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一大师,俗名李叔同。对诗词、绘画、书法、金石、音乐、戏剧有极高造诣,是博学多才的艺术巨匠,是韬光埋名、出家为僧、刻苦梵修的“律宗泰斗”。其高风景行,世所罕见。被誉为“艺术文章惊海内,清风苦行著僧中”。历来有关大师的研究论作不断问世,笔者不拟赘述,今仅探析大师与南安之因缘,就教于方家学者。
一、移锡南安 因缘殊胜
弘一大师自1918年遁入空门,迄1942年圆寂,僧腊24年。大师持“念佛不忘救国,救国必须念佛”的精义,严持戒律,潜心弘法,足迹遍及各名山宝刹。他以弘法利生为己任,重兴湮没七百余年的南山律宗,被尊为“重兴南山律宗第十一代祖师”。
弘一大师挂锡闽南14年,与“泉南佛国”结缘甚笃,尤以南安为甚。
其一,弘一大师与晚唐诗人韩偓的因缘际会。1933年10月,大师偶到丰州,途经潘山,惊喜地发现“唐学士韩偓墓”碑,便“伏碑痛哭”,令人大为惊诧。弘一大师生值板荡年代,遭逢国变家难,幼时喜读韩偓诗文,其忠烈形象铭记于心,且韩偓兼具文采,史称“唐末完人”。毋庸置疑,此完人形象乃大师平生所求。再者,韩偓少年的“不经”与中晚年避乱依闽的“飘零”,与弘一大师的经历颇相似,不由得大师不感叹了。诚如大师自载:“因亿儿时居燕南,尝诵韩诗,喜彼名字;乃五十年八千里外,遂获展其坟墓,因缘会遇,岂偶然耶?余于晚岁,遁居南闽。偓以避地,亦依闽王而终其身。俯仰古今,能无感怆?”并嘱高文显编撰《韩偓》一书为诗人立传。大师曾在惠安《螺阳文献》中发现一首《全唐诗》没有收入的韩偓七言律诗。回开元寺后立即书此诗。裱褙成中堂,悬挂在卧室中,以示对韩偓的推崇。曾有专家学者撰文论证弘一大师缘结南安,实与韩偓关系甚大,笔者颇赞同。
其二,南安钟灵毓秀,人文荟萃,自古英才辈出。诸如“开闽科甲第一士”的欧阳詹,思想家李贽,民族英雄郑成功便是,更有不少名人过化并留有大量的珍贵墨宝,如南宋理学大家朱熹等。大思想家李贽与弘一大师同样由儒人释,加上李贽尚阳明学说,深受大师的尊崇,大师亲自为李贽画像题赞:“由儒入释,悟彻禅机;清源毓秀,千古崔巍。”弘一大师亦十分尊崇程朱理学,在《题过化亭跋》云:“余昔在俗,潜心理学,独尊程朱”。同时,无论是阳明学说,或程朱理学,均持“满街都是圣人”的观念。朱子曾撰“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楹联盛赞“泉南佛国”民风。大师笃信人心可净,俗世可救,这也是弘一大师弘法的出发点和归宿。
其三,弘一大师缘结南安亦归功于其优越的地理环境。南安依山傍水,苍松翠柏,清幽静谧;气候温和,四季如春。南安适宜梵音袅袅,讲经弘法。弘一大师就十分欣赏韩偓的诗句:“四序有花长见雨,一冬无雪却闻雷。”又有明代诗人黄吾野诗云:“日落多山气,林深步自凉。梵钟过水断,樵径入云长。坐石喧禽语,开镰散佛香。清樽从此夜,梦月白如霜。”(见《泉州府志》)。弘一大师性喜清幽,如此一尘不染之境界,怎能留不住大师呢?
其四,泉南素有“海滨邹鲁”之誉,向来民风淳厚,护法甚笃,南安亦然。1938年10月初十,弘一大师致友人李芳远信中,提到矢志弘法于闽南的缘故,自云:“今余年老体衰,不久即可谢世,故于今年往返闽南各地弘法,以报答闽南人士护法厚恩耳!”据载,大师圆寂前一年,即1941年,还移锡南安,多次弘法。
二、弘法善化 名寺留馨
佛曰:即心即佛,人人是佛。弘一大师奉遵不渝,将世人作圣成佛视为天职。因此,他不遗余力,潜心律学。弘一大师驻锡泉州,与南安因缘殊胜。期间,讲经弘法,抄经写偈,题诗赠联,缘结万家,其绩卓然。兹将大师移锡南安游踪,略叙如下。
1928年冬,弘一大师在上海偶遇旧友尤惜阴与谢国梁二居士将赴暹逻,便欣然同往。腊底初抵厦门,经性愿法师殷勤接待,盛意挽留,就留滞厦门,中止南渡,不想到暹逻国去了。这就奠定了弘一大师此后在闽南弘法的动机。
值得一提的是弘一大师与性愿法师的法缘最契。性愿法师(1889-1962),名古志,号栖莲,南安石井古山人。早岁出家,遍参江浙大丛林。回闽后,历任漳泉厦诸寺监院住持等职。弘一大师在闽南安居14年,多受性愿法师照拂,和他通信特多。性愿法师于1937年赴菲弘法,为华僧在菲弘法之先驱。在菲影印弘一大师手书佛经,书简数十万册。
是年年杪,弘一大师前往南安雪峰寺度岁。雪峰寺座落在南安康美镇杨梅山南麓,巅顶有慧泉寺,山麓有本山岩,北有西真寺,可谓梵刹林立,气势恢宏。翌年,弘一大师返浙,年底又回闽,应转逢和尚之请,与太虚法师联袂前往雪峰寺度岁。是年适值弘一、转逢二法师同庚(均为五十岁),依太虚倡议:“今夕可为二老合做百岁寿。”此为佛门一盛事。
当时转逢和尚有一弟子瑞觉法师颇受大师器重。1930年春,弘一大师欲自雪峰寺移锡承天寺,适逢瑞觉法师移居慧泉寺。此距雪峰寺二里许,弘一大师亲自到慧泉寺与瑞觉法师辞行,此又是佛门佳话。弘一大师往泉州途中曾寄锡于莲花峰数日,为题佛阁联对。其中题在观音佛龛扁柱有“勤修清净波罗蜜,恒不忘失菩提心。庚午沙门一音”。此后,弘一大师布衲芒鞋,云游于泉州厦门漳州,萍迹无定,随缘居住。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弘一大师更觉“念佛救国”之必要了。是年12月中旬,应高文显母子之请,[高文显<1912-1991>,法号胜进,南安水头埕边村人。毕业于厦门大学,亲近弘一大师多年。1938年赴菲执教,后留英牛津大学获生物博士。其母王叹,优婆夷,法号宏贤,当过埕边村双灵寺住持。其姐春姑,出家为清姑,法号开平]。弘一大师莅临水头埕边村双灵寺,宣讲了《梵纲经菩萨戒本浅释》,并赠一偈“愿一切众生悉得成佛”为双灵寺供奉。弘一大师来往于厦门泉州,途中多次莅双灵寺。亲题“以戒为师”一匾赠住持宏贤姑。当宏贤姑六十大寿时,又用黄绢立轴书“无量寿佛”以示祝贺。弘一大师为高文显题词:“智慧不可量”,“语言无所著”。并为水头善友高标善题词:“吾心似秋月,碧潭消皎洁。无物堪比伦,教我如何说?”和“大慈念一切,慧光照十方。”还为老中医陈照华手书:“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一联。为华侨高墀圆题下“念佛不忘救国,救国必须念佛”的条幅。这些题词题联,不仅宣传佛教的慈悲为怀,还启迪人生,爱教救国,奋发向上,让人爱不释手,回味不尽,受益无穷。
1940年10月初十日,应定眉法师之请,弘一大师自永春普济寺移锡灵应寺(洪梅镇玳瑁山南面半山腰处)。挂锡半年期间,“辞谢见客通信等事,习静养疴。”并撰《普劝出家人常应受八戒文》、《受八关斋戒法跋》。题赠转应法师:“闽南砥柱,佛法金城。”时值抗战中期,百物昂贵,教师生活至为清苦。晋江和南安各县立小学校长感于时世艰难,联袂前往拜谒大师指点迷津,问及是否可改业?弘一大师勉励他们:“小学教育为栽培人材之基础,关系国家民族至重且大。小学教师目下虽至清苦,然人格实至高尚,未可轻易转途改业。”在座诸同仁聆听大师这一席话,深受感动,茅塞顿开。弘一大师对教育事业用心之极,尤可见矣。大师的远见卓识,令人钦佩。
弘一大师性喜幽静,为避香客赴灵应寺进香喧闹,应慧田法师之请,于1941年1月,由灵应寺移锡水云洞(洪梅镇新联村商南寨山腰上),并在水云洞度岁。是年4月,再次莅临水洞,曾赠陈海量居士偈语:“即今休去便休去,若欲了时无了时”。
弘一大师挂锡南安期间,各处行脚,广被法缘。莅临过洪濑街树德寺和建兴寺,亦游迹过水头江崎福安堂,水头天心洞、天香寺及石井碧云岩、慧月庵等处,并题下翰墨真迹。他题福安堂的楹联:“得见如来清净身,开发众生智慧海。”“演说甚深清净法,今生无量欢喜海。”题天香寺楹联:“佛放净光明,心生大欢喜。”题碧云岩楹联:“碧翠黄花皆佛法,云清皓月尽善心。”“能立无上正教法,常为世间良福田。”见佛自在生欢喜,发心回向趣菩提。”以志胜抒怀。由于史料阙如,无法详述。
主要参考资料:《弘一大师全集》,(第七册至第十册)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