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台湾有关崇拜郑成功的名胜楹联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楹联(也称对联)是我国特有的文学艺术形式。它源远流长,雅俗共赏,讲究排比对称,发挥鞭恶扬善功能,具有极强的生命力,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一,历来为群众所喜闻乐道。 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楹联学会和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联合主编《中国名胜楹联丛书》,分省、市、自治区,单独或合册编成20多本相继出版。其中《台湾名胜楹联》由常江、苏民生编著,于1985年出版。该书的《前言》写道:“名胜楹联,作为楹联的一大分支,还具有门类繁多、意义广泛、感情浓烈、色调和谐的特点。”并指出名胜楹联可分为:能为河山增辉的“胜迹联”和“山水联”;含有哲理意趣,能引人缅怀敬仰的“寺庙联”;引人欣赏风光景观的“园林联”;加强宗乡亲情的“祠堂联”和“会馆联”等。总之,都“各有独到的纪念意义和艺术效果……因此,名胜楹联在历经了无数次惊涛狂浪之后,不仅没有被淹没,反而愈加显示出独有的光彩。” 在《台湾名胜楹联》中,记述与郑成功有关的名胜有10处,收录的楹联共36对。这些名胜从始建年代和所题楹联,充分显示台湾民间对郑成功驱荷复台功绩的缅怀;对郑成功为团结台胞、建设台湾制定和施行了有效法规的敬仰深情;同时也体现了民间对郑成功崇拜的深化。 拙文引录该书所记述的有关景点和收录的有代表的楹联,以显示台湾民间对郑成功的敬仰和崇拜。 在台南市北的赤嵌楼,是明永历七年(1653),窃据台湾的荷兰侵略者建造的,故俗称“红毛楼”。郑成功东征复台时,于永历十五年(1661)五月初二改赤嵌地方为“东都明京”,设承天府(以此为府署),下置天兴、万年二县(后又改热兰城为安平镇)。成为明郑时期台湾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中心。该楼后毁于地震,至光绪五年(1879)才在遗址分建文昌阁和海神庙。该书录存楹联2对:“登炘楼一空色相,拜山佛尽属儿孙。”又,咸丰年间(1851-1861)任台湾县知事郑元杰的联写道:“赤嵌楼高,西天不远;白衣道广,南海来同。”——这就表明当时民间已将郑成功奉为神明而加以崇拜。 郑成功复台后,仍奉明朝正朔。当时有些明宗室也随迁台湾。该书收录建在台南市赤嵌楼旁的大天后宫时指出:该宫是“台南最大的妈祖庙……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就明宁靖王宅邸始建。”宁靖王是明太祖九世孙辽王的后代,明亡后避乱台湾,清军攻台时自缢。 宁靖王有五妃也自缢,葬于大南门外桂子山,称为“宁靖王从死五妃墓”,康熙二十二年(1683)在墓旁建庙,称“五妃庙”。大天后宫祀的虽是妈祖,但其中有一对楹联写道:“赤嵌壮璇宫,奉英灵为海外砥柱;皇朝隆祀典,钦慈济本湄岛渊源”。这就隐涵着人对郑成功的缅怀和敬仰深情。 郑成功在台湾设置一府二县的同时,还先后制定了一些治理和建设台湾的措施,包括团结高山族同胞的政治措施,发展农业、手工业的经济措施等。其中在发展农业生产方面,根据台湾土地膏腴饶沃,而高山族人耕种未得其法的情况,在积极推行屯垦制度,招集东南沿海人民至台湾开垦的同时,又注意帮助高山族人提高生产技术,教以犁耙制作、钩镰收割之法,在郑经继位后仍大力推行,促使台湾农业生产大获丰收。台湾人民对郑成功发展农业生产的功绩,永怀不忘。乾隆二十一年(1756)在台北县三重市五谷里,建了一座“先啬宫”(按:啬,通穑,表示稼[播种]穑[收获]),祀神农大帝、文昌帝君和郑成功,把郑成功也尊奉为农神。先啬宫的宫门联写道:“神惠无疆,荨麻四野炊鱼萝;农工罔极,香火千年护鹭洲。” 闽台民间对郑成功都是十分崇敬的,早在清代,就把郑成功奉为神明而加以崇拜。在台湾的不少著名的宫寺中,也供奉着郑成功的神位。如台南市的开元寺,是台南的四大古刹之一,原先是郑经为其母建的别墅,称“北园别馆”。康熙二十九年(1690)改为海会寺,后又改称石榴禅寺、海靖寺,最后定名“泉州开元寺”,祀奉以来,也供奉郑成功神位。又如台南市建于清初的安平天后宫,祀天上圣母、延平郡王、水仙王和四海龙王,另祀郑成功部将石将军,该宫有对楹联写道:“永护郡王宁社稷,长随圣母保平安。”把郑成功与天上圣母并列奉祀。再如建于乾隆十五年(1750)的台南市三老爷庙,祀朱(指郑成功)、曹、魏三王爷。该庙山门联写道:“三爷庙貌震南郡,上帝神威镇北方。”这就表明民间早已把郑成功列为王爷崇拜了。 南投县竹山县的沙东宫建于嘉庆七年(1802)。永历十五年(1661)二月初一日,郑成功誓师东征,初七日午后船队到达台湾鹿耳门线外。该处是台湾外沙线,此港路泥沙于积,平时大船都难出入。第二天淤水加涨一丈有余,郑军船队顺潮而入,进攻赤嵌城。该宫取“威镇水沙连东都”,取名“沙东宫”,专祀郑成功,宫联写道:“沙碧泉甘,田野嘉禾沾圣泽;东峰北岫,万竿修竹绕王宫。” 宜兰县白石脚有一座昭惠庙,建于1934年,祀开台圣王郑成功,俗称“国圣庙”。其庙联写道:“昭显神威,祥征鹿耳;惠封国姓,德耀龟峰。” 特别是台南市市区东部的“延平郡王祠”,始建于清初,就是祀奉郑成功的。为了避免清王朝的制约,初建时名为“开山王庙”,民间则称为郑成功祠。该庙历经多次拓建,至同治十三年(1874)秋,清王朝正式下令为郑成功建祠时,乃改用今名。该书指出:延平郡王祠“在全台五六十座纪念郑成功的祠庙中,以本庙历史最久,祭礼最隆。”该祠设有正殿、左殿、右殿、后殿。正殿祀郑成功;左殿又称宁靖王祠;右殿礼郑克(郑经子,立为世子监国)称监国祠;后殿祀郑成功生母翁氏大祀。《台湾名胜楹联》中,收录各名胜的楹联以延平郡王祠为最多,共22对(其中正殿联16对、左殿联3对、右殿1对、后殿联2对)。撰联的有清代台湾知府或知县、福建船政大臣和巡抚、台湾学者、以及民国期间的国民政府官员。摘录其中较有代表性的14对如下: 袁闻析(光绪时任台湾知府)联写道:“毗舍之间开一域,崖山而后矢孤忠。”——原注:毗舍,指宋元时期台湾东部的岛国毗舍耶,曾被误指为台湾。崖山:是广东新会县的崖门山,宋未张世杰守此,败于元;陆秀夫负宋幼主帝昺沉于海。 吴延华(清台湾邑令)联写道:“钟河岳之灵,为胜朝绵正朔;遵海滨而处,知中国有圣人。”——原注:胜朝,旧时一般称前期为胜朝,即指明朝。绵,延续。 沈葆桢(福建船政大臣,林则徐之婿)联写道:“开万古得未曾有之奇,洪荒留此山川,作遗民世界;极一生无可如何之遇,缺憾还诸天地,是创格完人。”——原注:遗民,指不愿归顺新封建政权的人。 丘逢甲(台湾彰化县人,爱国诗人)联写道:“由秀才封王,主持半壁旧河山,为天下读书人顿生颜色;驱外夷出境,开辟千秋新事业,愿中国有志者再鼓雄风。” 王凯泰(清福建巡抚)联写道:“忠节感苍穹,大海忽将孤岛现;经纶关运会,全山留与后人开。”——原注:经纶,原意是整理丝缕,引申为处理国家大事。又有一联写道“孤臣秉孤忠,浩气磅礴留千古;正人扶正气,莫教成败论英雄。” 陈谟(清台湾学者,任崇文书院山长)联写道:“纵绝岛别开生面,移山填海,三百年社稷系以存亡;仿箕子,比田横,志士苦心,特向胶痒留气节;是胜朝第一完人,起敝扶哀,十七载勋猷明同日月,填滇海,连浙水,英雄无命,长悬肝胆照波涛。”——原注:箕子商代贵族,官太师,因劝谏纣王而被禁,周武王灭商后才获释。田横,齐国贵族,楚汉战争中汉灭齐时,田横不愿称汉臣,逃亡海岛,不受汉高祖诏令而自杀。 夏献纶(清同治年间任台湾道台)联写道:“天地间有大纲,耿耿孤忠,守正朔以挽虞渊,只自完吾气节;古今来为创局,茫茫荒岛,启沃壤而新版宇,犹思当日难艰。”——原注:虞渊,指日落处,借喻明亡。 张其光联写道:“生为遗臣,殁为正神,独有千古;今受大名,昔受赐姓,谅哉完人。”——原注:遗臣,指郑成功收复台湾时,明朝已亡。 方祖荫联写道:“土宇辟沧溟,移孝作忠,天为孤臣留片壤;血诚矢皦日,原心略迹,帝颁旷典报馨香。”——原注:矢皦日,“矢”通“誓”。指对明亮的太阳发誓。 略迹,撇开表面的事实。 旷典,稀有难逢的大典。 刘铭传联写道:“赐国姓,家破君亡,永矢孤忠,创基业在山穷水尽;复父书,词严义正,千秋大节,享俎豆于舜日尧天。” 何如瑾联写道:“当河山破碎之时,百折不回,天命有归标大节;处骨肉分离而后,移孝思作忠荩,千秋共谅,此心无愧即完人。”——原注:荩,忠诚。 白崇禧(国民党桂系首脑)联写道:“孤臣秉孤忠,五马奔江,留取汗青垂宇宙;正人扶正义,七鲲拓土,莫教成败论英雄。”——引者按:汗青,指史书。宋文天祥《过零丁洋》诗:“留取丹心照汗青”。 许世英(曾任国民党政府外交部长)联写道:“东海望台澎,风景不殊,举日有河山之异;南天留祠宇,雄图虽渺,称名则妇孺皆知。” 王懋官联写道:“英雄应厄运而生,赤手擎天,存故国四十年正朔;开辟在神州以外,红毛避地,启遐荒百万众提封。”——原注:神州,此专指大陆。 该书收录的台湾名胜还有郑氏家庙和郑家祠堂两处的楹联,引录如下: 郑氏家庙在台南市忠义路,始建于明郑时期,其正殿称“昭格堂,有以下3对: “昭烈显宗坊,疆开毗舍;格诚兴祖庙,派衍荥阳。” “昭代伟人,不愧千秋俎豆;格天烈士,直堪万世馨香。” 郑以成(郑成功四世孙)联写道:“昭德启孙谟,经文纬武;格言成祖训,移孝作忠。” 郑家祠堂在新竹县,建于道光年间(1821-1850),有以下3对: “虎踞龙蟠,永奠文绍武穆;蛟腾凤起,端推人杰地灵。”——引者按:昭穆,是古代宗庙之制,太祖之庙居中,二世四世六世居左谓之昭,一世三世五祖居右谓之穆。联文寓意是要继承先祖延平郡王的文韬武略遗风。 “祗父恭兄,即是祖宗肖子;光前启后,便成天地完人。”——原注:祗,即恭敬肖,就是贤。 “祖有德,宗有功,渊源一脉;修其庙,陈其器,俎豆千秋。” 综上所录的台湾有关名胜和楹联,表明了郑成功驱荷复台的功绩,和制定一套团结高山族同胞,开发建设台湾的得力措施,深受台湾人民的敬仰和缅怀;连清王朝的官员也通过撰联的形式,来表示他们对郑成功的崇敬之情。清穆宗在同治十三年(1874)还正式下令要为郑成功建祠堂,表明了在帝国主义者加紧向中国侵略的清代末期,封建统者对这位在200多年前,就能把被称为海上霸王的荷兰侵略者赶出台湾的国际英雄,给予了正确的评价。并寄望通过为郑成功建祠这一形式,来鼓舞人民反抗侵略的爱国精神,这是应该理解的。 事实表明,300多年来,中国人民对郑成功的崇拜,真是越来越深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