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芦柑之乡”、八闽生态旅游胜地——泉州市永春县,地处南亚热带与中亚热带过渡带,四季如春。雨水充沛,气候宜人,物种丰富,是闻名海内外的水果之乡。水果品种繁多,其中柑桔产量占全县水果总产逾90%,主要品种是芦柑(橘柑),以及蕉相(桶柑)、温州蜜柑、印橙、脐橙、蜜柚、福桔、雪柑,还有香橼、佛手、山金豆(金桔)等。
永春芦柑惹人爱 果农不忘尤扬祖
永春种植柑桔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清之际。其时,柑桔大多零星栽培于房前屋后。主要品种:凤柑、福桔(俗称“红柑”)、柚、橙、金桔、香椽、佛手等。20世纪40年代,全县零星柑桔约2500株,折合50亩,早有“闽江桔子红”、“九龙江畔桔子熟”之说,可永春却沾不上边。
1953年,永春县籍印度尼西亚爱国侨领尤扬祖携儿带女,返回家乡,倾其家资,参加新中国建设。他不仅捐资支持家乡永春教育,又慷然建造县酿造厂,把乌醋家庭作坊改为工厂批量生产,打造“永春老醋”名牌,出品创汇,还倾心探究永春山区垦植业发展新路子,引导家乡父老依靠科技致富。
“吃果子,拜树头。”引进柑桔良种和技术,创造永春柑桔大面积上山先例,营造“中国芦柑之乡”造福永春万民的头位功臣,公推尤扬祖!
1953年冬,尤扬祖首先在自己的家乡达埔镇蓬莱村创办猛虎华侨垦植场,先后种下棕、油茶、蓖麻及中药材。翌年春,购来柑桔良种苗木,从福州、漳州聘请有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精心栽培示范。他身先士卒,带头参加劳动,住草棚茅屋,风餐露宿,十分感人。接着,又与永春归侨邱清泉等人集资创办天马山华侨垦植场,扩大山地柑桔栽培试验。时任福建省副省长的尤扬祖还三顾茅庐亲自到福州闽侯县,聘请果树技术员到永春北硿茶果场担任柑桔技术员。猛虎、天马、北硿这3个华侨垦植场,后来均成为带领全县发展山地柑桔科技事业的国营大场!而柑桔生产成为了3个国营场的主产业。
国营柑桔场的发展壮大,有力地带动了全县各社队、镇村柑桔场的发展。湖洋乡的半山、红卫、桃源柑桔场紧随其后应运而生,湖洋乡的柑桔种植面积、生产数量,多年来一直占全县约四分之一,遥遥领先。随之,全县各乡镇、村组、个体农户,以及众多企事业单位、学校都建立了自己的柑桔园。柑桔上山成了永春一道亮丽的风景。
据统计,1977年,全县柑桔种植达8444亩,产量3956吨,跃居全省第一,1995年9月,永春被国家统计总局中国农村评价中心评为“中国100个水果总产量最高县市”之一。永春柑桔良种化程度也极高,95%以上为芦柑,是全国芦柑栽培最多的县份之一。如今,永春柑桔面积已达15万亩,柑桔总产21.8万吨,即436万担。其中芦柑占95%以上,柑桔年出口量3~4万吨。永春芦柑总产和出口量,多年来一直稳居全国之首,是名符其实的“中国芦柑之乡”。
永春芦柑 中国第一
1995-11-21、23、24日,《泉州晚报》、《人民日报》和《福建日报》,分别以醒目标题《永春芦柑,中国第一》隆重登出,产生极大反响!农业部主办的《中国农村》刊出《永春椪柑(芦柑)名天下》。菲律宾《世界日报》报道:《永春成为全国柑桔生产基地县》。香港《文汇报》登出:《永春芦柑再获四项金奖》,《香港商报》推出:《天上蟠桃会,人间芦柑节》。马来西亚《南洋商报》刊出:《永春芦柑甲天下》。
永春芦柑载誉频传。1989年“永春芦柑”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芦柑评比第一名”、农业部“优质农产品”奖。1994年,“永春芦柑”荣获福建省“芦柑评比第一名”、省首届优质柑桔评选金奖。1995年,“永春芦柑”荣获中国农业博览会“芦柑评比第一名”、第二届中国农业博览会金奖。1997年,“永春芦柑”荣获福建省第二届优质柑桔评选金奖、“芦柑评比第一名”。1997年,永春县被中国特产之乡推荐暨宣传活动组委会评为“中国芦柑之乡”。1997、1999、2001年,“永春芦柑”连续被第三届中国农业博览会、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分别评为名牌产品。1999年,“永春芦柑”分别被中国果品流通协会、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评为“中华名果”、“绿色食品”,2001、2003年,又被其评为“中华名果”。
永春自己加工生产的“逢滢牌”芦柑果汁饮料,1997年分别被中国农业博览会、福建省人民政府评为中国农业博览会名牌产品、福建省名牌产品。
1991、1992、1993、1995年,永春连续举办4届“中国芦柑节”,吸引了来自五洲四海的客商和永春旅外众多侨亲,前来参观、投资、洽谈销售,盛况空前。
1991年9月14日,李鹏总理为永春首届芦柑节欣然题词:“愿永春芦柑远销四海”、“大力发展永春经济,芦柑远销四海”。为首届芦柑节题词的中央和省领导有:鼓冲、王汉斌、卢嘉锡、姬鹏飞、项南、胡平、陈光毅、梁灵光、林一心、林修德、王汉杰、贾庆林、苏昌培、张明俊、何少川、许集美、袁启彤、黄瑞霖、黄文麟、金能筹、石兆彬、郭瑞人、潘心城、伍洪祥、何若人等。世界银行官员姚肯豪先生也出席首届芦柑节,并深入永春山地柑桔考察。
第二届芦柑桔节期间,举行尤扬祖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活动,缅怀尤扬祖50年代初首倡永春柑桔栽培,引种芦柑载培试验成功,对永春柑桔业发展作出贡献的光辉业绩。
第四届芦柑节期间,永春县人民政府对在永春县芦柑基地建设、争创名牌作出较大贡献的先进单位、先进个人,以及柑桔销售纳税大户进行表彰。
永春芦柑,以及永春柑桔科技管理经验之谈,被中国一些权威出版社载入一系列重要柑桔科技典籍,如:《中国名特优柑桔及其栽培》(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中国柑桔技术大全》(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名特优果树适地适栽与高产载培图表解》(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中国柚类栽培》(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南方果树实用修剪与高接换种技术》(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果树栽培(南方本)》(中等职业教育农业部规划教材)(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这些专业书籍,均有永春柑桔专家参加其中的编写工作。
永春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总结、推广芦柑科技成果,组织永春柑桔专家编著《中国永春芦柑栽培》,出资于2000年由中国农业出版社隆重出版。该书由永春高级农艺师陈跃飞及永春籍园艺学家、福建农林大学国光学院院长、果树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潘东明担任执行主编。永春芦柑科技研究成果,引起了农业部和中国柑桔研究所的高度重视,主要领导亲自著文撰序。
号召全区“学天马”建设“天马式”基地
粉碎“四人帮”,神州大地,春意盎然。永春上山柑桔侥幸躲过“以粮为纲,全面砍光”的灾难,久旱逢甘露,茁壮成长。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永春山地柑桔生产步入大发展阶段。据1978年统计,全县柑桔种植面积15925亩,产量3048.8吨、1980年,永春县革命委员会在《中国柑桔》杂志上发表了《发展柑桔生产,繁荣山区经济》。1983年,永春县人民政府又向晋江地区人民推出了自己的宏伟规划,并在《晋江科技》提出:《建设百万担芦柑商品生产基地》。
1978年的永春天马柑桔场,简直成了晋江地区令人向往的“大寨”。高标准梯田式柑桔园,从海拔百米,直攀登至900余米,连片成林,金色硕果,层林尽染,招人喜欢。地处海拔600多米的天马果树试验站,有如“天马行空”,科研成果,捷报频传,引起了中央、省、地、县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中共晋江地委在永春召开有地、县、公社参加的大型现场会议,把天马柑桔场作为全区发展山区茶果、开发经济建设的典型,号召全地区“学天马”,推广天马经验,并规划在全地区建立150个“天马式”茶果生产基地。
晋江地区“学天马”,很快变成全省“学天马”。随之,《福建日报》刊登了天马柑桔场及天马果树试验站的先进事迹。《福建日报》还发表评论员文章《学习天马,向山取宝》。于是,“全省学天马,建设‘天马式’茶果场”,开始形成热潮。中央及省领导江一真、皮定钧、廖志高、胡平相继莅临永春,直接深入到天马、猛虎、北硿、湖洋等柑桔场视察指导,总结经验。中央及省许多著名专家学者也相继莅永视察山地柑桔,指导科技管理工作,如农牧渔业部副部长朱荣,农牧渔业部植保处处长周继扬,测报总站副处长钱菊英,中国农科院果树研究专家蒋元晖,中国农业科学院柑桔研究所所长叶荫铭,以及全国柑桔科技考察团专家等。澳大利亚柑桔专家考察团范·维尔森博士也慕名前来永春作科学考察。
全国各地前来永春山城参观、考察、调查、取经的更是络绎不绝,各代表团来自广东、海南、广西、浙江、江西、四川、云南、贵州、上海等。漳州市南靖县等地果树专家来到永春天马,“眼见为实”,为天马柑桔场曾荣获全国芦柑金奖“四连冠”所折服。
1979年,永春天马柑桔场被国家农垦局表彰为先进单位。1981年,永春“推广建设‘天马式’茶果基地”和“柑桔上山稳产高产”,荣获福建省农业厅农牧技术推广二等奖。1983年,永春天马柑桔场场长刘孔永被中共福建省委、省人民政府分别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省劳动模范的光荣称号。1983年12月~1984年10月,刘孔永场长被永春县人大常委会任命为代县长。
塑料薄膜单果包显神威 永春柑桔保鲜法传天下
永春柑桔种植得以迅猛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柑桔防腐保鲜的试验成功和全面推广。
30年前,永春尚未找到简便可行的柑桔防腐保鲜方法,致使采摘下来的芦柑,贮藏不及二、三个月就开始变质腐烂,桔汁横流,令人掩鼻,损失惨重。
20世纪80年代初,晋江地区科委、永春县科委组织天马柑桔场、吾峰吾中柑桔场等单位,承担柑桔防腐保鲜科学试验。科技人员与社队的专家们认真学习全国各地柑桔保鲜经验,甚至赴省外参观、培训、取经。回来后分别采取“塑料薄膜、单果包”、埋沙贮藏、泥炭土仓藏、松针贮藏等试验,通过认真比较分析,终于成功创造了永春芦柑非常简单方便的有效保鲜技术——“塑料薄膜单果包”。通过参观培训,这一方法立即在全县普及开来,深受果农欢迎。天马柑桔场果树试验站的功臣们总结了这一研究课题的成果,向全市、全省大力推广。郭松练、张生才撰写的《芦柑防腐保鲜试验初报》首先刊登在《福建果树》、《晋江科技》1982年第3期。刘孔永、郭松练、张生才、苏贞祥的《塑料薄膜对芦柑防腐保鲜的效应》、《柑桔塑料薄膜单果包贮藏试验报告》又分别载于《福建果树》、《福建农业科技》1983年第3期、第5期,陈跃飞、张生才的《柑桔贮藏的新尝试》刊载于《中国农垦》1987年第8期,并被《柑桔科技文献》1988年第3期所摘录。
1986年,泉州市科委将美国孟山都公司生产的防腐保鲜剂“特克多”试用于芦柑贮藏,将其课题下达给永春。永春县科委立即组织县国营农场等单位进行芦柑防腐保鲜试验。县科委孙建斌将试验结果撰写成《特克多柑桔防腐保鲜试验》,立即被省科委、省科技情报研究所主办的刊物《技术开发与引进》1987年第2期刊出。
柑桔防腐保鲜的技术,给果农带来了实惠。它大大延长了贮存期。提升了质量档次,打出了名牌响应,销往全国各地外,还远销美国、加拿大、英国、俄罗斯、阿联酋、菲律宾、新加坡、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香港、澳门等国家或地区,防腐保鲜试验成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引起了全国、全省各地的普遍重视,他们纷纷涌进永春参观取经。永春人热忱迎接他们,无私地把自己取得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出去。
永春县科委、天马柑桔场、吾中柑桔场的科研成果“柑桔防腐保鲜试验”,1983年荣获福建省推广应用科技成果四等奖;1984年荣获晋江地区科技成果二等奖及永春县科技成果一等奖。
官教官,兵教兵 实践中,学科技
过去,永春种植果树,管理十分粗放,几乎是栽下树就等着采果。人们谑称这是让果树“头吃土,尾吃露,生果靠觉悟。”可是,芦柑是“娇小姐”,首先要选好良种壮苗,还需要施肥、修剪、保水、控梢、保花保果、消灭病虫害,各种环节,均不可疏忽。只有进行严格科学管理,才能获得优质丰产。
永春芦柑普遍推广上山种植,全县上下,几乎卷入“人人学种柑,人人会管柑”的全民科技战。在这支种柑大军中,既有省农学院班科出身的技术人员,更多的是只有中小学文化的或目不识丁的农民,也有从围着灶头转走出来的家庭妇女。“官教官,兵教兵”,是科技管柑得以在千家万户迅速推广普及的妙招。许多科局,诸如县科委、科协、农委、经作局,以及学校、乡镇都组织开展柑桔科技培训。负责培训的人员都是果农们熟悉的农艺师、高级农艺师,他们大多毕业于农学院校园艺系果树专业,不但有理论水平,而且有丰富实践经验。刘孔永既是柑桔场领导,也是柑桔嫁接高手,身不离嫁接剪,双手长满厚茧。蓬壶镇农技沈站长,创造了独特的科技培训模式:每月定期邀集全镇柑桔科技户深入当地柑桔园开展现场培训,通过互相参观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并针对柑桔不同生长季节应采取相应技术管理措施,进行观摩互学,提出具体对策,并开展实地技术咨询,就地解答果农疑难,蓬壶镇柑桔生产因而后来居上得到迅速发展。
1986年,泉州市科委在永春举办全市柑桔栽培管理与防腐保鲜科技培训班。我们聘请永春著名柑桔专家当老师,学员编号管理,人人有教材。除了必要的理论学习外,还组织参观柑桔园,实地传授经验,开展科技咨询,并举行考试评分奖励。理论联系实际,深受全市柑桔科技示范户的欢迎。
永春县科技局、科协、农业局、经作局,以及技术监督局等部门还编辑出版了《永春科技》、《永春科普》、《永春科技信息》、《科技参考资料》、《农村实用技术手册》。编印了一系列柑桔技术推广手册:《永春县山地柑桔栽培管理要点》、《芦柑生产综合改进技术实用推广手册》、《山地芦柑施肥技术推广手册》、《永春芦柑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手册》、《无公害芦柑生产技术推广手册》。还进一步制定了《永春芦柑标准综合体》,由福建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实施。
县科委还组织科技人员撰写大量柑桔科普文章,发表于《福建科技报》、《海峡科技导报》、《侨乡科技报》、《泉州科技》以及《永春科普》、《永春科技信息》,组织科技人员下乡开展柑桔科技咨询服务。
“讲科学,用科学”在永春蔚成风气。永春山地柑桔科技硕果累累,出现奇迹:永春创造了山地柑桔园基本建设经验:二高(高标准、高质量)、三保(水、土、肥)、四大(大台、大穴、大肥、火苗)、五配套(园、林、水、路、机配套)。教科书中所说的芦柑种植海拔高度、柑园坡度等限制,都被永春农民的实践神奇突破。许多永春山地柑桔园创造了亩产超万斤的纪录。天马柑桔场二队张生才管理的20亩芦柑,克服大小年的制约,实现年年高质、高产。勇夺中国农业博览会芦柑评比第一“四连冠”。
更可喜的是,从“科技管柑”这一“人民战争”中获得成功的许多农民专家,从永春脱颖而出,活跃在八闽大地,特别是附近市县各地柑桔园。他们或被聘为技术员,指导科技种植,或参与投资、技术参股、承包管理,传授永春经验,互利互惠。
科技管理硕果累累 永春经验辐射全国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已被永春芦柑上山成功栽培再次证实。永春县政府十分重视柑桔基地建设。成立经济作物局,下设经济作物站,又成立柑桔研究所,配备一定数量、质量的科研人员。还创办柑桔良种场、柑桔母本园,直接为全县果场服务。成立园艺学会、柑桔研究会、柑桔保鲜研究会,总结推广经验,普惠果农。
30多年来,永春县承担了国家级、省部级,以及市、县科委下达的许许多多柑桔管理重要科技课题。由县科委组织实施、验收鉴定、评定成果、推广应用。主要科技课题有:柑桔无病良种壮苗培育,山地红壤柑桔园改土培肥研究,山地柑桔低产园改造,山地柑桔丰产栽培,山地柑桔大面积高产稳产示范试验,山地芦柑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技术,闽台综合改进芦柑生产技术,柑桔防腐保鲜试验,柑桔全果加工技术开发,永春芦柑产业化技术研究与开发,永春芦柑综合标准示范项目等。这些开发项目,从丰产栽培-两高一优—防腐保鲜—加工技术—产业化标准化,实际上,已形成了柑桔产业化生产开发技术的一条龙研究项目。1985~1988年实施的“永春山区资源综合技术开发”的6个子课题,以“永春山地芦柑科技开发(低改、保鲜、加工)”为主课题,被列为福建省科委重点科技课题,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永春柑桔科学研究,引起各方面的瞩目,1978年4月,著名科学家彭加木莅永考察,并作“柑桔病毒及黄龙病防治”科学报告。1979年,福建农学院院长李来荣教授莅永作“关于柑桔生产与生态平衡”学术报告。著名柑桔专家刘少仲莅永作“柑桔栽培技术”学术讲座。中国农业科学院柑桔研究所副所长沈兆敏作“考察澳大利亚及柑桔生产发展”科技演讲。许多省内外大专院校科研机构,诸如中国柑桔研究所、福建农林大学、福建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福建亚热带植物研究所等,把永春作为科研示范基地。一批批著名专家学者经常到永春考察,参与山地芦柑科学试验。
1978年以来,永春县荣获了一系列国家级、省部级、市县级柑桔科技成果,主要获奖项目是:柑桔丰产栽培(1978年福建省科学大会奖),山地红壤柑桔园改土培肥研究,山地柑桔栽培技术,永春山地柑桔大面积高产稳产示范试验,山地芦柑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海拔高度对山地柑桔生产的影响,永春芦柑营养诊断配方施肥技术研究,柑桔防腐保鲜试验,柑桔整果饮料,永春芦柑综合标准化示范等。
一系列永春山地柑桔栽培学术论文也陆续见诸省市级、国家级杂志。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福建农业科技·果树资料》就推出了永春经验系列论文。接着,国内权威期刊《中国柑桔》,以及《中国南方果树》、《中国农垦》、《中国果品研究》、《柑桔科技与市场信息》、《柑桔与亚热带果树信息》、《浙江柑桔》、《四川果树》、《广西园艺》、《福建果树》、《福建农业》、《泉州科技》、《泉州农业科技》等数十种期刊连续不断登载了近两百篇永春科学管柑的经验之说。永春山地芦柑“两高一优”科学栽培技术很快辐射全国。
在一长串论文作者中,既有一批永春柑桔科技功臣、园艺工作者、又有许多在实践中闯荡出来的实干家。
2003年,永春县农业局、科技局隆重出版《永春县柑桔科技文集》,谨献给为永春芦柑发展辛勤耕耘的广大科技工作者。福建农林大学园艺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潘东明教授,高度评价家乡永春山地芦柑事业的蓬勃发展和家乡人民作出的贡献,欣然热情洋溢撰写序言。
闽台技术巧合作 两岸同胞一家亲
“月是故乡明”。泉州是台湾同胞的主要祖籍地。永春芦柑科技迅猛发展和学术交流,引起了台湾同行的广泛热心关注。台湾柑桔栽培源于清康熙年间(1662-1722)由大陆输入,已有300左右年悠久历史。1995年,全台柑桔面积3.7万公顷,年产57.7万吨。其中芦柑1万公顷,产量17.8万吨。台湾积累了一整套省工、省办、省成本的优质化栽培技术,其经验值得永春学习和借鉴。1995年10月,海峡两岸在福州举办了亚热带、热带果树产销研讨会,台湾农村发展基金会执行长王先生等14名台湾专家参加研讨会。会前,台湾专家们考察了漳州、莆田、泉州水果生产。欣悉此况,永春方面主动邀请台湾专家莅临永春考察芦柑生产,得到海峡两岸有关部门的支持。时任县委书记张贻伦、县长洪泽生亲自到泉州迎接台湾专家莅临永春考察,并提出与台湾合作永春芦柑生产技术改进项目的意向。1995年12月,中国农业交流协会秘书长瞿宁康、副秘书长翁永庆及省农业厅有关人员莅永进行项目预备性考察。1996年3月,台湾委派嘉义农专吕教授、青果合作社主任陈秘书莅永进行项目可行性考察,探讨合作事宜。1996年11月,台湾农村发展基金会执行长王先生,福建闽台经济文化交往促进会农业分会尤会长等商谈制定了“福建永春县芦柑生产技术综合改进计划”,并获两岸有关部门批准,于1997~1999年组织实施。
海峡两岸永春芦柑生产技术综合改进项目,由农业部中国农业交流协会、台湾财团法人农村发展基金会、福建闽台经济文化交往促进会农业分会共同商定组织实施。永春县成立了以县政协主席林玉壁(原县长)为组长的项目小组,由柑桔专家组成的项目技术小组,并拨出专项经费。中国农业交流协会相会长,闽台经济文化交往促进会农业分会尤会长,台湾农村发展基金会董事长王先生、执行长涂先生等多次亲临永春指导。台湾专家每年多次到永春举办科技讲座、技术培训、现场操作示范,进行技术指导。省农业厅为项目提供了部分果园改造和培训经费。台湾基金会也为项目提供了芦柑果实分级机、果园割草机、小型农用车和部分培训器材、技术推广费用。
闽台合作芦柑改进技术项目,称得上是永春山地芦柑几十年形成的传统栽培技术的一场崭新革命,使永春芦柑业面对WTO 的挑战注入了新的生机活力。项目选定了永春县柑桔良种场、石鼓醒狮柑桔场、湖洋农科所柑桔园为示范果园,在全县各乡镇建立20个示范点。在两岸柑桔专家指导下,具体组织实施芦柑生产综合改进技术。以典型示范引路,逐步向全县迅速推广,取得显著效益。
项目实施期间,台湾专家共12次莅永考察、论证、指导,并开展9场技术讲座培训,两岸还举办1次“海峡两岸福建柑桔发展”研讨会。台湾农村发展基金会、台湾农委会、台湾大学、台湾嘉义技术学院派专家相继莅临永春考察、访问交流。永春也3次派员由县领导率团到台湾考察,促进两岸交流。
经过3年的实施,项目取得了预期效果。3片示范果园,在产量保持相对稳定的基础上,一级果率提高30%,生产成本下降30%,经济效益提高30%以上,通过了中国农业交流协会、闽台经济文化交往促进会农业分会组织的项目验收。参加该项目实地考评验收工作负责人中国柑桔研究所所长沈兆敏研究员,以及福建省科委、福建农业大学、省农业厅、省农科院果树研究所、泉州市农业局的专家们,对永春实施闽台合作芦柑生产技术改进项目取得的成效表示满意。专家们认为,该项目的立项实施,对于改进芦柑传统生产技术,提高优质果率,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农民收入,增强市场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项目采用的芦柑生产综合改进技术是先进的、可行的、成熟的,处于国内芦柑生产技术的领先水平,在我国芦柑产区具有广泛的推广价值。
参考资料
〔1〕梁天成总编,李世山副总编的《永春县志》。(北京语文出版社,1990.)
〔2〕陈跃飞主编的《永春县柑桔科技文集》。(永春县农业局、科技局,2003.)
〔3〕孙建斌主编的《永春科技信息》。(永春县科委,1985~2002.)
〔4〕(《永春文史资料》第12辑,1992.)
〔5〕(《永春文史资料》第16辑,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