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泉肖铁路建成后,结束了泉州没有铁路的历史,这是泉州人民盼望已久的喜事。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广大人民群众及国内外游客一致称赞中心城市建设成效巨大,城市面貌焕然一新。但是对清源山南麓穿过一段铁路线,有关专家、学者以及社会各界颇有争议。
中心城区北郊一段铁路被称为“老北线”方案,设计于1981年。1982年2月,国务院批准泉州市为全国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铁路的建设与如何保护名城、爱护名城相配合,成为社会各界人士关注的问题。目前,年过古稀的市地理学会名誉理事长、离休特级教师、政协老委员李善全对“老北线”方案的争议论证过程自始至终参与,李老收存多份这方面的材料,并介绍一些简要论证争论过程。为保存这些有价值的史料,本人曾多次采访过李善全,现把主要采访情况介绍如下:
1982年春节后,当时尚属县级市的泉州市科委主任徐峨、科协主席王大为(两位都是政协委员),在明伦堂左边办公室召开各学会理事长会议,征求对城市建设保护的意见。会上,李善全提出“老北线”的铁路走向方案布局不合理,它会影响城市建设及历史文化名城的文物保护,这一看法得到了各学会理事长的共识。3月间,市政协举行了四届二次会议,李善全又在大会上作专题发言,立即引来了全体政协委员的重视,成为各小组讨论的热点议题。为此,李善全写了一份提案如下:
提案人:李善全
案由:漳泉铁路泉州境内的一段须改线路
理由:漳泉铁路的泉州境内一段必须改线,理由如下:(1)东岳地形为一风口地带,且泉州全年东北季风有九个月的时间,如果火车站设在鹿园,每天有大量燃烧煤烟吹向市区,以及火车噪声会造成市区的空气和环境污染。(2)南安九日山和泉州清源山为旅游风景区,如果火车绕过其山麓,会破坏历史文物和风景区的完整性,不利于旅游事业的发展。(3)泉州市规划向东发展,火车站设在鹿园必然影响城市的建设发展。(4)考虑到将来福厦铁路与漳泉铁路的联网问题,跨晋江的铁路桥应在下游溜石附近,否则将来福州方面的来车到了泉州向金鸡后再迂回晋江县的青阳,则造成线路的展延也是不合理的。
办法:(1)建议漳泉铁路到金鸡后,应沿晋江南岸经清濛、溜石村,然后架桥过法石直抵后渚港。
(2)火车站应设在晋江清濛附近,为管理方便把清濛划入泉州管辖。
(3)泉州已定为我国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国务院规定:“正在建设的工程,凡是有损于名城保护,要妥善处理,今后这些城市安排较大的基本建筑项目,事先应得土地城建、文物部门的同意”。虽然漳泉铁路已经讨论完了,但为了我市的建设和子孙后代,必须广泛征求意见,建议此次大会和政协会议讨论这一重大建设项目,此提案若合理,则应形成决议向上级有关部门反映。
一九八二年三月
市政协会议后,有关部门将李善全的提案转交铁路部第四勘测设计院。1982年6月,该院答复要维持原“老北线”方案,说“南线”方案的地质条件较差,又要兴建溜石大桥费用更大。为此,同年11月间,徐峨组织有关部门人员到双阳、惠安石船一带实地考察,李善全也被邀请参加。考察后,共同提出“新北线”方案,即铁路线过金鸡后,经朋山岭隧道到双阳,然后跨洛阳江直抵肖厝港,火车站设在市区西北部,社会各界人士支持此方案,纷纷建议请诸省政协委员、全国政协委员以提案方式向上反映。
1983年4月15日,政协泉州市委员会《关于要求漳(平)泉(州)铁路泉州段改线以利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报告》,送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务院总理,抄送中共福建省委第一书记、省长,晋江地委书记、专员,中共泉州市委书记、市长存档。
1983年,政协第六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召开,由张楚琨、庄明理、钱伟长、蔡载经、郭乃疆、颜西岳、吕敦村、林亨元、胡秋金、吴益修、李家明、肖岗、陈金水、郑正仁、李介夫、王文教、章振乾、黄世明、郑孝燮、王嶽、陈齐煊、叶庆耀等23位全国政协委员联合提出:《保护历史文化名城,要求漳泉肖铁路泉州段改线案》的提案。
政协福建省第六届第一次会议召开,由倪郑重、曾国杰、黄护法、李硕卿、张诗鉴、释妙莲、黄启元、蔡载经、庄坤福、郭家齐、蒋瓦水等11位委员提出,《建议应早日采用合理的新北线方案》的提案。
政协第七届全国委员会召开,由章振乾、倪松茂、蔡载经、郭乃疆、刘文湖、黄长溪、张楚琨、吕敦村、许志猛等9位委员提出《泉州“老北线”方案应改线路》的以后多次政协会议,不少政协委员及社会各界人士,有的写提案、发表文章,有的在小组会发言,不断努力争取上级领导选用“新北线”方案。如市政协常委、华侨大学陈存广副教授写了第116号提案:《铁路走向、城建方向与人们倾向——关于“新、老北线”定向的利害得失比较》,“老北线”进市设站十大弊病——再议泉州段铁路线、站定位的要害问题。华侨大学教授陈允敦写了《对漳泉肖泉州段走向问题的意见》。市历史研究会会长陈泗东写了《父母之命,媒之言——小议泉州铁路选线》。市地理学会理事长李善全写了《对拟建的漳泉铁路泉州境内一段提出几点看法》。市规划局许国雄写了《对泉州铁路走向方案选择的几点看法》。原晋江地区行署专员张连支持“新北线”方案,于1988年10月写了《漳泉铁路和湄湾开发的决策过程》刊登香港《镜报月刊》。1988年3月24日20版香港《文汇报》刊登了“铁路竟拟横穿、泉州面临腰斩”。
1988年4月,香港作家傅世毅写了《为漳泉铁路泉州段改线呼吁》刊登在《香港镜报月刊》。
全国、省、市政协委员提出的建议,初期市领导是支持“新北线”方案的,以后认识有反复。
1987年3月,市、区五套班子召开会议,市主要领导要求统一思想认识,支持“旧北线”方案。然后邀请社会各界人士近40人,李善全也参加,共102人在原泉州宾馆礼堂开会,先由铁路部门介绍“老北线”方案的好处,但受到许多位社会人士的反驳,会上争议持续到午后1时,最后由原市领导把准备好的表格发给各位进行所谓民主科学决策,结果60%左右支持“老北线”方案,呈报上级,有的政协委员会后说,他们投了一张违心的票。不久铁路部门全面动工铺设路基,但社会各界人士都保留着反对“老北线”方案。当时市建委、市规划局、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单位,都认为“旧北线”方案布局不合理应改线,而铁路设计工程师魏武龙等,极力坚持“旧北线”方案。1993-12-28日,福建省政协原副主席许集美,反对“旧北线”走向,写信给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1994年政协第八届全国委员会召开时,蔡载经、王仁杰、赖万才、陈觉万、庄启计、杨国桢、郑镇安、叶庆跃、林强等提案“吁请国务院支持泉州市铁路改线”。
1994年5月间,市区北郊路基已逐步填高形成堤坝,高达七、八米,市区群众都认为不合理。有的市领导察看后也认识到过去决策有问题,老干部王今生得此消息后,在承天寺泉州历史文化中心办公室,向陈泗东、吕文俊、李善全等谈此事。后由陈泗东同志执笔,其他几位同志补充,写了《权衡利弊、当机立断、改弦易辙——漳泉肖铁路泉州段请立刻改走“新北线”,以避免重大经济、文化的损失的紧急建议书》,由社会各界知名人士陈泗东、曾国杰、王今生、王济弱、张海天、廖博厚、王仁杰、陈汉泽、李善全、郑炳山、郑山玉、陈允敦、张由芳、傅金星、王建设、吴幼雄、黄夏莹、吴捷秋、庄炳章、吕文俊、李自力、丁学群、许荣志、王再有、张文辉、杨双智、王景贤、施织、林剑仆、曾静萍、苏岸硕、吴心治、曾广树、洪明良、陈腾芳、洪源枝、刘超群、黄攸荣、吴同、林浩沂、吴荣州、张章宛、伍泽旭、李信、庄文华、杨维辉、郭建、朱义斌、许东汉、林多速、郑汲水、张全钗、吕敦村、黄圳、吕胜利、陈方圆、程旭初、张载馨、吴序良、王国茂、周连瑞、陈志泽、陈瑞统、何勋、丁明镜、柯建瑞、施定其、蔡湘江、林少川、朱展华、黄志毅、周黎生、郑华森、王乃钦、林咸源、陈怀晔、何融融、翁辉煌、李登俊、万家铸、颜联峭、吴庆祥、洪应百、林应望、张田丁、刘桂庭、许忠、陈英友、秦长江、陈奕尚、蒋刚、王江水、许家鲲、魏超才、颜嘉祥、李水法、尤智生、潘炳权、许宗灿等100多位自愿签名,这是建国以来少见的大事,争论时间长达13年之久。呼吁书全文如下:
泉州市委、市政府、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协:
1981年批准设计的漳泉肖铁路在泉州市区北郊的路线称为“老北线”。八十年代中期,泉州人及泉籍“三胞”中的大量有识之士,对这段路线的选择,曾经强烈抗议。认为“老北线”将破坏历史文化名城的自然及人文风貌、污染城市环境、浪费高价地皮。阻碍泉州中心城市的建设与发展,造成泉州长期和严重的经济、文化损失,成为历史的笑柄。同时提出绕过清源山背后的另一条新线,称为“新北线”。当时铁道部及其设计人员以国家财力有限,“老北线”比“新北线”可节省二千多万为理由,坚持选定“老北线”。而地方当局亦未能力争,因成定局,并于去年施工。工程实施以来,轮廓初见,而缺点已全部明显暴露,危害严重。
一、“老北线”所用泉州市区东北郊的地皮,是中心城市发展的黄金地段,地价高昂。“老北线”全长53公里,占用水田1787亩、旱地793亩,其他用地1824亩,共4404亩。“新北线”全长48.5公里,占用水田842亩、旱地605亩,其它用地1410亩,共2857亩。若以用地而论,“新北线”比“老北线”减少用地1547亩。若以地价而论,“新北线”地价低贱,因为它是远郊荒僻之地。以“老北线”地皮之估价,加上已开荒的路基、象坑隧道及拆迁房屋之支出,和“新北线”征地及开凿2.12公里的朋山隧道和工程费用之支出,“老北线”约需4.8亿多元,“新北线”仅需约4.3亿多元,即使立即改择“新北线”,可节余五千多万元。不但完全不象当年选择“老北线”方案估算要多花二千多万元,反而多赚五千多万元,权衡利弊,何乐而不为?
二“老北线”在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清源山与中心市区之间,因该处地势低洼,为使路基平坦,已将筑成一条高约八米,长数公里的人造“长城”,阻碍交通,“腰斩”泉州,增加西北郊的内涝,无情地破坏历史文化名城景观,大大降低泉州的旅游价值,妨碍城市建设的发展。泉州人民及广大泉籍“三胞”实在不思坐视这种目前既花不必要的钱,将来又祸延子孙的严酷情况。旅游收入是泉州长期的重要财源之一,切断泉州的旅游财源是一种严重的错误。听说为补救“人造长城”切断清源山风景及通往北郊的交通,将在“长城”上开凿十几个“城门”,让群众与车辆通过。这举措既花钱又留下历史笑柄。
三、在邓小平南巡讲话的号召下,近年来,泉州执行开放改革的方针,各项建设事业突飞猛进,已非当年铁道部设计人员在选择“老北线”时所可想象的局面。今泉州市委、市政府对建设大泉州的科学规划已出台,东大路以东的新市开始建设,漳泉铁路走向的终点已不是泉州湾的后渚港,而是湄州湾的肖厝港,以鲤城为中心的大泉州布局将很快实现。泉厦高速公路已试段建造,正在修建中的“老北线”铁路完全适应不了形势的需要,并成为泉州发展中的累赘了。
泉州市委、市政府已发现“老北线”问题重大,我们衷心支持你们迅速向上反映,当机立断、权衡利弊,立刻停止“老北线”的工程,改择“新北线”的建造。泥足万勿越陷越深,古人说:“迷途知返,往哲是誉;不远而复,先典攸高。”望你们接受人民的呼声,则泉州幸甚,人民幸甚,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幸甚。
市委、市政府领导接到此呼吁书后,即由某位领导专程往省里汇报,要求以“新北线”为妥。省领导说已施工了不好改线,待福厦铁路兴建时再改线,目前仕公岭火车站候车室仍是暂时性的。
2004年春季,本省规划建立海峡西岸经济区,福厦高速铁路建设列为重点工程。2004年3月5日《海峡都市报》刊登了“福厦高速铁路经泉州市区的线段要沿“旧北线”走向的报道,不接受市政府提出的“新北线”方案,李善全知道此消息后感到忧虑,如果它成为事实,泉州历史文化名城又再次被砌刈了,对中心城市的建设发展影响极大,市民日常生活也不安宁。他向市规划局、市计委、市交通局的领导,了解在福州开会争论情况,认为有的铁路专家对泉州历史文化名城的内涵,对泉州市区总体规划理解不深,李老认为,自己虽然已很高龄了,但也要把观点提出来供参考,以尽一位市民的职责。为此,李善全勉力写一份“关于高速铁路路线避开中心市区的建议”,曾征求部分社会有识之士的意见。过后分别寄给泉州市委、市政府、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协主要领导;并寄给国务院温总理、省委卢书记。为使社会人士更关心此事,他寄一份给市政协刊物,于2004年第五期刊登在《泉州政协》;另一份送交市建委建筑学者陈凯峰,陈很重视,修改后形成《是“文化名城”还是“人居机器”——泉州市中心区又将被福厦铁路穿过》一文,此文登于2004年建设部刊物《城乡建设》2004年12期,该刊物总编辑特地电话告知陈凯峰,要把其文章递交铁路部长阅读。现把李善全所写的建议及市政府办公室的回函附录如下:
关于高速铁路路线避开中心市区的建议
2004年3月5日《海峡都市报》刊登“福厦高速铁路泉州段路线走向基本确定,有关城市区划和建设配套问题正在研究中”。
铁路工程设计鉴定中心领导和专家,均推荐福厦铁路经泉州市区沿“老北线”走向,站址设在城东,对泉州市政府提出的“新北线”方向难以采纳,其主要理由有七条及三条解释。拜读报道消息后有几点看法如下:
1、铁路部门的领导和专家,注重为铁路系统建设的各方面利益考虑(包括未说出的为其职工子女的工作、学习、就业等问题着想,铁路越近市区越好),他们少为泉州中心城市总体规划设想。
2、现有的漳泉肖铁路市区境内一段称为“老北线”走向是不合理的,多年前受到全国不少专家、教授及本市百多位社会人士批评(见1989年泉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内容的附件)。据了解省政府前任主要领导答应结合福厦铁路建设时,市区的“老北线”可以改线,所以城东站址属临时性的。眼下,福厦铁路泉州市段又要按“老北线”走向,站址设在临时车站附近,他们的主张是要把本就不合理的“老北线”固定下来。
3、他们解释说:“是高速公路穿过市区,高速铁路才选择紧贴高速公路的线形穿过”。大家知道,高速公路与高速铁路是不同类型的现代化交通工具,铁路被称为主动脉,它的布局不宜设在市区中心。
4、泉州市区是全国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与国家级风景区清源山是连成整体性,被漳泉肖铁路截为南北两块,影响市政建设是深远的。如今高速铁路又要进入市区,使中心市区成为两条铁路“T”字形布局,这是全国城市中少见的;两个火车站接近,地处高速公路西福站出入口处,必然会使市区交通更为阻塞。
漳泉肖铁路在市区“老北线”走向是不合理的,市委、市政府主张“新北线”方案是正确的。希望及早拆除“老北线”,把铁路占用土地拍卖,补偿改线资金,按过去测算是足够的。
最近全国人大、政协会议相继召开,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今后经济建设要注重“五个统筹”,要求各级政府、部门树立科学发展观,请铁路专家从大泉州城市总体规划着想,克服部门本位保护主义,泉州市人民永远会感激的。本人已高龄了,以上看法及建议不一定正确,不妥之处请多指正。
关于高速铁路路线走向建议的复函
李善全先生:
首先感谢你对我市重点项目的关心和指导。我办已经将你的来信呈送市政府郑道溪市长和诸位副市长阅,领导作了批示。信中提出的关于“高速铁路避开中心城市”的建议,我们将请有关单位在高速铁路项目“工可”论证时提出你的观点。
我们深信,在全市人民共同努力下,在社会各界人士,特别是老同志的关心和支持下,我市的经济建设必将取得更大更好的发展。
此致
泉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二○○四年三月二十三日
李善全接到市政府的复函后,为使新任郑道溪市长了解泉州社会人士支持“新北线”的自发签名情况,把收存十几年的一份史料,呈送郑市长审阅,再次建议市政府与铁路部门依法力争。把信摘录如下:
你们好,三月中旬寄上“关于高速铁路避开中心城市”的建议,市府办已复信了,得悉市领导已批示有关部门研究,感谢市领导对市民建言的重视。最近不少社会人士对福泉厦高速铁路要沿“老北线(漳泉肖线)”进入中心市区议论纷纷,现补充几点看法和建议,提供市领导参考。
第一,要吸取“老北线”兴建过程的教训。
第二,要依法交涉。铁路部门的职责是建路,城市规划和建设、名城和风景区的保护与铁路是两码事,泉州城市的总体规划是凝聚众人心血的结晶,不能让铁路部门无视干扰泉州市的总体规划,下面列举几条规定:
(1)《国家城市规划条例》第四十二条规定:“城市规划区内的各项建设活动,由城市规划主管部门实施统一的规划管理。在城市规划区进行建设,必须服从城市规划和管理”。
(2)泉州已定为我国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国务院规定:“正在建设的工程,凡是有损于名城保护的,要妥善处理,今后这些城市安排较大的基本建筑项目,事先应征得土地城建、文物部门的同意”。
(3)《国家文物保护法》第十一、十二条规定:“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内不能进行其他建设工程……”
(4)《国家风景区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第八、十条规定:“风景名胜区内的一切景物和自然环境,必须严格保护,不能破坏或随意改变。在风景名胜区及其外围保护地带内的各项建设,都应当与景观相协调,不得建设破坏景观,污染环境、妨碍游览的设施……”。
以上规定上世纪八十年代颁布施行,现在可能有新的、要求更严格的规定。
第三,不能过于迁就铁路部门和只接受铁路部门的专家的单方面说贴。
第四,如此重大的市重点项目,是否必须提交市“人大”、“政协”讨论,广泛征求意见,然后由市主要领导向上反映?据了解这条高速铁路将延伸厦门市区,厦门张市长带领有关领导与铁路部门交涉,以折衷办法,只准许客车进入一段,货车不准进入市区,跨海铁路大桥是公铁两用。
第五,要坚持“新北线”走向,因为八十年代已经勘察论证过,董埔地段并不偏僻。
据所了解,市委、市府主要领导,对铁路部门主张铁路线路拟沿“旧北线”穿入市区,都持反对意见,对运行“新北线”方案认识很一致,于(2004)就形成74号文件呈送铁路部,郑市长和分管副市长廖小军,先后多次带领有关部门领导,前往北京、成都、南昌等地,找铁路部门当面交谈,也请铁路部门领导、专家来泉州考察“新北线”的优越性。
2005年1月中旬,福建省人民代表大会在福州召开前夕,本市省人大代表薛祖亮和郑今奋(同时又是常委)在收集社情民意时,李善全把《建议福厦高速铁路过泉州中心城市应走“新北线”方案》的素材提供他们参考。郑今奋的提案内容如下:
案由:建议福厦高速铁路过泉州中心城市应走“新北线”方案
情况及理由:
一、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漳泉肖铁路兴建时,过泉州中心城市的路段,铁路部门坚持走清源山南麓(该线段被称为“老北线”方案),当时来自全国多数专家都持反对意见,一百多位泉州市各界人士(包括八个民主党派领导)自发联合签名,建议铁路线段应绕清源山北麓才合理(当时称为“新北线”方案),港澳台同胞及华侨关心家乡建设,不少报刊发表评论支持“新北线”方案。眼下“老北线”的建设,后遗问题很多,如:1、影响国家级清源山风景区旅游开发;2、铁路地基用泥土填高,把清源山与全国著名历史名城割裂,破坏整体景观;3、影响中心城市公路布局,造成市区交通严重堵塞;4、影响华侨及港澳台同胞来中心城市投资积极性等。
二、通过多方面反映情况,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省政府主要领导表态,待福厦高速铁路兴建时,把“老北线”拆除,改走“新北线”方案,所以当时城东火车站是临时搭盖的。
三、福厦高速铁路已决定兴建,是本省的大喜事,是去年三月由省计委立项。据报道:“福厦高速铁路泉州段走向基本确定。即跨洛阳江后,沿“老北线”旁边进入中心市区,在城东设站址,然后与高速公路平行通往厦门。”此消息传开后,又引起泉州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一致支持泉州市政府提出的“新北线”方案。理由如下:1、如果福厦高速铁路再沿“老北线”穿入中心城市,“老北线”就无法改线了,泉州市市区的总体规划就无法实现;2、对福厦铁路的长远利益也是不利的,因为城东不是重要客货运中心。据了解福厦高速铁路设计时速200公里,如走“老北线”方案,时速要放慢,也影响铁路部门的收益;3、沿“老北线”方案进入市区,要拆迁华侨大学的部分房屋及新建的不少工厂、商场,而且要建晋江和池店大桥,费用会增加;4、如果走“新北线”方案,拆除房屋较少,而且董埔火车站土地,泉州市政府早有安排了,可以“节省”很多费用;5、泉州市政府有承诺,如果走“新北线”方案,同时拆除“老北线”,不足的费用,市政府要承担。
办法:
1、泉州中心城市是全国著名侨区,是台湾主要居民的祖籍地,铁路布局是否合理也会影响海外华侨和港澳台同胞回来投资的积极性。省委已决定建立海峡西岸经济区,把福州、泉州、厦门列入三大中心城市建设工程。因此,铁路线走向也应纳入泉州市的城市总体规划来布局,恳请省政府主要领导关心泉州市中心城市的总体规划;
2、此项目是省计委立项的,据了解前阶段泉州市郑市长及廖副市长已带领有关局长前往北京、成都找铁路部门领导、工程人员反映泉州市政府的建议,但现在尚未正式答复。恳请省政府主要领导支持泉州市政府的建议,敦促铁路部门早日定案,使市政府及早做好准备工作,向社会及华侨、港澳台同胞开展宣传。
1月19日黄小晶省长要下泉州组听泉州代表的意见,二位代表抓住有利机会,郑今奋发言,向黄省长当面陈述,铁路线走“新北线”的优越性,黄省长听后表示支持泉州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新北线”方案。1月20日《泉州晚报》第一版报道了此则消息。
2005年6月13日,《泉州晚报》第一版又刊登了《福厦铁路年内开工,泉州段将采用“新北线”方案》的消息该文称:福厦铁路泉州段将按“新北线”建设,绕过泉州市区以保护国家风景区清源山和刺桐古城风貌。
据介绍,有关部门提出建设福厦铁路时,拟再沿20世纪80年代初建设漳泉肖铁路的线路,过泉州中心城市的路段走清源山南麓(该线段被称为“老北线”方案)。对此,不少专家及社会各界人士持反对意见。他们认为,福厦高速铁路再从清源山南侧穿过中心城市,就如一条“拉链”把城市分成两半,不仅对泉州市区的总体规划不利,而且对福厦铁路的长远发展也不利。由于福厦铁路设计时速200公里,如走“老北线”方案进入市区,要拆迁华侨大学的部分房屋及新建的不少工厂、商场,而且要建晋江和池店大桥,费用会增加。同时,福厦铁路如走“老北线”,还会将清源山与全国著名历史名城割裂,不仅破坏整体景观,而且影响国家级清源山风景区旅游开发。泉州不少社会人士及市民阅读后都很高兴,称赞省、市委和省、市政府,为泉州人民办了一件大喜事,功德无量,泉州人民永会记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