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属地区不但是福建的主要侨乡,同时也是全国的主要侨区。当时,全国海外华侨人数约在600万左右①,而福建海外的人数约有200万人左右,占30-40%。泉属地区约有120万人左右,占福建华侨总数的60%,所以泉属地区是福建华侨最集中的地区,也是福建最有代表性的侨区。
泉属地区旅居海外华侨主要分布在东南亚的印尼、马来亚、新加坡、泰国、菲律宾和缅甸,也有一部分分布在南北美洲、大洋洲、欧洲、非洲和东南亚以外的其他亚洲国家,遍布世界各国。而泉属各县海外华侨的分布比重也有所不同,晋江、石狮和南安南部、惠安南部以侨居菲律宾为主;永春、安溪和德化,以侨居马来亚和新加坡为主;晋江灵水、鲤城树兜、南安诗山等地则以侨居印尼为主。
在国外,华侨虽然对侨居国的开发和经济发展有很大的贡献,但是在许多国家华侨受尽帝国主义和各种反对势力的歧视、迫害和压榨,有苦难诉,有国难回,陷于寄人篱下、无依无靠的悲惨境地。而当时清朝统治者却长期认为华侨是“自弃王化”、“孽由自取”,②听任侨居国统治者的凌虐宰割。
正因为如此,华侨渴望祖国能够早日繁荣富强,并且有个好政府关心他们的疾苦,保护他们正当的权益。同时他们在海外接触西方资产阶级文化,比较容易接受民主思想。因此,广大海外华侨迫切希望改变中国现状,推翻清王朝,建立一个民主、富强的新中国,有一个强大的祖国为他们撑腰说话,提高他们在国外的应有地位。正是这种强烈的革命救国的爱国主义思想,推动他们积极支持和参加辛亥革命。
海外华侨还有个共同特点,这就是热爱自己的家乡。正如孙中山先生所说:“广大华侨含辛茹苦,挚爱宗邦。”③从这点出发,广大华侨在资助辛亥革命问题上,迸发出空前的热情,支援各地光复。这种爱国爱乡之举,既为自己的家乡光复作出贡献,又促进了整个革命形势的发展。
本文拟就泉州地区华侨对辛亥革命的贡献,作一初步的探讨。
(一)
大力支持孙中山,在国外广泛建立革命组织,发展革命力量,培养革命骨干,形成革命活动基地,是泉属华侨对辛亥革命的一大贡献。
早在孙中山在南洋宣传和开展革命活动前,泉州华侨就已深受其革命思想的影响。1905年8月孙中山先生联合了章太炎、蔡元培等所组织的光复会和黄兴所领导的华兴会,在日本东京成立了中国革命同盟会(简称同盟会)。同盟会在南洋、欧洲、美洲等地都设有支部。它在国内因为环境的关系,不能立即进行公开活动,即使秘密行动,有时也很艰难。在国外华侨中却轰轰烈烈地开展工作,特别在华侨最多的南洋,工作进展更为迅速。在孙中山民主思想感召下,不少旅居海外的泉属华侨,纷纷投身革命,成为南洋各地同盟会组织的骨干和中坚。具体情况是:
1905年,泉州华侨陈楚楠等,在新加坡组织成立中国同盟会,它是南洋第一个支部,设机关于晚晴园,在陈楚楠等人的努力下,新加坡华侨先后加入同盟会组织的就有500多人,从目前占有的资料看:在新加坡和马来亚参加同盟会,从事革命活动的泉州华侨主要有:原泉州府同安县华侨陈楚楠、陈嘉庚;南安华侨周献瑞、盛九昌、尤世珍;晋江华侨李辟尘、庄汉民、沈鸿柏、沈鸿辉;安溪华侨陈竹痴、刘治国;惠安华侨郑聘庭;永春华侨颜穆闻、李孝章等20余人。④
陈楚楠是孙中山在南洋宣传革命和组织革命的得力助手。担任南洋英荷两属同盟会会长期间,曾受孙中山委派去槟榔屿、吉隆坡组织分会。后来他自己又派人到荷属东印度、仰光及马来亚等地发展组织。南安华侨王振邦,也是在新加坡加入同盟会,后转至印尼的泗水继续从事革命活动的,后回国为厦门和泉州光复做出贡献。在陈楚楠积极活动下,革命党“在南洋的势力好象雨后春笋,蓬蓬勃勃地生长起来。”⑤孙中山对此曾给予高度评价:“英荷两属及缅甸各地同盟会的发展,楚楠之力多焉。”
此外,晋江华侨庄汉民“参加新加坡《兴中日报》工作”⑥,用笔杆子进行战斗。南安华侨盛九昌“借行医机会宣传革命理论,鼓动侨胞参加革命行列,并捐募款项,支援国内革命起义。”⑦
同安华侨庄银安,从少年时代起,就是一位爱国者。他在胡汉民、陶成章等人的影响下,于1908年在仰光加入同盟会,并被推为会长,成为孙中山所领导的革命组织的得力助手。在庄银安等人的努力下,缅甸华侨“思想为之一新,排斥满清统治者之说大倡,加入同盟会者日多。”⑧短短几年中,拥有会员2343人。
泉州人陈允洛,20岁参加同盟会,被推为缅甸同盟会文案科科员和仰光同盟会参议员。“凡缅甸同盟会和国内外革命的联系之文字,多出他手。”⑨晋江华侨魏继汗、李树获(原籍安溪)均在缅甸的中国同盟会任职,为革命做出不少贡献。
在菲律宾,参加同盟会的泉州华侨所占的比重更大。南安华侨巨商吴记霍,则是中国同盟会驻菲专员。泉州华侨同盟会员戴愧生、吕谓生等,也做了不少工作,为革命发展作出了贡献。
中国同盟会槟榔屿分会是继西贡、新加坡分会之后,于1906年9月成立的。与此同时,同盟会在南洋的第一个支部,也从新加坡“晚晴园”迁移至此。泉州华侨刘惟明、永春郑玉指等人便是它的第一批会员。
特别是刘惟明,不仅在经济上大力支持李烈钧、孙中山的家属,而且还秘密四出活动,组织革命力量,宣传革命宗旨,才使槟城这块革命阵地得以巩固。因此可以说,同盟会能在槟城立足,革命思想能在槟城广泛传播,与刘惟明等华侨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这里尤应特别指出的,是泉州树兜旅居泗水的蒋以麟一家表现最为突出。二十世纪初,蒋以麟父蒋报策,叔蒋报料,堂弟蒋德卿等先后参加了光复会。光复会并入同盟会后,蒋家也随之转入泗水同盟会,其亲戚王振邦也从新加坡转入泗水同盟会,继续从事革命活动。蒋氏一家及王振邦日后成为厦门、泉州光复的主要组织者和经济的主要支持者。
此外,永春华侨郑成快在马六甲,晋江华侨陈清机在日本神户……等等,都为革命作出了贡献。正如同盟会著名人物冯自由所说:“凡有华侨所到之处,几莫不有同盟会会员之足迹。”(10)
(二)
传播革命思想,揭露保皇论调,唤醒华侨群众,为辛亥革命在舆论上和思想上做准备,是泉属华侨对辛亥革命的又一贡献。
1898年维新变法的失败,康有为、梁启超等不少维新人士纷纷远走海外,他们看到革命浪潮迅速的发展,十分仇视和恐惧,更顽固地站在保皇立场,“标明保皇,力辟革命”,且声言“为与异己者宣战”。(11)由于当时的华侨大多受着封建传统观念的束缚,深受保皇思想的影响,视孙中山的“推翻帝制”为“大逆不道”和“洪水猛兽”。因此,革命与保皇两条道路、两种思想的对立更加尖锐,两派之间的壁垒更为分明。资产阶级革命派越来越认识到,要在这种环境下开展革命活动,非得运用宣传工具,对保皇派的论点进行坚决回击,革命形势才能向前发展。于是从1905年到1907年,双方展开了一场大论战。革命派以同盟会机关报《民报》为主要阵地,配合的是南洋各地华侨出资创办用于宣传革命的报纸30多种。其中以泉属华侨陈楚楠、庄银安等人所创办的《图南日报》、《中兴日报》、《光华日报》影响最大。
陈楚楠等人是孙中山在南洋宣传革命的得力助手。早在1903年,为了唤醒华侨的革命思想,曾自筹资金翻印邹容《革命军》一书2万册,更名《图存篇》,散发南洋各地,并设法输送到漳、泉、潮、梅各乡镇,分送士商各界。使南洋“一时人心奋发,舆论沸腾,华侨有志之士,知非追随中山先生不足以救祖国之危亡,于是华侨之革命思想日炽”。(12)1903年7月上海发生“苏报案”,清政府要求英租界引渡章炳麟、邹容。南洋华侨配合全国人民群起反对,陈楚楠等人以小桃园会所名誉致电上海英领事馆,“请援保护国事犯条例,勿引渡章、邹于朝廷,以重人权。”(13)在海内外舆论的压力下,英领事和清政府扼杀革命者阴谋才未能得逞。
陈楚楠等人正因“上海苏报案起,革命思潮急湍海外,遂决意投资办《图南日报》,以广宣传。”(14)初创时,由于风气未开,仅作宣传赠品,“长期订阅者仅30余份。”(15)随着革命日益向前发展,在陈楚楠等革命者的努力下,《图南日报》发行量增至2000余份,行销南洋英、荷两属各埠,成为南洋华侨宣传革命的第一个舆论工具。在《图南日报》唤醒下,“中外人士对于革命党人之观感,亦为之一变。(16)孙中山“获读《图南日报》,知革命种子已传播于南洋各岛。”(17)并通过尤列,经常同陈楚楠等保持联系。
《中兴日报》是“楚楠等以继昔年《图南日报》之统绪。”(18)为目的于1907年创办的。刊发不久,便与《南洋总汇报》展开革命论与立宪论的大笔战,成为这一时期东南亚华侨宣传革命的重要阵地。通过这次论战,揭露并批判了保皇派妄图阻止中国立即实行资产阶级革命的企图,使民主共和思想更加深入人心,《中兴日报》销数达4000余份,许多华侨纷纷从保皇转向革命。
1908年,泉属华侨、缅甸的同盟会会长庄银安与缅甸的革命党人在仰光创办《光华日报》,与“保皇派”展开大论战,后受顽固势力和殖民政府迫害,避居马来亚槟城。1910年又与陈新政等人在槟城创办《光华日报》继续鼓吹革命。
为了加强联系,扩大革命宣传,这时东南亚华侨还普遍设立阅书报社。其中泉属华侨参与创办也不少。如1908年刘惟明等人在槟榔屿创立“槟城阅书报社”;1911年,陈楚楠等在新加坡创设“同德书报社”;晋江华侨沈鸿柏等在马六甲创立“中华书报社”;惠安华侨郑聘庭在星洲创立“星洲书报社”;泗水华侨蒋以麟等创设“明新阅书报社”。
事实上,“凡书报社成立于民国纪元之前者,皆革命之机关支分部之变相也。当时,征集党员,筹款接济国内义军,招纳亡命之士,创办报纸,广播革命言论思想,莫不以此为原动力之所触。”(19)可以看出,办报纸、创办阅书报社,其目的都为辛亥革命做了思想上的准备。
(三)
经济上支持革命光复,是泉属华侨的又一个突出贡献。孙中山先生一向把筹集革命经费寄托于海外华侨。从革命发展中孙中山认为:“披坚执锐,血战千里者,内地同志之责也,全力筹款以济革命者,海外同志之任也。”(20)广大华侨实际是忠实执行孙中山的要求,在革命过程中,历次起义的枪支弹药购买费,起义士兵的军饷费,平时革命组织的活动费,维持治安的饷械费,创办报刊和阅书报社的宣传费等等,绝大部份是由华侨提供的。正如孙中山所说:“慷慨助饷,多为华侨。”
在这方面,泉属华侨从孙中山历次起义失败的教训中,认识到革命之失败,与财力不足有关。他们明白经济上对革命的支援,是关系到“事之成败,功之迟速”的大事。(21)因此,无论在支援全国性武装起义或资助本地区光复事业上,都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1907-1908年间,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在粤、桂、滇三省多次发动武装起义,每次起义都要求陈楚楠筹款,陈楚楠为革命而翻印《革命军》,创办《图南日报》、《中兴日报》,已耗资数万元,为了革命带头筹款,由于“历年为革命耗资”(22),几乎破产。还热心为多次的起义在南洋华侨中筹款20万元,有力地支持孙中山的革命活动。为安置因广西镇南关、云南河口起义失败后来星马的革命将士,陈楚楠仍于新加坡创办中兴石山公司,安排将士工作以维持生计,于是“众心始安。”
爱国侨领陈嘉庚获悉武昌起义后,立即电汇2万元交福建都督府应急。并组织福建保安会,亲任会长,筹款20多万元支援福建新政权。孙中山从法国回国途经新加坡时,同陈嘉庚谈到建立政权急需经费,他立即献款2万元。孙中山在南京就职临时大总统前,又电求支援,他又汇去5万元。(23)虽然,当时南洋资产比陈嘉庚多的大有人在,但他支持革命最积极,辛亥革命捐款数最多。(24)
此外,永春华侨郑成快,南安华侨吴记霍,也在经济上积极支持辛亥革命,民国成立后,得到临时政府嘉奖。
在光复福州、厦门、漳州、泉州过程中,泗水泉属同盟会华侨几乎承担了光复该地区所需的大部或所有经费。当时,泗水同盟会分会“为了更便于策动国内斗争行动,用二人主持,一人兼理财政,遂选举蒋以芳同志兼理国内财政,……泗水财政,改选蒋报料与蒋报和共同负责。于是分头募捐,待机发动。”(25)
泉州光复活动一开始,便面临经费无着之苦。泗水华侨蒋氏一家慷慨解囊,毁家纾难。蒋以麟首先表示自己“两番由泗回来,自己也花了不少……好在二兄力量有余,一千八百尚堪支持过去,若缺我自当筹办。”并主动承担小笔款项,负责支付秘密购置枪械的费用。他还说:“较大数目,如地方无法可筹,当驰函泗水,请其汇寄。”并开诚布公地说:“或者到那时,泗水公款汇到,财无分彼此矣。”(26)当革命逐步向前发展时,泗水蒋报和暨蒋以芳等还携带巨资,住于香港,以及时资助内地起义之需。从王振邦的手稿《光复厦门漳泉永纪略》(27)中可以知道,由泗水同盟会汇来的汇款中拨助福州光复之用的,即达七千元;厦门光复单拨充饷款即达一万四千七百余元。在泉州革命过程中,蒋氏敢于毁家纾难,多次捐巨资充作购买军械弹药,组织敢死队以及策动清朝地方军官反正等经费。因为这样,到革命后“以麟返泗水,所有投资尽归乌有,…弟侄辈指以麟份额早已超支,不能再染指,他不得不自谋生路”,“但无固定收入,生活陷于困境。”(28)不过以麟对此并不后悔,他曾说:“吾人既做革命之事,当然早存牺牲。”这种高度的爱国精神,足以彪炳史册!
泉州光复时为了维持治安,泗水蒋家还从经济上予以大力支持。“当泉州光复过渡期间,城厢治安紊乱,地方绅商及归侨组织保安会,维护秩序,报策及吕宋归侨陈光纯负责该会财政。”还有“厦门光复后,报料奉派到泉州,…、…路过安海,值安海市民反清暴动不久,他曾捐资千元,助安海人士办善后。”(29)如果没有华侨从经济上大力资助,泉州、安海等地的光复和光复后的治安,肯定会艰难得多。
(四)
积极回国投身于各地光复活动,是泉属华侨对辛亥革命另一伟大贡献。
泉属华侨不仅在海外积极参加革命组织,开展革命活动,还时刻关心着家乡的革命事业,积极投身于家乡的革命光复活动。如当时泗水由于“民族思想传播更广,热血青年要求回祖国参加革命者大有其人。”(30)辛亥三月广州起义,“振邦与杨杰、陈火让等赶往广州参加,而事已败,乃回厦门,筹划厦门光复事宜,时潮汕计划起义,他运炸弹赴汕头支援;福州将起义而乏费,他尽力筹款赞助;为谋漳泉光复,他协同筹划,不遗余力。厦门光复,他更是主要人物,事前呕心沥血,奠立革命基础,临光复时,组织联系的是他,筹措经费的也是他,终于得当地同志的协力奋斗,和海外归来革命华侨的支持,使厦门宣告光复。”(31)
与此同时,泗水华侨杜桂芳于1911年广州起义失败后,曾冒险携带《图存篇》、《唤醒国魂》等革命书籍回安海,并由其子杜华山偕一、二同学缮抄百余份,在街上张贴,进行宣传。
为了推动祖国各地的迅速光复,他们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不少加入同盟会组织的华侨纷纷回国,直接参加家乡的革命活动。他们是:蒋以麟、蒋报策、蒋报料、王振邦、盛九昌、林应斗、林有周、杨光涌、杨光练、蒋报安、郭治齐、庄汉民、李秉传、吴文楚、王重生、吴瑞玉、吴昆元、吴达瑞、陈光纯、李辟尘、林良镇、王雨亭等等,即如许卓然这样重要的领导人,也曾于1907年去过新加坡,深受华侨中爱国思想和革命热情的启示和鼓舞。
在南洋各埠,尤以泉州新门外树兜乡旅居荷印泗水的华侨为主要。其中蒋以麟及其父亲蒋报策、叔父蒋报料、堂弟蒋德卿和亲戚王振邦,均先后回国参加革命,并成为泉厦同盟会的重要人物,对两地光复贡献尤大。厦门光复后,蒋德卿还担任临时南部分府副统领。泉州光复前,蒋以麟曾多次与父叔往返泗水和泉厦之间,为革命多方策划。为了打开泉州革命局面,他“终日出门,用应酬来寻找同志。”当第一次从泗水回泉后,就同泉州革命党人取得了联系,并积极参与发展组织工作。当他第二次回泗水时,即向泗水同盟会组织报告泉州等地的详细情况。为此,泗水同盟会曾集会研究,决定自愿回国参加光复的人选,并推定募捐人员,以此加强泗水的支援工作。当“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即1911年4月27日)黄兴领导进攻总督衙门,消息传到泗水,许多爱国青年为黄花冈七十二烈士的英勇斗争精神所鼓舞,纷纷表示自愿回国参加革命斗争。”蒋以麟“也决定重返泉州策动起义。”(32)秘密集会于泉州东门外的赐恩寺,就泉州光复的计划、步骤、财政、弹药等进行商讨,建立中国同盟会泉州分会,大家推选他为会长和军事股长要职,他甚至置个人安危于不顾,只身前往军衙劝降,使泉州得以和平光复。泉州光复后,蒋以麟为安定周围各县,奔走于厦泉之间,为该地区的社会治安和安定做出了贡献。
在新加坡华侨中,以盛九昌较为突出,1906年他在新参加同盟会,放弃在海外的个人事业,束装回国,以补齿、照像为掩护,秘密进行革命活动,留心社会动向,结交朋友,从中发现在泉党人,逐渐和他们取得联系,联络进步人士、基督教友扩大爱国力量,还随身携带补齿、照像工具,走访安海、石狮、永宁、深沪等镇,足迹遍及泉州南北门外大小村落,挨家穿户,名为招揽生意,实作革命宣传,随机应变,见缝插针,讲述满清王朝的黑暗历史,祸国罪行,以及社会上的恶风陋习,如缠足、留辫、赌博等等,深入群众,启发民智,传播同盟会的革命思想。
以上事例说明,在辛亥革命期间,泉属华侨是泉州、安海、厦门光复的强有力的组织者和参加者。
应该特别指出的是,泉属爱国华侨在人力物力上对家乡革命事业的援助,并不是为了报酬,而是抱着“不图丝粟之利,不慕尺寸之位”,“一团热诚,只为救国”。这种高尚品质,是应该加以发扬的。但在另一面,不少华侨还存在有“革命功成,革命党消”的思想,他们在光复后,放弃领导权,“功成身退”,使得辛亥革命胜利果实很快被各地的封建势力所窃夺。这一点也和全国一样,是应该引以为戒的。
注:
①这时期没精确数字根据,只是一些学者的估计,可参阅李长傅《中国殖民史》10页。《历史研究》杂志1978年第4期45页。
②《乾隆朝外洋通商案·庆复折》。
③许师慎编纂《国父当选临时大总统实录》上册223页。
④《泉州华侨史料》第二辑,1985年10月出版。
⑤陈楚楠《晚晴园革命史略》。
⑥《泉州文史资料》新九辑112页。
⑦同上,108页。
⑧《同安文史资料》第5辑,1985年5月出版。
⑨《老同盟会员陈允洛事略》《泉州文史资料》第十一辑。
(10)冯自由《中华民国开国前革命史》。
(11)《答和事人》《饮冰室文集》之十一,第45页。
(12)《开国前美洲华侨革命史略》。
(13)冯自由《革命逸史》第三集。
(14)、(15)、(16)、(17)、(18)、(19)、(22)冯自由《华侨革命组织史话》。
(20)《孙中山致邓泽如等》(1907年)《国父全书》函札。
(21)张永福《南洋与创立民国》《孙中山致永福手书》卷七。
(23)陈宗山《南洋华侨于革命中之努力》《南洋研究》第三卷第一期。
(24)苏南《华侨对祖国的贡献》《东南亚研究资料》1963年3月。
(25)、(26)、(32)以上引自《泉州文史资料》,蒋以麟《辛亥革命泉州光复记》5页。
(27)《泉州文史资料》新九辑。
(28)同上,92页。
(29)同上,93-94页。
(30)同上,3页。
(31)同上,1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