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新编安溪县志始末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盛世修志,是中国一项具有悠久历史的优良文化传统。早在周朝即有“内史掌八柄之法,外史掌四方之志”之记载。具有千余年历史的安溪县,宋、明、清朝前后有过6次修志,最后一部县志成书于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此后县志失修230多年。民国曾经成立机构,准备续修,却因种种原因而未果。断修时间之长为全省之最,续修寻找史料的难度之大。然而,知难而进,迎难而上,时逢机遇,中共安溪县委、县人民政府重视修志工作,成立机构,遴选人员,部署工作。虽经人事更迭,历任领导仍紧抓不缀。历八度春秋,数易其稿,成书出版,诚非易事。 1985年3月5日,成立安溪县志编纂委员会,至1992年4月,先后5次调整编委会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先后由县长张玖龙、蔡文土、张贻伦、陈长昭担任主任委员。编委会下设办公室,周碧梧兼任办公室主任,翁永和兼任副主任,1988年1月,县志办更称为县志工作委员会,林辉标、陈灿祥任副主任。1991年1月,调整县志委人事,林园任主任、陈拱、林辉标任副主任;2月成立《安溪县志》总编室,林园任总编,黄春英、陈拱、陈舜华、林辉标任副总编,具体负责县志编纂工作。 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的安溪县志编修自置小溪场(864年)以来,已逾千年的新编安溪县志,是一项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千秋大业;是安溪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是全体修志人员恪尽职守,安于清苦,埋头苦干,实事求是,无私奉献的硕果。 资料是修志工作的基础。一部志书的质量取决于资料的丰富和准确程度,必须高度重视修志资料的征集和稽核,事有因果,叙述有据。如为了核实民国时期3位师长的军衔,县志委领导带队,两进大坪、三洋,三进罗岩,最后才得到证实,墓碑字的“少将”得到确认。针对安溪县志失修时间长,旧县志残缺不全和民国二十二年前安溪档案被毁,修志资料严重缺乏的具体情况,采取3项措施加强资料工作。一是整理出版两部旧县志。按照福建省地方志编修委员会整理旧志的要求,安溪县志办对清乾隆版县志进行断句、标点、校注、补缺、繁体字简化,然后交出版社出版;同时派人到北京图书馆特藏部找回县内已失存的清康熙版县志进行重印。二是向国内外发布征集资料公告,拟出征集资料提纲,开展县内资料的全面普查征集,组织人员深入各乡镇、村以及自然村进行实地采访,收集。三是广泛查阅利用历史档案,除组织人员全面查阅县档案馆保存的全部民国档案和解放后中共安溪县委和县人委、县人民政府暨各部、委、办、局的全部档案外,还先后派人到北京、东北、南京的国家档案馆和第一、第二历史档案馆查档,补齐了清末县内职官、科举和民国时期有关资料,还先后组织20多人次到县图书馆、福建省档案馆、福建省图书馆和泉州、厦门、漳州等地及各邻近县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采访、查档。通过内查外调,广征博采,征集了大量的口碑、实物和文字资料,为修志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通过整理出版旧县志和内查外调收集了一大批资料,为全县80多个单位编修部门志提供有利条件。从1988年起,县直承编单位进入编写一些志稿,然而,由于换届人事变动,一些单位修志工作又处于停顿,有的单位时编时停,有的单位修志还没有启动,整体工作处于不平衡和不稳定状态。县志委及时与泉州市方志委和有关部门联系,同年11月底,召开部分部门志评稿会,邀请福建省、泉州市方志委和有关部门领导、专家学者以及泉州市各县区志办负责同志来县进行评稿,讲座,请县内修志单位领导和业务人员参加旁听,通过对尚不成熟的4个志稿评稿会议,对提高志稿质量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评稿会议后,县领导对修志工作进行再动员、再部署、再推动,促使单位志稿编写工作加快进行。1990年底,完成30个单位编写部门志稿,多数单位且在组织人员编写之中,有少数单位尚未启动编写。志稿中提供了不少翔实的资料,但根据原拟定的纲目提要编写,按县志规范的要求尚差很远,必须严格按志书规定的详细纲目加以修改、充实、完善而重新编写,方可成为县志总纂的志稿。 1991年1月,负责县志工作的周碧梧已退休,中共安溪县委、县人民政府加强县志委领导力量,林园任主任,陈拱、林辉标任副主任。2月,县委、县人民政府成立县志总编室,林园任总编,黄春英、陈拱、陈舜华、林辉标任副总编。同时,林园总编重新按行业系统拟定新县志43卷(包括首卷)详细纲目,全志42卷分216章633节(节下分目与细目)。深入各单位选拔聘任47名各分卷的责任编辑,然后于6月份举办参加总纂的责任编辑和有关人员培训班,邀请福建省、泉州市方志委领导及外县有关专家学者来安讲授县志总纂的业务知识,进一步提高修志人员的理论水平和业务素质。县志委、总编室领导在培训会和有关会议上提出把好体例、结构、统属、资料、文体、文风、文字等的具有要求,为开展总纂打好按规范编写的基础工作。培训期间,县志委及时确定好各责任编辑的工作分工,并与各责任编辑签订各分卷编写的工作责任书,定人、定量(字数)、定时间完成初稿任务。初稿分期分批送正、副总编修改和审定,仍有部分志稿经数易其稿,多次修改,充实而成初稿。由于总编室和全体修志人员恪尽职守、同心同德、协力苦干,至1992年底全志完成初稿,打印待审。县委、县人民政府及时成立新县志审稿委员会进行审稿,经县审稿委和正、副总编初审后修改,打印成县级初审修定稿,然后送泉州市方志委审稿。市方志委领导及编辑一行9人到安进行审稿,又根据审稿后所提意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修改,打印成复审稿。办完初审、复审手续后,分批把复审志稿送福建省方志委终审,再根据所提意见进行修改,直至1993年11月全志经福建省方志委审定验收。在泉州市、福建省审稿期间,全体修志人员以修志为高尚品德,谦慎清勤,开拓创业守职。工作中发扬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连续开战,加班加点、勤奋耕耘、无私奉献,使评审和修改交叉进行,审完一批及时进行修改,然后再打印上送,既提高质量又节省时间。11月当即办理好批准出版的有关手续,交新华出版社正式出版。1994年上半年清样出来后,总编室又争分夺秒组织全体人员认真校对,前后7遍之多,到10月上旬赶在第二届世界安溪乡亲联谊会召开前夕出版。各责任编辑对所承编的各分卷志稿内容起码加工、核实、修改、校对10多遍。全体修志人员始终表现出团结、协调、严肃、认真、负责的工作作风。新编《安溪县志》42卷230万字,跨越安溪千年历史,于1994年10月初正式出版,完成安溪一项艰巨繁难的千秋大业。县志委在抓质量,赶时间编写出版新县志的同时,又把部门志的编辑、审稿和出版工作交叉进行,出版了金融、供销、科技、体育、教育、交通、华侨、妇联等8个部门志,总字数100多万字。 在编纂新县志的紧张时刻还与福建省音像出版社合作,以新县志的内容为素材,编辑录制了福建省地方志系列录像片——安溪,为海内外安溪人和各界人士了解安溪提供较系统、直观的音像资料,促进各地乡亲和各界人士对安溪的了解。 新编《安溪县志》和录像片作为第二届世界安溪乡亲联谊大会的珍贵礼物,赠送给来自世界上的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安溪乡亲代表和海外的30多个安溪会馆,台湾安溪乡亲也带去20多部。国内许多著名图书馆和县级方志办纷纷来信来函索取。新编《安溪县志》已经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它必将成为安溪故乡联系海外乡亲又一座桥梁和纽带,为增进世界安溪乡亲对故乡的了解与合作,发挥应有的作用。 修志工作公认是“苦差事”,只有矢志不移,不辞辛苦,勤奋耕耘者方可胜任。在县委、县人民政府领导下,全体修志人员以修志事业为已任,默默无闻,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用汗水和心血换来了丰硕的修志成果。安溪县志委被福建省编委会评为1991-1994年修志先进单位,被中共泉州市委、泉州市人民政府评为修志先进单位,县人行、县科委也被市委、市人民政府评为修志先进单位。林辉标被福建省编委会表彰为修志先进工作者,陈伯中、林美珍、李启厚、白火盘被中共泉州市委、市人民政府表彰为修志先进工作者,还有陈拱等20多位编辑被中共安溪县委、县人民政府表彰为修志先进工作者。 新编《安溪县志》出版后,北京大学、厦门大学、中国北京社科院、福建社科院、福建省、市方志界等教授、专家撰写论文10多篇赞评《安溪县志》,《福建史志》汇集论文专辑出版。1997年福建省第二次志书评选会议上,专家组18位成员投票推荐《安溪县志》为质量高,具有浓厚的时代特点、地方特色的优秀志书,获得史志界专家的好评和认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