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地,字晋卿,号厚庵,清大臣。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出生。清顺治三年(1646年)入塾,十一年(1654年)即遍读群经。十二年(1655年)与家人12口陷于山贼,毫不惧怯,得便即取其书以读,才华为贼帅所赏识。十六(1659年)年即编写《性理解》,十七年(1660年)写《四书解》,十八年写《周易解》,康熙四年(1665年)辑《历象要义》,五年通律吕之学。
康熙五年(1666年),光地中举人,九年(1670年)成进士。奉旨试诏令,考第一,选庶吉士。十一年,康熙诏诸翰林各献所学,光地进《河洛图说》。秋,庶吉士散馆考第一,授编修。十二年春,充会试同考官。十三年(1674年)二月,靖南王耿精忠反于福州。十四年夏,光地与叔父李日分析福建形势,建议清廷出奇兵,袭击耿精忠,写成《密陈机宜疏》,用蜡封裹(即蜡丸疏),遣仆人携带,由叔父李日护送出西江,间道赴京,经年乃达。康熙十六年四月,授侍读学士。十七年(1678年),同安人蔡寅结众2万余人,围安溪县城。光地与叔日募乡兵设伏据险,绝其粮道,蔡寅败走投奔郑经。郑经派兵进围泉州。光地使从兄李光斗西迎拉哈达之师于漳平:使弟李光垤北迎巡抚吴兴祚之师于仙游:并备办粮食、牛、酒犒军。两路清兵抵达,泉州解围,各县相继收复。拉哈达上报战绩,得旨:“李光地前当变乱之初,密疏机宜,兹又迎接大兵,备办粮米,深为可嘉,即升授学士。”十九年,任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兼为太子允礽之师。二十年,荐内大臣施琅可用。康熙纳其议,七月,以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后于二十二年平台湾。二十一年,因遭权臣疑忌,送母返乡,在家建“榕村书屋”,与亲友讲学其中,世称“榕村先生”。二十五年,还朝补原官。不久,改任掌院学士兼礼部侍郎,教习庶吉士,并充经筵讲官,及方略馆总裁。二十八年,随康熙南巡,陪登江宁观星台咨论星象。是年冬,升兵部右侍郎。二十九年,察赈大同。三十年春,充会试副考官。秋,奉旨偕河道总督靳辅视察黄河。三十二年冬,以原官提督顺天学政。三十六年冬,补工部右侍郎。三十七年,改兵部左侍郎兼右副都御史,巡抚直隶。他每次出行,随行从简,宣布有敢需求抚民的死无赦。从此官风清肃。三十八年春,偕河道总督王新命会勘漳河、子牙河。他亲下基层,决定堵广福决口,浚阎、留二庄河道,分水入淀;筑完固口,分水入卫:滨河千家居民,择地建屋以易之。这一治水方案,奉准施行,大大减轻京城一带水患。四十年春,随驾视察永定河,奉旨筑堤开河,引水入淀。四十二年迁吏部尚书,留任巡抚。任内整吏治,减赋税,赈灾民,绩彰显。四十四年十一月,拜文渊阁大学士。四十五年入阁办事。历允会试正考官、殿试、武殿试读卷官,国史馆、典训馆、方略馆、一统志馆总裁。五十四年二月,疏请返乡获准,康熙赋诗送行,并赐红稻1石,他回家栽种,获好收成,便报请向民间推广。五十六年二月还朝,赐第南城。五十七年二月,参加建储会议,康熙嘉许光地,说“大臣中每事为我家计万世者,独此一老臣耳。”五月,光地病逝京寓。雍正元年赠太子太傅,十年,祀京师贤良祠。
光地一生俭朴,素性畏谨,但临大事,则果毅不拔。自少好学,虚心请益。他鉴于明朝学风不正,主张学者要务实。他说:“吾学大纲有三:一曰存实心,二曰明实理,三曰行实事。”他除儒家经传以外,诸子百家,历数、兵法、水利、律吕、音韵等,都旁涉会通,得其要领。他从政后,手不释卷,公余即从事编著。晚年奉旨修《朱子全书》及《周易折中》,其他如《诗》、《书》、《春秋》、《律吕正义》以至韵学等书,都令光地审定。光地著作甚丰,共43种。清道光年间,编《榕村全集》时,5种散佚,现存38种,计175卷。
昌祐堂,李光地故居,位于安溪县湖头镇湖二村,地处于湖头正中心。光地出生于安溪县金田乡还一里华地村格后(人头岭)角落(俗称相国厝),成长于修仁乡感化里湖市封君祠。功名成就后于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自建昌祐堂,俗名新衙,亦称清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李光地府第,作为返乡省亲的活动场所。昌祐堂,土质墙体,杉木梁柱,穿斗构架,木板内墙。虽经沧桑,有过修茸,仍保完好。土木结构,坐北朝南,翘脊悬山,五进庭院。左右护厝,东端巷道。四周围墙,门庭广阔。构成一个既封闭又独立的仿宫殿式建筑群,占地面积达3120平方米。东巷北端为入口处,建有报官亭和报房。亭门石柱镌刻“赞元重万国,高志局八区”对联,使人一看便知是宰辅家宅。向巷道行进,即到宽敞的大埕。迎面即是一进门厅,大门横幅书“昌祐堂”,为府第厝名:大门对联书“相门知理学,府第传乾坤”,概括了光地在程朱理学上的成就。二是为接官厅,厅堂悬挂“夹辅高风”、“夙志澄清”匾额,为康熙御笔,是会见各级官员的场所。三进为正厅,由厅堂、庭院和两侧厢房组成,厅堂正中悬挂“谟明弼谐”、“昌时柱石”匾额,两侧板墙悬挂光地画像及其生平简介和先祖、后裔名人的画像。四进厅堂悬挂“清虚恬简”匾额。四、五进均为内眷住宅区。整座府第堂皇古雅,肃穆大方,既传承闽南泉州传统官邸特色,又饱含古民居的历史文化,被列为省级文化保护单位。此外,还有位于湖二村建于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的“榕村书屋”,光地在此著《榕村全集》百卷,被人称赞为“襟带蓝水,背倚阆峰,山川毓秀,人文所钟”。雍正十一年(1733年)为褒扬光地冰霜节操,辅政忠勤,博识洽闻,改为贤良祠以追祀。贤良祠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由旅居海外的李氏宗亲陆大先生捐资仿古修茸,旧貌新颜。土木结构,坐西朝东。二进四合院,由贤良祠(祠后座为藏书处)、临水轩、池塘等组成的建筑群。祠厅堂内外大理石镌刻康熙御书的《太极图说》等和李光地手书的《朱文公家训》。祠右前侧有座歇山重檐的碑亭,中竖清雍正帝《谕祭文》碑。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昌和堂,又名旧衙,位于湖二村,乃满族宁海将军拉哈达建于清康熙年间,后为报恩,借口调任而转赠予光地夫人为住宅。有过修茸,土木结构,坐北朝南,纵深五进,左右护厝,翘脊悬山,古朴大厝,建造模式与昌裕堂大体相同。厅堂有“罗绮日暖将军府,弦管春深宰相家”对联。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