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泉州与台湾的学术研著与交流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泉州与台湾关系密切悠久。南宋以来,很多泉籍学者对台湾的历史、方志、考古、民族、民俗、语言、文学等学术领域,进行研究与著述,台湾学者也研究与著述泉州的历史文化、民俗学与海交史等。20世纪80年代末期至90年代中期,两岸关系松动,泉台学者进行交流,形成热潮,取得一定成果。本人有幸参加其中的一些活动,受聘编写《泉州市志》“泉台关系志”,掌握一些资料。现将它分类整理出来,以供学者研究参考。 一、泉州学者对台湾地方史志的研著 台湾地方史志门类齐全,数量浩繁,堪称我国各地之冠。其中很多是泉州官宦文人撰写或参与编修的,他们为研究台湾历史文化作出重大学术贡献。 南宋任泉州提举市舶使的赵汝适(音括)的《诸番志》,保存了一些台湾澎湖的历史、地理、风土、民俗、物产,及其与泉州关系的珍贵原始资料。 明末泉州府城人、地方史家何乔远的《闽书》有专写台湾的《岛夷志》。其《名山藏》也有“鸡笼、淡水夷”的记载,提到两地分别名为北港和东番,位于澎湖东北。清代余文仪的《续修台湾府志》的“风俗志·番俗五考”、王瑛的《凤山县志》的“风土志”附录“番社”等台湾志书,都引用《闽书》和《名山藏》的资料。① 明郑时期,郑成功的战友、部属顾问撰写当时的史事,有泉籍人杨英的《先王实录》、②同安人卢若腾的《岛居随录》、惠安人王忠孝的《王忠孝全集》(未刊行)、同安人阮旻锡的《海上见闻录》;清初统台后,晋江人施琅的《靖海纪事》、安溪人李光地的《榕村全集》、惠安人江日升的《台湾外记》等著作,都有以亲身经历或见闻,翔实记录清郑战争、郑成功复台、清朝统台和开发建设台湾的珍贵史料。 清康熙三十五年(1695年),福建省分巡台湾厦门道兼理学政、原泉州知府高拱乾倡修《台湾府志》,特聘入籍台湾凤山的惠安南埔乡沙梅村人、亡明忠臣王忠孝姪孙王璋,贡生王弼,生员张铨等十四人为编纂。王璋贡献最大,该志书还收录了他的“台湾八景”题咏诗。③ 乾隆至嘉庆时,泉籍名儒王必昌、郑兼才参与编纂《台湾县志》也作出重大贡献。王必昌,德化浔中人。乾隆十七年(1752年),他应原德化知县、后调任台湾县知县的鲁鼎梅之邀渡台,历时8个月,编修好《台湾县志》。郑兼才,德化三班人。嘉庆九年(1804年),调任台湾县学教谕,应台湾县知县薛志亮之聘,参加合修《台湾县志》,并撰写《申请续修台湾县志文》、《上汪志军论修台湾县志书》、《续修台湾县志列传》、《续修台湾县志跋》等文章。嗣后,他又参与《台湾府志》的修补。④ 道光年间(1821-1850年),渡台的晋江人陈文松编纂《噶玛兰厅志》。咸丰年间(1851-1861年),渡台的晋江曾坑(今属石狮)人杨浚编著《岛居录》和《淡水厅志》;渡台的惠安涂寨新亭人黄廷玉编写《闽中文献》,阐述闽台文化关系。同治年间(1862-1874年),金门后浦人林豪渡台,编修《淡水厅志》、《澎湖厅志》;祖籍晋江青阳的蔡青筠著《戴案纪略》,记载戴潮春起义史事;金门籍人林树梅著《沿海图说》,记载台湾沿岸的历史地理。⑤ 二、泉州学者搜集信息族谱,研究泉台关系史 为了解抗战胜利后台湾和南洋的历史与现状,1946年5月,泉州文史界进步人士陈盛明、陈盛智兄弟以自家藏书,在泉州城里自费创办私立海疆资料馆。1948年冬,陈盛明赴台募捐经费,走遍台北、基隆、台南、高雄各地书店,搜集与采购大批日本据台时期出版的有关台湾、南洋书刊,收获甚丰(后该馆迁到厦门,1950年并入厦门大学)。⑥ 为了解福建泉州与台湾同胞的血缘关系史,1984年8月,泉籍厦门大学历史系教授庄为玑与现任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馆长王连茂合编的《闽台关系族谱资料选编》出版。该书搜集70多部族谱,分析泉人渡台的原因,介绍移民开台的情况;1990年,在泉州天后宫筹建的闽台关系史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泉州市台湾事务办公室陈晓亮、万淳慧编写了《寻根揽胜话泉州》、《泉州籍台胞回乡探亲指南》;泉州及其所辖县市区的新志书都辟有与台湾关系的专志。这些都为研究泉台关系史及为泉籍台胞寻根认祖提供第一手珍贵资料。 郑成功研究、施琅研究、台湾历史文化及其与泉州关系史的研究,是近年泉州史学界的一个热门课题。1962年、1982年、1992年,分别是郑成功驱荷复台300周年,320周年、330周年纪念,泉州前后3次举行郑成功驱荷复台的纪念活动和学术研讨会,又在南安石井兴建郑成功纪念馆;1983年、1993年、2003年,分别举行施琅平台300周年、310周年、320周年纪念与学术研讨会,在晋江衙口兴建施琅纪念馆。这些都促进郑成功、施琅研究的深入开展。1983年、1985年,泉州市泉州历史研究会先后举行了“泉州历史文化学术讨论会”、“泉州与台湾关系学术研讨会”,很多论文全面阐述泉州与台湾的历史关系。本人大都参加上述会议,并对一些会议作了学术综合报道。 三、泉台学者研著台湾人类学、民族学 台湾汉族同胞和高山族同胞的人种与大陆、泉州相同或相似,关系密切。泉台两地学者都致力于泉台人类学、民族学的考察与研究,成果丰硕。著名者有: 林惠祥,祖籍晋江(今石狮)蚶江莲埭村,祖父迁台。他在厦门大学社会学系毕业后,历任厦大历史系教授兼系主任、厦大人类博物馆馆长,是我国著名的人类学家、民族学家和考古学家,又是我国第一位研究台湾高山族学者,本人在厦大历史系学习时的恩师,对他的学术成就有些了解。1929年和1935年,林老师两次冒险到日本殖民统治下的第二故乡台湾,实地调查高山族文化,写了《台湾高山族之原始文化》。这是我国学者第一部研究高山族文化的名著,被列入解放前历史语言研究所专著丛书。他还到台北圆山调查台湾新石器时代遗址,搜集石器、陶片等遗物,与福建新石器时代遗址遗物进行比较研究,证实祖国大陆与台湾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关系,台湾自古以来就是祖国的神圣领土。⑦ 台湾学者李亦园,泉州人,台湾大学毕业后,历任台湾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研究员兼文化组主任、台湾大学考古人类系教授、“中央研究院”院士。李亦园从事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已出版20多种专著,发表170多篇论文,是台湾著名的人类学家、民族学家。其中研究台湾民族、考古的重要论著有:《马太安阿美族的物质文化》、《南澳的泰雅人》、《从文献资料看台湾平埔族邵族的经济生活》、《从民族文化看台湾与大陆的关系》等。1992年5月下旬,李亦园回乡探亲,将《台湾土著民族的社会与文化》、《中国人的性格》、《人类学与现代社会》、《文化人类学选读》、《文化的图像》等十多部专著赠送泉州市图书馆。他表示回台后,将搜集在台泉籍学者有关研究泉州的学术著作赠给泉州市图书馆及有关历史学会。2002年,他出席泉州师院举办的“泉州学研讨会”,作主题报告,为“泉州学”下了精辟定义,指引研究方向,促进泉、台学术的交流。⑧ 四、泉台学者共研泉州民俗学与海交史 泉州民俗学研究方面。泉州“惠东人文化”,是海内外和两岸学者饶有兴趣的研究课题。1990年2月8日至9日,由香港中文大学人类学系、台湾新竹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香港惠安同乡会联合主办,在香港中文大学举行“海峡两岸惠东人协作研究会”成立大会。出席大会的学者:大陆泉州籍的有叶文程、陈清发、蔡永哲等人;香港泉州籍的有辛土成、曾金诚、孙礼贤等人;台湾泉州籍的有李亦园、蔡天坦、潘英海等人。提交大会的论文:大陆泉州籍的有叶文程的《大岞人的民间宗教》、蔡永哲的《大岞村儿童在教育与成长是性别的差异》;台湾泉州籍的有潘英海的《基隆市大岞村移民田野研究的初步报告》等。会后决定出版学术论文专集。李亦园称赞这次学术研讨会,是“两岸交流以来第一次难得的合理的合作模式的会议”。他建议今后多就这个问题进行合作研究,交流成果。⑨ 泉州海交史研究方面。台湾大学历史系青年副教授李东华近年著作《泉州与我国中古的海上交通》,比较广泛深入地研究泉州港海外交通贸易兴衰的全过程,是继1982年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编写的《泉州港与古代海外交通》之后又一研究泉州海外交通史的专著。由于作者在撰写过程中无法全面看到大陆有关泉州研究的资料,直到该书印成后才有所见,但已无法据之修正内容。以故作者在该书的“后记”中,将其所见文献与实物资料加以介绍,作为该书的补充。“后记”提到,1974年泉州湾出土宋船后,全国各地“引发了研究泉州海外交通史的热潮”,“研究成果十分惊人”。1987年底,台湾《联合报》报道了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陈列和筹建新馆的情况。这些,反映了台湾学者对大陆和泉州海交史研究的热切关注和高度评价。⑩ 闽南话研究方面。闽南话,古时以泉州话为标准音,近现代以厦门话为标准音。台湾的闽南汉族同胞,泉州籍的多操泉州音,厦门、同安、漳州籍的多操厦门音或漳州音。旅居美国的前台湾大学中文系教授吴守礼是台湾著名的语言学家,他花了十年功夫,编纂了一部《综合闽南方言基本字典》。该书简介闽南话传到台湾的历史,闽南话的声调与记号说明等。参考文献有早期闽南方言文献照片、海外收集的文献、学者考证的成果。他发现闽南方言已经呈现混合现象,但在闽台的深山僻乡,仍然保持泉、厦、漳多种语音的特色。字典中汇集多系音调的特色,在韵母及声母上注明其泉、厦、漳音的来源,学者称这部字典为“闽南话百衲本字典”。(11) 台湾文学研究方面。台湾文学与泉州文学相似,均有乡土作品。大陆泉籍学者对台湾文学的评论及其与大陆文学关系的研究,成果颇多。著名者有: 南安人黄重添生前曾任厦门大学台湾研究所副研究员、《台湾研究集刊》副主编。他从事台湾文学研究多年,先后出版《台湾当代小说艺术采光》、《台湾长篇小说论》,并与庄明重(惠安人)、阎丰龄合著《台湾新文学概观》,是近年来大陆研究现代台湾文学最有成就的学者之一。 南安人潘亚暾,现任暨南大学教授、该校“台湾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中心”主任。他编著有《台港海外华文文学现状》、《台湾文学导论》、《台港文学作品选》等书。1990年秋,《台湾文学导论》、《台港文学作品选》经国家教委定为高校文科通用教材,成为大陆具有权威性的台湾文学教材。 以上对泉台学者在泉台学术的研著与交流情况作一粗略概述,脱漏错误必有,敬请专家学者补充纠正。 20世纪末到今,台湾当局民进党执政,台独势力抬头,两岸关系又趋紧张,学术交流逐渐淡化。泉州先后举行“民间王爷信仰”、“关帝信仰”、“萧太傅信仰”、“泉州学”研究、“海丝文化”研究、“闽南文化”研究等学术研讨会,本人大都参加。虽然也有台湾学者参加,李亦园院士还为“泉州学”作出精确的定义,提出研究的宝贵建议,但人数不多。只有两岸早日实现“三通”,和平统一,才能促进泉台学术研究的进一步交流、发展和繁荣。 注: ①详参林其泉《谈历史上泉州与台湾的关系》。 ②《先王实录》中有很多泉州方言,作者又是郑成功的部属,推测杨英当是古泉州府人。 ③详参蔡永哲、林瑞峰《台湾府第一个举人王璋》。 ④详参徐本章《修撰<台湾县志>的郑兼才》,载《福建乡土》1988年第5期;徐艺星《王必昌郑兼才与台湾文化》,载《泉州晚报》1990-12-24日。 ⑤详参林其泉《谈历史上泉州与台湾的关系》;胡毅雄《杨浚与泉州》,载《泉州晚报》1991年5月1日;龚洁《访福建金门同胞联谊会副会长林彦群》,载《福建乡土》1988年第1期:曾远踪《黄廷玉及其<闽中文献>》。 ⑥详参陈盛明《我与海疆学术资料馆》。 ⑦详参庄为玑《林惠祥的人类学论著》;林祖武《著名人类学家林惠祥》,载《泉州文史资料》新3辑。 ⑧李亦园胞弟李少园提供资料,仅此致谢。 ⑨详参张云帆《“两岸惠东人”协作研讨会在香港中文大学召开》,载《泉州市志通讯》总第6期。 ⑩详参《海交史研究》副刊,总第26期,1987年3月20日出刊。 (11)详参泉州市台湾事务办公室编《泉州寓台名人录》。 参阅厦门大学台湾研究所《台湾研究集刊》报道的信息。 详参张永和《辛勤的架桥人——记暨南大学潘亚暾教授》。载《泉州晚报》1991年1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