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泉州南音申报“世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类口头及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之际,我们比较有意识地对泉州南音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对泉州南音的源流及其成因、发展到定型,有了一些认识,现在提出来与同好商榷,请方家批评指出。
一、泉州南音的成因
泉州南音同其它中华传统文化一样,有着深厚、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它是从中原传到闽南来的,与历史上的三次南迁大移民有关。这三次南迁是:(一)晋代永嘉衣冠南渡。晋江原名南安江,南渡后晋人沿江而居,生息繁衍,故改称晋江。几年前,南安丰州庙下晋代古墓葬出土发现部曲印章。可见当年入泉的士大夫连他的部曲都迁来了,也就是说他们带来了中原文化。(二)唐末王潮、王审知兄弟入闽,王审知之侄王延彬在南安设招贤院,招贤纳士,中原士人纷纷南迁。(三)北宋覆亡,宋都南迁临安(今杭州),建立南宋,赵宋皇族的南外宗正司也自临安迁来泉州。唐宋时,士大夫兴养歌妓成风。士大夫南迁带来了中原音乐,这些音乐同闽南地方音乐相渗透融合,孕育出泉州南音来。南唐顾闳中的传世之作《韩熙载夜宴图》即可印证。
南迁带来了中原文化,加上泉州在宋代就是著名的东方第一大港,吸引了大量的中外客商和文人学士,经济相当发达,各种文化交流频繁,呈现出“千家罗绮管弦鸣”的繁荣景象。泉州这个特定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条件,对泉州南音的形成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二、泉州南音的发展与成型
泉州南音由谱、指、曲三大部分组成。
谱无唱词,有琵琶弹奏法,是专供乐器演奏的带标题的套曲。谱是泉州南音的基础。在三大组成部分中,谱的形成最早。对照泉州南音乐器和现存的谱、指、曲,可以肯定,谱是唐大曲遗存,宋朝成型的有12套。
指,是有词、有曲谱、有琵琶弹奏指法的带有故事情节的声乐套曲。其词通常不唱,只由乐器演奏,“指”的内容多与戏文相关,由此可见它形成于宋元杂剧、南戏产生之后。“指”实际上是从大量散曲中择优出来的精华,它是曲的典范,对曲有指导意义。“指”较早有36套。谱还只分管门,“指”就发展到分“支头”了。
曲即散曲,也叫草曲,比较简短通俗,易学易懂,所以最为群众喜闻乐见,数量很多,现有千余首。曲的结构形式与宋词、元曲有直接联系,其曲牌就有很多与宋词的词牌和元曲的曲牌同名的。
总而言之,泉州南音可上溯至秦汉、晋唐,定型于宋朝至明初。国际著名汉学家、英国牛津大学教授龙彼得先生所辑《明刊闽南戏曲弦管选本三种》可为佐证。
泉州南音还吸收佛曲、道情的东西,如“指”就有《南海观音赞》和《普阉咒》是源于佛曲的,《弟子坛》则吸取了道情的旋律。泉州南音还吸收楚歌、吴歌、潮调及闽南地方音乐,并吸收弋阳腔、青阳腔、昆腔的养分,如《李亚仙》中的《满空飞》、《胭脂记》中的《告大人》、《士九弄》中的《你听咱》等。泉州南音与泉州地方戏曲特别是梨园戏,更是互相吸纳,互相渗透,戏曲吸收南音作为它的唱腔,提高其艺术水平。王耀华先生对曲目、音乐做了细致的分析,得出了福建地方戏曲是从南音吸取营养的结论。泉州南音也吸收戏曲的唱段来充实自己,丰富自己的内涵。例如《春今》指套就是从梨园戏的《雪梅教子》来的。还有一些散曲是特定场合专用的,如贺寿唱《画堂彩凤》,结婚唱《一对夫妻》,丧事、祭奠唱《三奠酒》,祀郎君则唱《祀郎君》。
三、泉州南音的规制
泉州南音的演唱形制有严格的规定。泉州南音演唱时的位置固定为:演唱者执拍板居中,其左边,上方为洞箫,下方为二弦;右边,上方为琵琶,下方为三弦。演唱程序固定是“指头谱尾”,就是说开头一定要合奏一套或一折“指”,最后一定要奏谱“煞尾”;中间演唱也要按“支头”顺序来进行。要“起曲头”,就是每个支头要有带头唱的人,他唱的曲属于哪个支头,其他人就要跟着唱这个支头的曲。若转换支头,则须唱“过支曲”作为转折的过渡、连接。上一个唱完,下一个接过拍板接着唱,伴奏乐器基本没有间断。
泉州南音有四个管门七个“支头”。四个管门是五空管、四空管、五空四仅管和倍思管。五空管又分倍工和中倍两个支头;五空四仅管又分大倍、小倍和“山坡”(山坡羊、山坡里)三个支头;四空管有二调一个支头;倍思管自成一支头。“指”奏什么管门,煞谱也得奏同一个管门。在12套谱中,“四(四时景)、梅(梅花操)、走(走马,后称八骏马)、归(百鸟归巢)”和《起手板》、《四静板》(四边静)属五空管;《三面》(三台令)、《五面》(五湖游)、《八面》(八展舞)属四空管;《阳关三叠》属倍思管;《三不和》、《四不应》则属五空四仅管。
乐器演奏也有其规矩,琵琶是先生,起指挥乐队的作用;三弦和之,犹如“琴瑟和鸣”;而洞箫与二弦的关系,洞箫为主,二弦为辅,“箫咬弦,弦入箫”,即所谓“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
迄明初,泉州南音的谱、指及其演奏形态均已系统化、规范化,业已成熟、定型。直至解放前夕,再发展也难以逾越它。
四、几个尚待探讨的问题
(一)工×谱有别于工尺谱
泉州南音界历来有一种误解,认为工×谱就是工尺谱。实际上,工×谱是有别于工尺谱的。泉州南音的工×谱以“×工六电一”为谱字,是以五音为基础的古谱,这五音正好与“宫商角征羽”五个音名相对应,它记录了先秦的音乐关系;而全国通用的工尺谱的谱字是“上、尺、工、凡、六、五、乙”,是七声音阶,是宋以后形成的,与泉州南音的工×谱不可同日而语。
(二)洞箫在泉州南音中的地位
洞箫是泉州南音的主乐,它的五个基本音就是古乐的“宫商角征羽”,管门定音都是以它为准的,所以我们叫“洞管”,也就是“弦管”;有人认为“洞管”是与“品管”区别而称的,其实这是一种误解,以前根本没有品管,品管是后来从戏曲、十音吸纳过来的。估计奏“指”的下四管也是吸收戏曲的。
(三)泉州南音是一种古老的民间音乐
有人说泉州南音属戏曲,有人说属于曲艺,我们认为应该是属于一种古老的民间音乐。它是以声传情,不带表演的。泉州历史上有盲人唱四锦班和说书讲古,但是从来没有曲艺。
(四)关于“御前清客”
郎君子弟好用“御前清客”的雅号。相传清康熙皇帝60大寿,文华殿大学士李光地,推荐泉州弦管5人晋京献艺。康熙赐封他们为“御前清客”,并赐曲柄凉伞一把,银丝宫灯一对,准其荣归故里。林霁秋编的《泉南指谱重编》记载此事,但《泉州府志》和湖头李氏族谱却未录此事,所以有人对此存疑。但是,我们还是宁信其有,因为曲柄凉伞黄色绣龙伞面,这是皇宫专用的,若未经御赐而乱用就是僭越,这种僭越是会招致杀身之祸的。所以我们认为,泉州南音仪仗打凉伞、挂宫灯,郎君子弟称“御前清客”,可能真有康熙御赐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