会等。吴老师特别指出,中国文字改革运动与E运有关。
授课结束时,吴老师教导E学员和E语爱好者说,学习E语要与ZAMENHOF(柴门霍夫)的理想联系起来,要在党的领导下,学好E语,热情参与推动E语事业的发展与壮大。
12月18日,从贵阳出发、环行全国18个省宣传E语的郑群力、俞建军老师来泉,我们以茶谈会,小午宴等方式热情地欢迎了他们。在陪同他们游览名胜古迹泉州开元寺之后,为了让郑、俞两位同志和泉州E语前辈见见面,在黎明学园大力支持下,第三次座谈会就在该园隆重举行。座谈会(饯别会)仍由盛子诒先生主持,何绍先、蒋天化、林春晴、苏钧泽(据王家缙老师回忆还有朱展华)等E语前辈兴致勃勃前来捧扬。会上,由俞建军先生讲述半年多来走南穿北18个省,沿途传扬E语苦辣酸甜的经历,郑群力先生作补充。他们陈述的内容大致有,①所到之处,均受到欢迎。当地领导、E语前辈接见和支持,报纸、电台等新闻媒体进行宣传。如,湖南省委为他们开了3个座谈会;天津市委得悉他们自行车损坏,关照有关部门让他们购买市场上紧俏的优质飞鸽牌自行车作更换。途中,他们拜访和探望了许多E语名人。湖北薛老等几位E语前辈不仅举行隆重的座谈会欢迎他们,还请来长江日报记者,第二天报纸发了消息。苏州70多岁、仍在辅导E语教学班的陈世德老师、上海的方老、华东师大党委副书记王亚朴先生,分别与他们会面畅谈,住院的方老还向他们赠送礼物。②所到之处,便与E友亲切交流,联络联谊,共浴绿星的光芒。新华E语函校教务处设在北京,北京有E语最佳气氛的环境。连两岁的北京儿童都会讲E语,北京人要小孩在跳舞或喝茶时都讲E语。郑、瑜两人6月间抵达北京并逗留26天,从中感受E语发展前景。他们还与喜欢E语的英国人交谈。长春、山东、上海等地的E语学习活动比较深入,上海E友还在上海公园用E语表演文艺节目,非常热闹。在毛主席故乡——湖南湘潭市,E语十分活跃,许多人用各种形式学习E语,如搞文艺的就用歌曲作宣传。据说,有人还在文革期间偷学E语。、郑、俞到达湘潭时,市委机关动员全部青年团员与其会见。12月13日,在风光秀丽的鼓山,入闽的郑、俞与福建辅导总站的同志建立深厚感情。③所到之处,藉游览宣传E语。如在湖南的汩罗江怀念屈原,他俩碰到一个很关心E运的日本代表团,即与其作了交谈,并参观了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故居等。
盛子诒、蒋天化、林春晴等诸位老先生听了郑、俞两位生动的介绍后,分别作了发言。他们对两位E语使者一路传播E语、不畏辛劳的精神表示敬佩,说,郑、俞两位同志把全国各地E语的情况和好经验带给泉州,令人深受鼓舞,泉州老一辈E语学者和新的E语学员一定要在绿星旗下,为国际语言的发展,作出新努力新贡献。
座谈会前,盛老和林老谈起世界语歌曲《在绿星的旗帜下》,春晴老师还用E语唱起一首叫《她热情地歌唱着》的歌曲。那几天我也很激动,除向福州总站《学习园地》投寄《忽如一夜春风来,绿星旗飘刺桐城》日记式通讯、《我们是绿鸟》的短诗外,在12月19日晚彻夜难眠时,还写下一首七绝:谁人能颂两英雄,万里远征立大功;E语传扬好后辈,旗飘华夏绿星空。
三、频繁的来函来信
单方面寄给E函校、福建辅导总站的信函有多少,我已记不清了,只记得凡函校及总站来信,都每封必复。仅1981年4月-1982年7月,我接到有关E语事项的来信22件,通知2件,共24件。这些信函略为三类。即,新华世界语函授学校有关工作来信4封,福州总站发来的通知及指示工作的信函11件,E语学友来信9件(包括贵阳俞建军母子来信)。其中,E函校总务处、福州总站的信函大都要求义务操作和服务。如,新华世界语函授学校驻福州代表处叶海潮寄给的第一封信就得提出不少具体要求。从1981-11-28日起至12月29日,福州总站负责人陈春康先生,连续来信4封,要求及时向他汇报贵阳市体育界郑、俞两位教师来泉活动的情况,并于12月14日特地寄来两张照片,中有一张是总站部分成员与E语使者郑、俞两人合影的,以作示范。为了让泉州地区更多的E语函授学员进一步集中学习,建立其它学习小组,总站于12月29日还寄来惠安、安溪、德化、晋江、南安、永春等县E函校学员名单。
福州的E语学友杨帆先生(23年后,在2004年8月15日纪念泉州世界语学会成立20周年座谈会上,笔者才与他第一次会面,才知道他就是E省语学会理事陈坚荣)来信的部分内容我尚记忆犹新。他“公私兼顾”的信件大都不署年份,署时间也只标上月与日。杨先生让我印象极深的原因还有一个,就是他与我一样也是业余“爱好文学,搞点习作之类”,还告知,若要发表作品,福建戏剧编辑部总编、世协筹备组的老杨(陈坚荣先生对我说,老师即是省E语学会第一任秘书长杨葭淡先生)可以帮忙,等等。
两个通知中的一个由吴铁生老师转来的,是关于E语前辈、全国侨联委员、华侨大学华侨史研究室顾问杨章熹先生逝世半年后于1982年6月18日举行追悼会的消息(福州总站陈春康先生于同年6月16日也来信通知,记得当时组织学员参加)。
郑、俞两位E语使者离开泉州往广州、广西、云南、四川、陕西等地传播E语后,于1982年4月20日来信告知他们已环行了23个省达20000多公里,准备完成最后征程。7月10日,我们去信祝贺,郑、俞俩人尚未返回贵阳。俞建军先生的母亲曾女士收到信和照片后,特地来信表示感谢我等的支持与赞助,重情重友的心声跃然纸上。
总之,一年多联络工作大都是根据来函来信开展的、操作的。成绩是大是小,无须评价。此后,由于客观原因冲击主观努力,泉州地区新华E函校的联络工作不得不告一段落。幸好,1984年2月29日,泉州世界语学会筹备会成立。从此,揭开建国后泉州E语事业新的一页。
几句絮语
往事真是不堪回首。对我来说,E语的学习过程,就像一场美丽的好梦长梦。当时凭着一股冲动、激情与企盼,却没有以坚强的毅力和恒心把E语学好、学得出色。虽然有种种困难、有客观因素的缠绕,但“少壮不努力”的偷懒思想是侵蚀了年青的灵魂。“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但愿自己能够在时间隧道找回学E的豪情,找回那无限珍贵的青春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