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李光前的企业文化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20世纪70年代,处于儒家思想文化区的台湾、香港、新加坡和南韩的经济起飞,成为亚洲四小龙后,许多专家、学者热衷于探讨东方的企业文化,探讨儒家伦理对经济现代化的贡献。新加坡李光前的南益集团是一个儒家典型的君子型企业集团,李光前家族企业的成功史是新加坡乃至东南亚华侨经济现代化的最好例子,也给新加坡乃至东南亚华侨经济树立一个很突出及成功的家族企业模式。 李光前,原名玉坤(昆),南安市梅山镇芙蓉村人,1893年出生。他在芙蓉村读私塾,接受启蒙教育。1903年,其父李国侯(字国专,在新加坡从事小本生意)回归故乡,带领家眷去新加坡。 李光前到新加坡后,进英印学堂学习。1908年回国至南京暨南学堂深造。毕业后入北京清华高级学堂,又转唐山路矿专门学校学习。1912年返回新加坡,此时他的父亲已回国定居。他在新加坡道南及崇正学校任教,晚上兼任《叻报》翻译英文电讯。后来他进入政府测量局附设的测量专门学校学习,同时修读美国一间函授土木工程科,当时他立志要做一名工程师。 1914年,李光前得到闽商庄希泉所赏识,受聘进入庄与友人刚合创的中华百货公司任职,这是李光前与商业发生关系的起点。 1916年,陈嘉庚正在物色一位精通英文的职员来扩展其橡胶业务,以便直接与欧美橡胶商进行交易。经庄希泉介绍,陈嘉庚非常赏识“识红毛字”(英文)的李光前的才华及办事能力。在老友庄希泉的同意下,礼聘李光前过来负责谦益橡胶业务。这是李光前第一次与橡胶业发生关系,也是他一生的转折点。 李光前很受陈嘉庚器重。陈于1920年招他为乘龙快婿,把长女陈爱礼嫁给他。 虽然很受陈嘉庚的赏识和重用,但是,富有抱负的李光前认为长久这样下去,总不是办法,很想自己也能拥有出去闯天下的创业机会。因此便在谦益橡胶公司任职第11年的1927年,经陈嘉庚同意,他与一友人在马来西亚佛州麻坡合伙经营一间小烟房,向当地附近的橡胶小园主收购橡胶,制成绉片出售给当地的新加坡橡胶商。此时,他尚在谦益橡胶公司任职,麻坡小烟房的业务由其友人负责,他只是在周末抽空驾车到麻坡视察一下。 在此期间,李光前用10万元向一位准备回国的橡胶园主购买一块橡胶园,约1000多依吉(英亩),易名为“芙蓉园”。1928年,他将“芙蓉园”出售,将售价40万元作为资本,与其襟兄弟林忠国(林义顺的儿子)合作,创建南益树(橡)胶公司。因此,他被称为是“一块便宜地起家”的资本家。 南益树胶公司创办一年后,遇到第一次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陈嘉庚、林义顺等一些橡胶厂商纷纷倒闭。而南益树胶公司由于李光前谨慎行事,稳扎稳打,善于经营,业务蒸蒸日上,规模不断扩大。至1941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南益在新加坡的实里达、淡申律、加冷路和武吉知马建立4家橡胶厂。它在马来西亚海岸各大商埠如麻坡、槟榔屿、芙蓉、马生、吉隆坡、安顺、马六甲等地设有分栈和胶厂。在印度尼西亚主要橡胶产地苏门答腊的两大据点巨港及棉兰设立两间大橡胶公司。以苏南巨港为总部的福东公司,在占卑、坤甸、马辰都设有分栈及橡胶厂。另一家福利公司则设在苏北重镇棉兰,它在亚齐冷沙、实武牙、阿沙汉及兰多也设有橡胶厂。在泰国,南益也设立一公司,负责收集泰国所生产的橡胶。在市场销售方面,南益很早就直接出口橡胶到欧美,在纽约及伦敦这两大橡胶市场中心都设有代理。李光前也因此被称为星马的“橡胶大王”。 除橡胶业外,南益还向黄梨、银行、椰油、饼干、地产、建筑等行业进军,使南益集团成为一个多元化的跨国大企业集团。目前,南益集团总资产,橡胶业约占50%,银行等金融业约占25%,黄梨和其他产业约占25%。 1954年,李光前退休,南益集团由他的3个儿子负责,大儿子李成义担任南益集团总裁,主要负责橡胶方面的业务;次子李成智,主要负责黄梨业务;三子李成伟主要负责银行金融业务。在新领导层的管理下,南益继续称霸星马的橡胶业。目前,全世界有四分之一的天然胶买卖,是通过南益橡胶集团进行的。李光前退休时,南益集团有30%的华侨银行股票,约7万依格(英亩)的橡胶、油粽与黄梨园。经过李成义、成智、成伟三兄弟的努力,南益集团又有很大的发展,目前,其资产估计最少在百亿元以上。 1987-10-12日,美国“幸福”(FOPTUNE)杂志公布全世界100位亿万富翁英雄榜中,东方人有10位,李成伟是5位华人中的一位。据当时公布的李成伟的身家是10亿美元。一些熟知南益集团内部情况的人士说,如果把南益集团资产重新估值,则李光前的3个儿子,都可登上龙虎榜。20世纪70年代后期,南益集团的第二代领导人已逐渐从台前退居幕后,第三代企业家已进入董事部。南益集团的根基至今仍是坚如磐石,它仍然是一个宠大的家族企业。 李光前的南益集团为什么有如此蓬勃发展,而且经久不衰,自然有他过人的经营之道。综观李光前的企业文化和经营经验,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稳扎稳打 量力而行 1928年李光前初出茅庐,羽毛未丰,资金有限,要创办橡胶公司,困难不少。一般橡胶商要办一个橡胶公司,都要有一片橡胶园,建一座橡胶厂。但李光前一开始只有40万元,怎么办?他想,如果把这40万元资本拿去买胶园、建胶厂,所剩不几,公司开办起来,就没有资金周转经营;如果向银行贷款来买胶园、建胶厂,又怕像他的岳父陈嘉庚那样,把贷款大部分用在橡胶园和建设橡胶厂,一旦银行逼债,一时无法偿还,公司就会被封闭或拍卖,最终导致公司倒闭。他权衡再三,决定谨慎行事,稳扎稳打,量力而行,不打肿脸来充胖子。他的宗旨是不急于买橡胶园,亦不新建橡胶厂,除了稍不扩充原有的麻坡烟房外,另外向他的股东林忠国的父亲林义顺租用已停业的通益橡胶厂,易名为南益树胶厂。等公司业务发展,有了盈利,有了充足的资金后,才逐步购买橡胶园和新建橡胶厂。 二、勤奋敬业 以身作则 李光前在回答友人询问其企业成功的“秘决”时,曾说:“成功的一半靠勤劳。”这是他的自谦之词,但同时又是他实践的总结。 南益树胶公司初创阶段,李光前非常勤奋,以身作则地带领工人们工作。他每天凌晨4时半就出现在橡胶厂,身上穿着一件背心与黄色斜纹布的短裤,脚上穿着长筒袜与运动鞋,督导工人进行工作。有时,还亲自动手,指导工人如何提高工作效率。周末时,他还要亲自到麻坡,视察该地的橡胶买卖与烟房的工作情况。退休前,他几乎每个月都要到马来西亚巡视各地办事处与橡胶厂,从未间断。 三、讲究信用 公平交易 李光前初创南益树胶公司时,正是新加坡橡胶业蓬勃发展的时期。根据该年进行的“新加坡各业调查”结果显示,单在新加坡就有126家橡胶商和37间橡胶厂。面对这么多历史悠久、基础牢固的橡胶商,想从中占有一席之地,的确不容易。李光前坚持儒家经商关于有道得财、公平交易的传统美德,无形中在橡胶行业中,建立该公司良好的信誉与地位。 ①采取现金交易 南益树胶公司初期没有自己的橡胶园,橡胶原材料的供应全部要依靠橡胶小园主。竞争剧烈,李光前采取以现金购买橡胶原材料的办法和童叟无欺的诚信原则。不但购买橡胶原材料全部用现金,连公司需要向商家购买其他一些商品,也全用现金支付。有时,橡胶小园主急需一些现款时,他也会帮助他们解决燃眉之急,先付给一些钱。许多橡胶小园主和商家不怕南益购物赖账,且有现金可以周转,因此都乐意与南益做生意,甚至以较低的价格卖给南益。南益则不愁资源中断或短缺之虞。南益创办至今78年,从未欠过人家一分钱。这是南益创业成功之举,也有人说这是南益的“银洋政策”、“银弹攻势”。 ②奉行“八字真言” 李光前为了取信于顾客,除了现金交易外,经常告诫公司的职工要“诚实、信用、严明、谨慎”(南益职工称为“八字真言”),告诫公司职员绝不可欺骗顾客,任何一位收购胶品的职员,如果被发现有欺诈顾客或“吃秤头”的情况发生,公司除赔偿顾客损失外,有关职员也会受到批评或处分。 李光前采取这种诚信的经营作风,为南益树胶公司在顾客中建立起良好的信誉,铸造一块诚信的“金字招牌”,也有人赞誉南益是“诚实吃过山”。 四、中西结合 洋为中用 李光前经营的南益集团,是一个典型的华人家族企业,奉行华人传统的经营方法。但是,华人家族企业最大的弊端是拥有权与管理权不分,家族成员在企业内滥用权力,公私不分,动不动就以家产有份为名动用企业公款。更有甚者是在企业内争地盘,重用自己的亲信,搞小集团,管理人员也只得依附于各“房”以求生存,于是企业内形成许多以“房”为界限的权力中心,互相争权夺利,企业各业务部门因此失去控制。这样,当创业企业家去世后,其辛苦打下来的江山就在第二代企业家分割下瓦解。因此,有华人企业富不过三代的说法。 李光前针对华人家族企业这一弊端,吸收西方的现代管理方法,把拥有权与管理权分开,形成一种法治精神取向的家庭企业管理方法。家族成员不准动用企业的公款,当董事的家族股东年终支取董事酬金及花红,亦可分得股息;不当董事的家族股东年终可得股息,但无管理权。当董事的家族股东只扮演决策者的角色,实际管理及执行则由专业管理及属下负责。这样,最高决策无利益冲突,大家以发展家族企业为己任,管理层及执行层也能安心在和谐的气氛中各司其职,各尽其能。在企业的大家庭内,上下齐心合力为公司的发展努力。在西方现代管理的制度下,儒家伦理思想中的小我与大我融成一体,发挥最大力量,使南益成为一个充满活力与凝聚力的家族企业。因此,许多人称赞他是揉合中外、融汇古今的南益管理方法。 五、以人为本 善待职工 常言说得好,企业之道,在于用人之道。李光前是儒家伦理的实践者,他将儒家伦理应用于企业的人事管理。他是性善论者。他视企业为一大家庭,身为雇主的他有义务要照顾好雇员的福利。他深知公司员工的素质与人心的向背,对于事业的兴衰成败至关重要。因此,他非常爱护和关心职工。在公司人事制度方面,制定了一套独树一帜而又切实可行的管理措施。例如,公司招聘的职员,都是从华文学校优秀的高中毕业生中选拔,并且必须经过推荐(由校长或本公司职员介绍)、面试(由李光前亲自进行)和培训(或实习),合格者才加以录用。录用后,就实行终身制。除非他犯有严重错误或自己不愿意在公司工作,公司才解雇他,而且在奖金、医疗、教育、居住等诸多方面给予照顾,使职工们无后顾之忧,能愉快、积极地为公司效力。 李光前对管理层的高级职员,非常尊重,亲如兄弟,让他们大胆地为公司效力。他没有一点富人矜持的样子,而是谦恭下士,诚恳待人。20世纪30年代,他重金聘用一位颇有才干的年轻律师陈森茂任经理,负责公司所有契约和重要文件的起草拟订工作。有一次,他将一份文件增删一些字句。殊不知这类文件有一定格式,不宜随便改动。因此引起陈森茂的不满,对他直言说:“先生因为我识法律才用我,如觉得比我更高明,就请你自己起草吧!”他听到连忙解释说:“我不过想贡献一点意见,供你参考而已,请不要误会。”于是,让陈森茂全权处理有关法律文件,老板、经理和谐共事,相得益彰,在星马华侨社会传为美谈。 对南益集团有过突出贡献的人(如李成枫),他非常尊重,直到他们退休之后,仍然聘请他们为集团的顾问,高薪供养和照顾他们,使他们感激不尽,继续为集团出力。 六、基本工资 奖金多多 南益集团发给职工的薪金是基本工资加奖励(花红)。南益集团规定,每年盈利的20%作为“花红”(奖金)发给职工。一些盈利好的分行职工,其年终花红等于他们3年至5年的工资。南益集团业务好,盈利大,年终发给职工的花红也很多。有一年,一位经理竟拿到300万元的花红。不少职工领到花红后,立即变成富翁。南益集团采取伸缩性并和生产力(在公司里是指盈利)挂钩的薪金制度,大大激励职工勤奋工作,与公司共浮沉。 南益集团从1951年开始,就实施职工退休后领取养老金的制度,比新加坡政府还早3年。 南益集团提供给职工的福利还包括免费医疗、购买贷款及职工子女奖助学金。在橡胶园或偏僻地区的橡胶厂,还建立学校及工人宿舍。 李光前“讲金又讲心”的政策,使职工们都视南益为归宿。因此,在新加坡和马来西亚流传一句口头禅:“没有人有本领挖走南益的职员,南益的职工,你赶他他也不走。” 七、降低成本 提高质量 除此之外,李光前还注意降低成本,提高产口质量。如他将橡胶片的生产程序,改成流水线的操作方式,减少工人将橡胶片或橡胶液从工厂搬来撤去的麻烦,不但提高了工人的工作效率,还减少了生产的成本。 李光前还将烟房的火灶加宽,烟房加大,四壁改用水泥。这样一来,炭火旺盛,可以使燻出的橡胶片品质更佳,而且可以在同一时期内,生产更多的橡胶片,烟房也可避免过去用木板火力溅走与浪费之弊端。同时,在火力旺盛的时候,避免烟房遭受火灾的危险。 在栈房里,工友扛橡胶要爬几层楼,而且要叠得很高。李光前认为工友们这样工作很辛苦,也很危险。有时,他看到工友拿太多橡胶爬楼梯,觉得很危险,曾加予阻止。为了减轻工友的辛劳,他请人设计了铁轨用车载运橡胶,减轻了工友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 有一天,李光前到他的橡胶园地巡视,发现橡胶树下青草绿油油的,欣欣向荣。灵机一动,既然橡胶树下的青草能成长那么好,那么增加种植一种有用之植物,增加收入,不是很好吗?于是他决定试种黄梨(菠萝)。结果,试种成功,开星马“一地两种”之先河。 RRI600、SNR标橡胶等新品种,也是由南益树胶公司首次栽培、制造出来的。 经过不断改进,使南益树胶公司的生产成本不断降低,所生产出来的橡胶产品,质量不断提高。 八、掌握信息 善于分析 现代商业社会,市场行情瞬间万变,及时掌握国内外经济信息,对于企业往往具有生命悠关的意义。橡胶是种战略物资,与国内外形势息息相关。因此,李光前非常重视信息工作。 二次世界大战前,李光前每天清晨6时就要打电话给马来西亚各地分栈经理,听取报告并讨论业务(因当时新加坡电讯局规定:凌晨的电话费是3分钟0.4元,天明时3分钟就要1.2元,他为了节省电话费,所以提前1小时打)。各分栈、子公司也要定期向总行呈报存货、开支、预算等详情。每个星期天,他还要到橡胶园视察。他每年都要到印度尼西亚视察业务一两趟。 1952年,李光前采用大儿子李成义的建议,在新加坡、马来西亚华商中率先投入巨资,开设电脑设备,使南益集团的商务、行政管理更趋现代化,大大提高了企业的效率和活力。 由于及时掌握信息,并善于分析,李光前及南益集团获利不少。早在1927年,他在谦益橡胶公司任职,已在麻坡与友人合伙经营烟房的时候,听说有位准备回国的橡胶园主,准备把一块橡胶园出售。面积有1000多依吉(英亩),售价只要10万元。他立即到该橡胶园探视,并找那位橡胶园主询问详情。当时新加坡、马来西亚的橡胶园每英亩要100至200元,地点适中、交通便利的要300至400元。每英亩橡胶园每年生可产约50公斤橡胶,可卖到50元。1000英亩的橡胶园,每年有5万元收入。除了人工、肥料及杂费外,10万元的成本3至5年就可以连本带利收回,可以说极合算的投资。他非常高兴地回来向其岳父陈嘉庚谈及此事,陈嘉庚大声叱骂他说:“这个红毛园中有老虎,曾吃过刈胶工人,所以许多人不敢去这个红毛园中刈胶,再便宜有什么用?”但是,他从英文报纸、从测量局的旧同事得悉,政府已准备在当地开辟公路。公路一开通,人来车往,老虎就会绝迹。因此下定决心购买了这块便宜地,易名为“芙蓉园”。不久,政府果然在该橡胶园附近开通公路,老虎绝迹,橡胶园价暴涨。1928年,他为创建南益树胶公司,将该胶园出售,售价40万元,一年间就白赚了30万元。20世纪30年代第一次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时,橡胶价格暴跌,他更注重信息的收集。以往的橡胶商在经营时,都是采取实买实卖的办法,先把橡胶买下,加以囤积,等待价格上升时才出售。当橡胶价格一厥不振、不断下跌时,他们不了解国际行情及市场信息,仍在苦等橡胶价格上涨,结果吃了大亏。相反的,经济开始好转时,他们不了解信息,又错过了机会。第一次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后期,他发觉危机即将结束,经济很快就要复生,立即投入资金,购买当时还很低廉的橡胶园和橡胶片,结果赚了许多钱。 九、适当贷款 谨防逼债 李光前在谦益橡胶公司任职多年,亲眼看见谦益橡胶公司之所以关闭,是因向银行借了许多贷款去购买橡胶园和建橡胶厂。第一次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时,银行逼债,陈嘉庚一时无法拿出现金清还,结果被汇丰等8家银行将其公司和橡胶园、橡胶厂标封、拍卖,结果导致公司倒闭。这一惨痛教训,李光前铭记在心。他是新加坡华侨银行的董事主席,深知向银行贷款的利弊。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适当贷款,可以帮助企业发展;处理不好,也会使企业跨台,需谨慎从事。他向银行借许多钱去购买橡胶园和建橡胶厂,把钱积压在橡胶园和橡胶厂的建筑物上。但是,他又说:“凡是在工商业最成功的人,就是最会利用银行信贷的人。敢于并善于利用银行的信贷资金,无疑是企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根据新加坡公司注册局的档案记录,南益树胶公司曾于1934年4月7日向汇丰银行贷款1.5万元,1956年4月7日,又向该银行贷款15.5万元。南益橡胶公司利用贷款作为公司的流动资金,进一步发展公司的业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南益曾一次向汇丰银行申请贷款3000万元,引起汇丰银行的震动。特派员调查南益的资信,结果甚表满意。1958年,南益又向汇丰银行贷款4500万元。贷款期限到时,南益都连本带息如期、如数归还给银行,使银行和南益双方都获利,皆大欢喜。 十、节俭生活 富而不奢 李光前是一个正人君子,他不抽烟、不嗜酒、不赌博、不嫖妓。这在富商巨贾中,是很少见的。他富甲一方,但从不骄奢糜费。他家居简朴,衣着普通,出门轻车简从。 有一个星期天,李光前一个人去巴生巡视南益的一间橡胶厂,事先没有通知有关经理。他到工厂时,见铁门紧闭并加上锁,只有一位“司阁”(门卫)在值勤。他叫“司阁”开门,但被拒绝。他告诉“司阁”,自己是新加坡的老板,前来工厂巡视。“司阁”看见他衣着普通,乘坐的汽车又是美国福特牌的老爷车,那里像新加坡总公司老板李光前?!就很不客气地令他走开,并说:“你如果敢冒充我们大老板李光前,我就叫马达(警察)来抓你!”他听了,哭笑不得。这时刚好有位认识他的职工冲凉(洗澡)出来,赶快叫“司阁”开门让他进去。“孟加里司阁”吓得魂不附体,赶快跪下向他求饶。他称赞“司阁”忠于职守,并从身上拿出10元钱奖励。 李光前成为亿万富翁后,生活仍然很简朴。他在家里经常吃地瓜稀饭,以及花生、豆腐、咸菜等一些普通菜肴。1964年他患病到上海治疗时,医生竟发现他营养不良。 1965年初,李光前从上海回归故乡。他曾在泉州华侨服务社(泉州中国旅行社的前身)设宴招待在泉州市区的一些亲朋好友。事前许多人估计,亿万富翁请客,一定有很丰盛、很高贵的山珍海味。结果这次宴会竟是地瓜稀饭,只是多增加一些菜肴而已。而且是一些普通菜,并没有什么山珍海味。这种宴会我也遇到一次。1995年中秋节,我们去马来西亚首府吉隆坡,南益集团元老、顾问李成枫宴请,也是地瓜稀饭和多加一点菜。 李光前的子女也继承父亲的优良传统,富而不奢,生活简朴。1995年,我与泉州市侨联副主席郭景仁等人去新加坡,曾到南益集团做客。李成义、李成智兄弟热情地会见我们。我想与李成义交换名片,他很抱歉地对我说:“对不起,我平时没有印制和使用名片。”李成义平时很少出来与人应酬。我们在新加坡时,李成义夫妇曾出来到酒家设宴招待我们。新加坡南安会馆的人对我说:“你们很幸运,李成义很少这样做。” 十一、教育子女 模范父亲 在新加坡和马来西亚,许多华侨、华人把李光前与其岳父陈嘉庚作比较,认为他们两人都是优秀的企业家,但其性格,尤其是对待家庭子女的性格有明显不同。陈嘉庚很严肃、很刚烈,是位严父,其子女都敬而畏之。李光前很温和,与子女没有代沟,父子的关系很亲切,很融洽,是位慈父。但是,李光前对待子女又很严格,不让他们在富庶家庭娇生惯养。几位子女在读书时,公司已有许多大小汽车。但李光前不准他们乘坐公司的汽车去上学,要他们自己走路或骑自行车去。每天只给其子女一毛零用钱,而且要求能不用的就不用。以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李成义从美国工商管理系留学回来,李光前虽知道他有培养前途,是位理想的接班人,但不肯立即让其到董事部工作,而是让他先到基层,先到印尼子公司和分栈去工作一段时间,让他先去实习、先去锻炼,增长才干和知识,然后把他调回董事部工作,最后把集团大权交给他负责。许多专家、学者认为这是李光前教育好子女、培养接班人、让企业长盛不衰的重要经验。 十二、取之社会 用之社会 李光前的人生事业和思想言行,受其岳父陈嘉庚的影响很深。他常以陈嘉庚为楷模,抱定“取之社会、用之社会”的人生志向,把自己在工商事业中积累的资财,奉献于社会的公共利益。 1952年,李光前设立“李氏基金”,资助教育与慈善事业。1952年至1967年,李氏基金即拨出叻币1000余万元。1964年,李光前更将其名下的约占南益集团48%的股权,悉数转入李氏基金(据估计,仅这笔股份每年即有5000万-1亿元的收入,作为资助教育及其他公益事业的永久性基金)。 新加坡、马来西亚从通都大邑的高等教育,到遍布城镇山芭的中小学校;南安国专小学、国光中学、国专医院(现改为光前医院),以及厦门大学、集美学村、华侨大学等等,都有李光前和李氏基金捐建的项目。 李光前捐建许多学校等公益事业,但他都不愿留下他的名字。20世纪50年代,他捐献巨资,由其岳父陈嘉庚在厦门大学兴建许多教学楼、教职员生宿舍、图书馆、运动场、大礼堂等。他请求其岳父千万不要写上他的名字。许多人不知道这些都是李光前捐建的。新加坡有所学校是李光前创建的,所以学校当局将其学校命名为“光前学校”,并请新加坡著名诗人、书法家潘受题写了校名。校牌挂出后,被李光前发现,立即要求校方要将这一校名更改。李光前说:“办公益事业决不能留名,否则等于用金钱去买名声。”经再三解释无效,校方只好将校名改称“光华学校”,并请潘受再写一字“华”字来代替“前”字。更改后,一般人看不出什么问题,但对书法比较内行的人,就会发现这个校名不是一气呵成写的,而分两次题写的,所以那“华”字与其他几个字有点不协调。校方本来已印了许多“光前学校”的信封、信笺,也因此成为废纸。1965年,我到新加坡时,他们还拿了这些作废的信封、信笺给我看,我还拿了几张带回泉州。 1988年5月,罗志方在新加坡、马来西亚的华文报纸发表《南益精神》的长篇连载文章。他在总结《南益精神》时说:“南益精神的伟大之处,并不是日进斗金,年进亿元,而是真正能做到取之社会,用之传神的地步。每年将千万元以上的巨资,用于造福人群社稷,而又不大事宣扬,这才是南益万古长青的精神所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