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醉心书画艺术 无私奉献社会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李家耀,号灿星,晚岁又号西朗老人。其胞弟李延年,是马来西亚著名华人领袖,热心公益的实业家、慈善家;而李家耀则是钦誉星马的书画家。昆仲二人志趣各异。 源自丹青世家爱好 全赖名师艺路引领 李家耀1901年出生于永春县桃城镇一个书画世家。其祖父和父亲均擅长绘画,是永春当时名画家,家藏不少书画。童年的他耳濡目染,对绘画产生兴趣,8岁已打下中国画初始基础。1919年初他考上北京大学理科,但因爱好绘画,课余参加绘画研究会,得到陈师曾、汤定之、陈半丁和胡佩衡等当代名画家指导,初涉门径,增添艺趣。而北大知名学者、思想开明的蔡元培校长,他的“以美术代替宗教”的主张,更加深了他对书画艺术的热爱与追求,使他日后如痴如醉,视书画如同宗教般虔诚。 不久,北京发生了震惊中外的“五四”运动,学校停课了,李家耀决定改变专业。转往上海,考上艺术大师刘海粟先生创办的艺术名校——上海美术专门学校(现南京艺术学院),攻学西画。从此,他与书画结上了不解之缘。 美术教育十七载 从艺生涯固根柢 1922年,李家耀从上海美专毕业,回乡从事教育工作,先后担任省立第十二中学(现永春第一中学)和省立第十三中学(现厦门双十中学)美术科主任。同时,他还组织了少年艺术社,举办首次画展,获社会好评。 1926年他举家南渡星马,在新加坡和吉隆坡等多所华人学校,担任美术导师和校长。海内外十七载粉笔生涯,坚固了他的艺理根柢。 弃教从商间隙 研习书画不辍 1940年,已有了8个子女的李家耀,为了养家糊口,忍痛放弃教职,举债经营起树胶业来。两年后,日寇入侵马来亚,营业中止。他不忘书画艺术,为了补充艺术学养,提高传统中国画的造诣,撷长蠲短地兼容中西画艺,他买来许多古字画,几乎购尽当地文具店的宣纸,关门习画。他相信“勤能补拙”,“临摹古画便是继承传统”。参合了西洋画技法,能开拓艺术新境界。他也了解“书画相通”真谛,兼习起各名家书画。从唐宋以来历代传统名画入手,欧颜柳各体书法着眼,从中揉合创出自己的新作。 20年后,李家耀出版了第二本画集——《家耀书画近作集》。画集开篇便是《名作临摹》:既有临唐代韩干的《牧马图》,董源的《洞天山堂》;又有临宋代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徐熙的《玉堂富贵图》,还有《长江万里图》长卷等。山水花鸟人物,各种画派皆有,琳琅满目,栩栩如生;为数不多,但独具一格的中堂字联等等作品,真令人叫绝! 急流勇退走出商界 写字作画聊寄精神 1945年8月日本帝国主义无条件投降,马来亚重光,李家耀复出商界,并扩充规模。5年后,美帝国主义发动侵朝战争,国际市场上对天然胶需求量大,价格暴涨商机无限,眼看可以放手大干,圆星马大富商之梦……而此时,他确实也积累了可观的资金。然而58岁刚过的他,却反其道而行,宣布退出商界。用他的话说:往后日子无多,有生之年写字作画,才能满足自我心灵,以此寄托精神人格;否则虚度余年,人生何用!与其说他已厌恶商界,不如说他本来就是“违心”闯商界。而今他想将自己融入孜孜以求的艺境中,过那淡泊宁静、闲云野鹤般的生活。他书写了一幅中堂:“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表达了高尚的情趣。 一枝笔走遍世界 拓视野创出新作 李家耀决心已下,又有了练就较扎实的技法功底。他认为食古不化没有前途。必须将技法与写生相结合,相生相成,才能使绘画多采多姿。他后来给我的信中指出:“重写生,常与自然接触,久之得心源,自能发挥个性,特(突)出重点。”还必须“行万里路,体察大自然景观之中美,升华意镜,作品才有真实感和艺术魅力”。他在另一封信中提到:“刘师(海粟)九上黄山画山水,张大千到敦煌临摹古画三千,周游世界只靠一枝笔走天下”。他欣赏大师作法。 果然,从1962年起,他花了10年时间,到欧美亚澳各洲许多地方,遨游名山大川,饱览胜景古迹,遍访各地国家艺术馆和画廊。古稀之年登喜马拉雅山观日出,游览世界七大奇观中的六个。他积累了创作的素材,激发了灵感,心胸充满了信心。 “卅年故国未曾回首”,20世纪50年代中叶,李家耀首次踏进面目一新的国门。此后又多次回国观光考察,受到政府热情接待,来信追忆,倍感亲切。他对祖国山山水水仍旧一往情深。他说:“我要用心把这些(写生)画稿,加工得更美丽,让海外不能回来的乡亲们,饱览祖家伟大风光,分享炎黄子孙的骄傲!”这位爱国老人的肺腑之音,自然赢得海外华夏儿女的共鸣! 李家耀的写生画稿,经整理创作,在1975年、1980年出版的画集里,情真意切地流露心迹。画集中既有《美国国家公园枫林》、《富士山与樱花》、《纽(新)西兰雪景》和《喜马拉雅山》;又有《万里长城》、《漓江春色》、《南岛风光》、《香江远眺》以及《台湾阿里山云海》等景观。无论是写意或兼工带写,水墨或随类赋彩,其作品皆可品出中西合壁的清新立意。而书法作品则篆隶行草齐全,足见他是下了不少苦功的。 低调善处藏品 显现仁风义举 李家耀长年生活在国外,又亲历过生意场上的角逐,但与他接触过的人,总感到他不带商贾习气,从不谈商论市。既不象市侩,也不似政客。新加坡南洋大学陈先泽教授评说:他是一位“依于仁,游于艺”的儒者。这“仁”字应含慈心和无私奉献。否则如何解读他钟爱艺术,喜好收藏艺术品,并视若珍宝,但又没将其视为“商品”或“私产”。没有什么精神重负! 1984年在纪念作画64周年,举行义展并为八所华校筹募基金时,李家耀尽心竭力投入赞助行动。他来信说:“事关华人教育(事业),义不容辞”,此举得到家父(式皋)复信赞许,他深表欣兴。他在信中又说:“要发挥个性,为人群谋幸福,就是做人的价值”。他表示要将艺术品捐献给社会。在一封信中,他明白无误地说:“我抱定不卖画,把自己珍藏的名家字画,献给国家,表现大公无私,(与众)不同的表现,大家对我的敬重,(我)觉得精神愉快”。又说:“我赠公共机构,与众同乐于心无愧”,云云。 他一言九鼎,说到做到,表现大仁大义高贵品质。陈先泽对此举,赞誉“将开风气之先,今后类似义举,将源源而来”。 逾千珍品奉献艺馆 丰富馆藏提高品位 李家耀自愿捐出珍藏多年,花了巨款和心血搜集来的艺术品和个人佳作,其数量可观,价值难以估量,这其中许多孤品真迹,可谓无价之宝!珍品中包括陶瓷、玉雕、铜器、金石、字帖、色料、画册和中国历代书画作品,内容颇丰。据他来信称,其中有“名画百件”,是1956年随考察团参访,沿途采收的。当时齐白石作品,“若以现在价值当数百万元”。人若与艺术品一同“升值”,仅此一项,他就成了当然的百万富翁了! 据统计,李家耀共捐出如下文物:1970年5月,将1400余件文物、古今名家字画、书籍等及个人作品,共11大箱,捐给新加坡南洋大学李光前文物馆,其中书画真迹70幅(对);1973年,捐出个人佳作5幅,给马来西亚国家艺术馆;1975年4月,又捐出50幅中国历代名人字画(真迹)和20幅个人作品,给马来西亚国家艺术馆;1979年7月,捐给香港大学冯平山博物馆,6幅相连壁画。这些珍贵艺术品,丰富了各处馆藏。 此外,李家耀在海外13所大中学校,举办原作巡展,也在家乡各中学举办个展,展品除大部分赠单位外,多次举办展品义卖,所得不菲款项,悉数捐给学校和文物、艺术部门,作为发展专用基金。其中仅1984年为8所华校捐款,即达16万元。 从家父处,我还了解到李家耀好客、健谈、待友挚诚,在海外文化界有许多故交,早年即喜好以画交友,与朋友共赏书画古玩。他不以书画谋私利,是为了“保持艺术的高贵品质,也是遵守先祖与先父家训”。到20世纪80年代,他为出版个人画册,前后花了四、五万元制作费用,但所有画册,同原作一样,均为“非卖品”,无价可言。不是捐赠单位,就是馈送亲友。他曾赠一幅大熊猫水墨画给家父,据他说系1976年参观北京动物园中印象之作。家父对此画欢喜不已,悬之厅堂,逢人便提。这也是艺术无价胜有价吧! 星马是个多元文化世界,李家耀爱好艺术,他礼遇爱好艺术的或索要作品的人,不会长序有求必应。偶有爱好中华文化的外国友人造访索画,他也尽量满足他们,并与之结成跨国谊友。 谦谆启迪晚辈 敬重授业恩师 李家耀尽管对书画研究,有很深造诣,但从不骄矜自慊,故步自封。他在来信中谈对艺术的体验、心得,十分谦虚。他说“艺术一门是高深的学问,非数十年深入研究与天赋的表现,难得其成果”,“不能满足才知艺术深奥不可测”。他自谦地说:“我的(从艺)学历到晚年退休后开始学习,二十年还不到(一生)三分之一(时间)”,“天赋不高,只是知其一”。他认为自己仍须发奋努力,活到老学到老。他崇敬刘海粟先生,一辈子锲而不舍追求艺术的精神。来信说:“大师今已九秩高龄,今(仍)在北京东(中)南海写泼色(墨)山水,定三月往巴黎,五月到东京,年底或能来星马举行个展”。他称此为“壮举”,“可作为青年人的模范,令人敬仰!”云云。 李家耀待人以诚,而对业师,则思泽绵绵,目铭心志。他回国经沪,不忘拜会恩师;奉上新作,约请恩师点评,求墨宝留记,恩师惠赠近作,他钟爱之,但不据为己有,而是妥交母校永春一中图书馆珍藏。而刘海粟老人,对远道而来的得意门生,则报以褒扬和赞许,以“老友”昵称之。已是耄耋之年的恩师,还为其新作集,洋洋洒洒挥就逾300字《序言》。并非浮泛应景,而是借其几十载习艺精神,作为“后学矜式”,昭之于世。师生情深谊笃,令人肃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