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永春县西部与安溪交界处有一个小山村,名叫横坑,夹在1200米高的鼎山和船山之间。有四五十户人家,210多人,离县城有100多公里地,这里贫穷、落后、闭塞,交通不便,仿佛与世隔绝。村民们生活在封闭的自然环境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守着几亩贫瘠的土地,起早摸黑,在山沟中艰苦地生活,年人均收入只有200多元。张特炉因家中贫困,念完中学便结束了学习生涯,踏上了坎坷的创业之路。
张特炉先是学着经营煤炭,跑运输,搞销售,经常出入于泉州、晋江一带,虽然辛苦、收入少,但外面的精彩的世界却给了他很大的精神鼓励。1990年他毅然回乡承包了乡办煤矿,从中学到了不少管理企业的经验,也饱尝了经营企业的酸甜苦辣。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搞活市场经济、发展乡镇企业的春风吹遍了神州大地,振奋着亿万人民的心,一个经济大发展的浪潮已经到来。当时,村中有个石灰矿,村民们就靠山吃山,挖灰石出卖,由于交通不便,利润很低,每吨矿石仅赚两、三元。目睹这一切,张特炉心里有说不出的苦滋味,难以言状,为什么不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机遇大力发展,为何不利用大自然给予的恩赐——石灰石造福村民呢?经过反复思考,他决定:开路、采矿、办熟料厂,从这里起步,发挥天然矿产资源的优势,改变山村的落后面貌,与村民们共同走上富裕的道路。但村民们认定办厂简直是天方夜谭,哪来的几百万元资金?哪来的技术人才?哪年才能收回成本?面对这些严峻的问题,他反复考虑,并作了周密计算,认定办厂是唯一的出路并更加坚定了办厂的信心,于是他一方面做细致的群众工作,一方面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县有关领导,县领导十分支持。与此同时,还请来专家实地勘查,分析矿石储量和地理结构,一致认为该方案十分可行。消息传开后,群众想通了,干部群众一条心,进一步统一办厂的共识。
首期工程就需投入资金300多万元,这对张特炉来说无疑是个天文数字。于是,他四处奔波,求助于县级有关部门,得到了上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县财政局拨给周转金,县银行给予贷款,不足部分采取股份制形式多方筹集,村民们皆掏出各自多年的积蓄,或求助于亲友……就这样资金到位后,水泥厂破土动工了。几个月后,厂房就已初步建成,进入安装设备安装阶段,没有公路,怎么把上千吨的机械设备运到厂房呢,以后又怎么将产品运出呢?他再次投入20多万元筹集款,修建成一条双车道公路。就这样,机械设备源源不断运到工地,如期完成安装工程。1992-10-27日,水泥熟料厂正式点火了,县、乡领导及有关部门领导聚集在小山沟中,参加点火庆典仪式,锣鼓声、马达声、欢呼声、鞭炮声……响彻云霄,当时县委书记洪辉煌还亲自发来贺信祝贺,横坑人民何曾见过这热闹的场面,此时,他更是热泪盈眶。
熟料厂投产后,生产出熟料3万多吨,实现年产值千万元,创利税近300多万元,成为永春县企业效益较好的典型,被评为省级先进企业称号。张特炉深深的感到,能有今天,靠的是党的政策,各有关领导的关心和支持,干部群众的力量和智慧。他更加坚定:在成功面前,决不满足。1993年6月,根据市场的特点和行情,张特炉又千方百计地多方集资300多万元,动工兴建第二期工程——水泥成品车间,经过6个月紧张施工,于年底正式投产,年产水泥能力达4.4万吨,受到省质量检验监督站的好评。同时为了发挥规模效益,购买附近的红旗水泥熟料厂,扩大生产规模。为了提高技术力量,他采取请进来,派出去的办法,培训生产骨干及技术人员。工人素质提高了,生产大干快上,产量高、质量好,产品供不应求,产值利用较前又有大幅增长。自办厂以来,他始终坚持守法经营,照章纳税,1994年上缴税收57多万元,成为全县十佳纳税大户之一。村民的收入也增加了,共同走上了富裕的道路。看着那高大的厂房,沸腾的车间,耸立的烟囟,无不记载着一代人艰苦创业的足迹。他不忘回报社会,于是,决定投资50多万元建设横坑小学教学楼,改善办学条件还设立养老制度,凡年满60岁的老人每月可领取60元养老金。给市残疾人基金会、儿童公园、中学、希望工程送去了一片片爱心。
随着企业的发展,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电力的需求也不断增加,迫切需要解决用电难的问题。因为有了电厂,企业发展才有保证,经济效益才能腾飞。于是,1996至1999年期间张特炉先后共投资2000多万元兴建了一座装机容量3000千瓦/时,拥有现代化操作程序的火力发电厂。电厂的正式投产,不但解决了用电难的问题,而且还增加了经济效益,形成了企业连环效应、整体增益的良好局面。
企业发展的同时,张特炉时刻不忘塑造自我,提升自我,1996年到厦门大学进修。他刻苦功读,后来被评聘为高级经济师职称。他不抽烟、不喝酒、却爱书、爱电脑、爱学习。他在商品经济的大海中敢于弄潮、善于弄潮,自由自在地遨游其间。
“发展才是硬道理”,张特炉深深地意识到只有发展,才能参与社会的竞争,才能实现真正的经济腾飞,才能把脱贫致富奔小康变为现实。1997年11月,他开始组建福建省泉州双恒集团有限公司。1998年2月,为推进第二轮创业,提高市场竞争力,发挥规模效益,在铝材市场相对比较疲软的时候,又投资8000多万元,兴建福建省永春双恒铝材有限公司,占地面积12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达10000多平方米,是双恒集团规模最大的下属子公司。该公司拥有先进的生产设备、一流的技术力量、雄厚的周转资金,公司大力推行全面质量管理,于1999年12月通过ISO9002国际质量体系产品合格认证。该公司年产铝型材8000多吨,年创产值1亿多元,是一家有规模、上档次的专业生产建筑铝合金型材的企业。生产的“双恒”牌铝型材符合国家GB/T5237标准及日本(JIS)、美国(AA)等先进国家的标准。主要产品有90、73、70、65、50、38等22个系列,300多个品种,1000多种规格的铝型材。“双恒”牌铝型材质量均优于GB/T5237-2004标准所规定的各项质量技术指标,经省、市技术监督局检验各项技术指标100%合格。产品“质优价廉”,售后服务完善,深受广大用户的好评和信赖。双恒铝材公司先后荣获“光彩之星”、“质量管理先进企业”等荣誉称号;“双恒”牌铝合金建筑型材被评为福建省建筑业协会“重点推荐品牌”、中国城市主导产品“用户首选品牌”、“福建省乡镇企业名牌产品”,被“福建省人民政府评为“福建省名牌产品”。
为了进一步提高铝材产品及水泥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在提高产品质量的同时,合理控制生产成本,2002年张特炉又再次投资创办双恒一级水力发电有限公司和双恒二级水力发展有限公司,注册资金共550多万元,发电量达1300KW。同时水泥公司还增加一台高细磨机,使水泥年生产能力达12万吨。
张特炉自创办公司以来,面对新的形势,始终不断摸索,在实践中总结提高科学管理水平,为企业发展积累经验:一、健全制度和机构,齐抓共管。要管理好整个集团,只有强有力而有序可行的制度和机构才能使企业的发展有章可循,才能做到层层落实,环环相扣。二、重视人才,加强质量管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关键,他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对公司发展的重要性,充分重视培养、挖掘、高薪聘请优秀管理人才和技术骨干,确保从原料进厂到产品出厂的一条龙全方位质量检测、跟踪、检验,保证产品100%合格。同时,在他的亲自领导下,推行全面的质量管理,贯彻执行质量方针和目标,制定一系列质量管理制度及质量监督、考核制度;还成立8个TQC质量管理小组,定期召开质量分析会议,全面提高全员素质和质量意识,同时定期对职工进行培训、考核,强化质量管理,促使产品的质量稳步提高,客户投诉率为零,并于1999年底通过ISO9002国际质量体系双认证。三、加强品牌意识,扩大销售市场。在质量稳定的前提下,为了尽快与世界接轨,迎接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公司不断加强和提高品牌意识,在质量上下功夫;同时,努力开拓销售市场,把从原来狭小的省内市场扩大到国内各市场,甚至开拓到国际市场。在工作的期间,他还十分注重理论的、科技、法律和市场经济等知识的学习,进一步提高了自身政治素养和业务水平。
经过不断地努力和奋斗,双恒集团有限公司生产的“双恒”牌水泥和“双恒”牌铝合金以优质价廉在市场上脱颖而出,深受广大用户的好评。双恒集团有限公司1997年至1999年三个年度连续荣获“AAA级信用企业”,1992年至1998年连续被评为省级先进企业,多次被泉州市评为“重合同、守信用”单位,1997和1998年度被中共永春县委员会、永春县人民政府授予“骨干企业”称号,1998年度获得福建省“光彩之星”荣誉称号。“双恒”牌水泥先后被省经济贸易委员会评为“优质产品”、省乡镇企业局授予“产品质量稳定”证书。“双恒”牌铝合金建筑型材料除荣获ISO国际质量体系双认证外,还被评为福建省建筑业协会“重点推荐品牌”、中国城市主导产品”用户首选品牌”,被建设部授予“推荐铝合金建筑型材证书”,在第五届泉州9·9商品交易会上,被评为“产品质量金奖”,在首届泉州国际互联网名优特新产品博览会中被评为“贡献奖”。
2003年,在看准市场后,张特炉毅然决定分期投资2.5亿元创办福建双恒保健有限公司,生产以纸巾、餐巾、卫生巾、纸尿裤、护垫等一次性卫生用品,为社会解决2000多个劳动力就业问题,为社会再次做出自己的贡献。目前厂房等基础设施已基本完善,计划明年投产。
随着双恒集团公司的开放和发展,横坑村再也不是往日的“夹皮沟”了,横坑村和周边的乡村也跟着发展起来了,如今的横坑,已告别了昔日的贫穷、落后、闭塞的年代,驱走了荒凉,带来了繁华。一座座工厂气势雄伟,一幢幢宿舍大楼美观大方,一处处民居错落有致,宽敞明亮的职工套房、新村,高档的职工娱乐场所、设施……到处繁花似锦、绿草如茵,已实现了住宅别墅化、道路水泥化、照明电气化,成为一个远近闻名的安全村、明星村,被誉之为“山旮旯里的璀灿明珠”。人民的经济水平和生活水平都得到了很大地提高,张特炉的心舒畅多了,他知道付出的努力没有白费,但这一切的实现离不开党和政府给他的支持和关怀。1994年,他被评为“十佳农民企业家”、“省市劳动模范”的称号,并被推选为泉州市政协委员、常委、永春县政协副主席,泉州市商会副会长。1995年被评为“优秀县人大代表”,1998年评为“永春县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工作者”、“永春县新经济组织爱职工的优秀经理”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个人”,1999年被评为“泉州市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先进工作者”。2005年被评为“先进个人”。
作为省级和市级的劳模,张特炉不辜负人民对他的厚望,他感到有责任带领生他养他的这一方水土和人民早日脱贫致富,有义务为家乡的繁荣兴旺献上自己的一分力量。因此,从办厂的那一天起,他就把全村的所有青年带进厂里工作,月薪都在600元以上,村民年人均收入从原有的200元提高到10000多元,成为乡第一个小康村。除了扩大再生产外,他每年都从公司的盈利中拨出专款,用于建设村里的公益事业,投资教育,实行养老金制度和社会公益事业。几年来,他先后投资80多万元兴建横坑小学,100多万元兴建全托幼儿园,解决厂里职工和村民的孩子上学难的问题;投资180多万元修起了通往省道205线的平坦宽敞的水泥路面;投资25万元为村民解决用电难题;安装了程控电话,实现户户通电话;在村里办起了医疗所、职工文化活动中心,填补了山村文化生活的空白;加快新村建设步伐,实行村庄、道路、商住厂房同步规划,统一设计,分步实施的办法,建设安居乐业的工程,改善村容村貌和村民居住环境;全村60岁以上的老人每月每人有60元以上的养老金,全村学龄儿童,都可以免费上学,每个教师每月增加300元的生活补助费;捐给永春一中、三中教育基金会20多万元,捐资市残疾基金会5万元、贫困母亲基金会2万多元,同时还大量捐赠水泥建设其他村镇的公路,为家乡人民尽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风正一帆悬。张特炉将秉承奋进、务实的创业精神,以市场经济为导向,以高质量、高效益为目标,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使企业走在时代的潮流,争取为国家、社会、人民再作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