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施琅故居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施琅(1621-1696),字尊侯,号琢公,晋江龙湖镇衙口人,是清康熙年间平定台湾,维护国家统一的著名历史人物。 施琅青年时期参加郑芝龙地方武装。郑芝龙降清后,施琅投奔郑成功抗清队伍,成为郑军得力将领。后因事故发生嫌隙,父、弟被害,愤而投清,以其才干很快由同安副将提升至福建水师提督,复调入京任内大臣。 1661年,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次年逝世,其子郑经、孙郑克爽相继据守台湾。施琅一再上疏,力主“剿抚并用”,降伏分裂势力,统一国家。康熙二十年(1681),施琅再次受任为福建水师提督,二十二年(1683),不顾63岁高龄,从铜山(今东山)率师征台,经7日激战,攻克澎湖,迫使水军丧失殆尽的郑氏集团投降。施琅入台后,及时上《恭陈台湾弃留疏》直谏,从政治、经济、军事各方面阐述台湾的重要战略地位与作用,建议将台湾纳入国家版图,设官置制,派兵驻守,以备御西方殖民者的侵略。他的建议得到康熙皇帝的采纳。康熙二十三年(1684),清政府正式设立台湾府,隶于福建省。 施琅平台后受封为靖海将军、靖海侯。于康熙二十八(1689)在家乡重建施氏大宗祠。同时在宗祠周围建筑东衙、西衙、中衙、小宗,都爷衙、侯府等数座宅院。侯府位于施氏大宗祠西侧,是一座砖石木结构的闽南古大厝。5开间3进,带东西厢房,大小房间60余间,建筑面积达2175平方米,前面石埕面积385平方米。 侯府建筑风格基本承袭明代建筑简朴明快、雍容大方的遗风,与后来清代建筑迥异。前落面墙下用白色条石,上砌特制青砖,比较其他清一色红砖建筑,显得素雅脱俗。山墙则用“出砖入石”,又名“金包银”的砌法。因明末清初战乱与迁界,沿海村庄尽遭破坏,复界后,居民遂利用废墟上碎砖乱石作建筑材料,创造出这种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建筑形式。侯府门厅开阔轩敞,门楣两旁木雕“天官赐福”,吊筒雕刻牡丹、朵莲状,白石裙堵浮雕麒麟,青石柱础雕刻万安花纹,此外别无繁缛的雕饰。 侯府外观虽然简朴,去掩盖不住恢宏的气派。其厅堂脊桁高达7米,厅口檐柱径粗达0.34米,明间宽达6.9米,次间也有4.2米,次间、梢间上面架构3米的阁楼,下面还有4米高。一般5开间的建筑只有用6拼屋架,但侯府用的是8拼,即在次间、梢间中间用上2拼,中垒土墙,以起防水作用,而且在第一进到第二进之间的开井间,侯府比别的建筑多做一堵隔墙。这不仅仅为了美观,而是多出一层门户,可起防盗作用。从其建筑结构和用料的讲究,可以看出当年创业者是费了一番心力的。 施琅另一处故居位于鲤城区东街菜巷,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