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落户桃园的泉籍乡土地理学者黄厚源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黄厚源自泉去台60余年,落户于客家人聚居的桃园县,终身从事地理教学,桃李满天下。他不会说客家话,却与客家乡亲融洽如家人,熟悉当地的一草一木一岩一壑,成了当地“第一向导”。他脚踏实地,走遍桃园的坑坑坎坎,修撰了自村到县的三级地理志。他非地理科班出身,却自办地理期刊,著作等身,驰名台岛,鉴称“桃园地理博士”。 我与黄厚源素昧平生,1994年才见过一次面,书信和作品交往则有17年之久。1988年他自台湾回到阔别42年的泉州故乡,在泉州教师进修学校副校长蔡光育的书架上,发现了我赠与蔡的地理书。他抽走我题签赠“兄”、“先生”的《袖珍国》、《被毁灭的城市》等书,而留下题答赠“同志”的书。他返台开始寄赠刊物给我。1994年黄再次返乡,由蔡陪同来访,互赠了全套著作。 为红头屿改名,初露头角 黄厚源生于1920年,祖籍石狮龟湖乡埔仔村(今属石狮市宝盖镇)。抗日期间在泉州当过小学教师和报馆的记者、编辑。1946年台湾光复后,他与一批知识青年渡海赴台谋职。承闽籍台东县长谢真的提携,黄进入县政府任教育科社教股长兼山地指导室文化股长,旋专任山地职业补习学校校长。在台东两年,遍访了全县5个山地乡所有国民学校。尔后调任新竹县山地职业补习学校校长兼五峰国小(国民小学)校长。1949年任新竹县关西初级农校教师。 1946年12月,黄厚源奉派到离岸91公里的红头屿考察。这是台东县属的山地土著同胞聚居乡,面积44.7平方公里。乡公所职员向黄诉苦:“红头之名不雅,易与红虫、红头道士相联系,请上峰予以更名。”黄发现孤岛盛产蝴蝶兰,随口应道:“叫兰屿好吗?”众人称善。黄回县拟了一个更名电文,由县长签发上报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民政处,1947年1月29日以民(一)字8336号通报核准施行,从此中国版图上的“红头屿”易为“兰屿”。这算是黄厚源在台作出的地理首项贡献。 黄厚源农科出身,而对地理科有特殊的兴趣。在新竹4年期间业余进修了大学地理教程,师从地理教授沙学浚,通过了初中、高中地理教师的合格“试验检定”。他在台东撰写了10多篇《山村访问录》,编出者教育厅认可的初中地理乡土教材《我们的台东县》。在新竹县备考教师资格很忙很累,仍然编了一本《新竹与关西》的乡土教材。 学生爱听黄厚源的地理课 黄厚源1952年应聘桃园县杨梅国中(国民初级中学)地理教师,从此落户杨梅镇。别人教地理往往照本宣科,多从“中国总论”开始,他却以乡土地理为第一课,起步于杨梅镇。他带学生登上学校后面的龟山顶峰,铺开《杨梅镇地形图》,教学生看地图,俯瞰家园,辨识地理实物,分清东西南北方向。他编了顺口溜歌诀让学生背诵,风趣易记,一开始就消除了学生厌学地理的情绪。 他在34年的地理教学实践中,总结出地理教师应具备的“十项全能”:能编,能编写合适的教学方案;能导,能辅导学生发展智能;能说,能流利动听地说课;能做,能做好补充课文新资料的工作;能谈,能引导学生读懂课本上的知识;能绘,能绘制地图;能跑,能跑动旅行取得感性知识;能拍,善于拍摄地理景观照片;能文,地理属文理交叉学科,故须通晓文科知识;能理,亦须了解理科知识。 黄厚源就是一位“十项全能”的地理老师。进入课室,不看课本,一枝粉笔将该课地形轮廓勾出来,几点几划将实体标注出来;一堂课倒背如流,带出一桩桩轶闻典故,学生听得如痴如醉,忘记了下课时间。此种功力,台湾同行无人可及。 他绘地图很精致,摄影属专业水平。所撰专著和报刊文章,都是自己插图,无求于人。寒暑假时常带着学生进行田野调查,实地踏勘峰峦、河川、路桥、祠庙,丈量面积海拔,推敲建造年代,搜集相关传说故事。个人下乡田野调查,不会说客家话没关系,那庄那里都有他的学生,随时随地可找到义务翻译。他背个相机,揣着笔记本、地图,跑到杨梅之外的桃园各乡和台湾省各县市,拍照、记录,忙乎所以;别人是游山玩水,他却在丰富和印证地理教材。 自费办刊,办出一份正式期刊 出于老报人的习惯,黄厚源喜欢写些文章往报刊投稿。囿于“国中”狭小的空间,教学类稿件较难刊出。他便自写自娱,自办刊物来个写作瘾。1975年,厚源自办的《人与地学讯》出炉,半年一期,四开铅字小报一至二张,自撰自编自校自发行,寄赠全台“国中”的地理老师和图书馆、社团。印着“赠阅”字样的非正式刊物,自掏腰包贴邮寄出。一年两期小报,几乎耗费了厚源大部业余时间和一两个月薪资。 刊物的内容以乡土地理、地理教学经验、地理补充教材为主,也点缀一些小品、诗歌、轶闻、本镇本校信息,作者基本上是以不同化名出现的黄厚源。 地理同行慢慢看出了这份刊物的价值,连县镇政府、社团、乡亲、校友都感到不错,索阅者越来越多,黄厚源的财务缺口愈来愈大,临濒难以为继之势。此时,黄收到两位好友资助款6000元新台币,暂解燃眉之急。受此启发,他于1991年第31期,创刊16年之后,公示接受捐助,逐期公布赠款人芳名。从此期起,改用电脑打字印刷,照片、地图非常清晰,刊物焕然一新。 第36期起改为16开杂志型,每期24页,便于收藏和合订。由于每期皆刊发杨梅“国中”新事和校友行踪,索阅者扩大到大陆和台胞侨居地,发行数不断扩大。 黄厚源依托这份刊物办了名为《人与地书屋》的个人出版社,出版发行自己的著作。他总结教学经验,1975年正式出版了第一本书《地理的开端》,以“内容通俗化,文字口语化,解释略图化,讲述趣味化”的手法,来解读“国中”现行地理教科书的不足。省教育厅当年核准出版并拨款资助,在1978年的全省国民中小学教育研究资料展览上获地理科大奖。 此后,他搜集《人与地学讯》上的相关文章,出版了《世界遨游》(1976年)、《中国的心脏》(1978年)、《中国生命线》(1979年)、《根的地理》(1981年)、《地理与教学》(1978年)、《地理新教法实例》(1982年)。上述著作全经台湾地理学会推荐、教育厅认可、资助并发给出版文号,通过“学讯”的渠道邮购和台北一些书店代销。因全台“国中”地理教师引为教学辅助书,台湾师大地理系指定为学生参考书。通过一届届地理人的薪传,黄厚源不断予以修订更新再版,常保书的实用价值。 “学讯”办到第50期(2001年),已办了25年,黄厚源已臻耄耋之年,退休亦已17年,乃宣布“结业”。第一是在第49期公告停止捐助;第二是将结余款2万元新台币寄交“行政院”捐助1999年“9·21”震灾。 当地文化人甚为震憾,桃园县青年志愿文化工作者和“国中”、“国小”地理教师联合起来挽留黄厚源续办刊物。黄终归老了累了,后辈体谅他,组织了政府核准的社团“桃园县人与地乡土文化研究学会”,从黄老手中接办《人与地学讯》,于第51期转为学会会刊,成了台湾一份正式期刊。黄厚源挂名学会理事长和刊物总编辑,杂务琐事减去一些,编务和稿源仍靠他担纲。 耄耋之年仍醉心于乡土地理 黄厚源在职时身兼桃园县“国中”地理辅导员,“国”立编译馆“国中”地理教科书编审。1984年退休时,获省教育厅的“师铎奖”。翌年至75岁实施周游世界的计划,在子女的资助下,两度携妻游历祖国大陆以及五大洲。 黄厚源三句不离本行,1988年首度回石狮探亲,返台发表观感:“来台40多年,他们(指大陆)已称我是台胞……妻与我的籍贯本都是福建省晋江县,如今她改成泉州市鲤城区人,我却成石狮市人,都不是晋江县人了。”1994年再度回乡与我见面的开场白乃是:“咱们都是地理人,都不是地理科班出身,都是老报人,都是半路出家,似曾相识,亲上加亲。”我们探讨了两岸地理的微妙差别。他回台后,不但将“学讯”出版日期由“民国”改为公历,中国地图也摒弃1949年版本而据拙作《我们中国》加以改正。他到台湾警官学校演讲《大陆之游观感》,呼吁台湾教育当局纠正地理教科书中对大陆描述的桀误。 1993年,他将发表于“学讯”和岛内报刊上的有关大陆及各国游记汇集成书,出了《采风探胜五洲行——一个地理人的游 “乡土文化研究学会”成立后,杨梅镇公所主办了“杨梅乡土文化传承营”,每年一期,时在暑假,参加者为会员与回乡校友。每期皆有近百人参加,其中有多位回乡度假的大学教授。开营首场就由黄厚源主讲《杨梅故事》,21个老庄的“故事”让他演绎得风趣横生。没有一个土生土长的杨梅人比黄更熟悉杨梅了。 一俟黄厚源退休,桃园县政府立即邀其撰写《桃园县志·地理志》,他在全县13个市、镇、乡跑了半年,进行田野调查。待他的成品杀青出来,而其它专志尚无踪影,他就在“学讯”和县刊上先行连载。在读者的强烈要求下,县政府准予单独成书,先出《我家乡桃园县》,作为全县“国中”的乡土教材。1996年4月17日《中国时报》为此发表了记者专访《黄厚源:桃园地理博士》。黄在邮寄给我的这份剪报上签注:“昨回到家,计程车司机喜不自胜说,我今天载到博士了,我不知他在说什么。后来看报才恍然大悟。” 紧接着,黄厚源主编了县辖市《中坜市志·地理志》,编纂出版了《话我家乡杨梅镇》四册丛书。后者内容及装帧不亚于县志省志,地图、照片都十分规范。我敢说,海峡两岸找不出第二本如此专业精彩的乡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