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11-18日,印度尼西亚政府颁布“第十号总统法令”,规定居住在第一、二级自治区(即省、县)首府和州首府以外的外侨小商贩和零售商(所谓外侨小商贩主要是华侨小商贩)从1960年1月1日起,必须停止营业。许多地区的印尼掌权者用武力强迫华侨搬迁,西爪哇芝巴达等地还发生殴打华侨的事件。1960年这种迫迁行动迅速扩大到印度尼西亚各地,掀起一股排华(侨)的逆流,数十万华侨小商贩被迫停业,丧失生计,生活陷于绝境,到处流离失所。针对1959年印尼的排华运动,我国政府为切实保护华侨正当权利和利益,安置流离失所和不愿意继续居留在印度尼西亚的华侨回国,国务院专门成立了接待和安置归国华侨委员会,并于1960年2月29日,首次派出第一批接侨船前往印尼,接运印尼难侨回国。为安置这批难侨,国务院拨出大量物资,决定在广东省、福建省、云南省、贵州省和广西自治区新建、扩建、改建25个国营华侨农场,其中在晋江地区新建国营华侨农场3个,扩建1个,还新建国营华侨机砖厂1个。
根据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部署,1960年1月3日,中共晋江地委召开会议,研究接待和安置印尼难侨的准备工作,并成立“晋江专区接待和安置归国华侨委员会”,由中共晋江地委副书记张德贞同志任主任委员,地委统战部部长蔡文山、晋江专署副专员高剑峰等同志任副主任委员。下设办公室,由我担任办公室主任,专署侨务局局长陈汉泽同志任副主任。同时从各单位抽调一部分干部到办公室工作,立即进行办公和做好接待、安置的各项准备工作。
1月10日,中共晋江地委发出通知,要求各地认真做好印尼归侨有关物资进口及纳税、贷款和物资供应等工作。对归侨带回来的财产,要采取检查从宽、一律免税的办法,禁止以任何方式动员归侨贡献、投资和储蓄;归侨学生生活困难的,学校应给予助学金;一时侨汇中断的,银行应予以小额贷款;鼓励华侨尽量将国家建设所需的物资输入国内,并以国际价格予以收购;要做好安置归侨的粮食、副食品和高档日用品的供应。
1月26日,中共晋江地委发出关于接待和安置归侨工作的指示,要求各地党委要对印尼难侨采取“集中为主、分散为辅”的安置方针,把大多数印尼难侨安置在新建和扩建的国营华侨农场。为此,需着手并抓紧新建、扩建一些华侨农场和工厂。除成立晋江专区接待和安置归国华侨委员会外,有接待和安置印尼难侨任务的县、市如晋江、南安、永春、莆田县和泉州市(现在的鲤城区和丰泽区),也应成立接待和安置归国华侨小组。
当时,接待和安置印尼难侨是项政治任务,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都比较重视,并给予大力支持。
经地区与各县、市反复研究,并呈报上级批准,晋江地区决定:
一、在双阳山北侧新建国营晋江(现属洛江区)双阳华侨农场;
二、在南安杨梅山下新建国营南安雪峰华侨农场;
三、在莆田(当时属晋江地区管辖)涵江新建国营莆田赤港华侨农场;
四、在原来永春北硿华侨农场的基础上,扩建国营北硿华侨茶果场。北硿华侨农场,建国初是安置一些被英帝国主义迫害回来的新加坡、马来亚难侨的地方。为接待大批印尼难侨,决定将这一华侨农场扩大,并将场部改建在东平,以适应安置的需要。扩建后,永春县委、县政府将其改名为“国营永春华侨茶果场”,中侨委知道后,认为这样改名不妥当,因为为安置被英帝国主义迫害回来的新、马难侨,时任中侨委主任的何香凝曾捐款其稿费参加兴建北硿华侨农场,为纪念这一有意义的名称,还是保留“北硿”这两个字为好。我们将这一意见转告永春县委、县政府,他们遂将这个场再改名为“国营永春北硿华侨茶果场”。
北硿、双阳、雪峰这3个华侨农场(茶果场),都建在山边,只有莆田赤港华侨农场建在海边。
五、在泉州市(后改为鲤城区)江南公社新建一座国营泉州华侨机砖制造厂。这个厂建起来后,将生产机砖改为加工塑料产品,并将厂名改为“国营泉州华侨塑料厂”。
这几个项目确定后,即由中侨委投资兴建、扩建。新建、扩建后,计划安置印尼难侨6000人左右。
在这些华侨农场、茶果场和工厂的新建、扩建过程中,中侨委副主任方方、中共福建省委副书记林一心、省侨委主任王汉杰、副主任许良枫等同志曾亲临工场视察,检查基建的进度和质量。我们更是忙得不可开交,经常往工地里跑。记得有一次,我与专署副专员高剑峰要去永春北硿和莆田赤港农场检查其基建和接侨的准备情况,老天不作美,却下起雨来。我们风雨无阻,仍然按计划前往。可是,当时机关的交通工具很少,地委统战部只配备自行车,没有汽车,专署的车辆也很少,只有1-2部,而当时这些华侨农场的基建工地还没有通公共汽车,怎么办?只好向泉州华侨服务社借一部车,由该社驾驶员、菲律宾归侨黄奕造同志开车,先到北硿华侨茶果场的基建工地检查和研究工作,简单吃中午饭后,没有休息,就从东平至湖洋,越山经过仙游,直接开至莆田赤港华侨农场基建工地。由于下雨天,从莆田涵江靠近赤港华侨农场工地有一段路是新开的,赤土的路面还没有结实,遇到一个小坡,路很滑,车子开不上去,我与高副专员只好下来在车后帮助推车,车轮一转动,从车轮喷出的泥沙把我们两个人前身都喷得花花点点,黑皮鞋也变成了赤皮鞋。车子开到赤港华侨农场基建工地时,正在那里筹建的莆田县侨务科辛科长问我们为什么这样?我们说明原因后,他要拿衣服给我们换,帮我们把脏衣服洗一洗。我们说不要了,我们谈谈一些工作进展情况,看有什么问题共同研究一下就要回泉州了。如果把脏衣服拿去洗也干不了,不如回泉州再换起来洗。就这样,我们穿着狼狈的脏衣服与他们座谈,并到工地察看基建情况才回泉州。幸好到泉州时天已黑,我们不敢先到各自的单位,即乘黑回到各自的家里,没有给机关的同志和外人看见,要不然他们一定会笑问:“你们是不是刚刚从田里耕种回来!?”
这些华侨农场(茶果场)和工厂新建、扩建后,即开始安置印尼难侨。第一批安置的是永春北硿茶果厂。当时我们确定第一批先安置在北硿的理由是:一、该场规模比较大,场的领导班子也比较强;二、他们已有安置新、马难侨的经验。第一批接待和安置好,其经验可供各县(市)和华侨农场(厂)学习。
第一批安置在晋江地区的印尼难侨要到永春时,先来泉州市内。我们组织地直和泉州市(即现在鲤城区)的干部、群众在中山南路欢迎。中国新闻社电影制片厂也派摄影记者到现场拍摄新闻记录片。我们从天后宫至土地后的十字路口欢迎他们到水门巷口的泉州华侨服务社,并于当晚在华侨服务社餐厅,由地、市两级政府联合举行欢迎大会。欢迎大会由我主持,首先请中共晋江地委副书记、晋江地区接待和安置归国华侨委员会主任委员张德贞同志致欢迎词,他致词后虽有掌声,但不够热烈。接着,请泉州市市长王今生同志讲话,他讲话后却博得全场的热烈掌声。因为当时这些印尼难侨还不了解祖国的政治体制,不懂得地委副书记是什么职别的官员,认为市长是来欢迎的最大、最高级别的官员,所以致以最热烈的鼓掌。
永春北硿华侨茶果场的副场长蔡水占同志也在欢迎会上简单介绍北硿华侨茶果场的情况,欢迎他们到茶果场去安家落户。
第二天上午,我们即欢送他们去永春北硿华侨茶果场安置。
接待第二批至晋江地区的印尼难侨是在晋江双阳华侨农场安置。从第二批开始,地区没有再开欢迎会,改由各县、市自己负责,地区只是分头下去各县、市协助接待和做好安置工作。
从1960年3月至11月,晋江地区共接待和安置印尼难侨8583人,其中安置在永春北硿华侨茶果场的2490人,安置在晋江双阳华侨农场的2433人,安置在南安雪峰华侨农场的653人,安置在莆田赤港华侨农场的1143人,安置在泉州华侨机砖制造厂的417人,安置在泉州汽车运输公司保修厂等工厂、企业的74人,安排到大专学校工作或就学的332人;此外,还有零星返乡与家聚居的1043人。
在晋江双阳华侨农场安置的印尼难侨中,有一些是来自印尼邦加、勿里洞的老矿工,我曾到双阳农场场部专门与他们开过座谈会。那天座谈会上来了9个老矿工,他们大都是十九世纪末被西方殖民者掠夺去印尼邦加、勿里洞的华工。他们在锡矿中当苦力,做牛做马了半个世纪,有的回来时,行李只有一旧皮(藤)箱;还有几个老华工一生没有结过婚,回来时依然是自己一个人;其中还有一位老华工因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如今连手指都不能伸直了,甚为可怜。开完座谈会后,我再三叮嘱双阳华侨农场的领导,要特别照顾这些受苦受难的老矿工,让他们在祖国温暖的大家庭中,享受幸福的晚年。
一批批印尼难侨在晋江地区得到妥善安置。1960年7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何香凝赠画并诗送给永春北硿华侨农场和晋江双阳华侨农场的归侨们,诗曰:
一张拙画慰劳君,勉励归侨爱国心;
万劫知辛归故里,勤劳建设勇于人。
1960年以后,晋江地区还继续安置了一些印尼归侨,其中据1961年至1962年统计,共有608人。至此,针对1959年印尼排华(侨)而开展的接待和安置印尼难侨工作宣告结束。临时抽调来专区接待和安置归国华侨委员会办公室工作的一些干部,也从1961年开始,陆续返回原单位或在地区重新分配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