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9月~1945年9月,穷凶极恶的日本法西斯悍然对我中华民族发动了长达14年灭绝人寰的侵略战争。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海内外炎黄子孙被迫发出最后的吼声:决不当亡国奴!
我主编出版的永春崇贤中学校史资料就记载了许多誓死不当亡国奴,共赴国难的泉州市永春崇贤中学抗日先烈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在他们中既有民主战士,有中国共产党党员,也有参加海外抗日的马来亚共产党员。
江启泰校长:痛斥日寇侵略
江启泰,又名江少康,德化县水口乡祥光村人。1919年底以优异成绩毕业于永春私立崇实小学,升入莆田哲理中学就读。1928年春又以优异成绩毕业于福建协和大学政治系,获文学士学位。
1928年春,江启泰从福建协大毕业,返回母校永春私立崇实中学(即永春崇贤中学的一个前身校),荣任校长之职。下半年调中国国民党福建省党部任职。1930年春,赴美国哈佛大学留学,获硕士学位。之后曾任上海大夏大学、中国公学教授,担任过上海商务印书馆东方杂志经济栏目编辑。
1933年,江启泰从美国归来,从事政治活动。曾加入陈铭枢组织的“生产人民党”,参加陈铭枢的“闽变”,公开反对蒋介石。“闽变”失败后,避居厦门鼓浪屿租界。抗日战争时期,厦门陷落敌手,流落香港。
1944年,香港沦入日本侵略军手中,江启泰满怀一腔爱国热忱,权衡时局,洞察形势,归纳得出一个结论:日寇必败,中华必胜!他公开在报上发表《日本必败论》,痛斥日本法西斯侵略我中华的战争罪行!讨日檄文,洋溢着满腔爱国赤忱,恼怒了穷兵黩武的东洋日酋。罪恶的倭寇向他射出罪恶的子弹,江启泰大义凛然,壮烈牺牲,终年40岁。
江启泰传略载入1992年新华出版社出版的《德化县志·人物志》。
曾绍舜老师:投身马来亚抗日斗争
曾绍舜,号志愚,又名曾舜。泉州市永春县东平镇冷水村人。中国共产党党员。马来亚共产党党员,马共中央委员,马共后勤部长兼霹雳州区委书记。马来亚人民抗日军第五独立大队大队长。抗日革命烈士。
曾绍舜烈士诞生于一个基督世家,父亲曾振强,工程师,早年毕业于福建工业专门学堂,民国初在永春中学、崇实中西学堂(崇贤中学前身校)执教,后为永春大同基督教堂牧师。解放后任永春县人大代表、政协常委、侨联委员。他的七儿二女均是崇贤中学学生。
曾绍舜烈士自小聪颖过人,随父在崇实附小、崇实中学学习,成绩优异。1932年又以优异成绩毕业于莆田哲理高中,考入上海私立大夏大学教育系,受到马列主义思想熏陶,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回到家乡永春,任县委委员,担任崇实中学小学部主任。那时崇实中学是中共地下党活动的一个据点,学校成立党支部。他用教师身份为掩护,坚持秘密革命活动,负责组织附城学运。并深入润中公学、新智小学及搬运码头、人力车房、电灯发电公司、永春医馆,组织学生会、教师会、工会,配合工农红军二支队,开展革命活动。
1933年5月,曾绍舜组织新智等校数百名师生罢课,到县政府请愿,遭到镇压。
1934年春,曾绍舜与吴国清、粘文华、辜俊英、林多奉、陈凤伍等地下党同志到德化、大田、安溪开辟新区。那时,国民党军36师102旅李良荣进驻永春,对工农游击队进行围剿,革命工作面临着新的考验。曾绍舜和同志们仍顽强地坚持斗争。李良荣是位基督教徒,星期日曾到大同礼拜堂做礼拜,也到崇实小学参观,曾绍舜曾负责接待,有一面之识。1934年的一个礼拜日,李良荣又到大同礼拜堂,并下帖邀请曾绍舜到永春军民俱乐部联欢。曾绍舜知道自己的身份已暴露,洞察“鸿门宴”邀请的诡计,立即通知在崇实中学任教的王子南等人离开永春(王子南,又名王仁,永春人,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苏联莫斯科东方大学毕业,时任永春私立崇实中学图书馆主任),一起南渡马来亚。
由崇实老校友、永春同乡陈其挥(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解放后曾任全国政协、侨联委员。中国致公党中央常委、福建主委)介绍,曾绍舜出任马来亚巴力木歪中华学校校长。不久加入马来亚共产党,参与成立了巴冬巴冷教师联合会,筹建树人图书馆。
1937年7月7日,侵华日军制造卢沟桥事件,中华民族全面抗战进入一个新阶段。南洋爱国同胞同仇敌忾,支援祖国抗日斗争。曾绍舜组织旅马教师抗日后援会。负责开展抗日宣传、义卖,募捐抗日军费,汇往香港八路军办事处,积极参加抗日救亡活动。又与张熹(黄石)带领教师,积极响应参加爱国侨领陈嘉庚领导的“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活动,号召发动当地华人义卖捐款,开展义演义赛,筹集抗日资金,寄回祖国。
曾绍舜又组织发动马来亚霹雳州各地华人,开展抗日宣传活动,抵制日货,并发动侨胞组织抗日后援会。
1941年12月,日本侵略军发动太平洋战争,马来亚、新加坡被日寇占领,广大华侨和当地马来人同遭日本法西斯铁蹄蹂躏。1942年3月,曾绍舜投笔从戎,参加当地抗日队伍美罗部队。组织霹雳州士林河游击队,任作战指挥官。该部队和日寇展开了殊死战斗,不断发展壮大,后来归并马来亚人民抗日军第五独立大队,曾舜绍任中队政治部主任。
到1943年底,马来亚共产党领导下的马来亚人民抗日军第五独立大队已发展至300余人,参加过近百次战斗,把入侵日军打得焦头烂额,赢得了人民的广泛支持和拥护。第五独立大队第四中队是以锡矿、伐木、橡胶工人为主的队伍,战斗力比较强,他们在霹雳州热带丛林中建立根据地,克服缺医缺药缺粮等重重困难,坚持丛林山地游击战争,有力地打击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四中队还组织一支10多人的除奸敢死队,到处神出鬼没,专门消灭那些为虎作伥的敌奸。这时,英殖民主义者在大势所趋情况下,不得不承认马共的合法地位,并派出代表与马来亚人民抗日军接触联系,在美罗四中营地白兰州达成抗日协议。在此次会议中,曾绍舜显示出他的高超斗争艺术,出色完成任务。
1944年,曾绍舜升任马来亚人民抗日军第五独立大队大队长。是年9月,晋升马来亚共产党中央委员、后勤部部长,兼任马共霹雳州区委书记。
为了粉碎日寇清乡坚壁政策,解决抗日的经费、弹药、物资等问题,曾绍舜、曾志敏兄弟开办一家美声美术社和华侨商店,作为抗日联络站和物资供应处。曾绍舜又把担任分队的党指导员黄丽萍调到军需部,从事药品采购。黄丽萍与华侨骆医生诊所长期交往,结识骆夫人林细雪(惠安县籍)建立友好情谊,拜为谊姐。这样,骆医生诊所便成为马共抗日军的联络地点,林细雪女士为反法西斯战争做了不少工作。
1945年8月日本裕仁天皇宣布日寇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和星马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年底,英国盟军总司令海军上将蒙多巴登在新加坡举行授勋典礼,颁发给曾绍舜等10名抗日有功人员,每人军勋章一枚。12月1日,全马抗日独立大队奉命复员。曾绍舜此时任新加坡商会会长,并在新加坡组织退伍同志会,出任副会长,负责与英方交涉安置抗战时伤残人员的生活出路。1946年曾绍舜、黄丽萍结为革命夫妻。1947年8月,退伍同志会被英帝强行取缔。为了马来亚人民独立自主,曾绍舜返回马来亚共产党中央驻地,转入地下,筹建民族解放军,参加领导马来亚人民和印度侨民的抗英斗争。
1948年,黄丽萍生下一女,取名曾舜英,父女从未见过面。为了参加民族解放军妇女运动工作,黄丽萍把女儿托咐林细雪抚育(为保护曾绍舜、黄丽萍烈士遗孤,林细雪把曾舜英改名为骆慧心)。1948年6月21日,英殖民主义者发布“紧急法令”,对马共人员和革命群众大肆镇压捕杀,当年日本鬼子挑拨华人与马来人关系的故技又重演,白色恐怖遍及星马。反抗英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解放战争爆发。这时,已任马共中央委员、后勤部长的曾绍舜进入霹雳宜力等地区,并在泰马边界建立民族解放大本营,坚持武装斗争。1950年曾绍舜与马共中央叶阳诚前往泰国出席最高军事会议。1951年7月,曾绍舜出席马共中央在霹雳州召开的最高军事会议,由于叛徒出卖,会后乘车返回途中,遭敌暗算。曾绍舜和10多名警卫战士英勇抵抗,全部壮烈牺牲。
黄丽萍又名黄玉英,原籍广东惠阳。早年在霹雳州加入马来亚共产党,参加抗日救亡工作。马来亚沦陷后,曾任马来亚人民抗日军第五独立大队中队政工员,后调民运组织,担任粮食药品后勤供应工作。1946年任丹绒马林妇女联合会主席,兼任培正学校教职。曾绍舜英勇牺牲,她忍住悲痛,出生入死地与英殖民统治者作斗争。1956年6月,在霹雳州九洞地区运粮途中,遭受英帝军警伏击,黄丽萍不幸壮烈牺牲,时年30岁。
1963-12-23日,中共中央内务部优抚局追认曾绍舜、黄丽萍同志为革命烈士。
惠安侨胞林细雪悉心抚育他们的遗孤骆慧心,3次遭受英殖民统治当局关捕,受尽严刑酷打,4年牢狱,度日如年。出狱后,忍受丈夫离弃,四处奔波筹资,由教会出具担保,花了2万元叻币,才将烈士遗孤骆慧心从孤儿院领回自己身边,以告慰其亲生父母英灵。骆慧心今定居澳大利亚墨尔本,已有一个幸福家庭。
曾绍舜、黄丽萍烈士的革命斗争事迹分别载入《缅怀马来亚人民抗日抗英烈士·浩气长存》、《永春文史资料》、《天南地北崇贤人》第一、二辑,以及家谱《鲁峰劲松》等书。
林伯祥英烈:把日寇赶出中国
林伯祥原名林松龄,台湾省嘉义县人。父亲林维馨医生是一位爱国台湾同胞,因反对日寇侵占台湾,抵制日货,被迫到厦门行医。林伯祥自幼聪颖,在父亲影响下,从小抱有救国大志。誓死不当亡国奴,要把日寇赶出台湾,赶出中国。
林伯祥在厦门旭瀛书院附小、厦门同文中学学习时就关心国家大事。1934年以优异成绩考入国立厦门大学理学院化学系。与高云览(时任厦门中华中学教务主任,《小城春秋》作者)等进步人士交往密切。1936年春,由高云览介绍到中华中学任教。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民族危机深重。林伯祥参加厦门文化界抗敌后援会(后改名宣传工作团),开始抗日救亡活动。
1938年春,林伯祥在抗日烽火连天中毅然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年5月,任厦门青年战时服务团干事会干事。此后,“厦青团”到港尾等地开展抗日宣传活动,林伯祥任海澄工作队副队长。10月,被国民党强迫押送到沙县集训。集训队“厦青团”秘密成立中共临时支部,林伯祥任支委。
1939年2月,“厦青团”被敌人强行解散,林伯祥到闽西明溪当教员。半年后秘密回到闽南,任中共泉州中心县委青年委员、官桥区委书记。以晋江养正中学数理化教员为公开身份作掩护,建立中共养正中学支部任书记,培养发展许集美等学生入党。
1940年7月,林伯祥被选调到中共闽浙赣省委武夷山举办的干部训练班学习。学习结束后被党组织派往江西省玉山县工作。玉山县靠近上饶集中营。林伯祥面对强敌,顽强开展革命斗争,积极发展党组织。在一次与敌人展开的遭遇战中,由于寡不敌众,队伍被冲散,林伯祥手受了伤,与党组织失去了联系。
1941年,林伯祥从江西负伤转移到永春崇贤中学任教。他担任过数学、英语、地理科教学,并担任学校教务主任。他以博学多才、教学有方获得师生信任。他团结同事傅圭瓒、周家兴、杨绍宸等多名教师和徐凤仪等一大批学生,积极宣传国内外形势,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讲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反法西斯的苏联红军和八路军英勇抗敌的英雄事迹,积极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指导学生阅读进步书刊,出版墙报。他引导学生关心时事政治,把个人命运和国家命运连在一起。当时永春崇贤中学组织成立抗战剧团,他和学生同唱《义勇军进行曲》、《大刀进行曲》、《太行山上》等革命歌曲,带领师生下乡开展抗战文艺演出,激起民众抗日激情。崇贤剧团不但在永春各城乡巡回宣传演出,还到德化、安溪、南安诸县公演,轰动一时。
1943年春,林伯祥到漳浦县佛昙纯美中学任教,秘密传播真理,领导发动学生运动,后被解雇。
1943年秋,林伯祥被聘到永春毓斌中学(今永春县第三中学)任教务主任。在学校中,向学生传播马列主义,宣传抗日救亡。他多次接送掩护地下党同志,在学生中培养进步力量。林伯祥书教得很好,他学问渊博,治学严谨,勤于探索,肯于钻研,人称他为“百科全书”。他对学生循循善诱,学生喜欢接近他,聆听教诲。
1945年8月,日本裕仁天皇宣布接受盟国的《波茨坦公告》,无条件投降,这是100多年来中国人民第一次取得完全彻底的反侵略战争的伟大胜利。消息传来,永春山城沸腾了,毓斌中学沸腾了!可是,国民党反动派仍然对共产党员、抗日志士虎视眈眈。1945年12月,反动派公然闯进毓城校园,搜捕林伯祥。林伯祥连夜离开敏城,不幸在永春苏坑被捕,押到县狱拘禁,后被解往莆田伪警备保安司令部关押。期间,永春中学校长曾天民、崇贤中学校长叶大年曾千方百计与当局周旋,并到狱中探望,企图营救未果。在狱中,不管敌人如何严刑酷打,林伯祥同志始终英勇不屈,与敌人作针锋相对斗争。
1946年2月24日,林伯祥同志在莆田被秘密杀害,牺牲时才30岁。就义前他书写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以明志,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宁死不屈的革命气节。
解放后,林伯祥被载入“福建省永春县革命烈士芳名录”。1958年永春三中建“伯祥亭”纪念烈士。1997年8月,永春县人民政府重修“伯祥亭”。永春三中组织编辑出版《林伯祥在毓斌》一书。林伯祥烈士光辉事迹编入《中共福建党史人物辞典》、《闽南现代史人物录》、《厦门英烈》、《厦门党史画册》、《厦门人物辞典》、《革命人物》、《永春英烈》、《永春革命史画册》、《永春文史资料》、《福建永春崇贤中学校史资料》、《天南地北崇贤人》第一、二辑。
林伯祥烈士作为共产党人何剑平的原型,被高云览写进小说《小城春秋》,名垂青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