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首春,石狮市滨海城镇永宁西门外,彩旗飘扬,人潮涌动。原来是有百年历史的永宁私立学校“行实学校”首期工程“行实幼儿园”大楼、“林登宾纪念堂”落成暨开园典礼正在隆重举行。占地17亩的宽敞校园,绿地如茵,具有南洋风格的三层建筑物,宏伟壮观,其中拥有达标教室九套、教师宿舍8套、会议大厅可容纳千人集会。完备精美的硬件设施,不仅在石狮独占风骚,即使在省、市私立幼儿园中也堪称一流。典礼盛大隆重,两百多位可爱的幼儿园孩子盛妆列队,载歌载舞,欢迎石狮市委、市政府、市教育局领导人率有关人员和菲律宾石狮市同乡总会、香港石狮公会代表,前来参加;泉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黄少萍讲话,对“行实学校”经历百年重放光彩表示祝贺和钦佩。美轮美奂的大楼门前石柱镌刻着一幅长联曰:
登斯楼自怀远,祖创黉庠垂教泽,四乡如坐熏风霁月;
滨于海而传薪,荫施闾里焕文光,三世犹褒秋实春华。
这副嵌名联诉说着林登宾、卢祖荫祖孙三代兴学,百年沧桑的动人故事。二十世纪初,清贡生林登宾受新文化思潮影响,将所办的私塾改为“新学堂”,命名为“行实小学”。行实百年来风风雨雨,先是经由子女辈的苦苦支撑近三十年,培养了千百侨乡子弟;继而嗣孙卢祖荫海外事业有成,发扬先人重教精神,无私奉献,捐献巨资建成上述大楼,把百年老校发展成为石狮市最先进的民办幼儿园。昔日“新学”先锋,今日老树逢春,更加勃发辉煌。
一 永宁古城的优秀人文传统
永宁是宋元以来号称“东方大港”的泉州港之门户。“地瞰大海,直望东洋”,历来屡遭海寇侵扰。自宋乾道年间(1165~1173年),即置寨设防。于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为防备倭寇,改寨升格为卫,其重要地位与威海卫等同,成为雄居我国东南海疆之重镇。由于朝廷着力经营,派重兵世代驻防,带来了先进的中原文化,促进了地方经济文化的繁荣发达。偏僻海峤,一时舟车络绎,文风稍进。另一方面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居民多航行海外谋生,是为著名侨乡。勇于向外开拓的华侨,也带来频繁的中外文化交流。这些自然、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因素,铸造了永宁古城负重开拓的优秀人文传统。早在明成化年间,永宁卫知事陈用之即重金聘请兴化名儒陈愈掌教永宁卫学校,培养出不少生员,从此人文蔚起,明代即有乡贤五部尚书黄克缵,清代更有高中进士的陈启仁和龚显增,一时名噪泉郡。
在这一方水土的哺育下,一位开明进步的永宁名士——林登宾先生诞生了。
二 第一代,开创泉南新式教育和女子教育的先河
十九世纪末年,清廷腐朽,国势日衰,国人求新求变之风渐兴,维新变法虽遭失败但其振聋发聩,影响全国,也波及一向敢于追逐时代潮流的永宁。
卢祖荫的先祖林登宾(1868-1939),前清贡生,弱冠有文名,师从冰若陈先生(陈蓁之父),1901年“设帐于永宁故里,门徒鼎盛。复承其尊公允礼先生医学以问世,渊源有自,远近就医者,户限为穿”。但他不以此为满足,而是怀着对国势衰微的忧患意识远赴省城福州,受业于著名民主主义思想家林纾(字琴南),林纾主张“教育强国”,于1897年(光绪23年)在《闽中新乐府》中有诗曰:“强国之基在蒙养,儿童智慧须开爽,方能凌驾欧人上”(蒙养,即儿童教育)。为了“强国”,林纾猛烈批判封建“旧学”,提倡“新学”,主张变革教育。林纾的“教育强国”思想对林登宾影响至深。1901年(一说1912年),西太后看到国人思变不得不提倡“假维新”。林登宾利用有利时机把自己办的私塾改为“新学”,创办永宁“行实小学堂”,1916年又创办永宁“竞新”女学。林登宾一生致力于乡村新学堂的教育革新事业。从“行实”寓意“知行并重,意在务实”和“竞新”寓意“男女平等,竞赴新潮”来观察,林登宾提倡实践、重视务实,主张男女平等的全新教育思想,在二十世纪初叶,无疑具有前瞻性和先导性。数年后,林登宾又创办第三所学堂——“崇义小学”于龟湖后宅。《永宁乡土资料汇编》和《教育家林登宾传略》称:“观其数十年孜孜致力于桑梓文化教育事业,培养吾乡英才不下千百,其功难没”。石狮年轻学者李国宏在其《林登宾教育思想研究》的论文中说:“林登宾先生办学的针对性是非常明确的,它已不再局限于受教育者的个人前途,而是把创办新学作为振兴教育,移化风俗,服务社会的重要途径。”1939年,72岁的林登宾溘然长逝。一年后,日军侵占永宁,制造“七·一六惨案”。行实、竞新校舍连同平生诗文遭日寇野蛮烧毁。1944年,泉州清末进士文坛巨擘林骚重游永宁,在悼诗《永宁忆林登宾》中曰:
故人今不见,海上独销魂。
云水空陈迹,弦歌剩烧痕。
难能可贵的是,林登宾不但自己一生贡献乡梓教育事业,还寄厚望于子女,鼓励他们克绍箕裘,不坠先人之志。1922年,他在给集美女师求学的女儿林朝素家书中说:“我老矣!汝在校宜思用功研究,将来有所成就,可继承吾志,贡献家乡,使故乡子弟以免沦落无教,是我所切望于汝也”。
三 第二代承先启后,打造“教育世家”的荣耀
林登宾的儿子、卢祖荫的生父林铁英(1907-1982),林登宾的儿媳、卢祖荫的生母卢文理(1907-1991),继承父志,20年代均毕业于著名的集美师范学校,分别任教于行实小学和竞新女校,伉俪一生相率执掌教鞭,共同为侨乡教育事业作出了贡献。永宁许多受业学生,至今仍没有忘记这对患难夫妻的好处。卢祖荫的姑母林朝素与卢文理是集美女师的同窗,而后又成为姑妗,两人相处甚得,情谊殊深。1991年卢文理逝世,林朝素挽联曰:
集美记同窗,耄耋书声犹在耳;
永宁欣共室,姑妗情义最牵心。
卢祖荫闻讯从海外赶来,为时已晚。他悲痛欲绝,在隆重的追悼仪式上挽其慈母联曰:
早岁叹唯艰,每于梦里亲慈颜,
晚年方图报,岂料海外痛来迟。
1996年,卢祖荫为纪念生身父母对永宁教育事业的终身奉献,特意向永宁完全中学捐献五层大楼一座,命名为“林铁英卢文理纪念楼”,共有55套套房,作为该校教师宿舍。
卢祖荫的养父卢远绥更是一位热心桑梓教育,倾资办学的爱国华侨。祖荫年幼时,因沙美乡卢姓舅母尚未生养,其生父母将他过继给舅父卢远绥抚养,即民间常见的“外甥承母舅”。养父母疼爱有加,视之如己出,为使其接受良好的教育,送他到厦门最有名的双十中学就学,后来又送往香港圣土提芬英文书院和菲律宾马里拉荣沁大学深造,获经济学士学位,把他栽培成一名高层次的现代经济人才。重情义的卢祖荫既不忘记生身父母生育之恩,对卢家的栽培教养更是感念不已。他曾饱含深情地对作家贝奇说:“我的父亲卢远绥于1945年抗战胜利后回国,按一般华侨惯例,本想建一座洋楼私宅,但眼见故里沙美乡教育落后,百废待举,何谈兴学教子之事。随即将原拟建私宅之金悉数捐出,独资兴建一所规模较大的美江小学于沙美故乡,为家乡莘莘学子提供了急需的完善的教育设施。此乃战后福建晋江地区独资建校之首创。40年后,我有幸将该校翻新重建,使之焕然一新,以此绍继父志,并发扬光大。”他又说:“先祖林登宾和父亲卢远绥在家乡兴办学校的精神和无私的奉献,对本人一生的重视教育,具有最深切的影响。”
卢祖荫的生身父母林铁英、卢文理和养父卢远绥都是终生奉献家乡教育事业的功臣元勋,他们的高尚品格成为卢祖荫的一生楷模。
卢祖荫的姑母、林登宾的女儿林朝素,更是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侨乡女子教育的先行者”和对农村教育贡献巨大的教育家。她薪火相传,上承第一代其父林登宾追随世纪新潮流、热心办学的开拓精神,下开第三代为家乡教育开创更辉煌业绩的思想基础。早在1928年,林登宾挚友、泉州名士陈蓁在登宾夫妇六十双寿贺诗中写道:“教鞭分授佳儿女,一脉相传有替人”;卢祖荫体会深切地说:“我的姑母林朝素女士是我童年和小学时代给我启蒙指导最多的一位良师。她的那些待人接物、为人处世的道理,使我在人生旅程中获益匪浅。”
林朝素十岁时,成为行实小学的女生之一。林琴南译著《茶花女》等新派小说,成了她的启蒙读物。良好的学习环境,使林朝素有幸受到二十世纪初叶先进思想的熏陶,萌发追求男女平等的民主
1916年,年仅十六岁的林朝素,怀着提高家乡妇女文化的思想,协助父亲林登宾创办了晋江第一所女子学校——“竞新女学”。命名“竞新”,即希望“男女平等,竞赴新潮”。当时女子入学的极少,她就深入四乡挨家挨户宣传女子受教育的重要。首届招生达三十多人。
林朝素大胆革新教育内容,废除陈腐的封建八股,代之以国文、常识、算学、音乐、劳作等新课程,这些明显优于旧书塾的新事物,吸引了更多的侨乡女子入学的兴致。
次年,竞新女校学生猛增为六十多人,四乡五里如沙美、金埭、梅林、港边、沙提、许厝、龟湖,甚至远在十里以外的衙口都有女子来校求学。原来借用华侨林允柱祖厝作校舍,现已不能容纳,只得暂借林书概家的“莺山书舍”上课。
林朝素的父亲林登宾为此出面向泉邑著名的开明绅士许卓然、秦望山募捐。许、秦先后应邀来永宁视察,对行实、竞新印象甚佳,乃慷慨解囊。华侨林书概、林书汉、林该得等和本地商人林谋板、林海参等也大力支持;家庭妇女邱瑞禧自愿献地建校。不久,在“行实”对面,建起了拥有数间正规教室的校舍,生数随之增至百人。
于是,“竞新女学”与“行实男校”隔街相望,书声相闻,俨然男女平等之象征。从此,女子读书,在永宁一带,蔚然成风。
1919年,“五四”运动之后,侨乡妇女较早地接受新思潮的影响,纷纷要求冲破封建束缚,争取解放。这时已出任校长的林朝素,便致力于把女校办成鼓吹妇女解放的中心。她聘请勇于反对封建、向往新思潮的女青年刘瑜璧等来校任教。
1921年,竞新女校借五周年校庆之机,公演以反对封建礼教、谴责迫害童养媳为内容的“文明戏”。演出达到唤醒妇女的目的。刘瑜璧还大胆地着男装、带墨镜、粘上小胡子上台表演,台下哄然大笑,掌声雷动。原定只演两天,在观众要求下再加演一天。在本世纪二十年代初,这种敢于由女性占领舞台,演出鼓吹女性解放的文明戏,震动了闽南侨乡,具有历史意义。
1922年,林朝素和林铁英、卢文理先后考入了向往已久的集美学校。当时的集美,在陈嘉庚先生的“爱国兴学”精神感召下,不仅是传播新文化的中心,也是青年学生接受新思潮的熔炉。林朝素在这里不仅学到了先进教育思想,也建立了新的人生观。她在《给刘瑜璧女士信》中这样说:“现在新人物,必须应潮流所趋,要有新知识、新思潮,足以贡献社会”。在这一篇保存至今的信件中,林朝素表露自己的志向,“就是想毕业后把我所有的学识,尽量化作吾乡一般妇女的指迷”,“几辈无知儿童的先导”,达到“振兴教育,移化习俗”。
1925年,已是集美师范三年级学生的林朝素,被陈嘉庚先生的那种“救亡图存,匹夫有责”的爱国热情所激励,在集美女师刊物《女子教育》上发表文章这样写道:“社会腐败,国家危亡,女子独不可波及吗?所以我愿新女子们,人人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天下舍我其谁’之观念”,“庶不致令人长目二万万女子为附庸品”。就在这一年,上海“五卅”惨案震动了神州大地,具有爱国传统的集美校园迅速地掀起反帝爱国浪潮。罢课、示威游行、讲演、张贴标语、高呼口号,这一切使林朝素兴奋不已。学校停课两个月,爱国学生自动深入农村宣传。林朝素与好友、后成为其弟媳的卢文理等组成女子“晋江宣传队”,奔赴故乡永宁,连续七夜在各村演讲。由于有竞新女校学生的协助,群众踊跃听讲。1925年出版的《集美周刊》详细地记录了林朝素、卢文理等在永宁、沙美、外高、岑兜、港边、郭坑、梅林等村演讲的情况。当时听众从八十多人到百人以上。讲演员讲述“‘五卅’以来惨案之事实”,号召民众认清“国与民之关系”,“勿用仇货”。在她们爱国激情的感染下,各村听众“同情愤激,至有太息垂泪者”,“大有敌忾之表示”。梅林村“各船户当场发誓不运载仇货。”
1927年,林朝素毕业并留在集美小学。但为了家乡的教育事业,她谢绝了母校的续聘,回到陷于经济困境的竞新女校。她不顾世俗议论,毅然与女友王清理女士一同奔赴菲律宾,历时一年,在爱国华侨支持下,募得两万多元捐款,回永宁重建濒于倒闭的女校,恢复了女校生机。林朝素的心胸胆识,得到马尼拉华侨社会的赞许,也得到泉邑马尼拉同乡会青年诗人、书法家李根香的倾心仰慕。1928年,永宁竞新女学校舍的落成仪式,成了他俩的结婚仪式。
之后,一直到1940年竞新女校校舍被日寇烧毁,林朝素先后任竞新女校校长长达二十四年之久,培养了成千名侨乡女生。全国妇联副主席、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雷洁琼称赞她是“女子教育的先行者”。
1940年之后,林朝素仍然坚持在偏僻的农村或沿海小学任校长。祠堂破庙就是课堂,每月俸薪一百斤糙米,一家勉强度日。但林朝素并不留恋城市舒适的家,不嫌弃农村的落后,默默地将全部心血献给农村的教育事业。
林朝素不仅是一位侨乡教育先行者,一位出色的教育家,她还是一位妇女活动家。她在任教的农村主动、义务办起妇女夜校,开展扫盲、歌咏等活动。她还主持举行抗日宣传活动,如演活报剧,举行讲演会;还发动师生为“购机救国”献金献米。
泉州解放后,林朝素女士投入繁忙的泉州基层民主建政和民主妇联的筹建工作。之后,又以主人翁的姿态,为保障妇女的正当权益,为替妇女群众排忧解难而奔波。
八十年代,林朝素女士已届八十高龄,但从1980年后,她仍连续被聘为泉州市政协委员。她是致公党的党员,经常就海外或台湾的一些关系,进行广泛的联系,促进海外同胞对祖国建设和和平统一大业的了解和支持。
林朝素女士的三个子女如今均为境内外高等院校的教授和副教授。其长子李亦园教授哈佛大学出身,是国际知名学者、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长期兼任台湾大学和清华大学教授,台湾许多人文科学专门人才都出自其门下,两次获“杰出研究奖”。1984年受命筹建“清华大学人文社会学院”,并任首任院长六年。祖母、母亲的兴校办学的精神在海峡彼岸也得到发扬光大。
1985年,国际学术会议“现代化与中国文化”研讨会在香港中文大学召开,海峡两岸的学者聚首一堂。大陆代表团率团的是著名的社会学家费孝通教授和雷洁琼教授:台湾代表团的首席代表就是林朝素的长子李亦园。
会后,费教通教授受李亦园的委托,亲自来泉州寻访林朝素。当林朝素看到儿子捎来的几大册著作和问候的家书,睹物思亲,思绪翻涌,写下了真切动人的诗歌《元宵前接在台亲人家书感赋》:
乍通鸿雁慰平生,酬却白头梦里情。
一掬盈盈思母泪,几回款款唤儿声。
年生死倚闾痛,数字家书释得平?
何日河山归一统,离人长聚月长明。
林朝素这位慈母对游子的深切怀念,曾被摄入中央电视台的节目《闹花灯》和《血缘》专题片中。而这首真挚动人的《感赋》,则多次转载,刊登在《瞭望》、《中华诗词》、《每周文摘》、《泉州晚报》等刊物上。
林朝素的第二代与第三代中有十数人继承父母之志,在海峡两岸从事教育工作。1991年,泉州市人民政府授予林朝素一家“教育世家”的光荣称号,表彰其对教育事业的贡献。1993年7月24日,林朝素女士与世长辞,享年94岁。泉州市委常委傅圆圆、副市长薛祖亮、原副市长廖博厚、华侨大学校长陈觉万以及各界人士陈泗东、吴捷秋等500多人参加追悼会,送来花圈挽联和挽幛的有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费孝通、全国政协副主席钱伟长,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会长张克辉、原福建省顾委主任胡宏、中共泉州市委书记陈营官、市长林大穆、市委副书记林文麟、邱广钟;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吴大猷、“蒋经国国际学术交流基金会”董事长李国鼎、台湾清华大学校长李家同,还有美国、台湾、香港的知名教授学者毛高文、许倬云、张光直、孙震、刘兆玄、沈君山、胡佛等。
“福建侨报”在题为“教育世家的荣耀”的悼念文章中写道:“海峡两岸许多学术机构和众多知名学者同来悼念一位女教师,在泉州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四 第三代 再造行实 更创辉煌
卢祖荫是林登宾的嗣孙,林铁英、卢文理的次子,生于1935年永宁西门外家中,从小就受到教育世家的熏陶。初中一年级又随姑母到泉州姑母家就读泉州中学,晨昏接受姑母悉心的启蒙指导。后来,受到父亲卢远绥的全力栽培,受到厦门双十中学教育和香港、菲律宾的高等教育,获经济学学士学位,成长为有学问、有见识、有教养的儒雅之士。
(一)勇于拼搏开拓的企业家
作为一位儒商,通过多年的拼搏奋斗,他成功地成长为一名声誉鹊起的企业家。由于热心公益事业,他兼任了许多社会职务:现任或曾任菲律宾永宁同乡总会理事长、旅菲沙美同乡会理事长、菲华石狮市各乡联合会理事长、菲华各界联合会委员、菲华善举总会董事、厦门双十中学菲律宾校友会会长、菲律宾烈山五姓联宗总会副理事长、菲律宾永宁中学校友会指导员、菲律宾永宁中学校董会副董事长,石狮市比干学术研究会名誉会长、石狮市永宁商会第二届理事会荣誉会长等。他多次率领华侨代表团回乡参观考察,受到中央、省、市各级领导的欢迎接待。
秉承着古城永宁人勇于开拓的优良传统,卢祖荫60年代大学毕业后受聘于马尼拉一家有相当规模的造纸印刷厂,不久,其才能受到赏识和倚重,任董事长助理。应该说,他踏人商界的起点是较高的,然而志存高远的他并不以此为满足,历经几年的磨练后,决然请辞,意气风发地自己办厂。由最熟悉的印刷行业做起,开始了他叱咤风云的创业之旅。凭着学识、机敏与才干,短短几年,便将印刷厂打造成雄视一方的“亚洲印刷包装工业公司”。而当印刷包装厂达到一个饱和点后,他又策划着新的一轮进击,再创设一家医药卫生用棉工厂,依靠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经营经验,建立现代化的生产设备和扩张型的销售网络,产品行销全菲,迅即与同类两家大型跨国公司分庭抗礼,鼎足而三。卢祖荫具有洞察商机的敏锐眼光,当他一认识到菲律宾是世界上三大主要草麻生产地之时,立即抓住机会,大举进军草麻纤维生产领域。他出手不凡、高标准发展,很快其经营规模就高踞全菲第二位,产品专供外销,为菲国争取急需的外汇作出了贡献。在各项业务稳步成长之后,卢祖荫又跨出第三步,再次增设制造妇护用品卫生棉和制衣工业用的不织布等高科技产业。并迅速扩展到大马尼拉区各地,且均聘请专业人才管理。
在世界波谲云诡的激烈商战中,他却能以儒商风度挥洒自如、无往不胜,究其原因,他曾简明而中肯地总结道:“对世界市场动态,时刻予以密切注意,在往来欧亚各国考察期间,研习新科技及先进技术,与国家厂商建立良好关系,取得他们的支援,改进生产技术,大幅度提高产品的销路,在稳定中持续成长。”这就是这位工商名家纵横捭阖的成功秘密。
如今卢祖荫事业如日中天,家庭美满祥和。夫人陈月华祖籍厦门,是一位有教养的女性,斯文而温柔;二子一女皆学有所成,均获得高等学府的学位,目前分别在卢先生的各工厂协助业务,历练才干,可以预期,将来一定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二)为中华文化的传薪而尽力
卢祖荫事业的成功、地位的崇高是令人羡慕的。但是更令人钦敬的是对家乡、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卢先生说“我生于石狮(永宁),长于石狮,石狮的一草一木、一人一事,皆在我的记忆中生根。”孩提时代流连忘返的镇海石、虎岫山、西门外行实校舍、永宁“十八景”……总会在繁忙的商务间隙中不时闪现。他的二子一女从小就被多次带回故土。目的是让后辈不忘自己的根。在菲律宾石狮市同乡总会理事长任内,他连续两年组织“菲律宾华侨青少年夏令营”,专门挑选那些土生土长而没有机会归国返乡的第二、第三代青少年,并亲自率团回国寻根,让他们了解祖国悠久的历史、辉煌的文化和壮丽的河山。夏令营受到多位中央领导的热情接待和福州市、泉州市、厦门市等地政府的支持协助。国务院侨办还为他们举行“开营典礼”。卢祖荫自豪地说:“夏令营活动很有意义,可让青年人认同伟大的中华文化,这样我们民族的根就不会断,可以延续下去。”在事业稍有发展时,他想的是如何回报社会,回报生他养他的父母和父母之邦。他按儒家“孝”、“义”等思想意识道德规范、服侍生身父母。生父早逝,“文革”一结束,他便想方设法接济奉养经济困难的生母,为生母能怡养天年而心安;对父亲卢远绥,他能体念并发扬其热心乡梓教育的遗志,将其父所建的美江小学加以翻新,建教师宿舍大楼,并在校园中建“卢远绥纪念堂”,堂中塑有卢远绥座像,让后人永远纪念。还扩建沙美“老人会”会所,供父老乡亲们休憩和娱乐。在菲律宾,他平时不留恋别墅,而是随养母张招治的意思住在旧宅。2001年旧宅半夜突然失火,卢祖荫亲自冒险冲进大火熊熊的房间把养母救出。由于他的伺候得当,已成为植物人的96岁的养母仍病情稳定、存活至今。他的孝心孝行已成为菲华社会的美谈佳话。
华文教育在侨居国是传播和弘扬中华文化的主要载体。在菲律宾,卢祖荫也常关心支持华侨华人社团的弘扬中华文化活动,例如《联合日报·学生园地》第九次学生华文作文比赛中,他作为赞助者致词认为,华文作文比赛其意义不限于“取之社会、回报社会”,“更主要是为中华文化传薪而尽力。”“为中华文化传薪而尽力”,这是一颗多么赤诚火热的中华游子心啊!作为炎黄子孙,卢祖荫十分关切中华民族的振兴与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大业。他是“菲律宾和平统一促进会”委员,积极参加反独促统的活动,为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做了许多工作。1993年,响应大陆改革开放、发展经济的好政策,卢祖荫联合台湾、香港地区三位好友回大陆投资,在泉州南安水头镇建立“永顺轻工业有限公司”,他任董事长,一年内建成一座占地二百亩的晴纶纱厂,由于引进先进设备和建立良好的管理,业务蒸蒸日上。1996年卢祖荫与合作伙伴本着多作贡献的初衷,把首期所获利润投入再生产,开始二期扩建工程,建立一座同等规模的织布厂。如今两座工厂运转良好,产品质量执全省同类生产和销售的牛耳。谈到该厂的发展前景,卢祖荫十分自豪地说:“我们富有石狮人锐意开拓进取的精神,我们坚信智慧和胆略可以创造奇迹。开启中国纺织工业的一个崭新的起点,是我今生最大的抱负和愿望”。
(三)为热心桑梓教育而无私奉献
卢祖荫最令人感动的是热心桑梓教育事业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在父、祖先辈的高风亮节的感召下,他内心一直隐伏着一个强烈的愿望,再艰苦困难,也要重振百年基业,把祖父创建,父母、姑母继承的行实事业发扬光大。
大家认为卢祖荫是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后才筹划恢复行实学校的。其实早在文革一结束,人未还乡,办学兴教的情结就已萌生,通过胞弟、表弟和友人、他在市乡两级政府支持下,收回70年前林朝素赴菲向华侨捐款回乡建成的七间行实校产。在此基础上,在菲律宾发起成立行实幼儿园校董会,带头捐献,成立行实教育基金会,集资生息,为筹建行实幼儿园奠定物质基础。1989年9月卢祖荫率领菲律宾行实校董会成员回乡举行开学典礼,借用永宁林氏祠堂为园址,虽然一切从简,但在卢祖荫一片赤诚的感召下,大家热情很高,年已九十的泉州知名教育家、姑母林朝素在儿子的搀扶下也赶来助兴,泉州市委宣传部长发来贺信,市教育局学前教育科长莅会。行实学校在半个世纪后,在生机勃勃的气氛中再生了。此后几年,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卢祖荫深思熟虑,精心擘划,再造行实的宏伟构想,数度风尘仆仆来往于菲岛与永宁之间,为购地、办证、设计而奔忙。1996年菲律宾一流设计师设计的校园校舍图完成,卢祖荫抱着一摞图纸和多年夙愿,兴致勃勃来参加耗资数百万元的幼儿园工程的破土动工仪式。经过五年努力,浇注着卢祖荫心血的、由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费孝通教授书写校名的“行实幼儿园”终于如愿以偿地屹立在故乡。这就是本文开头描述的壮观场面。
闽南华侨有着热心乡梓教育事业的优秀传统。捐资甚至独资捐建家乡学校的义举不绝于耳。卢祖荫的可贵之处在于,他以一种执著的继承发扬祖先事业的历史责任感来投身家乡教育事业。他办学不为名、不求利,纯粹是一种无私的奉献精神。当他捐建行实幼儿园和永宁中学教师宿舍五层大楼,全力追求舒适美观、尽善尽美之际,谁又知道,无论在永宁镇祖家或永宁沙美村中,他都没有自己的一座房子,更不用说一般华侨所拥有的豪华别墅了,就连他祖父林登宾的祖宅,也只是闽南普通人家的水平,这与其侨领的身份是多么不一致啊!
海滨的人往往具有海一样的宽阔胸襟。卢祖荫的远大眼光不仅停留在家乡的一村一里,而是关注着更大的范围,更急需关怀的偏僻山区穷困的人。近几年来,卢祖荫独资捐建兴办了龙岩永定县希望小学一所,又与人联合捐建福建省宁德市希望小学一座。2002年9月,他长途驱车赶到宁德山区参加希望小学开学典礼,车上谈到异乡办学的目的,他朴实而真诚地说:“深山里偏僻落后,孩子太需要文化了。我们大家要尽一点心意。”2002年,他又开辟了一个报效家乡的新领域,私人投资建设一所全新的由幼儿园、小学到中学的“石狮市中英文实验学校”,自任董事长,我们衷心期望,该校能在为国家拓宽办学渠道的新事业中,作出应有的贡献。
最后还应提到,行实家族的第四代、卢祖荫侄女林巧儿以其赤诚热情和真挚爱心,为乡村幼儿教育事业奉献青春年华的佳话。林巧儿毕业于福州大学英语系,1999年已在厦门一家外资企业找到一份令人羡慕的理想工作,但是当卢祖荫、李亦园等前辈希望她留在行实幼儿园任园长时,她面临着两难的抉择,当今青年,谁都向往闯一闯“外面精彩的世界”,何况是英语本科毕业生。但是曾祖、祖辈、父辈矢志兴学的事迹早已植根在她心中,经过一番的思索和斗争,她终于放弃待遇优厚的职业,听从家乡的召唤,决定留下来,担当起传承“行实精神”、振兴乡村幼儿教学的重任。她选择恰巧与70年前她的姑祖母林朝素从集美学校辞职返乡接掌竞新女校的义举一脉相承。经过林巧儿几年的心血浇灌,幼儿园洋溢着一派现代化的气息。她勇于创新,率先在全市开设双语课程,与剑桥少儿英语培训中心联系,在校园中开展英语教学。2000年,行实幼儿园获评泉州市一级达标幼儿园,2001年又被石狮市授予“文明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