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惠安东园(葛上)老区地下斗争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1938年5月厦门沦陷,形势十分紧张。为了开展抗日救国的宣传工作,发展革命力量,党组织派柯昆山从厦门殿前回惠安,与特支书记曾炉接上组织关系,以教员职业为掩护,在东园惠群小学任教,从事地下活动。同时惠安党组织在东园葛上村惠群小学组建地下党支部,柯昆山任支书,成员有侯如海、许文辛。葛上支部(也称惠群支部或东园支部)是在抗日战争年代建立的,是东园镇最早建立的党支部。 在组织领导核心建立后,接着便以发动群众、组织群众为工作重心,开办夜校、民校、组织“读书研究会”,组织学习《十月革命》等革命书籍,传阅《新华日报》等报纸,成立东后抗敌巡回宣传队。在惠群小学校内出版“小铁扫”、“星火”墙报;在校外利用标语、漫画、革命歌曲进行宣传;组织少年先锋队、儿童团举办故事会,内容有“小八路”、“红小鬼”、“石童子”等,对学生进行抗日救国宣传教育。群众活动轰轰烈烈,抗日救亡如火如荼。第二年,党支部又发展了陈铭、陈联芳、陈秀恋、黄银虎、谢霆、许庸等人参加,壮大了革命力量。 20世纪40年代,抗日战争正处在相持阶段,国统区执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人民群众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党开始进入地下活动。当时闽中特派员李刚,借南柳支部召开惠安特支扩大会,讨论增补委员及武装斗争等,同时也研究地下交通线问题。为了避开福厦公路关卡多,不安全,决定开辟新路线。即泉州的晋江通闽中区线路,由百崎或秀涂起船,首站在葛上,过大崎岭到赤埕、南庄、五柳、峰崎、三朱后到莆田界外转闽中。各站都有可靠的接头人:刈上柯昆山、赤埕的陈必明和王君婕、南庄的柯来法、崎峰的何必然、许埭的程XX、三朱的朱振法等人,同时还是交通员。 刈上村在惠安南部,背山面海,位置偏僻,地瘠民穷,群众基础好。交通站地点,设在村南边下厝东北角小楼上。当时的地下交通员从泉州出发,经百崎、秀涂下船,就到刈上交通站食宿,第二天清早继续前进。当时,泉州(晋江)特委书记李刚、惠安特支曾炉、朱汉膺、陈忠炟等各级领导人多次来这地下交通站,召开秘密会议,传达上级指示,布置工作等;交通站负责传递情报,护送地下同志,保证膳宿,筹集经费,有时也兼输送军械的任务。对这条交通线,朱汉膺称赞说:“安全可靠、食宿方便、迎来送往,作用重大。” 地下同志人来人往,造成学校经费开支困难,教师薪水菲薄,生活艰苦,一日三餐地瓜干,没有配菜,只能沾一点豆酱油拌食。当时有一个“咚——术”的故事,(即指吃饭配菜,三餐酱油,筷子伸入放酱油菜钵里沾“咚”一声,再往嘴巴一吸“术”一声,戏称“咚——术”),生活上的艰苦奋斗,至今上年纪的群众记忆犹新,传革命人苦中有乐之佳话。当时群众对教师为革命工作生活陷入困境,发自关心和帮助,许多人自发送粮、送菜、送钱支持学校。陈文坎(地下党员陈铭的父亲)的家中经常接待过往的地下同志的膳宿,并把多年自己省吃俭用积累的钱,献给地下同志做路费。那时董事会董事长陈复炎、朱瑞发诸位长老也召开会议讨论,发动群众捐物捐钱支助学校、又发动学生慰劳教师,每人5公斤地瓜干,以缓解地下同志的膳宿经费问题。陈海戆为学校建小花圃,让师生种蔬菜,改善伙食;教学生学习刺杀、锻炼身体;带领师生上山砍树,解决柴草困难。 葛上老区人民觉悟高,为革命做出奉献,我们永远不能忘记,特别不能忘记在革命前沿阵地的惠群小学。 1940年5月底,地下交通站遭破坏。当地有一国民党党员,平日注意这里人来人往的异常现象,有一次他抓住同志们工作疏忽大意,伺机潜入室,发现许多地下传单、文件而告发,使交通站遭到敌人搜查,但相关的地下同志安全转移。 日寇占领厦门、金门后,那时靠台湾和东南亚进口大米的泉州,因海上交通运输中断,造成粮荒严重。以蔡鼎常为代表的官商勾结,操纵市场,大量屯积居奇,物价波动,大米一日数次涨价,贫苦市民因买不到米而吃粗糠,百姓怨声怨道,而不法商人却大发国难财。 地下党泉州中心县委据悉,特委书记李刚亲自领导,组织力量打击投机商人。按照行动布置分工:惠安特支指派东园葛上支部,组织地下党员柯昆山、侯如海、许文辛、谢霆、洪耕夫、陈铭、陈秀兰、陈联芳以及地下群众积极分子陈烈、陈世远等十多人参加。大家前一天到泉州,住宿三江旅社,具体任务是负责警戒(放哨)参与抢米和指挥掩护撤退。4月4日早晨7点30分左右,先是几个地下党人到涂门街“美耕”粮店要买米。此时,陈烈、陈世远等七、八个地下同志迅速跨进米店,跳上屯米堆,把一袋又一袋的米往下推;这时,在外面徘徊装扮成人力车夫的工友也冲拥进去,把米一袋袋抬到街中,打开米袋,分给买不到米的群众,有的用大袋小袋装,有的用竹篮盛,还有的干脆脱下上衣包米,人们奔走相告,抢米的人象潮水涌一样。这时地下党中心县委方珠站在一辆人力车上,宣传抗日主张,揭露奸商罪恶,这是地下党领导一场轰动闽南的“抢米”斗争。 抢米胜利,大快人心。当日东园(葛上)地下支部党员和积极分子安全撤退到洛阳。经受一场战争洗礼,大家内心兴奋不已,柯昆山激情直抒,口占一词。词牌名叫《卜算子》,题目:泉州米斗事件。 词曰: 洛阳桥中断,何事避风雨?塔影双斜江山秀,凭吊叹无主! 绅商勾暴政,民情低声怨。吃尽居奇囤积苦,谁乱谁‘戡乱’?” “泉州抢米”斗争,在闽南地下斗争史册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1938年6月,国共合作,经惠安特支同意,中共党员柯昆山由进步人士柯英介绍,以灰色面目加入福建抗敌后援会惠安分会,担任宣传队长。7月,中共特支发动号召全县进步教师,组织12支抗敌宣传巡回队,利用暑假40多天,下乡进行宣传演出。 1938年7月,在葛上村惠群小学成立“东(园)后(港)抗敌宣传巡回队”,编列为县第12支宣传队。成员以惠群小学师生、群众中积极分子,还吸收东园、后港地区进步师生。他们的演出除了唱抗战歌曲外,还演戏。如:《放下你的鞭子》、《游击队长》、《我们是一群小瘪三》等剧目,定期在本村、东园、玉坂、霞美等地义演,宣传抗日救国,反对卖国投降,筹集资金,支援灾区。巡回宣传队每到一处,受到群众热烈欢迎,观众云集,反映良好。 1940年7月16日凌晨4时许,日舰放下小艇在崇武的后港游弋。5时左右,日舰上起飞4架飞机侵入崇武、獭窟上空,扔下炸弹数枚并扫射。日舰炮艇又向陆上开炮轰炸。稍后日军300多人从后海、三屿、港关等处登陆窜人崇武城;另一支200多人从獭窟登陆。杀害我无辜群众93人,伤40人,烧毁房屋566座,渔商船被烧毁521艘,时称“七·一六”惨案。 消息传来,地下党支部成员及积极分子,义愤填膺,同仇敌忾。经地下支部讨论决定,由柯昆山亲自带领“东后抗战宣传巡回队”,历尽艰险,搭船过海到獭窟岛慰问灾民。演出时台上台下,群情激奋,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集国恨家仇,齐声痛诉日寇的滔天罪行。这次慰问演出,震动很大,影响很好,收到预期效果。 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国民党反动派又掀起反共高潮。惠安特支坚决执行上级部署的隐蔽方针。东园支部接到通知,部分成员转移,组织转入地下活动。 1941年秋,党组织派交通员接地下党员陈联芳到螺城后,又转到南安诗口小学,以工友身份为掩护,刷印宣传品,从事革命活动;地下党员陈秀恋,转移到东岭前林一带教书,继续从事革命活动。1945年6月上旬,晋江“科任事件”发生后,国民党反动政府下令通缉陈纯元、李焕堂、刘森南、林平凡、张海天、庄昌文、王福庆、洪瑞星、方瑶缄、林菊初、陈顺兴、陈秀鸾(女)等中共党员,8月,陈秀恋在葛上村被捕。他们遭受敌人严刑拷打,经受了考验,使敌人抓不到把柄,也达不到目的。直到1946年10月以后,时局发生变化,国共重庆谈判。在政协会议上,中共及民主人士的斗争,达成释放政治犯,他们才恢复自由。据陈纯珠《回忆刈山地下斗争二三事》(惠安文史资料19期),中写到“农历五月初九早,即遭惠安派来警察逮捕……叫我小妹纯珠到峰尾小学通知曾素霞、陈秀恋(当时惠东地下党派来我家送信的),马上离开学校。并告诉陈秀恋赶快回惠东告知张海天、林平凡、王福庆等同志隐蔽。”陈秀恋临危不惧通知,使革命同志安然无恙。 积极分子陈烈,有一次获知惠安警察小头目奄养要抓捕地下党人何可人(何邦基)和培元中学一位进步教师。他立即报告组织,使这二人逃脱罗网,安全转移。民生农校毕业后,陈烈往台湾,时台湾暴发“二·二八”起义,他怀着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愤怒,同情台湾人民反抗强暴的斗争精神,也投入战斗行列。他参加攻占台北一个警察局,一直到国民党援军反扑时才撤退,充分显示不畏强暴的精神。 1945年秋,柯昆山被捕入狱。当时,许庸在县城家中,从敌情处得到要抓捕张海天消息,马上通知地下党人(字条这样写,海天:警方追捕速逃),他为了掩护同志而被敌人发现,受牵连被捕坐牢多年。 1948年春,出狱不久的柯昆山,加入闽中地下游击队,一边在立达中学教书,一边进行地下活动。春末时,接到老朱(汉膺)通知,派他护送一批军需物资到闽中司令部。朱、柯两人相识相知,有深厚的革命情谊。知道柯昆山在马来亚加入“马共”,参加反日活动被谴回国,能说一口流利的莆仙话,又有归侨模样。于是,他和小徐装扮成回国的华侨富商,各乘坐一架竹座抬,六个挑夫担行李箱随后,由三朱后宅村交通站出发,经下株尾渡口搭乘船到秀屿,经过一个个交通站人员的护送,逢陆走路,遇水搭载,经过一星期顺利抵达目的地。事后知道押运的东西是:一万发子弹、两挺机关枪(拆卸)、两盏磅灯及小徐随身带1.5公斤黄金的活动经费。柯昆山又惊愕又激动,这是他出狱后为党做的一件有益于革命的事。 1949年8月23日,闽中惠安游击队进驻县城,惠安解放。为了迎接解放军南下,搞好支前,游击队党委决定组织宣导队,派许庸任队长。当时宣传的主要内容:重点宣传支前的中心任务;党的各项政策;人民币的地位和作用。宣导队以城关为据点,以附近农村为阵地集中领导,分散至涂寨、东岭、小岞、山腰、洛阳、泉州开展宣传活动,并在东园一带(葛上)发展一支小分队,由陈汉文负责进行宣传活动。 8月,许庸队长来葛上村,联系上陈铭。在他的授意下,地下积极分子接管村政权和惠群小学。解放初,学校校长陈汉文兼主村政、农会主席陈春林、民兵队长陈烈,都是当时的地下积极分子。在支前工作,接待片区驻军、过境解放军筹集资金、粮草、支援解放军解放厦门,积极完成上级布置给各项中心工作和任务,做出较大的贡献。 1983年惠安县人民政府确定东园群青(葛上)村是抗日时期的革命老区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