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南音,又称弦管、南曲、南乐、南管、郎君乐、郎君唱,是我国古老乐种之一,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它是以泉州方言演唱的,形成之后随着闽南人的足迹在港、澳、台,以及东南亚各国流传。泉州南音(以下简称“南音”)的社会生活与民俗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南音服务于社会、服务于民俗,亦随时代的变迁而变异。虽然有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说法,但各地南音活动情况大同小异。为适应社会的需要,南音艺人在不同年代的历史背景中创作了大量南曲,有政治方面的、有生活方面的。海外及海峡两岸的各地南音界的弦友都会运用南音参与住居地的各种活动。他们还会在祖国的春节、元宵、中秋等传统岁时节日及祝寿、婚丧、庆典,还有宗教信仰的祭祀之时举行南音演出。总之,南音能够长期存在、传承、发展,民俗活动是其主要条件之一,但某些南音习俗如今已是湮没或变异。
笔者数年来参与对省内外一些地方的泉州南音田野调查,搜集到不少有关资料,了解到南音至迟在明代以前已形成独特的乐种。已知明末清初之际就有南音馆阁的组织,晋江深沪御宾社建馆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漳州市东山御乐轩则成立于清乾隆年间之前,台湾彰化鹿港的聚英社成立时间亦有百余年,菲律宾长和郎君社成立于1820年,厦门锦华阁是成立于1866年。清末民初,海内外南音馆阁更是遍布各地,仅泉州城内外附近就有数十个。这些南音馆阁的取名一般很古雅,如泉州的灵裳阁、升平奏、清逸轩、回风阁、临江阁、霖吟轩;晋江的御宾轩、雅颂社、逸兴堂、雅云轩、霓裳社、无荒阁、奏阳春:石狮陶志轩、凤仪轩、赓南轩、凤竹轩;南安雅和轩、和声轩、金峰堂、遏云轩;惠安芳香阁;德化金煌阁;台湾雅正斋、凤声阁;海外早期南音馆阁有印尼泗水的“寄傲”,缅甸仰光的“韵新别野”、“云箫”,新加坡的“横云阁”、“云庐”、“六幺”,等。
楹联又称“对联”,为我国的传统文学艺术形式之一,宋代以后已推广成为普遍性装饰和交际庆吊之用,内容有格言、名言、胜迹、叙事、颂扬等。南音馆阁上有对联的装点,现举数例如下,有颂扬南音先师孟昶郎君的:
·师旷聪明作清客,孟昶俊秀称郎君。
·弹挟云中招贵子,悬壶天外佑龙孙。
有称赞南音的:
·圣人设教先礼乐,名宦治邦有弦歌。
·玉旨音传明皇雅韵,月宫响奏清客新声。
·霓裳羽衣月宫游得,郎君清客御前封传。
·逸兴遄飞高调欲超千世界,深情一往余音当绕九重天。
·一日变千调,十指化八音。
还有以南音的滚门或指、谱为联对的:
·自来下山趁赏寡北,当初无处照见阳关。
《自来》、《趁赏》、《无处》、《照见》皆为南音指套,而“寡北”:为南音滚门,《阳关》为南音大谱之一。还有一些曲馆对联是以该馆之名为藏头联的,如泉州城北傅氏曲馆号“玉声”,馆联为:
玉戛金敲订谱按弦皆节合,声清韵响宫商角羽尽和平。
浮桥外延陵乡的清逸轩联对为:
清音响出九霄外,逸韵和来六谱中。
南安梧山遏云轩有联云:
遏响清间横碧落,云和逸调谱阳春。
南安康美乡锦和轩的对联为:
锦绣江山君组织,和律声韵帝同板。
以上对联的对仗、平仄、韵律有的似乎欠讲究,但总的有一定文化品味。
南音馆阁是南音爱好者学习、交流的场所。为了更好地学好技艺、开展活动,有的曲馆还订有规则,或繁或简。例1927年南音丰州澹宁斋手抄曲簿载有“学南管规则”:
诸君到此,极表欢迎,幸勿喧哗,
以维秩序,东轩乐器,希勿乱动,
人格自重,面阻不雅。
规则寥寥数语,只从乐器的不可乱动,在场的弦友不要大声呼小叫的方面规定而已。
泉州浮桥外亭店引凤轩郎君会在1928年重新组织时所写之《序》云:
引凤轩之名由来旧矣,为时已久,散佚他处,几乎湮没无闻。今欲再整旗帜,集同志于一堂,仍效马融列乐仿咏清歌,夕集首而领丝竹管弦之真趣。于是郎君会之组织也,期今之成,成于数十同志捐资聘师赞襄会务。而分为学与不学,盖欲学者,独擅师旷心传;而不学者盼周郎曲顾。他日艺成或为含商吐角,或缴楚阳阿。自兹以往,凡属本会会员,如遇丧祭,或以花献颂,均得藉本会诸同人尽郎君会之权利与义务,谨陈箫管壎篪而奏阳春之曲也。于是乎序。古历戊辰腊月初一引凤轩郎君会诸仝人订。
序中说明参加引凤轩郎君会重新成立是依靠数十位弦友资助而成的。成员有两种性质,一为学习南音的,二为只欣赏而不学习南音的,但他们都有义务参加会中活动。晋江安海雅颂轩在民国时期所订的学南管规约12则较为详细:
同侍一师谊为昆仲,凡师莅馆不许喧哗失仪。
一订嫖赌以及洋烟最易害人,少年子弟犹害最烈,我同人切宜慎之戒之。自订以后如有犯此三者罚二角。
一订饮有事随量小酌,勿任意大醉,致失精神,有误曲期,倘在外与人豪饮大醉,朦胧或小饮藉意颠倒,概不准入馆,如是故违罚银二角充公以开什费。
一订曲期以礼拜日为期,各宜按日到馆,如期日不到,无来言明罚银二角。
一订凡逢会曲或会指谱,切须认真讲究,勿持以熟舍意轻肆,以致紊乱,亦勿欹倒床榻倨傲无礼,以失和气。初犯免罚,再者着罚银二角。
一订日间或唱或和各听其便,如夜间须照约遵行不得越规,如果故违罚银如上。
一订夜间以九点为限,如到馆必须围住一室互相吟颂,不得自由出入。如有亲朋相探,亦须会完方好接客,违者罚银如上。
一订凡我同人既是同馆兄弟相爱相敬相尊,勿以私嫌而废公益。凡有不是可当面直陈勿过后言三语四,以致积怨,苟果不是而强词夺正理,众可共诛。
一订不论指谱曲不晓之可以询问识者,如是故意不说,闻众议罚不论何等人。
一订曲期之日以九点钟为限,各执一艺,围坐一堂次第吟颂轮流相答,如起位须以礼相接勿随便。
一订启馆之后须夜夜到馆,若三夜不到,罚银如上,如是外出或自先言明免罚。
一订四管各人须从所贯再加讲究,勿十艺九不成,幸之和完各人原位收挂,违者罚。
一订凡念曲或念指谱不准闲人在傍谈论古今,以及五色等语面阻不便,凡罚银现交不挨延短少。
现在国内外各种法规较为健全、规范,各地南音团体必须遵守各地政府所颁布的社团法而制订章程,但也将南音社团作为培训艺术人才,增进艺术技能,弘扬中华文化,保存民族传统古乐为宗旨。
过去,南音界对学习南音的人非常讲究身份,要求很严格。理发、补鞋、缝纫路边卖小吃的所谓下贱职业,以及娼优隶卒等所谓下九流人是不能学习南音的;衣冠不整,没有穿鞋,只穿短裤的人不可以参加演唱。
明朝中叶以后,我国各行业的祖师(行业神)崇拜十分盛行,泉州南音亦不例外,所祀郎君先师多云为五代时后蜀主孟昶。各地南音馆阁在农历的每月初一、十五或逢年节都要烧香膜拜,春秋两祭举行隆重祭祀,称为“郎君祭”。另外,南音界对已故的前辈称为“先贤”,在祭郎君时,有时亦兼祀“先贤”、“五少芳贤”。南音界相传,清代康熙年间,泉州有五位南音大师在宰相李光地(安溪湖头人)的举荐下,晋京为皇帝演奏南音,备受褒赏。后人称为“五少芳贤”,或“五少先生”。郎君祭祀的程序一般如下:
序立,执事者各司其事。
主祭官进盥洗所净巾盥洗。
主祭官就位。
上香,跪,叩首,再叩首,三叩首。
进爵,垒酒,再进爵,三进爵,兴,跪。
进茶,进果品。
进羹,进,献金宝,兴,跪,叩首,再叩首,三叩首。
俯伏,赞者就位,跪读祝文,兴,平身,礼毕,望燎。
各地南音曲馆郎君、先贤的祭文大同小异,现各录一则如下。祀郎君祭文:
某年岁次某月朔××越××日主祭×××等谨以清酌果品庶馐之仪敢昭告于郎君先师之灵曰:
作乐功成 雅颂升平 律谐绍护
器谱含英 清时锡命 蜀群蜚声
八闽衍教 五美芳名 时维 日
敬荐粢盛 核维旅 醴酒维清
百花百朵 宝炬千檠 麟儿载锡
金蝉品荃 俾诸弟子 福祉日升
勤学不倦 游艺皆精 神祺歆哉
鉴此微诚 尚飨
祀先贤祝文:
维
某年岁次某月塑××越××日主祭×××等谨以清酌果品庶馐之仪敢昭告于五少列位先生之灵曰:
习乐先贤 志趣超然 心淡爵禄
惟我管弦 知音雅记 贫富莫嫌
邂逅相遇 知契夙缘 风徽已邈
教泽未湮 寸衷仰慕 敬荐蔬筵
珍馐环列 流醴陈前 俾诸后学
社祉绵绵 技艺精巧 教习频添
神其来格 鉴此微虔 尚飨
旧俗,祭祀前,先用银朱(朱砂)笔在五张黄纸上各画一道符,贴在琵琶、箫、二弦、三弦及拍板之上。演奏时起封,曰“开口符”。另画一符在坛前用之,祭祀毕烧在酒中,让参加者饮之,据云可解百秽。郎君春祭一般演唱《金杯寿酒》、《画堂彩结》、《今旦庆寿》等曲。秋祭演唱《金炉宝篆》、《举起金杯》等。
如有弦友去世或弦友的亲属谢世,馆阁弦友到丧家祭奠,演奏曲子《三奠酒》、《玉萧声》等,曰“弦管祭”。
南音在海内外为社会民俗服务的面很广,包括敬天地、祀神明、崇祖先这种我国的传统宗教信仰习俗。除上面所述祭郎君、祭先贤外,还有参加形形色色的民俗活动。海内外许多南音馆阁是设在庙宇、宗祠或会馆之中的。因为是公众场所,不用租赁,又便于举行祭祀或庆典活动。如泉州城里的花桥宫、府城隍庙、白狗庙,晋江陈埭丁氏宗祠,德化樱溪宫、大卿宫,漳州东山郎君庙(御乐轩),台湾鹿港龙山寺、天后宫、奉天宫,高雄元帅庙、三凤宫,台东天后宫,台南学甲慈济宫,台中大甲城隍庙,印尼望加锡天后宫,东爪哇巴山佛堂以及东南亚许多会馆都有南音的附设组织。
每逢祭郎君或其他庆典,有的馆阁要发帖子通知,每个参加者应交款若干,经济条件好的多出资作为召集人,称为“造主”。民国间泉州城里的范志神粬铺老板吴清廉热心于南音,经常作“造主”。有的曲馆则在神像前卜茭而定,台湾弦友称以卜茭而定的活动召集人为“炉主”,在其他地方有的叫“佛头”。
海内外南音界在贺新婚演唱的曲子有《好姻缘》、《今朝喜气》、《房洞花灼》、《一对夫妻》等;贺生子有《会嘉宾》,祝寿有《今朝庆寿》、《画堂彩结》;丧事有《叹人生》、《三奠酒》;喜庆之事唱《满堂春风》、《画堂彩结》;神诞用《亏伊历山》、《弟子坛》、《净扫堂上》;佛诞用《南海观音赞》、《普庵咒》等曲。菲律宾金兰郎社1946年的《演唱记录簿》记载了该社当年的活动情况,如春节、元宵、中秋、祝寿、神诞、社庆、贺新婚、纪念日等,反映了海外南音活动的一个侧面。
现在泉州有的南音社团就像剧团一样,受雇于社会上的民俗活动,每场收取一定演出费,这是随着商品社会的发展而形成的。
各地南音馆有时要相互“拜馆”,就是这一曲馆的成员组织到另一曲馆进行走访或是交流磋商,或是比试技艺。有的还会搭台比赛,邀请各地弦友参加,曰“打擂台”,或曰“拼馆”。台上布置富丽堂皇,张灯结彩悬挂名人字画,横彩、对联,放置屏风、凉伞、太师椅等,称“锦棚”。不过,搭锦棚的时亦作为当地庆典之事的单纯演唱之用。
南音弦友还有时参加“踩街”(俗称“妆人”或“抬阁”)活动,那是在迎神赛会、节庆、丧葬之时在路上边走边唱南曲的一种演出形式。
优美典雅,婉转动听,如泣如诉,富有民族特色的南音艺术,随着历史的变迁,现在已亟待抢救的时候,20多年来又在海内外飘扬回荡,南音成了联谊三胞的精神纽带。自1981年以来,泉州、厦门及海外前后兴办过数次南音大会演。弦友们无不以弘扬祖国优秀文化遗产,进行南音艺术交流,增进友谊为宗旨,激发了广大三胞对祖国对家乡的热爱。
从1990年秋季开始,泉州市在中小学音乐课程中逐步开展南音教学,并经常举办中小学生南音演唱比赛,成为南音继承发展的一种措举。
南音那悠久的音乐文化积累层受到中外文化界人士的高度赞赏,同样引起不少专家学者的兴趣和研究。20余年来海内外举办过多次有关南音学术座谈会、研讨会,编写出版许多论文。一些音乐杂志亦发表过不少有关的研究文章。内容涉及南音多元学科,不论是社会学、历史学、民俗学、音乐学等等。难怪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央音乐学院院长、《人民音乐》杂志主编、中国南音学会会长赵沨就呼吁应该建立“南音学”。
目前泉州市已经正式提出为泉州南音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类口头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泉州人正加大媒体宣传力度,组织、发动海内外有关人士对南音进行深入发掘,科学整理,为“泉州南音”申报世遗创造充分条件。
本文主要参考文献:
《指谱》,南安洪敦仁1876年抄本。
《奇文斋指簿》,1894年抄本。
《大谱十二套》,同安蔡庆山1888年抄本。
《南音指谱》,厦门门林祥玉编,1941年出版。
《泉南指谱重编》林霁秋编,1923年出版。
《南音指曲》,晋江许麟祥1913年抄本。
《国乐队大谱簿》,南安王台悦1930年抄本。
《南曲大谱》,永春林庶烟民国抄本。
《闽南指谱大全》,菲律宾施豪杰抄本(民国)。
《南音指谱》,菲律宾长和郎君社高铭网抄本。
《马来西亚福建社团联合会文化部南乐组成立纪念暨南乐大会奏特刊》,1981年编印。
《第四届东南亚南乐大会特刊》,1983年编印。
《台湾的南管》台湾吕锺宽著,1983年出版。
《鹿港南管音乐的调查与研究》,台湾许常惠主编,1982年出版。
《清雅乐府40周年庆》,台湾台中县清雅乐府1993年编印。
《福建南音初探》,王耀华、刘春曙著,福建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南管赏析入门》,台湾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总会1994年编印。